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东莞第四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历史月...

更新时间:2022-10-26 浏览次数:45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16.0分)
  • 1. (2022高三上·东莞月考) 鲁国在鲁宣公十五年实行“初税亩”。如表是春秋三传对其做的解读,三者皆认为鲁国的“初税亩”(   )

    春秋三传

    对“初税亩”的注解

    《谷梁传》

    初税亩者,非公之去公田,而履亩十取一也

    《公羊传》

    税亩者何?履亩而税也

    《左传》

    以丰财也

    A . 确立了什一税原则 B . 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 C . 催生了土地私有制 D . 建立了中国税收制度
  • 2. (2022高三上·东莞月考) 战国时期,法家学派把社会的一切秩序、价值、关系,人们的一切行为、思想、观念乃至情感本身,都归结为冷酷的个人利害,并将这种利害关系当成衡量、考察一切的尺度标准。这折射出当时(   )
    A . 人文精神的缺失 B . 传统秩序的瓦解 C . 法家思想的落后 D . 君主专制的确立
  • 3. (2022高三上·东莞月考) 以下各项中均有“中国”二字,其中含义与其他三项明显不同的是(   )
    A . “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孟子•滕文公上》) B . “桓公攘夷狄而救中国”(《公羊传•禧公四年》) C .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D . “凡岭南土地及流入黑龙江大小诸川,应归中国管辖;其岭北一带土地及川流,应归俄国管辖”中俄(《尼布楚条约》)
  • 4. (2022高三上·东莞月考) 先秦祭祀制度规定:“天子祭天地,诸侯祭社稷,大夫祭五祀。……诸侯祭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而秦始皇的策略是为我所用,兼收并蓄,不论是天地鬼神、山川灵怪还是日月星辰,只要有来历有说法的,全部作为祭祀的对象。这一变化表明(   )
    A . 人文意识逐渐在淡化 B . 祭祀制度有利于维护统治 C . 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 D . 秦始皇不断神化专制皇权
  • 5. (2022高三上·东莞月考) 隔离是抗击新冠疫情非常有效的防疫形式,而这种做法早在我国秦朝时期已出现。据《睡虎地秦墓竹简》记载,秦代一旦发现疑似病倒,立刻向郡守报告;郡守接报后,马上派出医官进行检查、一旦属实,当即组织隔离治疗。所有的病例被隔离在专门的“房顶”里,病愈之前不得与外界接触。秦朝的疫病隔离制度(   )
    A . 适应大一统封建国家发展的需要 B . 得益于中央集权体制的建立 C . 可用作研究秦朝暴政而亡的原因 D . 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
  • 6. (2022高三上·东莞月考) 如表为汉代史书中有关朝廷处理侯王借贷问题的部分记载。从中可以看出汉代(   )

    记述

    出处

    汉文帝前元四年,河阳侯陈信“坐不偿人责(债)过六月,夺侯,国除”

    《史记•高祖功臣者年表》

    汉武帝元鼎元年,旁光侯刘殷“坐贷子钱不占租(交纳租税),取息过律,会救,免”

    《汉书•王子侯表》

    汉戍帝建始四年,陵乡侯刘诉“坐……贷谷息过律免”

    《汉书•王子侯表》

    A . 高利贷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B . 经济手段是解决侯国问题的主要方式 C . 政府重视规范社会上借贷行为 D . 严厉打击豪强地主势力缓解土地兼并
  • 7. (2022高三上·东莞月考) 十六国时期中原地区政治形势混乱,但十六国统治者并不满足于建立割据政权,如夏国建立者赫连勃勃在修建都城时宣称“朕方统一天下,君临万邦,可以统万为名。”魏孝文帝更是志在“南荡吴越,复礼万国”。这可以说明当时(   )
    A . 大一统思想普遍存在 B . 民族矛盾十分尖锐 C . 统一趋势逐渐加强 D . 南朝局势相对稳定
  • 8. (2022高三上·东莞月考) 宋代董煟在《救荒活民书》中将救荒(救灾)之政的责任人定为:人主、宰执、监司、太守、县令,“监司守令所当行,人主宰执之所不必行;人主宰执之所行,又非监司太守县令之所宜行”。这表明作者主张救荒(   )
    A . 应严格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B . 中央和地方各司其职相互配合 C . 要加强权力之间相互牵制 D . 加强中央集权和中央政府统筹
  • 9. (2022高三上·东莞月考) 明代李诩《戒庵老人漫笔》记载了一则逸事,嘉定沈练塘龄闲论文士无不重财者,常熟桑思玄曾有人求文,托以亲昵,无润笔(给书画家报酬)。思玄谓曰:“平生未尝白作文字,最败兴,你可暂将银一锭四五两置吾前,发兴后待作完,仍还汝,可也。”这反映出当时(   )
    A . 科举制度的衰落 B . 重商主义的兴起 C . 文人道德的败坏 D . 商品经济的发展
  • 10. (2022高三上·东莞月考) 如表为清朝中期人口、耕地面积数据。对此解读准确的是(   )

