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 比例 时间 | 法家 | 儒家 | 道家 | 其它及不可考者 |
高祖—武帝初年 | 45.9% | 5% | 13.5% | 约35.6% |
武帝初年—宣帝末年 | 25.5% | 45.1% | 很少 | 约29.4% |
史料 |
出处 |
济南瞯 [jian]氏宗人三百余家,豪猾,二千石莫能制。 |
《汉书·酷吏传》 |
往者豪强大家,得管山海之利,采铁石鼓铸,煮盐。一家聚众或至千余人,大抵尽收放流人民也。 |
《盐铁论·复古篇》 |
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 |
《后汉书·仲长统列传》 |
历史时期 | 古代中国 | 古代罗马 |
公元前5世纪-前4世纪 | 秦国商鞅变法 | 罗马制定《十二铜表法》 |
公元前3世纪 | 秦始皇统一中国 | 罗马统一意大利 |
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 | 西汉、东汉王朝强盛时期 | 罗马强盛时期 |
封诸王之子 | 封功臣 | |
高帝 | 3 | 137 |
文帝 | 14 | 10 |
景帝 | 7 | 18 |
武帝 | 178 | 75 |
序号 | 规律 |
① | 民族交融的前提和基础,是形成了民族间的杂居错处 |
② | 频繁的民族迁徙,各族之间的争战、割据以及由此产生的各族之间的同化、融合,使民族交融呈现出复杂性和曲折性 |
③ | 民族交融既有统治者的强迫同化,但更多是各族的自然交融 |
④ | 内徙诸族相继建立政权及其灭亡是促进民族交融的因素之一 |
材料一 从长安开始的这条向西绵延伸展的古代陆路交通线,成为联结东西方的古代交通大动脉。这条大道,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沿着这条大道,我国大量独步世界的丝织品源源不绝地运往中亚、西亚以及更遥远的西方……西方的物产以及西域的音乐、舞蹈也接踵东来,丰富了我国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汉朝使节到安息时.安息王派大将率领两万人马出迎数千里,并派使臣随汉使到长安,献给汉武帝大鸟卵和“犁靳善眩人(是指埃及、叙利亚一带的魔术师)。随着丝绸之路的正式开通,远在地中海地区的人们现在也可以辗转来到中国了。
——摘编自任继愈《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史话》
材料二 随着葡萄牙东方贸易帝国的创立,往日与印度进行贸易的阿拉伯商人和威尼斯商人的地位逐步下降。这个帝国由少数岛屿和散布于绕非洲去东方的航道上的沿海商埠组成,它们在战略上都是重要的据点。葡萄牙人依靠它们得以控制伸展在半个地球上的航路,保证了葡萄牙商船畅通无阻地往来于欧亚之间,而且在航路上每隔一定距离都有一个停泊处,以补充食物和修整船只。葡萄牙就这样成为垄断欧亚之间及中国、日本和菲律宾之间贸易的霸主。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材料 我国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在《关于重建中国史前史的思考》中说:“相对于世界其它几大历史文化系统而言,中国文化是自我一系的;中国古代文化又是多源的;它的发展不是一条线贯彻始终,而是多条线互有交错的网络系统,但又有主有次。各大文化区系既相对稳定,又不是封闭的……中国文明之所以独具特色、丰富多彩、连绵不断,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形成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并在数千年来始终屹立在世界的东方,都与中国文化的传统中国文明的多源性有密切关系。同世界上其它文明古国的发展模式不同,多源、一统的格局铸就了中华民族经久不衰的生命力。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迎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材料—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各种思想相互激荡,是中华文化圈的集中创制时期,其主流文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冯天瑜、杨华、《中国文化史》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蕴育出丰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基因;海纳百川,活跃开放;革故鼎新,开拓进取;忧国忧民,居安思危;英勇无畏,舍生取义等,这些文化基因增强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其中,《诗经》是北方文化的代表。据统计《诗经》中含有忧、患、惊、恐、禅、悲、哀等字眼的诗篇有140余篇,约占《诗经》的46%其中"忧"字竟出现90次之多。《诗经》之自觉而高度的忧患意识,成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
——整理自微博《诗经忧患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