随着时代的变迁,很多谦辞和敬辞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如果现在还有人文绉绉地称自己的妻子为“拙荆”,不免会被视作迂腐的人。但是,还有不少谦辞和敬辞,依旧会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用语中。______,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方不至于闹出令人啼笑皆非的笑话来。
请用一句话概括上述材料的主要内容。(不超过30个字)
夏日浮舟过陈大水亭
【唐】孟浩然
水亭凉气多,闲棹①晚来过。
涧影见松竹,潭香闻芰②荷。
野童扶醉舞,山鸟助酣歌。
幽赏未云③遍,烟光奈夕何。
【注】①棹:划船的一种工具,形状和桨差不多。②芰:菱角。两角的是菱,四角的为芰。这里指出水的荷。③云:助词,无实义。
题灯上人①竹卷
[明]李流芳②
往岁己酉北上,舟过莲泾,访双林上人于积善庵,出所画竹卷属余题字。以后每经吴门,数欲过庵中而不果。盖不见上人者,六年矣。幽窗净几,薰③茗相对,今日如复理④梦中也。
上人屋后有美竹千竿,净绿如拭,今遂化为乌有。而上人笔墨乃益进,新枝古干,披展森然,如见真竹,岂此君⑤神气都为上人摄尽,不复生理⑥耶?冁然⑦一笑,遂题其后。甲寅清和月。
(选自《明清散文赏奇》)
[注]①灯上人:文中双林上人。上人,对和尚的尊称。②李流芳:字长蘅,明代著名画家,擅长题画。黄宗羲评价“长蘅无他大文,其题画册,潇洒数言,便使读之者如身出其间,真是文中有画也”。③薰:薰香。④复理:重温。⑤此君:竹。⑥生理:生机。⑦冁(chǎn)然:笑的样子。
①数欲过庵中而不果
②而上人笔墨乃益进
①上人屋后有美竹千竿,净绿如拭(批注:文中有画也)
②新枝古干,披展森然,如见真竹(批注:如身出其间)
解释加点词,理解句意 |
探究 |
出所画竹卷属余题字(属:) |
灯上人让作者为他所画竹卷题字,作者题其所画竹卷。从两人的交往中,你感受到他们怎样的精神追求?结合文章内容作答。
|
冁然一笑,遂题其后(遂:) |
胡博士
张中行
胡博士1917年来北大,到我上学时期,论资历,已经是老人物了,可是年岁并不很大,不过是“四十而不惑”。看外貌更年轻,像是三十岁多一些。中等以上身材,清秀,白净。永远是“学士头”,就是头发留前不留后,中间高一些。永远穿长袍,好像博士学位不是来自美国。总之,“以貌取人”,大家共有的印象,胡博士是个风流潇洒的本土人物。
形貌本土,心里,以及口中,有不少来自异国的东西。这有思想,或说具体一些,是对社会、人生以及与生活有关的种种事物(包括语言文学)的看法。这方面问题太大,还是谈小一些的,那是科学方法。我们本土的,有时候谈阴阳,说太极,玄想而不顾事实。科学方法则不然,要详考因果,遵循逻辑,要在事实的基础上建立知识系统。这对本土说是比较新鲜的。可是也比较切实,所以有力量。初露锋芒是破蔡元培校长的《石头记索隐》。蔡先生那里是猜谜,甚至做白日梦,经不住科学方法的事实一撞,碎了。在红学的历史上,胡博士这篇《<红楼梦>考证》很重要,它写于1921年,刚刚“五四”之后,此后,大家对索隐派的猜谜没有兴趣了,改为集中力量考曹府,以及与之有关联的脂砚、敦敏等。也是用这种方法,胡博士还写了几种书和大量的文章,得失如何可以从略。
“五四”前后,胡博士成为文化界的风云人物,主要原因自然是笔勤,并触及当时文化方面的尖锐问题,这就是大家都熟知的文学革命。还有个原因,是他喜爱社交,长于社交。在当时的北京大学,交游之广,朋友之多,他是第一位。是天性使然还是有所为而然,这要留给历史学家兼心理学家去研究;专从现象方面说,大家都觉得,他最和易近人。即使是学生,去找他,他也是口称某先生,满面堆笑。如果是到他的私宅坐在客厅里高谈阔论,过时不走,他也绝不会下逐客令。这种和易的态度还不只是对校内人,对校外不相识的,据说也是这样,凡是登门必接待,凡是写信必答复。这样,因为他有名,并且好客,所以同他有交往就成为文士必备的资历之一,带有讽刺意味的说法是“我的朋友胡适之”。
要上课,要待客,要复信,要参加多种社会活动,还要治学、写文章,其忙碌可想而知。可是看见他,总是从容不迫的样子。当时同学们都有个共同的感觉,胡博士聪明过人,所以精力过人。20世纪30年代初,他讲大一普修的中国哲学史,在第二院大讲堂(原公主府正殿)上课,每周两小时,我总是去听。现在回想,同学们之所以爱听主要还不是内容新颖深刻,而是话讲得漂亮,不只不催眠,而且使发困的人不想睡。还记得,那已是1946年,西南联大三校各回老家之后,清华大学校庆,我参加了。其中有胡博士讲话,谈他同清华大学的关系,是某年,请他当校长,他回个电报说“干不了,谢谢!”以下他加个解释,说“我提倡白话文,有人反对,理由之一是打电报费字,诸位看,这用白话,五个字不是也成了吗?”在场的人都笑了,这口才就是来自聪明。
