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重庆市开州区2023届高三上学期历史9月开学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22-10-12 浏览次数:60 类型:开学考试
一、选择题
  • 1. (2022高三上·开州开学考) 考古资料显示,大汶口墓葬的随葬品,少的只有一、二件,一般为一、二十件,多者可达五、六十件,有的竟达一百八十余件,还有八座墓却没有一件随葬品。同期陕西宝鸡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的386座墓葬中,有随葬品的190座,占总墓数的近1/2.这说明当时(   )
    A . 贫富分化激化了社会矛盾 B . 奴隶制生产关系实现普遍化 C . 权贵阶层掌握了国家权力 D . 私有制与阶级分化已经产生
  • 2. (2022高三上·开州开学考) 通过考古发现,虽然三星堆遗址出土的神树、大立人、面具与中原文化迥异,但在此发现的“将军盔”(即熔铜的坩锅)的样子同殷墟第一期的非常相似;铜疊同陕西城固发现的商代铜疊几乎没有区别,连花纹的作风都一样。由此可知,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特点是(   )
    A . 先进性 B . 连续性 C . 独特性 D . 多元一体
  • 3. (2023高一上·中牟月考) 西周初期,大量的殷商贵族被迁到洛邑。周公要求他们顺从天命,安于邑居,承诺他们仍然分有土地,还可以担任各种官职。这些举措旨在(   )
    A . 缓和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B . 加强中央集权 C . 增强政权的认同感 D . 推行仁政
  • 4. (2022高二上·昆明月考) 西周时期,各诸侯国之间存在大量无主的土地和田野,并无明确的边界,直到春秋战国时期,边界的概念才逐渐形成。这一变化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   )
    A . 土地兼并加剧 B . 郡县制度普及 C . 均田制推行 D . 诸侯争霸频繁
  • 5. (2022高三上·开州开学考) 战国时期,士人“择木而栖”现象非常普遍,卫国人商鞅先后在魏国、秦国任要职;齐国人邹衍成为燕昭王之师;吴起一生中曾在鲁、魏、楚等国为官,每当遭到诬陷,便另投明主。这种现象(   )
    A . 利于强化 “家国一体”的观念 B . 反映战国时期工商业的繁荣 C . 推动了百家争鸣的深入开展 D . 促进了诸侯国之间和平交往
  • 6. (2022高三上·开州开学考) 古史记载:楚国先祖曾自称“我蛮夷也”;楚国崛起后,其国君又宣称“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这一材料可以作为直接史料说明(   )
    A . 楚国地处偏僻,因此文化落后 B . 楚国崛起后,有问鼎天下之心 C . 楚国发展过程中,产生华夏认同 D . 楚国对本地文化的自我认同
  • 7. (2022高三上·开州开学考)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中说:“自秦汉以来,中国历代政治家、史学家都无一例外地关注‘封建’与‘郡县’之间的区别……足见由‘封建’转向‘郡县’,确实是中国社会演进中的‘历史大关节’”。“郡县”和“封建”之间的最大区别是(   )
    A . 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B . 按地域划分的行政制度 C . 郡守县令官位世袭 D . 维护了国家统一
  • 8. (2022高三上·开州开学考) 《秦律十八种·田律》规定,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雍(壅)堤水。不夏月,毋敢夜草为灰,毋毒鱼鳖,置?罔(网),到七月而纵之。这规定说明(   )
    A . 秦朝有保护生态意识 B . 秦朝律法十分严苛 C . 秦朝较重视农业生产 D . 秦律违背自然规律
  • 9. (2023·宿松模拟) 据统计,在湖南武陵山里耶镇出土的秦简多为迁陵县署日常行政管理文书,包括户籍变化、田租赋税、劳役徭役、仓储钱粮、兵甲物资.道路里程、邮驿津渡管理.刑徒管理、祭祀先农以及教育、医药等政令。这反映出秦朝(    )
    A . 赋税负担沉重 B . 法律制度严酷 C . 基层管理严密 D . 行政效率提高
  • 10. (2022高三上·开州开学考) 下表是西汉高祖至宣帝年间官员文化出身变化统计表。这一变化反映出(   )

            出身

        比例

    时间

    法家

    儒家

    道家

    其它及不可考者

    高祖—武帝初年

    45.9%

    5%

    13.5%

    约35.6%

    武帝初年—宣帝末年

    25.5%

    45.1%

    很少

    约29.4%

    A . 非儒家学派的消亡 B . 官僚素质显著提高 C . 察举制度日益完善 D . 大一统国家的强化
  • 11. (2022高三上·开州开学考) 下表为汉代文献史料节选。这些史料可以印证(   )

    史料

    出处

    济南 [jian]氏宗人三百余家,豪猾,二千石莫能制。

    《汉书·酷吏传》

    往者豪强大家,得管山海之利,采铁石鼓铸,煮盐。一家聚众或至千余人,大抵尽收放流人民也。

    《盐铁论·复古篇》

    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

    《后汉书·仲长统列传》

    A . 推行“推恩令”的必然性 B . 强化政府管控的必要性 C . 放松“抑商”政策的可行性 D . 士家大族专权的危害性
  • 12. (2023高一下·嘉兴期中) 古代中国和古代罗马相距遥远,然而两者的历史发展可做一些比较。据下表,最适合描述中国与罗马共性的词汇是(   )