    时间

    人口数量(亿)

    耕地面积(万公顷)

    人均耕地面积(亩)

    1753年(乾隆十八年)

    1.84

    约4902

    4.00

    1784年(乾隆四十九年)

    2.86

    约5071

    2.66

    1812年(嘉庆十七年)

    3.34

    约5260

    2.36

    1851年(咸丰元年)

    4.32

    约5042

    1.75

    A . 开始突破传统自然经济的结构 B . 边疆国土的开发有效缓解人地矛盾 C . 高产作物传入提高了粮食产量 D . 人口急剧增长使资源危机日益显露
  • 11. (2022高三上·东莞月考) 图表为中国古代部分少数民族政权的都城迁移情况。表中的都城迁移方向(   )

    政权

    迁都时间

    旧城

    新都

    北魏

    494年

    平城

    洛阳

    1153年

    会宁府

    中都

    1267年

    和林

    大都

    1644年

    赫图阿拉

    北京

    A . 与民族迁移方向保持一致 B . 与中华民族历史发展方向相一致 C . 表明中华文明的多元并立 D . 反映出民族交融是一种离心运动
  • 12. (2022高三上·东莞月考) 有学者指出:“洋务运动坚持官办、官商合办、官督商办的制度……这种方法使得政府既是裁判又是球员。这种制度化的国家机会主义使得政府利用其垄断地位与私人企业争夺资源,并且压制私人企业的发展。”可见,当时中国(    )
    A . 资本原始积累具有专制性 B . 近代化需突破体制束缚 C .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已出现 D . 官商一体有悖经济规律
  • 13. (2022高三上·东莞月考) 有学者指出,它既有推动社会前进的一面,又有企图阻止革命、防止旧的统治秩序彻底崩溃的一面。在当时革命运动的力量和影响还很微弱的情况下,它扮演的角色主要是反动势力的对立物而不是革命的对立物,它所起的历史作用无疑是进步的。该学者旨在(   )
    A . 揭示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B . 说明早期维新思想的局限性 C . 阐述戊戌变法的进步意义 D . 论证辛亥革命时机的不成熟
  • 14. (2023高三下·天津市月考) 光绪皇帝在《明定国是诏》中说:“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以下对材料内容解读正确的是(   )
    A . 表现了反对维新变法的政治倾向 B . 说明了维新变法一定程度的局限 C . 强调了西学对时弊的纠偏与补正 D . 反映了清廷权力结构的不断变动
  • 15. (2024高二下·怒江期中) 1846年,上海的进口货值较前一年下降13%,1847年又减少5.4%,1848年更大幅度地下降20.1%。此后虽有回升,但极不稳定,一直到1854年还没有恢复到1845年的水平。这可用于说明,进口货值的下降(    )
    A . 阻止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B . 导致西方商品倾销重心转移 C . 促使传统手工业的恢复 D . 成为列强进一步侵华的借口
  • 16. (2024高二上·华蓥月考) 19世纪40年代以后,上海地区的农民多从传统的棉稻种植转向蔬菜种植,每年六七熟,获利较多,洋葱、马铃薯、“欧洲种”花菜等种植者日多,蔬菜在当地种植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这种转变(   )
    A . 得益于稻粮产量的迅速提升 B . 实现了传统产业向近代转型 C . 满足了民族工业的市场需求 D . 反映了上海近代城市化特点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60.0分)
  • 17. (2022高三上·东莞月考) 中国知识界对中西方文化的认识几经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法实窃取于中国,前人论之已详。地圆之说,本乎曾子。九重之论,见于《楚辞》。凡彼所谓至精极妙者,皆如借根方之本为东来法,特翻译算书时不肯质言之耳。近来工算之士,每据今人之密而追咎古人,见西术之精而薄视中法,不亦异乎?”

    ——清•阮元《畴人传》(注:畴人指古代专门执掌天文历算之学的人)

    材料二西人所言化学、光学、重学,盖由格物而至于尽物之性也。惟古之圣人皆以人道为重,故日圣人人伦之至也。自尧舜三代以来,吾人皆奉圣人之教以为教,专致力于人道,而于物或不屑措意焉,是以礼乐文章高出乎万国之上,而技巧则稍逊矣。

    ——清•俞樾

    材料三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议者必欲合之而为一物,且一体而一用之,斯其文义违桀,因已名之不可言矣,乌望言之而可行乎 !