再说一件,十足的郑重其事,是他对朋友能够爱人以德。那是1938年,中国东、北半边已经沦陷,北大旧人还有住在北京的,其中一位是周作人。盛传他要出来做什么,消息也许飞到西方,其时胡博士在伦敦,就给周寄来一首白话诗,诗句是:“臧晖(案为胡博士化名)先生昨夜做一个梦,梦见苦雨庵(案为周的书斋名)中吃茶的老僧,忽然放下茶盅出门去,飘然一杖天南行。天南万里岂不太辛苦?只为智者识得重与轻。梦醒我自披衣开窗坐,谁知我此时一点相思情。”用诗的形式劝勉,“谁知我此时一点相思情”,情很深,“智者识得重与轻”,意很重,我忝为北大旧人,今天看了还感到做得很对。可惜收诗的人没有识得重与轻,辜负了胡博士的雅意。
说起北大旧事,胡博士的所为,也有不能令人首肯的,或至少是使人生疑的。那是他任文学院院长,并进一步兼任中国语言文学系主任,立意整顿的时候,系的多年教授林公铎被解聘了。林先生傲慢,上课喜欢东拉西扯,骂人,确是“有懈可击”。但他发牢骚,多半是反对白话,反对新式标点,这都是胡博士提倡的。自己有了权,整顿,开刀祭旗的人是反对自己最厉害的,这不免使人联想到公报私仇。如果真是这样,林先生的所失是鸡肋,胡博士的所失就太多了。
(节选自《负暄絮语》张中行,有删改)
总之,“以貌取人”,大家共有的印象,胡博士是个风流潇洒的本土人物。
①部分中国人敬畏权威,但是漠视规则或者信奉潜规则。
②不遵循规则的人看似潇洒,实则又苦又累,因为一直在寻思“不走寻常路”!
③我常常站在十字路口犯傻,红灯当前,有时只剩下我一个人在等待。有一次,一辆标有某执法单位字样的小车闯红灯,当它傲慢地与我擦身而过时,我指了指红灯说:“看到红灯了吗?”那司机居然要停车下来揍我,结果把遵守规则的我吓跑了,他们一车人叫嚣着,我可不吃这眼前亏。
④可悲的是,觉得不守规矩就是潇洒的中国人很多,敢于不守规矩也是很多国人唾沫横飞吹牛的资本。
⑤有个“海归”朋友告诉我说,在美国,公司做决策时,往往有许多不同意见,大家吵得不可开交,甚至一地鸡毛,但是一旦规则定了下来,不管是哪一派都心服口服地百分百按计划去执行;相反,在国内,在讨论方案的时候,大家看似一团和气,没有争议,可是一旦新规则定下来,就有人故意找茬儿不合作,暗中与规则作对。
⑥从最简单的“排队”这一社会规则看,在银行、医院、车站、机场,甚至火葬场,总有人“插队”。大家喜欢“挤挤”一堂,不排队或者插队却不觉得羞耻,反而被很多人认为是“能干”“机灵”“厉害”的表现。
⑦很早以前,读过这样一段文字:夕阳西下,旅游团一行人乘车从澳大利亚墨尔本出发,赶往南端著名的菲利普岛看企鹅归巢的美景。车至途中恰逢一场大型车赛刚刚结束,迎面而来大批车队。这是一个左右极不对称的车道,一边是光光的道路,从北向南开的车只有我们一辆;一边是密密麻麻数以千计的车队,司机多是爱炫耀的车迷。没有警察也没有监视器,有的只是车道中间一道毫无约束力的白线。然而,对面驶来的所有车辆没有一辆越过中线,没有一个“聪明人”试图去破坏这样的秩序……如此场景凸现了人们自觉遵守规则之美。这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之美。
⑧1764年的一天深夜,一场大火烧毁了哈佛的图书馆,很多珍贵的古书毁于一炬,让人痛心疾首。突如其来的火灾把一名普通学生推到了一个特殊的位置,他在经过痛苦的思想斗争后,终于做出了一个勇敢的选择。原来在这之前,他违反图书馆纪律,悄悄把哈佛牧师捐赠的一本书带出馆外,准备阅读完后再归还。突然之间,这本书成了稀世珍本。该学生忐忑地敲开了校长办公室的门,说明缘由后郑重地将书还给了学校。校长先是表示感激,并对学生的勇气和诚实予以褒奖,随后就将他开除。赏罚分明,一点也不拖泥带水。对此,很多人表示不解,但是校长却不做解释,他只亮出哈佛的理念:让校规看守哈佛,比用其他东西看守哈佛更安全有效。在规则面前,人人平等,要公平就必须敬畏规则。
⑨文明社会的有序,必须由各种规则来保证。敬畏规则,就是尊重公平、效率与我们自己。从这个意义上说,部分中国人还不懂得真正的自由,因为他们还没有真正懂得规矩。
没有警察也没有监视器,有的只是车道中间一道毫无约束力的白线。
请以“读你,读懂了你”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 ⑴字迹工整,字数不少于600字;⑵不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⑶有真情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