    历史时期

    古代中国

    古代罗马

    公元前5世纪-前4世纪

    秦国商鞅变法

    罗马制定《十二铜表法》

    公元前3世纪

    秦始皇统一中国

    罗马统一意大利

    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

    西汉、东汉王朝强盛时期

    罗马强盛时期

    A . 秩序与统一 B . 人治与法治 C . 扩张与稳定 D . 平乱与治世
  • 13. (2022高三上·开州开学考) 如表为西汉高帝至武帝时期受封诸侯人数统计表。据此可知(   )

    封诸王之子

    封功臣

    高帝

    3

    137

    文帝

    14

    10

    景帝

    7

    18

    武帝

    178

    75

    A . 分封制是西汉立国之本 B . 诸侯国与朝廷矛盾激化 C . 诸侯国势力进一步壮大 D . 国家治理能力不断增强
  • 14. (2022高三上·开州开学考) 某学者阐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规律,如下表所示。该学者意在强调这一时期的民族交融(    )

    序号

    规律

    民族交融的前提和基础,是形成了民族间的杂居错处

    频繁的民族迁徙,各族之间的争战、割据以及由此产生的各族之间的同化、融合,使民族交融呈现出复杂性和曲折性

    民族交融既有统治者的强迫同化,但更多是各族的自然交融

    内徙诸族相继建立政权及其灭亡是促进民族交融的因素之一

    A . 奠定了国家统一的基础 B . 使君主专制统治受到了冲击 C . 动力和途径呈现多元化 D . 为经济重心南移准备了条件
  • 15. (2022高三上·开州开学考)

    下图是依据《隋书·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该图反映出(    )

    A . 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 B . 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 C . 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 D . 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
二、非选择题
  • 16. (2023高一上·合江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长安开始的这条向西绵延伸展的古代陆路交通线,成为联结东西方的古代交通大动脉。这条大道,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沿着这条大道,我国大量独步世界的丝织品源源不绝地运往中亚、西亚以及更遥远的西方……西方的物产以及西域的音乐、舞蹈也接踵东来,丰富了我国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汉朝使节到安息时.安息王派大将率领两万人马出迎数千里,并派使臣随汉使到长安,献给汉武帝大鸟卵和“犁靳善眩人(是指埃及、叙利亚一带的魔术师)。随着丝绸之路的正式开通,远在地中海地区的人们现在也可以辗转来到中国了。

    ——摘编自任继愈《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史话》

    材料二 随着葡萄牙东方贸易帝国的创立,往日与印度进行贸易的阿拉伯商人和威尼斯商人的地位逐步下降。这个帝国由少数岛屿和散布于绕非洲去东方的航道上的沿海商埠组成,它们在战略上都是重要的据点。葡萄牙人依靠它们得以控制伸展在半个地球上的航路,保证了葡萄牙商船畅通无阻地往来于欧亚之间,而且在航路上每隔一定距离都有一个停泊处,以补充食物和修整船只。葡萄牙就这样成为垄断欧亚之间及中国、日本和菲律宾之间贸易的霸主。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丝绸之路对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怍用。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葡萄牙帝国对外贸易之路与汉代丝路的不同点及其成因。
  • 17. (2022高三上·开州开学考)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我国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在《关于重建中国史前史的思考》中说:“相对于世界其它几大历史文化系统而言,中国文化是自我一系的;中国古代文化又是多源的;它的发展不是一条线贯彻始终,而是多条线互有交错的网络系统,但又有主有次。各大文化区系既相对稳定,又不是封闭的……中国文明之所以独具特色、丰富多彩、连绵不断,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形成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并在数千年来始终屹立在世界的东方,都与中国文化的传统中国文明的多源性有密切关系。同世界上其它文明古国的发展模式不同,多源、一统的格局铸就了中华民族经久不衰的生命力。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迎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 18. (2022高三上·开州开学考)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各种思想相互激荡,是中华文化圈的集中创制时期,其主流文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冯天瑜、杨华、《中国文化史》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蕴育出丰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基因;海纳百川,活跃开放;革故鼎新,开拓进取;忧国忧民,居安思危;英勇无畏,舍生取义等,这些文化基因增强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其中,《诗经》是北方文化的代表。据统计《诗经》中含有忧、患、惊、恐、禅、悲、哀等字眼的诗篇有140余篇,约占《诗经》的46%其中"忧"字竟出现90次之多。《诗经》之自觉而高度的忧患意识,成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

    ——整理自微博《诗经忧患意识》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化圈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文化圈能在这一时期"集中创制"的原因。
    2. (2) 综合上述材料,任选材料一中某一地域文化圈,从史学角度对其主流文化基因进行阐释。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