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南省衡阳县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9月...

更新时间:2024-07-29 浏览次数:33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 (2022高二上·衡阳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从学术史研究看,《匠心致远》的研究实现了从传统器物史到技术史、从区域史到全球史、从技术史到文明史的“三大范式”转型,这无疑显示出作者独特的学术史研究视野。

    在物质层面,器物本身有其天然的可视性、美术性和美学性的优点,能直接从物质存在本身考察其材料、色彩、机理、造型与风格等要素,这为书写工艺史提供便利或可“上手”的分析对象。这种书写便利也为工艺史书写养成了偏向于器物史的“俗套”,即放弃器物背后的工匠及其技术史的书写。就技术本身而言,它不会脱离器物本身而独立存在,物的技术性书写必然建立在人(匠)在造物过程中的结构、功能与秩序等关键要素之上,而这些要素在介入造物中绝非来自物本身。在传统工匠领域,探究技术史的本质全在于工匠本身的历史。实际上,由于技术史的内容属性及其书写要素为工匠史的书写带来选择性障碍,以致掩盖了技术史书写的更多维度。因为,技术史不全是工程技术史或科学技术史,还包括人文技术史或美学技术史等分支学科。就后者而言,《匠心致远》呈现的是中华工匠的人文技术史。很显然,《匠心致远》的学术视野已然创造性地从传统的器物史转向技术史的书写,而且是从静态的器物史书写转向动态的技术史书写。

    从空间层面看,物本身在空间上的贸易、交换与使用从来就不是静止的。因此,工匠所造之物在空间上是流动的,并在流动中形成物的交往及其伦理。物的交往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方式,在特定空间区域、路段上展示出了人际交往的魅力。但伴随全球交往工具或交通工具的发展,地方性的物质交往逐渐挣脱了区域空间的限制,进而扩张到全球空间范围内展开。譬如,“丝绸之路”就是全球物的交往之路。在这条路上的全球物的交往,展示出区域史书写已然失去固有的魅力。因此,技术的物或物的技术在丝绸之路上的流动、传播、交往与互鉴已然成为一种史学景观。换言之,技术全球史的书写是必要的,也是必须引起学者注意的。《匠心致远》或在这个领域为人们展示出一个别开生面的中华技术史景观,这显然是放弃了区域史书写工匠史的传统,迈向了工匠全球史的书写领域。《匠心致远》所呈现给读者的并非工匠技术的区域流动史,而是工匠技术的全球史。尽管作者在书中列举了中华工匠的磨子技术、轮子技术、耕犁技术、扇子技术、漆器技术等十大技术仅仅是中华工匠技术史上的冰山一角,但从学术视野及其方法论上很显然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学术范例。

    在物性层面,工匠技术物能在使用、艺术、审美、技术等诸多层面形成特定的工匠文化,并迈进工匠文明的高级阶段,进而影响人类的生活、生存、交往、伦理的状态及其质量。在《匠心致远》中,作者提出了一个值得关注的概念——工匠文明。在作者看来,工匠文明或为人类文明的重要样态,它参与了人类文明的初创、建构与发展。这就是说,《匠心致远》对中华工匠技术的书写已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技术物及其技术性的描述,分明是已将技术物在使用、交往、消费与传承中发挥的工匠文明作为写作旨归。

