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

更新时间:2024-07-31 浏览次数:39 类型:开学考试
一、积累与运用(24分)
  • 1. (2022九上·南京开学考) 用课文原句填空。
    1. (1) ,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十二章》)
    2. (2) ,志在千里。    (曹操《龟虽寿》)
    3. (3) ,甲光向日金鳞开。    (李贺《雁门太守行》)
    4. (4) 峨眉山月半轮秋,。    (李白《峨眉山月歌》)
    5. (5) 晴川历历汉阳树,。    (崔颢《黄鹤楼》)
    6. (6) 不畏浮云遮望眼,。    (王安石《登飞来峰》)
    7. (7) 杜甫《春望》这首诗中,“”两句移情于物,因时伤怀,表达了诗人深切的爱国情怀。
  • 2. (2022九上·南京开学考) 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zhù)立窗前,居然一眼就可以看到国贸三期的“中国尊”,它若隐若现,瘦(xiāo)成一根微不足到的柱子,在迎风而立。 B . 一个十几岁的小女孩带着新奇与(qiè)懦默默地换上了溜冰鞋,带着艳羡的目光看着众多的人或灵活或笨(zhuō)地溜来滑去。 C . 人到极其无可耐何的时候,往往会做出这种比悲(hào)更为(qī)惨的表情。 D . 每每(nín)视一次,都有一次感动、一次震憾,那种绿意盎然的冲击,那种丰收在望的喜悦,常常让我对大地及大地上的生命,充满了敬畏与(mó)拜。
  • 3. (2022九上·南京月考) 下列填入语段横线上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随着时代的变迁,很多谦辞和敬辞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如果现在还有人文绉绉地称自己的妻子为“拙荆”,不免会被视作迂腐的人。但是,还有不少谦辞和敬辞,依旧会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用语中。______,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方不至于闹出令人啼笑皆非的笑话来。

    A . 既然还要使用它们,就要用得恰当 B . 即使还要使用它们,也要用得恰当 C . 因为还要使用它们,所以要用得恰当 D . 无论是否要使用它们,都应该使用得恰当
  • 4. (2022九上·南京开学考)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 )
    A . 中国的治理经验对当前急需走出疫情阴霾的国家而言,借鉴意义不言而喻 B . 皇帝觉得自己看不到两个骗子织出的衣料实在是一件见异思迁的事情。 C . 开放摆地摊不仅促进就业,琳琅满目的商品还会使城市充满烟火气。 D . 中国捍卫国家安全,保护香港繁荣稳定,决心如磐石坚定,香港国安立法刻不容缓
  • 5. (2022九上·南京开学考) 下列关于文学和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这是一部编年体史书,也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邹忌讽齐王纳谏》就出自该书。 B . 词,又名长短句、诗余。从篇幅上看有小令、中调、长调。词有词牌名,比如“满江红”“山坡羊”“浣溪沙”等。 C . “社”是土神,“稷”是谷神,古代文化中,常用“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这样的代称还有很多,如:“桑梓”代指家乡,“庙堂”代指朝廷,“汗青”代指史册。 D . 《变色龙》《我的叔叔于勒》都是世界短篇小说的代表之作,分别出自俄国作家契诃夫和法国作家莫泊桑笔下。
  • 6. (2022九上·南京开学考) 学校开展“生活处处有语文”系列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 (1) [我关注]  泰州市举办“胡瑷读书节”启动仪式。线上以直播方式启动,通过播放“全民阅读,让书香溢满泰州”主题宣传片,推介读书节重点活动,同时举办了作家见面会、凤城讲坛专题讲座、阅读有奖知识问答等活动;线下同步开展了“最美阅读瞬间”摄影展作品征集活动、“那书与我”征文大赛、晒一晒“我家书房”新闻采访等活动。

      请用一句话概括上述材料的主要内容。(不超过30个字)

    2. (2) [我解说]  晓华在报刊上读到这样一句话:中国竭尽全力为世界争取了缓冲时间,武汉用生命与血泪换来了宝贵的战疫经验。他以为句中的“疫”是错别字。你不同意他的看法并向他解说:
    3. (3) [我宣传]  学校新设了“阅读角”,请你为“阅读角”写一则宣传语。
二、阅读理解(46分)
  • 7. (2022九上·南京开学考) 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夏日浮舟过陈大水亭

