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第一次...

更新时间:2023-10-20 浏览次数:18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
  • 1. (2023高一上·中牟月考)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生生不息;中国原始文化星罗棋布,多姿多彩。下列古人类遗址与原始文化遗存,空间位置标示正确的是(    )

    A . ——大汶口文化 B . ——河姆渡文化 C . ——北京人遗址 D . ——元谋人遗址
  • 2. (2024高二下·长安月考) 考古研究表明,在今渤海至泰山之间的海岱地区出土了具有代表性的鬻、觚等陶质酒器,这种器型的酒器后来也出现在五帝后期中原地区文化遗址中。这可用于说明(   )
    A . 良渚文化的传承 B . 红山文化的传承 C . 龙山文化的传承 D . 巴蜀文化的传承
  • 3. (2024高一上·成华月考) 距今7000至5000年前,黄河下游出现了大汶口文化,长江下游出现了河姆渡文化。它们相似的特征是(    )
    A . 主要使用打制石器 B . 已有了原始农业 C . 大量制造黑陶 D . 具备了国家初始形态
  • 4. (2023高一上·光明月考) 大汶口文化后期墓葬中出现随葬品多寡不一的现象,多者达四五十件,寡者一件都没有。在随葬器物中,男性多生产工具和手工工具,女性多生活用具。这反映了当时(    )
    A . 生产资料私有制已经出现 B . 出现了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 C . 社会化分工达到较高水平 D . 仍然处于母系氏族社会时期
  • 5. (2024高一上·唐山月考) 关于夏朝,先秦文献多次言及“夏”“有夏”;20世纪50年代以来,学者们开展了一系列考古实践,以探索“夏墟”的存在。这反映了(  )
    A . 先秦文献的可靠性 B . 出土古文字材料的关键性 C . 考古发掘的重要性 D . 文献与实物互补的必要性
  • 6. (2023高一上·中牟月考) 有学者指出,夏商时期,以华夏为中心的“天下”,逐渐形成了松散的方国联合共同体。到西周推行分封制度后,“天下一家”的观念大大增强。这说明(  )
    A . 夏商周是部落联盟国家 B . 分封制是先秦国家基本制度 C . 分封制推动了国家统一 D . 政治统一是国家统一的前提
  • 7. (2023高一上·中牟月考) 《三字经》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其中“夏传子,家天下”这句话反映的是( )
    A . 禅让制 B . 世袭制 C . 分封制 D . 礼乐制
  • 8. (2023高一上·中牟月考) 下表为有关夏朝王位继承情况的史籍记载,据此可以认定的结论是(  )                                                                                            

    《竹书纪年》

    益即位后启杀益而夺得君位。

    《中国历代帝王》

    益继位后有些部族并没有臣服益,而拥护启并对益的部族展开战争最后启胜而夺得权位。

    《上古时代》白寿彝

    禹死后本应由伯益做部落联盟的首领,可是由于夏部落的强大他们借助禹的余威,共推禹子启为王。

    A . 伯益的权位最终被夏启所取代 B . 部分部族发动战争导致启夺得权位 C . 启取代益源于其贤能品德和民意 D . 民主传统是启和益发生争斗的原因
  • 9. (2023高一上·中牟月考) 据《尚书》记载,尧舜时期已设有辅佐他们的四后、十二牧、司空、共工、虞、佚宗、典乐、纳言等官职。舜曾命皋陶作“士”(国家法官);皋陶敬禹之德,“令民皆则禹,不如言,刑从之。”材料可以印证该时期(  )
    A . 形成完善的官僚体系 B . 原始民主政治得以发展 C . 实行严格的思想控制 D . 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 10. (2023高一上·中牟月考) 有学者指出,商代法律是在继承夏代“奉天罚罪”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是根据“天”和“神”的名义制定的,统治者对人的处罚都特别强调鬼神和上帝的意思。据此可知,商代(    ) 
    A . 沿袭了夏代的官僚体制 B . 政治领域神权色彩较浓厚 C . 民众普遍崇信天神意志 D . 统治者借助神权实现集权
  • 11. (2023高一上·金华期中) 周王将子弟、功臣和臣服的先代贵族分封于各地,“制其畿疆而沟封之”,封国成为王朝的屏障。对此制度解读正确的是(    )
    A . 周王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B . 诸侯在封国享有世袭统治权 C . 血缘关系是分封的唯一依据 D . 维持了周朝四百余年的统治
  • 12. (2023高一上·中牟月考) 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