    (摘编自李玫《小技术见出大文明—读匠心致远:影响全球文明的中华工匠技术》)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工艺史书写领域,技术史远远少于器物史。而其价值和意义却在器物史之上。 B . 探究传统工艺技术史的本质,必然要研究传统工匠本身的历史,二者密不可分。 C . 由于物的交往可以展示人际交往的魅力,因而物能够在流动中形成其交往伦理。 D . 《匠心致远》一书列举十大中华工匠技术,展示了别开生面的中华技术史景观。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开宗明义,指出《匠心致远》的研究实现了“三大范式”转型,肯定了作者的学术史研究视野。 B . 文章以“丝绸之路”为例论证了物质交往的全球性扩张,进而阐明了技术全球史书写的必要性。 C . 文章论述了《匠心致远》一书的文明史转型,认为工匠文明参与了人类文明的初创、建构与发展。 D . 文章采用总分式论证结构,先从学术史研究的角度揭示《匠心致远》的价值,再从三个层面具体论述。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越( )
      A . 工匠是在造物过程中的结构、功能与秩序等关键要素,工匠的工程或科学技术水平决定了扇子、罗盘、耕犁等技术物的成败优劣。 B . 《匠心致远》一书中尽管仅列举了极其有限的中华工匠技术,但是仍然能够从学术视野及其方法论上为读者提供一种学术范例。 C . 古代文学作品中有“胡琴琵琶与羌笛”等乐器的相关描述,据此可知,物本身在空间上的贸易、交换与使用从来就不是静止的。 D . 《匠心致远》一书不以特定的工匠文化作为写作旨归,而将对中华工匠技术的书写提升到工匠文明的层面,从小技术见出大文明。
  • 2. (2022高二上·衡阳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盲盒的起源可追溯至日本的福袋。在盲盒火爆前,扭蛋、文具福袋等产品在一定的人群间也较为流行。盲盒营销类似于一种抽奖游戏的商品营销手法,能够大大刺激用户的复购率。由于二次元用户IP忠诚度高,常常有收集癖,盲盒营销最初大量用于二次元领域的手办销售。如今,盲盒营销已经成为IP玩具礼品、线上线下互动营销常用的方式之一。

    (摘编自《盲盒经济大行其道:上瘾现象普遍炒作行为值得警惕》)

    材料二:

    图书盲盒、美妆盲盒、高校录取通知书盲盒、生鲜盲盒……近年来,以盲盒经济为延展的商业模式在各行各业被复制、借鉴。随着盲盒的火爆,越来越多的年轻群体开始大量购买盲盒。

    作为一种商业营销模式,盲盒热潮带来了众多跨界创新产品,包括故宫、麦当劳、上海迪士尼在内的多个商家均将盲盒概念引入自己的产品。这类盲盒具有创新意义,不但塑造了品牌形象,增加了销售量,客观上还传播了文化和理念——如旺仔牛奶职业罐设置25种职业,包含电竞、说唱等新职业,体现出对职业更包容、多元的心态;2020年4月,“故宫淘宝”推出了“宫廷宝贝”“猫祥瑞”等主题盲盒,中秋期间还推出了故宫猫中秋限量盲盒,引发广大消费者的购买热潮。

    (摘编自《盲盒引发消费热潮》)

    材料三:

    随着盲盒热潮在图书、美妆、文创等众多领域延展,盲盒消费得到了众多消费者的青睐。但与此同时,盲盒自身存在的诸多问题也越来越引人关注。因为不知道里面到底有什么东西,盲盒本身是很难评估价格的,其标价实际上取决于消费者的心理预期——期望越大,价格越高。当然,这种心理预期的另一面是“期望越大,失望越大”。正因为如此,盲盒自问世之初起,就始终无法摆脱“变相赌博”的质疑。

    盲盒的异军突起,正是因为迎合了人们喜欢“碰运气”的心理,不过,当一掷千金成为习惯,甚至深陷其中无法自拔时,“碰运气”与“赌博”其实已没有实质性差别。现实情况也正是如此,一路狂飙野蛮生长的过程中,有些盲盒将假冒伪劣产品收入其中,有些则直接放入人民币,演变成货真价实的赌博行为。

    盲盒经济持续升温的过程中,鱼龙混杂的状况越来越严重,泡沫化乃至“灰色化”的属性越来越明显。

    (摘编自《神秘盲盒不应成为监管盲区》)

    材料四:

    目前,盲盒相关产品投机性已成市场关注的热点。盲盒模式尽快进入监管视野,是许多民众所期待的。

    “盲盒理论上有可能被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条认定为‘有奖销售’。”有业内人士称,“但它不同于现在众多流行的抽卡类手机游戏,监管层可以通过提取后台代码对中奖概率进行直接监管。盲盒的概率设置过程中应该如何来监管,目前并没有明确的说法。