    【唐】孟浩然

    水亭凉气多,闲棹晚来过。

    涧影见松竹,潭香闻芰荷。

    野童扶醉舞,山鸟助酣歌。

    幽赏未云遍,烟光奈夕何。

    【注】①棹:划船的一种工具,形状和桨差不多。②芰:菱角。两角的是菱,四角的为芰。这里指出水的荷。③云:助词,无实义。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首诗描写了美丽的田园山水风光,流露出诗人热爱自然、眷恋田园山水的恬淡闲适之情。 B . 颔联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面,这是诗人乘船所见的实景。 C . 颈联对仗工稳,写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山野之人恬淡闲适的生活。 D . 尾联以景结情,借景抒发诗人对自然风光的喜爱之情。
    2. (2) 诗的三、四句“涧影见松竹,潭香闻芰荷”描写精妙,试做简要赏析。
  • 8. (2022九上·南京开学考) 阅读下面古文,回答问题。

    题灯上人竹卷

    [明]李流芳

    往岁己酉北上,舟过莲泾,访双林上人于积善庵,出所画竹卷属余题字。以后每经吴门,数欲过庵中而不果。盖不见上人者,六年矣。幽窗净几,薰茗相对,今日如复理梦中也。

    上人屋后有美竹千竿,净绿如拭,今遂化为乌有。而上人笔墨乃益进,新枝古干,披展森然,如见真竹,岂此君神气都为上人摄尽,不复生理耶?冁然一笑,遂题其后。甲寅清和月。

    (选自《明清散文赏奇》)

    [注]①灯上人:文中双林上人。上人,对和尚的尊称。②李流芳:字长蘅,明代著名画家,擅长题画。黄宗羲评价“长蘅无他大文,其题画册,潇洒数言,便使读之者如身出其间,真是文中有画也”。③薰:薰香。④复理:重温。⑤此君:竹。⑥生理:生机。⑦冁(chǎn)然:笑的样子。

    1. (1) 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①数欲过庵中而不

      ②而上人笔墨乃

    2. (2) 以下两个批注引用黄宗羲的评价。你认为这两个批注恰当吗?选择一处,结合句子和批注加以评析。

      ①上人屋后有美竹千竿,净绿如拭(批注:文中有画也)

      ②新枝古干,披展森然,如见真竹(批注:如身出其间)

    3. (3) 作者最后“冁然一笑”,意味丰富。结合相关内容加以品析。
    4. (4) 根据表格,完成任务。

      解释加点词,理解句意

      探究

      出所画竹卷余题字(属:)

      灯上人让作者为他所画竹卷题字,作者题其所画竹卷。从两人的交往中,你感受到他们怎样的精神追求?结合文章内容作答。

      冁然一笑,题其后(遂:)

  • 9. (2022九上·南京开学考)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胡博士

    张中行

    胡博士1917年来北大,到我上学时期,论资历,已经是老人物了,可是年岁并不很大,不过是“四十而不惑”。看外貌更年轻,像是三十岁多一些。中等以上身材,清秀,白净。永远是“学士头”,就是头发留前不留后,中间高一些。永远穿长袍,好像博士学位不是来自美国。总之,“以貌取人”,大家共有的印象,胡博士是个风流潇洒的本土人物。

    形貌本土,心里,以及口中,有不少来自异国的东西。这有思想,或说具体一些,是对社会、人生以及与生活有关的种种事物(包括语言文学)的看法。这方面问题太大,还是谈小一些的,那是科学方法。我们本土的,有时候谈阴阳,说太极,玄想而不顾事实。科学方法则不然,要详考因果,遵循逻辑,要在事实的基础上建立知识系统。这对本土说是比较新鲜的。可是也比较切实,所以有力量。初露锋芒是破蔡元培校长的《石头记索隐》。蔡先生那里是猜谜,甚至做白日梦,经不住科学方法的事实一撞,碎了。在红学的历史上,胡博士这篇《<红楼梦>考证》很重要,它写于1921年,刚刚“五四”之后,此后,大家对索隐派的猜谜没有兴趣了,改为集中力量考曹府,以及与之有关联的脂砚、敦敏等。也是用这种方法,胡博士还写了几种书和大量的文章,得失如何可以从略。