    A . 河南、河北 B . 湖南、湖北 C . 山东、山西 D . 广东、广西
  • 13. (2023高一上·中牟月考) 周代礼乐制度中,“礼”讲究差异,“乐”则讲究和同。“乐”的功能就是使君臣之间、父子之间显得“和合”,增加凝聚力、亲和力。这反映出周代“乐”的主要目的是( )
    A . 稳定统治秩序 B . 体现贵贱有序 C . 调节人们情绪 D . 凝聚家族亲情
  • 14. (2022高一上·成都月考) “如果把夏商时代的方国联盟比喻为一堆相互间没有太多联系的马铃薯的话,那么周代的封邦建国则是一只装满马铃薯的大口袋,它使松散的马铃薯有了较多的接触和联系。”这一比喻说明周代的封邦建国(    )
    A . 具有地方分治的特征 B . 实现了中央权力高度集中 C . 加强了对地方的管控 D . 促使华夏认同观念的产生
  • 15. (2023高一上·中牟月考) 西周初年,周公旦被封在奄(商朝旧部,周初参与叛乱,被灭),建立鲁国;姜尚被封在营丘(敌视周的东夷人故地),建立齐国。这表明周初分封的主要目的是(   )
    A . 扩大王畿 B . 拱卫王室 C . 奖赏功臣 D . 笼络宗亲
  • 16. (2023高一上·中牟月考) 西周初期,大量的殷商贵族被迁到洛邑。周公要求他们顺从天命,安于邑居,承诺他们仍然分有土地,还可以担任各种官职。这些举措旨在(   )
    A . 缓和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B . 加强中央集权 C . 增强政权的认同感 D . 推行仁政
  • 17. (2023高一上·中牟月考) “爵”通常被认为是饮酒器(图1),也是饮酒礼上尊卑关系的象征,进而被用来代表品位序列。大约从西周到春秋,“五等爵”制渐趋成熟。这反映了(  )

     

    A . 冶炼技术的提高 B . 铸造工艺的完善 C . 等级制度的发展 D . 宗法体系的崩溃
  • 18. (2023高一上·中牟月考) 下图是某位学生整理的西周制度史。据史实判断,①②处应填入的是(  )
    A . 内外服制、小农经济 B . 内外服制、井田制 C . 分封制、井田制 D . 分封制、小农经济
  • 19. (2023高一上·中牟月考)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下列对该材料反映的经济现象表述有误的是( )
    A . 井田制是奴隶主土地国有制 B . 主要流行在我国商周时期 C . 周天子实际上占有全国土地 D . 土地不能随意买卖
  • 20. (2023高一上·中牟月考) 中国的青铜器之多之重要,在世界上是少有的。古书说:“国之大事,在祀在戎。”从下面几幅青铜器皿图片可以看出,当时青铜器主要属于(  )
    A . 农具和酒器 B . 礼器和兵器 C . 礼器和用具 D . 兵器和农具
  • 21. (2024高一上·广州开学考) 三星堆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西北,距今已有5000至3000年历史。遗址的“祭祀坑”中出土了大量来自周边各种文化因素的青铜器和玉石器,有长江中、下游以及甘肃、青海地区的,占比最大的仍是中原地区的夏商文化。这最能体现(   )
    A . 区域间文明的交流 B . 青铜铸造技术的成熟 C . 奴隶制社会的残酷 D . 民族认同意识的形成
  • 22. (2024高一上·成华月考) 春秋时期,中原诸侯对南方的楚国从内心里看不起,认为是蛮夷之邦。到战国时期,特别是战国晚期,楚国就不再被视为蛮夷。这反映了战国时期(   )
    A . 南方经济赶上北方 B . 诸侯纷争逐渐缓和 C . 华夏认同观念增强 D . 夷夏矛盾基本解决
  • 23. (2023高一上·广东期中) 郭希汾在《中国体育史》中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体育最为发达,“尚武之观念,遂深入于人心,忠勇义侠之士,蔚然为一代之光,则政治为之也。”郭希汾认为当时体育发达的主要原因是(    )
    A .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B . 诸侯争霸,战争频繁 C . 生产力有了极大提高 D . 诸侯王重视体育娱乐
  • 24. (2024高一上·大庆月考) 西周晚期,诸侯相互攻伐,楚国国君熊渠也兴兵于外,取得江汉之间的大片土地,并封其长子为句亶王,次子为鄂王,少子为越章王。这反映了(    )
    A . 华夏民族认同观念增强 B . 分封制度瓦解 C . 周天子的权威受到挑战 D . 宗法制度崩溃
  • 25. (2024高一上·广州期中) 周襄王十六年(公元前636年),王子带作乱,襄王出奔。晋文公出兵护送襄王回王都,杀王子带。晋文公此举是为了(   )
    A . 夺取天子地位 B . 争当诸侯霸主 C . 维护分封秩序 D . 增强王室实力
  • 26. (2023高一上·中牟月考) 下列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选项