    (摘编自《盲盒乱象亟需监管》)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盲盒营销类似于抽奖游戏的营销手法,它能提升产品对用户的吸引力。 B . 盲盒的热潮带来了众多跨界创新产品,在一定的程度上促进了商业发展。 C . 盲盒无法摆脱“变相赌博”的质疑,主要原因是收入了假冒伪劣产品。 D . 盲盒概率设置过程的监管存在漏洞,这给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和材料二介绍了盲盒的起源及其营销模式的特点,也肯定了其是一种比较成功的商业营销模式。 B . 故宫、麦当劳、上海迪士尼等多个商家引入盲盒概念,具有创新意义,传播了文化和理念,引发了购买热潮。 C . 材料三中,盲盒很难评估价格,其标价往往与消费者心理预期成反比,这就可能导致消费者对所购盲盒失望。 D . 对盲盒的概率设置需要有明确的监管条例,这种做法符合民众的预期,也是盲盒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3. (3) 对于盲盒这种经济现象,你有怎样的评价,请结合材料加以概括。
  • 3. (2022高二上·衡阳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舞会之后

    [俄]列夫·托尔斯泰

    “你们说,一个人本身不可能懂得什么是好,什么是坏,问题全在环境,是环境坑害人。我却认为问题全在机缘。就拿我自己来说吧……”人人敬重的伊凡·瓦西里耶维奇就这样说起来了。

    “拿我自己来说吧。我的整个生活一夜之间,或者不如说在一个早晨,就起了变化。

    “当时我正在热烈地恋爱。她叫瓦莲卡,十八岁的时候,她简直能叫人入迷。那时候我是一所外省大学的学生,我的主要乐趣在参加晚会和舞会。在我狂热地爱着她的期间,我在谢肉节的最后一天参加了本省贵族长家的舞会,他是一位忠厚的长者,豪富好客的侍从官。这次舞会好极了,我又跳华尔兹舞,又跳波尔卡舞,自然是尽可能跟瓦莲卡跳。

    “‘您看,他们在请爸爸跳舞。’瓦莲卡一边对我说,一边指着她那身材魁梧、戴着银色肩章的上校父亲,他正跟女主人和其他的太太们站在门口。

    “瓦莲卡的父亲是一个很漂亮的老人,长得端正、魁梧,神采奕奕。我们走近门口的时候,上校笑眯眯地把手伸到左边,从刀剑带上取下佩剑,交给一个殷勤的青年人,右手戴上了麂皮手套。‘一切都要合乎规矩。’他含笑说,然后握住女儿的一只手,微微转过身来,等待着拍子。

    “等到玛祖卡舞曲开始的时候,他灵敏地踏着一只脚,伸出另一只脚,于是他的魁梧肥硕的身体就一会儿文静从容,一会儿带着靴底踏地声和两脚相碰声,啪哒啪哒地、猛烈地沿着舞厅转动起来了。使我格外感动的是他那用裤脚带箍得紧紧的靴子,那是一双上好的小牛皮靴,但不是时兴的尖头靴,而是老式的、没有后跟的方头靴。这双靴子分明是部队里的靴匠做的。‘为了把他的爱女带进社交界和给她穿戴打扮,他不买时兴的靴子,只穿自制的靴子。’我想。

    “我离开舞会是四点多钟,等我到家,在家里坐了一坐,再出门的时候,天已经亮了。我走到瓦莲卡家附近的空地,看见靠近游戏场所的一头有一团巨大的、黑乎乎的东西,而且听到了从那里传来的笛声和鼓声。我的心情一直很畅快,玛祖卡曲还不时在我耳边萦绕。而这一次却是另一种音乐,一种生硬的、不悦耳的音乐。

    “走了一百来步,我才从雾霭中看出那里有许多黑色的人影。这显然是一群士兵。士兵们穿着黑军服,面对面分两行持枪立定,一动也不动。鼓手和吹笛子的站在他们背后,不停地重复那支令人不快的、刺耳的老调子。

    “‘他们这是干什么?’我问那个站在我身边的铁匠。

    “‘对一个鞑靼逃兵用夹鞭刑。’铁匠望着远处的行列尽头,愤愤地说。

    “我也朝那边望去,看见两个行列中间有个可怕的东西正在向我逼近。向我逼近的是一个光着上身的人,他的双手被捆在枪杆上面,两名军士用这枪牵着他。他的身旁有个穿大衣、戴制帽的魁梧的军官,我觉得很面熟。罪犯浑身痉挛着,两只脚踏着融化中的积雪,向我走来,棍子从两边往他身上纷纷打下,他一会儿朝后倒,于是两名用枪牵着他的军士便把他往前一拉,一会儿他又向前栽,于是军士便把他往后一推,不让他栽倒。