    “五四”前后,胡博士成为文化界的风云人物,主要原因自然是笔勤,并触及当时文化方面的尖锐问题,这就是大家都熟知的文学革命。还有个原因,是他喜爱社交,长于社交。在当时的北京大学,交游之广,朋友之多,他是第一位。是天性使然还是有所为而然,这要留给历史学家兼心理学家去研究;专从现象方面说,大家都觉得,他最和易近人。即使是学生,去找他,他也是口称某先生,满面堆笑。如果是到他的私宅坐在客厅里高谈阔论,过时不走,他也绝不会下逐客令。这种和易的态度还不只是对校内人,对校外不相识的,据说也是这样,凡是登门必接待,凡是写信必答复。这样,因为他有名,并且好客,所以同他有交往就成为文士必备的资历之一,带有讽刺意味的说法是“我的朋友胡适之”。

    要上课,要待客,要复信,要参加多种社会活动,还要治学、写文章,其忙碌可想而知。可是看见他,总是从容不迫的样子。当时同学们都有个共同的感觉,胡博士聪明过人,所以精力过人。20世纪30年代初,他讲大一普修的中国哲学史,在第二院大讲堂(原公主府正殿)上课,每周两小时,我总是去听。现在回想,同学们之所以爱听主要还不是内容新颖深刻,而是话讲得漂亮,不只不催眠,而且使发困的人不想睡。还记得,那已是1946年,西南联大三校各回老家之后,清华大学校庆,我参加了。其中有胡博士讲话,谈他同清华大学的关系,是某年,请他当校长,他回个电报说“干不了,谢谢!”以下他加个解释,说“我提倡白话文,有人反对,理由之一是打电报费字,诸位看,这用白话,五个字不是也成了吗?”在场的人都笑了,这口才就是来自聪明。

    再说一件,十足的郑重其事,是他对朋友能够爱人以德。那是1938年,中国东、北半边已经沦陷,北大旧人还有住在北京的,其中一位是周作人。盛传他要出来做什么,消息也许飞到西方,其时胡博士在伦敦,就给周寄来一首白话诗,诗句是:“臧晖(案为胡博士化名)先生昨夜做一个梦,梦见苦雨庵(案为周的书斋名)中吃茶的老僧,忽然放下茶盅出门去,飘然一杖天南行。天南万里岂不太辛苦?只为智者识得重与轻。梦醒我自披衣开窗坐,谁知我此时一点相思情。”用诗的形式劝勉,“谁知我此时一点相思情”,情很深,“智者识得重与轻”,意很重,我忝为北大旧人,今天看了还感到做得很对。可惜收诗的人没有识得重与轻,辜负了胡博士的雅意。

    说起北大旧事,胡博士的所为,也有不能令人首肯的,或至少是使人生疑的。那是他任文学院院长,并进一步兼任中国语言文学系主任,立意整顿的时候,系的多年教授林公铎被解聘了。林先生傲慢,上课喜欢东拉西扯,骂人,确是“有懈可击”。但他发牢骚,多半是反对白话,反对新式标点,这都是胡博士提倡的。自己有了权,整顿,开刀祭旗的人是反对自己最厉害的,这不免使人联想到公报私仇。如果真是这样,林先生的所失是鸡肋,胡博士的所失就太多了。

    (节选自《负暄絮语》张中行,有删改)

    1. (1) 文章说胡博士身上“有不少来自异国的东西”,那他身上有哪些异样的东西?
    2. (2) 说说胡博士是一个怎样的人。
    3. (3) 说说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总之,“以貌取人”,大家共有的印象,胡博士是个风流潇洒的土人物。

    4. (4) 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写胡博士的?此文跟《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一文在选材上有何不同?
  • 10. (2022九上·南京开学考) 阅读《请敬畏规则》一文,回答问题。

    ①部分中国人敬畏权威,但是漠视规则或者信奉潜规则。

    ②不遵循规则的人看似潇洒,实则又苦又累,因为一直在寻思“不走寻常路”!