    材料

    结论

    A

    禹死后,其子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建立

    B

    安阳、济南分别出土过商朝青铜铲、青铜镰刀

    商朝广泛使用青铜农具

    C

    甘肃灵台的春秋早期墓中出土了人工冶炼的铁剑

    春秋时期,我国已能够生产铁器

    D

    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王拒绝。熊通“乃自立,为(楚)武王”

    分封制度消亡

    A . A B . B C . C D . C
  • 27. (2023高一上·中牟月考) 商鞅在谈及治国理念时指出:“凡人主之所以劝民者,官爵也;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以下变法措施反映其上述治国理念的是(   )

    ①奖励耕织    ②奖励军功    ③实行什伍连坐    ④推行郡县制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③ D . ②④
  • 28. (2023高一上·中牟月考) 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几个具有明显特征的货币体系及其对应的流通区域:黄河中游诸国流通“布币”,东方齐国流通“刀币”,南方楚国流通蚁鼻钱。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   )
    A . 中原各国经济相对发达 B . 货币流通推动城市发展 C . 商品经济得到一定发展 D . 实物交换已经逐步消失
  • 29. (2024高二下·顺平期末) 孟子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一观点所依托的时代背景是(   )
    A . 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 B . 井田制度的繁荣 C . 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D . 商业活动的衰退
  • 30. (2024高一上·辛集期末) 《史记》记载:“夫周室衰而《关雎》作,幽厉微而礼乐坏,诸侯恣行,政由强国。故孔子闵(悯)王路废而邪道兴,于是论次《诗》《书》。”这一记载说明,孔子编订《诗》《书》意在(   )
    A . 加强君主集权 B . 恢复周礼 C . 宣扬礼法并用 D . 发展私学
  • 31. (2024高一上·德阳月考) 汉晋时期有多种文本记载,帝尧之时,“天下太和,百姓无事”。有老者“击壤”而戏,围观者称颂帝尧。老者歌云:“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地而食,帝何德于我哉!”上述记载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最接近(    )
    A . 孔子 B . 老子 C . 韩非 D . 墨子
  • 32. (2024高一上·重庆市月考) 西周分封制下,诸侯国君爵位由高到低称为公、侯、伯、子、男。楚国先祖在西周初被封以“子男之田”。春秋时期,楚国国君自称为王,称霸中原,争当华夏盟主,孔子编撰《春秋》,仍坚持称楚王为“楚子”。孔子此举目的是(   )
    A . 实录历史事实 B . 提升周王权威 C . 维护等级秩序 D . 强调文化差异
  • 33. (2024高一上·武汉月考) 战国时期,孟子认为“无礼义,则上下乱”,韩非子认为“义者,君臣上下之事”。他们所说“义”的实质是(   )
    A . 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 B . 衡量道德修养的标准 C . 统治阶层的行为规范 D . 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
  • 34. (2024高二下·江阳期中) 墨子提出治理天下应当像大禹那样“使劳者得息,乱者得治”,认为察“圣王之事”得“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由此可知,墨家学派能够兴起的主要原因在于(   )
    A . 恢复前代礼乐制度 B . 代表下层平民利益 C . 强调社会等级和谐 D . 适应兼并战争需要
  • 35. (2024高一上·富锦期中) 据《史记·周本纪》载,周武王“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而战国晚期,秦、齐、楚等诸侯国都拥有人数近百万的军队,连七国中最小的韩国也有30万兵力。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
    A . 军事理论的形成 B . 生产方式的变革 C . 政治制度的演进 D . 地形地势的利用
二、非选择题
  • 36. (2023高一上·中牟月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拒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索拜的繁缛礼仪,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亲缘网络的伦理要求,是敦睦亲戚的孝道。于是,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

    ——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

    我将我享(祭献),维羊维牛,维天其右(保佑)之。仪式刑(效法)文王之典,日靖四方。伊煅(伟大)文王,既右飨(祭献)之。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时保之。

    ——《诗经·周颂·我将》

    材料三

    1. (1) 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人统治的机制”是什么?概括这种机制在当时的积极作用。
    2. (2)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二所蕴涵的主要意义,并指出材料一、二所反映的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3. (3) 请指出材料一图中①②③④诸侯国的名称。结合所学简述该时期的兼并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
  • 37. (2023高一上·中牟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之际,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社会关系上的大动荡和大变革。在这个过程中,政治结构上的宗法“礼治”逐渐松弛和瓦解,从而使“士”阶层从宗法制度的羁绊下解放出来,进而为“百家争鸣”的兴起创造了基本的前提条件。

    ——摘编自周继旨《论先秦的“百家争鸣”与“士”阶层的解放》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的各个学派,人们总称为诸子百家。各派各家都著书立说,议论政治,即相互影响,又互相批判,在思想战线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参加争鸣的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阴阳家、法家。百家争鸣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及文化发展起促进作用。

    ——摘编自房列曙、木华主编《中国文化史纲》

    1.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百家争鸣兴起的主要因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战国时期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