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马街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历...

更新时间:2024-03-19 浏览次数:6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 1. (2023高一上·合江月考) 2020年5月,河南巩义“河洛古田"重大考古成果发布。在这处距今5300年前后的仰韶文化中晚期巨型聚落遗址中,许多出土器物中包含其他古文化的因子:如折腹鼎、陶背壶等文物具备山东大汶口文化的特征,陶器组合中出现的大量双腹器拥有长江流域屈家岭文化的要素。这体现了(   )
    A . 最早的国家正式形成 B . 贫富分化开始出现 C . 中原已进入青铜时代 D .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 2. (2024高一上·威宁月考)  孔子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篱草,草上之风必偃”,他认为只有统治集团的贤明,才能够实施“爱民,惠民”“使民于义”,若实行暴政,必然会导致天下大风,最终丧失政权。这体观了孔子( )
    A . “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B . “尊卑有序”的伦理观念 C . “为政以德”的治国理念 D . “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 3. (2023高一上·合江月考) 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上,一些人物的业绩与特定时空构成了永恒瞬间。下列“永恒瞬间”中,与“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这一评价最为符合的是(   )
    A . 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 B . 公元前221年,秦王灭齐 C . 公元前2世纪,张骞通西域 D . 公元15世纪,郑和下西洋
  • 4. (2023高一上·合江月考) 孟获,三国时期南中地区的少数民族政权首领,公元225年起兵反叛蜀汉,诸葛亮“七擒孟获”,采取攻心战策略,达到了孟获投降、南中平定、蛮族归心的结果。这一事件反映了蜀汉( )
    A . 中央集权统治的加强 B . 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 C . 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D . 采取了和平友善的民族政策
  • 5. (2024高二下·东莞月考)  开皇二年(582年)隋文帝以“陇西频被寇掠"而当地风俗又“不设村坞”,容易遭受突厥袭击,命贺娄子干“勒民为堡,营田积谷,以备不虞"。贺娄子干上书隋文帝:“但使镇戍连接,烽候相望,民虽散居,必谓无虑",得到隋文帝的采纳。这反映出隋朝( )
    A . 政权基础得到巩固 B . 民族交流互动增多 C . 区域开发成效显著 D . 国家重视边疆治理
  • 6. (2023高一上·合江月考) 《新唐书•百官志》载: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注:如“参知政事”、“参议得失”、“参知机务”、“专典机密”等)据此可知,唐代的制度设计( )
    A . 继承了隋朝制度 B . 分化事权以加强皇权 C . 保证了决策的正确性 D . 提高了办事效率
  • 7. (2023高一上·合江月考)  魏晋时期中国本土的佛学者或用佛教术语比附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概念,或援引中国固有文化的经典事例调和夷夏关系。如牟子《理惑论》,强调佛教戒律与传统中国“古之典礼无异”。佛教学者这些举措意在( )
    A . 顺应民族交融的趋势 B . 打击儒学的统治地位 C . 减轻佛学传播的阻力 D . 推动儒佛理论的融合
  • 8. (2023高一上·合江月考) 宋代中央政府发递文书有两大渠道:一条是按制度规定,经过门下省的通进司、进奏院进行发布;另一条是制度外,绕过中央官僚集团,由御前经入内内侍省直接下发。这体现了宋代( )
    A . 监督官员力度较大 B . 君相权力矛盾突出 C . 国家官僚机构臃肿 D . 地方管理制度混乱
  • 9. (2023高一上·合江月考) 明朝中期,皇帝因阁权过盛,重用吏部以对内阁进行制衡,吏部尚书成为事实上的外廷之长。与此同时,为防范吏部权重,皇帝又以擢升吏部侍郎入阁来加强内阁对吏部要务的参与。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 内阁逐步成为法定行政中枢 B . 阁部制衡成为强化君权的手段 C . 吏部已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 D . 内阁与六部形成分权制衡机制
  • 10. (2023高一上·合江月考) 清康熙帝非常重视地理,不仅自己学习先进地理测绘知识,还多次组织外国传教士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地理测量工作,并在此基础上,首次绘制了反映当时全国的《皇舆全览图》,对后世地理学的进步发展等产生了重大影响。这反映出当时( )
    A . 地理学处于世界前列 B . 时人摒弃了狭隘的天朝上国观念 C . 已出现学习西方以求自强的思潮 D . 传统科技出现了异变
  • 11. (2023高一上·合江月考)  在《马关条约》中,最能体现列强对华经济侵略新特点的条款是(   )
    A . 开辟内河新航线 B . 在苏杭地区开辟新口岸 C . 允许日本在华各口岸设立工厂 D . 给予日本巨额赔款
  • 12. (2023高一上·合江月考) 学者陈旭麓认为:“辛亥革命为1911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它是一条分 界线。”作者认为辛亥革命成为“分界线”的主要理由是( )
    A . 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B . 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C . 实现了生活上的移风易俗 D . 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 13. (2024高三上·天水月考) 1915~1918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平等”“民主”等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1919~1922年,“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不及“革命”的1/20。这种变化可说明(    )
    A . 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 B . 国民革命运动受到民众普遍拥护 C . 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知识界否定 D .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
  • 14. (2023高一上·合江月考) 1923年,陈独秀说:“五四运动虽然未能达到理想的成功,而在此运动中最努力的革命青年,逐接受世界的革命思潮,由空想而实际运动,开始了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陈独秀所说的“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指(  )
    A . 武装革命 B . 无产阶级革命 C . 民族革命 D . 国民革命
  • 15. (2023高一上·合江月考) 1932年10月,鄂豫皖“剿匪”总部颁布了《剿匪区内各省农村土地处理条例》,规定:“限制每一业主所有田地面积之最高额自一百亩起至两百亩止”,“对超过最高额部分之田租,应依累进法征收其所得税”这一规定( )
    A . 有利于中共土地革命的开展 B . 践行了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思想 C . 意在拉人民群众,遏制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 D . 满足了农民阶级的迫切愿望,限制了地主的封建剥削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 16. (2023高一上·合江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长安开始的这条向西绵延伸展的古代陆路交通线,成为联结东西方的古代交通大动脉。这条大道,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沿着这条大道,我国大量独步世界的丝织品源源不绝地运往中亚、西亚以及更遥远的西方……西方的物产以及西域的音乐、舞蹈也接踵东来,丰富了我国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汉朝使节到安息时.安息王派大将率领两万人马出迎数千里,并派使臣随汉使到长安,献给汉武帝大鸟卵和“犁靳善眩人(是指埃及、叙利亚一带的魔术师)。随着丝绸之路的正式开通,远在地中海地区的人们现在也可以辗转来到中国了。