    ③我常常站在十字路口犯傻,红灯当前,有时只剩下我一个人在等待。有一次,一辆标有某执法单位字样的小车闯红灯,当它傲慢地与我擦身而过时,我指了指红灯说:“看到红灯了吗?”那司机居然要停车下来揍我,结果把遵守规则的我吓跑了,他们一车人叫嚣着,我可不吃这眼前亏。

    ④可悲的是,觉得不守规矩就是潇洒的中国人很多,敢于不守规矩也是很多国人唾沫横飞吹牛的资本。

    ⑤有个“海归”朋友告诉我说,在美国,公司做决策时,往往有许多不同意见,大家吵得不可开交,甚至一地鸡毛,但是一旦规则定了下来,不管是哪一派都心服口服地百分百按计划去执行;相反,在国内,在讨论方案的时候,大家看似一团和气,没有争议,可是一旦新规则定下来,就有人故意找茬儿不合作,暗中与规则作对。

    ⑥从最简单的“排队”这一社会规则看,在银行、医院、车站、机场,甚至火葬场,总有人“插队”。大家喜欢“挤挤”一堂,不排队或者插队却不觉得羞耻,反而被很多人认为是“能干”“机灵”“厉害”的表现。

    ⑦很早以前,读过这样一段文字:夕阳西下,旅游团一行人乘车从澳大利亚墨尔本出发,赶往南端著名的菲利普岛看企鹅归巢的美景。车至途中恰逢一场大型车赛刚刚结束,迎面而来大批车队。这是一个左右极不对称的车道,一边是光光的道路,从北向南开的车只有我们一辆;一边是密密麻麻数以千计的车队,司机多是爱炫耀的车迷。没有警察也没有监视器,有的只是车道中间一道毫无约束力的白线。然而,对面驶来的所有车辆没有一辆越过中线,没有一个“聪明人”试图去破坏这样的秩序……如此场景凸现了人们自觉遵守规则之美。这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之美。

    ⑧1764年的一天深夜,一场大火烧毁了哈佛的图书馆,很多珍贵的古书毁于一炬,让人痛心疾首。突如其来的火灾把一名普通学生推到了一个特殊的位置,他在经过痛苦的思想斗争后,终于做出了一个勇敢的选择。原来在这之前,他违反图书馆纪律,悄悄把哈佛牧师捐赠的一本书带出馆外,准备阅读完后再归还。突然之间,这本书成了稀世珍本。该学生忐忑地敲开了校长办公室的门,说明缘由后郑重地将书还给了学校。校长先是表示感激,并对学生的勇气和诚实予以褒奖,随后就将他开除。赏罚分明,一点也不拖泥带水。对此,很多人表示不解,但是校长却不做解释,他只亮出哈佛的理念:让校规看守哈佛,比用其他东西看守哈佛更安全有效。在规则面前,人人平等,要公平就必须敬畏规则。

    ⑨文明社会的有序,必须由各种规则来保证。敬畏规则,就是尊重公平、效率与我们自己。从这个意义上说,部分中国人还不懂得真正的自由,因为他们还没有真正懂得规矩。

    1. (1) 本文针对什么现象,提出了什么观点?
    2. (2) 第⑧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 (3) 下面句子中加线的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没有警察也没有监视器,有的只是车道中间一道毫无约束力的白线。

    4. (4) 本文第⑦段和第⑧段的顺序能不能对调?为什么?
    5. (5) 通读选文,选出下列对选文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 )
      A . 文章认为部分中国人敬畏权威,但是漠视规则或者信奉潜规则。 B . 在中国,不排队或者插队被很多人认为是“能干”“机灵”“厉害”的表现,在银行、医院、车站、机场,甚至火葬场,大家喜欢“挤挤”一堂。 C . 在国外,在公司决策时大家争得不可开交,可一旦规则定下来大家百分百按计划执行;而在中国,讨论时一团和气,规则定下来后,会有人暗地与之作对。 D . 不守规矩的中国人很多,不守规矩的行为也是被很多国人瞧不起和唾骂的。
三、写作(50分)
  • 11. (2022九上·南京开学考) 吉安读祖母的言行,读懂了祖母对祖父的情;朱自清读父亲的背影,读懂了父亲的不容易;周国平读车厢里的女孩,读懂了她灵魂的高贵;张爱玲读《红楼梦》,读懂了人物的命运……你读了什么呢?又读懂了什么呢?

    请以“读你,读懂了你”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 ⑴字迹工整,字数不少于600字;⑵不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⑶有真情实感。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