    “那魁梧的军官迈着坚定的步子,大摇大摆地,始终跟他并行着。他就是瓦莲卡的脸色红润、留着雪白的唇髭和络腮胡子的父亲。

    “罪犯每挨一棍子,总是像吃了一惊似的,把他痛苦得皱了起来的脸转向棍子落下的一边,露出一口雪白的牙齿,重复着两句同样的话。直到他离我很近的时候,我才听清这两句话。他不是说话,而是呜咽道:‘好兄弟,发发慈悲吧。好兄弟,发发慈悲吧。’但是他的好兄弟不发慈悲,当这一行人走到我的跟前时,我看见站在我对面的一名士兵坚决地向前跨出一步,呼呼地挥动着棍子,使劲朝鞑靼人背上打下去。鞑靼人往前扑去,可是军士们挡住了他,接着,同样的一棍子又从另一边落到他的身上。这一行人经过我站立的地方的时候,我向夹在两个行列中间的罪犯的背部瞥了一眼。这是一个斑驳的、湿淋淋的、紫红的、奇形怪状的东西,我简直不相信这是人的躯体。

    “突然间,上校停下来,快步走到一名士兵面前。

    “我看见他举起戴麂皮手套的有力的手,给了那惊慌失措、没有多大气力的矮个子士兵一记耳光,只因为这个士兵没有使足劲儿往鞑靼人的紫红的背脊上打下棍子。

    “‘来几条新的军棍!’军官一边吼叫,一边环顾左右,终于看见了我。他假装不认识我,连忙转过脸去。我垂下眼睛,匆匆回家去了。

    “我再不能像原先希望的那样去服兵役,我不但没有担任军职,也没有在任何地方供职,所以正像你们看到的,我成了一个废物。”

    “那么,爱情呢?”我们问。

    “爱情吗?爱情从这一天起衰退了。当她像平常那样面带笑容沉思的时候,我立刻想起广场上的上校,总觉得有点别扭和不快,于是我跟她见面的次数渐渐减少。爱情便消失了。”他结束道。

    (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叙述极具特点,采用讲故事的方式展开剧情,讲述了主人公伊凡·瓦西里耶维奇在舞会后到街上闲逛,偶然看到士兵们残暴地殴打逃兵而改变想法的故事。 B . 小说中伊凡·瓦西里耶维奇在讲述故事时,不仅对上校的外貌、衣着进行了详细描述,还对他跳舞的情形有详细描述,这是因为他深爱瓦莲卡,因此对她的父亲也格外关注。 C . 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情感,如“我垂下眼睛,匆匆回家去了”,表现了“我”在看到瓦莲卡的父亲残暴地对待逃兵后内心对他的恐惧、害怕。 D . 小说中写“笛声和鼓声”“是另一种音乐,一种生硬的、不悦耳的音乐”“不停地重复那支令人不快的、刺耳的老调子”,既营造了不安的氛围,又暗示了下文情节的变化。
    2. (2) 小说不论在谋篇布局还是在刻画人物方面,都成功运用了对比手法,请简要分析。
    3. (3) 托尔斯泰擅长敏锐捕捉、精细呈现人物复杂多变的心理,请简要分析主人公伊凡在舞会前后的心理变化过程以及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 4. (2022高二上·衡阳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江公皋传

    [清]蓝千秋

    江公讳皋,字在湄,号磊斋。性敏慧,弱冠举于乡。未几,成进士,除瑞昌令。

    瑞昌隶九江,负山带湖,民疲苶多盗,逋赋日积。公至日,前令坐系凡三辈,其一竟以累死,妻子不能归,公慨然白府,身任所逋,悉罢遣前令,归其妻孥。县郭并河,岸崩壅故道,公捐俸倡首集赀筑堤,为完久计,民号之曰“江公堤”。是时闽、楚告警,瑞昌与楚邻,奸民乘间行剽劫,吏议发兵剿,公曰:“此辈迫饥寒为盗,抚之甚易,迫即走楚壤藉寇耳。”因勒乡堡长宣谕利害,督丁壮材勇者巡察,时刺取其渠魁击杀之,盗遂息。

