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吉林省辉南县第六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历史9月...

更新时间:2022-10-12 浏览次数:39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
  • 1. 明后期宗族建祠祭祀祖先更为普及祭祀始祖的统宗桐堂更多,江南地区仍是宗族建设兴盛的地域,其中族谱更加盛行,表现出强烈的以谱法接济宗法的观念。这说明(    )
    A . 市镇经济冲击了社会观念 B . 宗族共同体意识增强 C . 观念更新带来宗族组织化 D . 理学影响社会的变迁
  • 2. (2023高二下·西夏开学考) 西周时期的祭祀、宴享、丧葬等所有礼仪活动,都要按等级使用以鼎为核心的成套青铜礼器,天子、诸侯、大夫、士使用鼎的规格和配套的其他礼器都有明确规定,构成了以鼎为核心的严密的礼乐制度。这种独特的礼制文化(    )
    A . 对君主的权力起制约作用 B . 有利于国家思想观念的融合与统一 C . 标志着贵族等级制度解体 D . 促进了中央集权机制的建立和强化
  • 3. (2022高三上·吉林月考) 秦国规定东方各国来秦的移民可以享受免税免租的优惠,任其开垦荒地;同时,对秦人采取奖勤罚懒的法治,用严刑峻法来处罚惰农。这一做法(    )
    A . 加速了小农经济的破产 B . 有助于增强国家的竞争实力 C . 有力维护了土地国有制 D . 加剧了各阶级间的对立情绪
  • 4. (2022高三上·鸡东月考) 汉元帝时,根据刺史所监察的郡国大小,设置专门的辅佐人员,俸禄百石,开始有了固定的幕僚;汉成帝时,刺史可以选择所在州郡的统帅,根据自己的意愿任免官员。这表明当时(    )
    A . 朝廷中枢权力出现转移 B . 刺史的职权发生了异变 C . 郡县和刺史间相互制衡 D . 政府监察效能得到强化
  • 5. (2022高一上·阳江期中) 汉代画像石《讲经图》,教师与学生席地而坐。《北齐校书图》,一名北齐时期的文人坐在胡床上聚精会神地读书。从汉到北齐的变化,反映出的历史信息主题是(    )
    A . 经济开发 B . 国家统一 C . 儒学复兴 D . 民族交融
  • 6. (2022高一上·辽源月考) 《通典》记载唐玄宗“天宝八年(749),通计天下仓粮屯收并和籴等见数,凡一亿九千六百六万二千二百二十石”。有学者认为,唐朝此阶段的实际人口数字在7800万左右,人均粮储2.5石,足够当时全国人吃上4个月,据此可知(    )