    ——摘编自任继愈《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史话》

    材料二 随着葡萄牙东方贸易帝国的创立,往日与印度进行贸易的阿拉伯商人和威尼斯商人的地位逐步下降。这个帝国由少数岛屿和散布于绕非洲去东方的航道上的沿海商埠组成,它们在战略上都是重要的据点。葡萄牙人依靠它们得以控制伸展在半个地球上的航路,保证了葡萄牙商船畅通无阻地往来于欧亚之间,而且在航路上每隔一定距离都有一个停泊处,以补充食物和修整船只。葡萄牙就这样成为垄断欧亚之间及中国、日本和菲律宾之间贸易的霸主。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丝绸之路对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怍用。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葡萄牙帝国对外贸易之路与汉代丝路的不同点及其成因。
  • 17. (2023高一上·合江月考)  辽、西夏、金的制度建设

    西夏

    辽代官职,分北、南两院,北面治宫账、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其得宜矣。

    重熙五年(1036年),辽兴宗亲临礼部贡院试进士。.

    其官分文武班,曰中书,曰枢密,日三司,日御史台。

    保留了原有蕃官体系,如宁令(大王)等官职。

    人庆 (四年) 1147年,复设童子科,于是取士日甚。

    女真初起,其部长日孛董,行兵则称曰猛安、谋克,从其多寡以为号。

    金太祖定燕(今北京),学习辽南北面官制度。

    金承辽后,进士科目兼采唐宋之法而增损之。

    ——据《辽史》《宋史.夏国传》《金史》制作(1)比较辽、西夏、金制度的相同之处。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从民族政权并立与民族交融角度,谈谈你的认识。

  • 18. (2023高一上·合江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清入关前,凡军国大政皆交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入关后,这种传统被继承了下来。议政王大臣会议由满族上层贵族组成,也称“国议”(或公议),权力很大,“诸王大臣佥议既定,虽至尊无如之何”。雍正七年(1729年),为方便及时处理西北地区与准噶尔部的作战军务,始设军需房,以亲王、大臣充任。雍正八年,设立军机处。雍正十年三月,颁军机处印信。军机处承旨办理机务,取代了议政王大臣会议诸王参预政务的权力。军机处大臣随时由皇帝在满、汉大学士及各部尚书、侍郎中选定,即所谓的“无专官”。凡被选入军机处的大臣,都是皇帝宠眷的亲信,参与军国大政,但决定权在皇帝。军机大臣不过是皇帝的机要秘书而已,“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

    ——摘编自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下册

    材料二 当辉格派在政治上长期处于优势地位期间,他们的领导人罗伯特·沃波尔长期(1721~1742年)担任政治上的重要职务。1714年辉格派在大选中获胜后,次年沃波尔被任命为财政大臣,不久解职,但于1721年重新被任命为财政大臣。在当时的内阁大臣中,财政大臣总是处于首要的地位,也就是首席大臣。人们有时直接称他为“首相”,意指他的地位在各大臣中在重要性和权力等方面都处于首要的地位。事实上,沃波尔是英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内阁首相。他虽然是由国王任命,但他的权力实际上来自下院中辉格派的支持。在他的内阁中,大臣们都依附于他,尽管他们名义上也是由国王任命的。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英两国在政治形态方面发生变化。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中英两国政治制度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 19. (2023高一上·合江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是某学者总结的改革成败模式。

    改革类型

    特征

    示例

    成功

    模式

    高效执

    行模式

    能够高要求的执行多项措施,重点在于凝聚主体力量并规范执行过程

    文景之治时内外威胁不大,皇帝主导整个变革,广纳人才并稳定同盟,最终富国安民

    集中执

    行模式

    主导者选定某些领域集中执行某几项措施

    明成祖夺权后急于稳固根基,集中力量疏通大运河、编撰大典及控制诸侯,最终开拓了边疆又稳定了国家

    失败

    模式

    弱执行

    模式

    主导者难以贯彻高执行要求,无论是少措施的小变革,或是多措施的大变革,都未能实现原目标

    清末“新政”涉及教育、实业等多方面内容,但由于缺乏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执行官员素质低下等原因,最终失败

    强创新

    模式

    变革多项措施又加大创新力度

    由于存在派系斗争,王安石遭到重重阻挠,虽然同盟力量不足,但他还是决定大刀阔斧,开创青苗法、免役法等多项制度

    ——摘编自潘玲珑《中国历代改革的成与败因素探源》

    根据以上材料,就材料的部分或者整体提取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