    未几迁巩昌守时大军入蜀道巩昌军兴旁午民疲困卒益骄悍或窃出渔夺无敢呵者公行部出郊,见数骑驰突过车,斥止验问得实,立缚送大帅斩以徇,由是兵卫肃然莫敢犯。

    越四岁,移刺柳州。柳僻南服,俗犷悍。时新收粤西,兵留镇柳州,军中多掠夺妇女,哭泣思归。公白大府,缴营帅籍所掠赴郡讯之,思归者量远近给资遣还,凡数百人。明年,柳帅卒,饷不继,士擐甲哗军门,公遽出,与期匝月给,士卒信公,稍解去。即驰书告台省趣发饷。饷应期至,军乃戢。粤西山峻削,柳尤邃险,万石离立,斤斧所不及,颇多巨木。时上方修太和殿,使者采木且及柳,柳人大恐。亡何,使者至,公即呼柳民问所产巨木地,令前导,公骑偕使者往视木。行数里,至绝巘下,山石嶙峋,木森森挺出,下临崖谷,马不能前。公解鞍,踞地稍憩,徒步邀使者登,使者有难色。公曰:“上命也,木苟可出,守臣当先以身殉。”遂短衣持筇,扶两小吏先登,使者强随之,半崖路绝,无置足所。公仰视木顾使者曰:“何如?”使者咋舌,大呼亟返,曰:“是不可取。”公曰:“木具在是,赖使者为上言不可取状。”使者遂还,奏免,柳民欢呼戴上恩德。

    公享年八十有一,卒康熙乙未。公性廉明,故所在有声绩。为人孝友恬淡,通达时务,习吏事。始终洁白一节,贤达皆叹仰之。

    (有删节)

    【注释】①渠魁:首领。

    1. (1) 下列对文中画框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未几/迁巩昌守/时大军入蜀/道巩昌/军兴旁午/民疲困/卒益骄悍/或窃出渔夺/无敢呵/ B . 未几/迁巩昌守/时大军入蜀道/巩昌军兴旁午/民疲困/卒益骄悍/或窃出渔夺/无敢呵者/ C . 未几/迁巩昌守/时大军入蜀/道巩昌/军兴旁/午民疲困卒益骄悍/或窃出渔夺/无敢呵者/ D . 未几/迁巩昌守/时大军入蜀道/巩昌军兴旁午/民疲困/卒益骄悍或窃出渔夺/无敢呵者/
    2. (2) 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讳指封建社会加在已故的君主、尊长的名字前的表示尊敬的词。如《三国志·先主备传》:“先主姓刘,讳备,字玄德。” B . 乡,古代的一种居民组织。乡试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的地方考试,明清两代在省城举行,录取者被称为“举人”,第一名被称为“会元”。 C . 赋即赋税,是中国古代的田地税。我国历史上税收有过各种各样的名称,如租、捐、课、调、庸等等。 D . 康熙是清代皇帝玄烨的年号。中国古代纪年法比较复杂,主要有三种,分别为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3. (3)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江皋到瑞昌任县令时,当地贫困多盗,百姓长期拖欠赋税,前任县令有三人因此受到牵累。江皋承担所拖欠的赋税,让前县令和受牵累致死的县令妻儿离去;又率先捐出俸禄集资修筑河堤,造福当地百姓。 B . 江皋能体谅民情。他反对发兵剿灭为饥寒所迫成为盗贼的平民,只杀掉了贼寇首领,消除了盗患;对军中被掠夺的妇女,根据远近给资遣还,凡数百人。 C . 江皋处理政事冷静果决。有军人骄横凶悍,渔夺百姓,他严厉惩治,使军队不再扰民;驻柳州军队因欠饷喧哗军门,他迅速应对,设法应期发给军饷,平息了事端。 D . 江皋通晓吏事,做事灵活有谋略。朝廷修太和殿,派使者来粤西山中采集巨木。江皋邀使者亲临巨木产地,其地势险要令人咋舌,使者返回后据实奏免,减轻了百姓的负担。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斥止验问得实,立缚送大帅斩以徇,由是兵卫肃然莫敢犯。

      ②公仰视木顾使者曰:“何如?”使者咋舌,大呼亟返,曰:“是不可取。”

  • 5. (2022高二上·衡阳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南征

    杜甫

    春岸桃花水 , 云帆枫树林。偷生长避地 , 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注释】此诗是大历四年(公元769年)春,杜甫由岳阳前往长沙途中所作。①桃花水:桃花盛开时节江河涨水。②避地:避难而逃往他乡。③君恩:指唐代宗之恩。代宗曾对杜甫两次授官。④百年:人的一生,一辈子。