    ①农业经济繁荣   

    ②政府重视粮食储备

    ③两税法实施的效果显著   

    ④政府开始成为社会救济主体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②③ D . ②③④
  • 7. (2022高三上·吉林月考) 唐朝前期,御前会议由皇帝亲自主持,五品以上官员参加政事讨论和决策,每月一日和十五日定期举行,称为朔、望朝参。到了唐中期以后,御前会议逐渐演变成少数更高级官员参加的、日期不固定的延英会议、翰林学士会议等。这一转变(    )
    A . 表明官僚机构膨胀得到了有效遏制 B . 反映出中央运行机制更具随意性 C . 利于适应唐朝政治形势演变的需要 D . 推动了中央行政权与决策权分离
  • 8. (2023高一下·延津月考) 中国古代历史上有“三武一宗”的政府“反佛”活动,民间也有韩愈用儒家的天命观和封建纲常反对佛教。古代的反佛主要是因为佛教(    )
    A . 冲击了儒学正统地位,导致道德沦丧 B . 耗费了社会资源,影响了政府税收 C . 威胁了中央集权,造成了社会的动荡 D . 宣扬的形神分离,不容于传统文化
  • 9. (2022高三上·吉林月考) 公元1051年,宋仁宗下诏:“诸路提点刑狱司廨舍与转运使副同在一州者,并徙他州”。如当京东路转运司与提点刑狱司治所都在青州时,提点刑狱司的治所则需迁往密州。据此推断,这一诏令旨在(    )
    A . 践行宋代重文轻武基本国策 B . 预防地方官员的贪污行为 C . 节制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D . 提高地方政府的行政效率
  • 10. (2022高三上·长沙月考) “四等人制”一词最早是由学者屠寄(1856-1921)在《蒙兀儿史记》中提出的,学术界迄今并没有发现元代实行过“四等人制”的法令,但这种划分却反映在一些政策和规定中,例如汉人打死蒙古人需要偿命,而蒙古人打死汉人只需“断罚出征,并全征烧埋银”;汉人如当兵则不许充宿卫,如当官也往往只能做副贰。据此可知“四等人制”(    )
    A . 是后世学者虚构出来的一个历史概念 B . 处在最底层的南人指的是南方的汉人 C . 反映了元朝统治时期尖锐的民族矛盾 D . 适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需要
  • 11. (2022高三上·吉林月考) 目前所见的传世朱元璋画像多达十余种,且差别较大,国家博物馆所藏的相貌丑陋,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的面貌端正、俊朗。有人认为,丑陋的画像不是朱元璋的真容,而是朱元璋怕有人刺杀他,故意让画师画得难看。也有学者指出,丑陋的奇人异象出自朱元璋死后,是明成祖试图用相学理论重新阐释开国历史。这说明(    )
    A . 遮蔽于时间长河中的历史真相难以考辨还原 B . 揭示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重于史料搜集 C . 历史探究应具有价值关怀,关注现实问题 D . 联系特定的时空,可以加深对史事的理解
  • 12. 17世纪80年代后期,康熙帝下令:出海贸易的商船,载重量限于500石以下,横梁不得超过一丈八尺,船身前后须刻有“商”字样,两旁刻省州县几号货船,且须由地方官印烙。海商须预先取具连环保结,才能向州县申领执照。这表明当时清政府(    )
    A . 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B . 废止“闭关锁国”政策 C . 禁止外国商人来华 D . 赋予地方贸易自治权
  • 13. (2022高三上·吉林月考) 相关研究显示:流行时尚的服饰妆扮、精致可口的美味佳肴,出外游山玩水、庙会进香……都成为明至清中叶江南妇女生活中的精彩部分。富贵人家自不必说,就连中产之家的妇女也起而效尤,争相比美。这些研究可以说明,当时的江南地区(    )
    A . 社会生活水平普遍提升 B . 妇女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C . 市镇商品经济显著发展 D . 社会风气崇尚奢侈浪费
  • 14. (2022高三上·吉林月考) 鸦片战争后,在实体银两、银币流通的同时,在商业活动中又产生了一种只作为计算单位的虚银两,如汉口的洋例银、天津的行化银、征收关税的海关两等。这些虚银两的产生(    )
    A . 削弱了清政府中央权威 B . 适应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C . 抵御了西方的经济侵略 D . 开启了中国金融近代化
  • 15. (2022高三上·吉林月考) 19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经济发达的汉口、苏州、南京等地,专门经营汇兑业务的金融机构“票号”陆续消失了。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
    A . 长江下游地区受列强侵略最深 B . 新式银行已在各地普遍建立 C . 传统金融机构不适应城市发展 D . 农民起义对经济的巨大冲击
  • 16. (2023·梧州一模) 在严复看来,竞争的基本准则有两个:其一,竞争必须是以正途进行实力、智力和能力的角逐,这已规定于“优胜劣败之公例”中,胜者,必须是优者。其二,竞争只肯定最大的且最有效的付出,只要比对手付出更多的努力,就能在竞争中获胜。严复的上述主张(    )
    A . 直接批评了中国儒释道传统观念 B . 从体用关系角度论证竞争的残酷性 C . 强调开启民智在竞争中的重要性 D . 意在激发民众挽救民族危亡的热情
  • 17. (2022高三上·虎林月考) 清政府在1901年发布上谕称,“现在振兴庶务,亟应加意澄清,嗣后无论何项事例,均不准报捐买官,自降旨之日起,即行永远停止”;还规定以后官吏主要从专门学校的毕业生中挑选,并且须参加招聘考试,合格者方可录用。这些举措(    )
    A . 解决了清政府内忧外患困局 B . 改变了原有的社会结构 C . 有利于现代官僚体制的形成 D . 开启了中国民主化进程
  • 18. (2022高三上·吉林月考) 1903年,梁启超在《论中国国民之品格》一文中,列举了国民品格的四大缺陷,即:爱国心之薄弱、独立性之柔脆、公共心之缺乏、自治力之欠缺,认为这是民主共和制在中国难产的重要原因。梁启超意在(    )
    A .   倡导国人理性认识品格 B . 改造国民以求救亡图存 C . 培育大众的民族认同感 D . 强化百姓共和制的理念
  • 19. (2022高三上·吉林月考) 在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先生看来,思考辛亥革命必须要“上下延伸”和“左右会通”。辛亥革命不只是1911年10月10日那一天发生的……它也是一场世界级的革命,是中国对世界全球化的一次自觉的、理性的回应。此观点主要是基于辛亥革命(    )