    1. (1)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春岸”两句用罗列几个名词或名词短语成句的手法描写了南行途中所见之景:春水方生,桃花夹岸;云帆一片,极目四望,枫树成林。 B . 杜甫的《登高》和《南征》都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以乐景衬哀情,借眼前景来抒发作者无以自遣的心境,抒情极为沉痛。 C . 整首诗反映了诗人愁苦悲哀的心境;三、四两联,正是杜甫晚年生活与思想的自我照,读之令人怆然而涕下。 D . “老病”二句,短短十字,凝聚着丰富的内容。“南征日”“北望心”六字,通过工对,把诗人矛盾心情加以鲜明对照,给人很深的印象。
    2. (2)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说明。
  • 6. (2022高二上·郑州期末)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描写在滕王阁上远眺时所见到的关于落霞与秋水的美景的诗句是“”。
    2. (2) 李密在《陈情表》中表达自己孤苦无依,只有影子与自己相伴的句子是“”。
    3. (3) 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描写自己归家时家人的表现的两句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 (2022高二上·衡阳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当词典编者把有“小”的汉字罗列在这里,把有“艹”的汉字罗列在那里的时候,其实不仅便于查阅,而且也揭示了那些相同偏旁部首汉字间的相互关系。

    (摘自2019年8月19日《光明日报》)

    【材料二】

    不少人搜集资料时首选网络搜索引擎,输入几个关键词,一大批资料会立刻呈现在屏幕上。但是,想在海量的搜索结果中精准找出所需要的信息,就不那么容易了。

    (摘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96页)

    【材料三】

    课间,小明主动提及脚上崭新的名牌运动鞋:“鞋倒是限量版的,可惜我老爸选的这颜色太丑。”同学小强笑道:“你现在都会‘凡尔赛文学’了!”小明不知道“凡尔赛文学”是什么意思,就去查词典,词典上没有解释,回家上网一查,解说众多,费了很大劲,才明白了大概。

    1. (1) 妈妈要给小明买《现代汉语词典》,他却以网上检索便捷为由拒绝。请拟两条理由,帮妈妈说服小明。
    2. (2) 请概括“凡尔赛文学”这种说话方式的特点。
    3. (3) 网络用语“凡尔赛文学”被《咬文嚼字》编辑部选为“2020年十大流行语”,今后再版《现代汉语词典》,你是否同意收录该词条?请简述理由。
  • 8. (2022高二上·衡阳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红楼梦》是小说,是文学艺术,表达思想的方式是塑造典型形象,使用的语言是生活语言。作者只用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人物形象,并且语言①__________。第二十四回自“贾芸出了荣国府回家”至“一面趔趄着脚儿去了”,一千八百多字,却写了四个人:贾芸的舅舅卜世人、贾芸的舅妈、醉金刚倪二和贾芸。前面三人虽然都只是寥寥数笔,但俱各传神,卜世人夫妇的鄙吝和倪二的仗义,皆历历如绘。人物的语言②__________。“‘呦喇鹿鸣,荷叶浮萍’,小的不敢撒谎”。这是李贵的语言,反映他护送宝玉读书,但不识字,也不理会读书,只是从旁听闻的状况。

    《红楼梦》在古典长篇小说中确已成为“绝唱”,这是毋庸争议的,但它还是一首不用韵的诗。这不仅仅是因为《红楼梦》里有许多诗,而且它从开头至八十回的叙述,也都有诗的素质,它的叙述与诗是交融的,是一体。诗是什么?是抒情,抒喜怒哀乐各种各样的情而不是干巴巴的纪事,《红楼梦》确有③__________。

    1. (1)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阐述《红楼梦》语言特点的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 (2) “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儿……”(《红楼梦》第三回)。请根据王熙风的这段话分析其形象特点和表达效果。
四、写作(60分)
  • 9. (2022高二上·衡阳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这个世上,总有些人看重一般人所看轻的,看轻一般人所看重的,有些人并不在乎你特别在乎的那些东西。但恰恰这些人往往活出了生活的质量,人生的高度,生命的境界,更好地实现了人生价值。

    对此,你有怎样的联想或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根据材料内涵自主立意;②文体明确;③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