    A . 实现了中国社会转型的目标 B . 加快了近代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 C . 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性质 D . 顺应了世界民族民主运动的潮流
  • 20. (2022高三上·吉林月考) 在1861~1890年的505起教案中,清政府袒教的案例多达313起,占62%,而公正处理的只有192起,仅占38%;但几乎没有真正持平办案的。这些案例(    )
    A . 表明清廷成为洋人工具 B . 进一步激化了民族矛盾 C . 深受革命党势力的影响 D . 推动民主革命进入高潮
  • 21. (2022高三上·吉林月考) 至1911年,中国已修成的铁路里程的93.1%控制在帝国主义手里。此外,外资还控制着中国机器采煤的91.9%(1912年),生铁生产的100%,棉纺生产的76.6%(1908年),内外航运的84.4%(1907年)。这类现象(    )
    A . 导致清政府成为列强侵华的工具 B . 标志着中国沦为了殖民地国家 C . 在甲午中日战争结束后快速发展 D . 促使国家间平等关系逐步构建
  • 22. (2022高三上·吉林月考) 中法战争中南洋舰队和福州船政局遭到法军突然袭击而毁灭,以及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覆没的悲惨结局,成为守旧势力恣意抨击洋务派的把柄,他们更加猛烈地攻击洋务派和全然否定洋务运动,甚至幸灾乐祸,把洋务运动一概视为“彻底破产”了。这说明(    )
    A . 西方科技实用价值极其有限 B . 封建顽固思想根深蒂固 C . 洋务派违背了传统意识形态 D . 洋务企业规模受到制约
  • 23. (2022高三上·吉林月考) 明清之际,思想界再次高扬起“批判"和“变通”的旗帜,对旧道统和统治阶级提倡的正统思想进行了批判,发出了时代的呐喊。在文学领域,文学家们对现实进行了直接的批判。更有些学者把目光转到经济与社会问题上来。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 . 现实主义文艺风格日益深入人心 B . 社会主流价值观发生嬗变 C . 经世致用思想日益受到社会重视 D . 儒家信仰体系得到了重构
  • 24. (2022高三上·吉林月考) 19世纪20年代后,注重训诂的学风出现逆转“务为前人所不为”的“道咸新学”成为清代学术史上的重要转折,显露出明显的“造反”意味,体现了中国传统学术的多元性和开放性在不断被动中仍保持了能动。这说明道咸新学(    )
    A . 动摇了封建统治的理论根基 B . 否定了君主制度的合法性 C . 属于对西方文明冲击的回应 D . 折射出全面西化思潮出现
  • 25. (2022高三上·吉林月考) 自宋元以来,东南沿海民间经济势力和海外贸易有很大发展,但正在兴旺发展的民间海上商业力量很快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出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 . 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 B . 西方国家商品输出 C . 古代中国海洋意识的缺乏 D . 早期殖民者的掠夺
  • 26. (2022高三上·吉林月考) 宋高宗曾下诏“将诸州所收经制钱专委通判”。后来,由于通判不能很好地管理经总制钱,朝廷又下诏由知州、通判同掌。1146年,朝廷又下令“专委通判拘收”。这些举措(    )
    A . 健全了地方行政管理 B . 旨在加强中央集权 C . 调整了中央行政机构 D . 降低了地方行政效率
  • 27. (2022高三上·吉林月考) 唐朝中期,李贺赴长安参加科举。因其父亲名为李晋肃,认为“晋”与“进”同音,“肃”与“士”音近,时人要求李贺避讳父名,不得参加科考。李贺被迫退出科考,郁郁而终。据此可知,唐朝(    )
    A . 传统观念制约社会发展 B . 人才选拔体系逐渐完善 C . 科举制度限制人才升迁 D . 儒家伦理观念影响广泛
  • 28. (2022高三上·吉林月考) 开元四年(716年),唐玄宗令左拾遗、内供奉张九龄开大庾岭(南岭的一部分),“革其坂险之故”(改变旧路中陡险的地方),使“转输以之化劳”(转运物资时靠它可以省掉很多劳力)。这些举措(   )
    A . 确保了丝路贸易的畅通 B . 造成了抑商政策的松弛 C . 促进了经济资源的流通 D . 加速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 29. (2023高一上·钦南期中) 东晋及南朝前期,州镇长吏通过征辟僚属,召募部曲等方式培植私人势力。到梁陈时期,朝廷实行“禄米”制度、规范了地方上名目繁多的科调杂敛;同时又规定“州郡县禄米绢布丝绵,当处输台传仓库”。梁陈时期的这些举措(    )
    A .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统治 B . 解决了诸侯王之乱的流弊 C . 结束了地方财政混乱局面 D . 大大缓解了民族间的矛盾
  • 30. (2024高一上·云阳县月考) 汉文帝将齐国一分为六,立已故齐王六子为王;将淮南国一分为三,立已故淮南王三子为王。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A . 解决边疆危机 B . 削弱诸侯势力 C . 加快经济开发 D . 抑制土地兼并
二、非选择题。
  • 31. (2022高三上·吉林月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88年,圆明园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光明日报》2020年11月12日报道,有人大代表近期提出“重建圆明园,加强国家爱国主义文化建设”,对此国家文物局答复称,圆明园遗址不仅是清代皇家园林的重要代表,更是近代中国被侵略、被殖民的历史见证,遗址以断壁残垣告诫后人勿忘国耻、警钟长鸣。建圆明园缺乏必要的考古及历史文献依据,且将改变圆明园遗址被列强破坏的历史现状,应慎重论证其必要性和可行性。

    ——摘编于刘雪松《重建圆明园”这个话题该罢休了》

    对于提出此建议的人大代表,你有什么话想对他说?

    (要求:先写出对话主题,主题要紧扣中国近现代史的重大事件;对话内容要围绕主题展开,观点明确;对话过程完整,逻辑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