    ——严复《与外交报主人论教育书》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指出在对中西方文化的认识上,阮元和俞樾的观点有哪些不同和相似之处。
    2. (2) 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概括严复的主张并说明其目的。
    3. (3) 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知识界对中西方文化的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 18. (2023·高州三模) 能源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保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先秦时期,燃料获取逐渐成为困扰人们的难题之一。魏晋南北朝时期贾思勰著《齐民要术》,不少篇章提及采伐薪柴的方法、数量、时间以及薪柴的市场价格。唐宋以降,北方燃料问题愈发突出。宋代发生了木柴、木炭的危机,即传统燃料危机。

    ——摘编自赵九洲《宋代传统燃料危机问题新论》

    材料二:下表为关于宋代燃料危机的不同观点

    现象

    分析

    观点

    现象1:《宋史》等记载,北宋开封有16个年份出现大雪严寒天气,因雪灾导致人畜大量死亡的就有8个年份。

    现象2:唐宋以来民众砍伐桑枣,政府屡禁不止。

    现象3:汉代生铁含硫量一般在万分之三左右,宋代生铁含硫量却普遍较高。宋代华北定窑与磁州窑名满天下,但宋以后都急剧没落。

    大雪严寒天气导致人畜大量死亡现象频发,民众砍伐桑枣等经济林木屡禁不止等现象都说明宋代燃料危机现象突出。

    因为燃料危机,宋代大量用煤炼铁,导致了钢铁品质的严重下降,黄维等人对出土的宋代铁钱进行测定,发现有的含硫量竟高达1.94%;使用煤炭烧制瓷器,釉中的诸多物质都可能与二氧化硫反应,影响成品瓷器的外观与质地,使得工艺水平大打折扣。

    观点一:宋代发生了严重的燃料危机

    16次大雪严寒天气有8次以上未见致人冻死的相关记载,说明引发开封燃料安全事件只是雨雪、战争等造成的“供给难足”而已。

    桑枣等林木不仅热值高,市场上更易售卖且售价更高。砍伐桑枣主要与燃料特性及经济利益驱动有关。黄维在同一篇论文中也指出陕西、山西等北方地区“用煤炼铁和用木炭炼铁都是同时存在的”,用煤炭冶铁“一直都不是普遍的”。

    观点二:宋代并不存在全局性的燃料危机

    ——摘编自柴国生《“燃料荒”还是“燃料危机”:再论宋代燃料安全问题》等

    1.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析宋代“传统燃料危机”产生的原因。
    2.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你认同哪种观点,试说明理由。据此谈谈你对历史研究中史料问题的认识。
  • 19. (2022高三上·东莞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自秦以降,两千年的专制天下,一直保持独一的最高文化国家,养成很深的自尊自信心。一旦接触到西方文明,于认识上不会很快地承认其优越和有用,自是不能很快吸收。一些开明之士,于直接鼓吹之外,则尽量设喻引例,开导当时的反对分子,以逐渐改变他们的认识,予以灌输许多新的观念。……晚清知识分子思想转变的历程,酝酿着中西观念的激荡,新旧杂糅和更新的创造。同时对于实际政治社会的感染和潜移默化,都随时在扩张其影响。

    ——摘编自王尔敏《晚清政治思想史论》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释。(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 20. (2022高三上·东莞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世纪70、80年代,清政府向美国和欧洲分批派遣留学生,总计200余人。留学生侧重学习军事或与之密切相关的各门专业知识。多数人回国后凭借西学专长,得到了清政府的重视和任用,如严复、詹天佑等。

    ——摘编自《近代留学生与中外文化》

    材料二甲午战后,赴日留学出现高潮,到 1905年,留日学生达8000余人用兵中多为自费。在孙中山发动反清革命中留日生成为骨干力量,辛亥革命时留学生起到了关键作用,如邹容、黄兴等。民国时期,从世界各国归来的留学生成为社会变革的核心力量。他们中涌现出一批中国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奠基者和代表人物,而且随着中国革命的发展,产生了一些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革命家。

    ——摘编自《百年留学潮与中国现代化》

    材料三:1949年12月,在中央文化教育委员会领导下,成立“办理留学生回国事务委员会”,动员国外留学生早日回国,统筹解决回国留学生的工作和生活安排。50、60年代,2500多名旅居海外的专家、学者,放弃了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回国效力,为新中国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如邓稼先、钱学森等。

    ——摘编自《中华留学教育史录》

    1. (1) 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留学生留学和归国情况的变化及其历史背景。
    2. (2) 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时期留学生归国的原因。
  • 21. (2022高三上·东莞月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清代既继承了历代王朝的治边思想,又有创新和发展。随着沙俄等对中国边疆的觊觎, 清统治者极其重视对边疆民族的治理,逐步形成以“因俗而治”为核心的边疆民族统治政策。 如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在东北、北部和西部边疆,分设若干将军辖 区和办事大臣辖区,在中央专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

    1. (1) 根据材料,指出清代边疆治理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代边疆民族政策的历史意义。
  • 22. (2022高三上·东莞月考) 材料

    李时珍( 1518~1593)自幼对医学感兴趣,后跟随父亲学习医术,广读天下医书。蕲州遭逢大疫,李时珍父子为民众治病,“千里就药于门,立活不取值”。经此磨炼,医术愈精。李时珍发现,以往药书中存在药物误注、图文不一、主次不清等错误,常常危及病患生命,遂立志重修本草。其足迹遍及大江南北,跋涉山川,采集药物标本,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材料。他虚心拜当地人为师,问询渔樵农夫,细心收集大量有关药物、单方、验方的零散资料,撰成中医药学巨著《本草纲目》。李时珍将前人对药物的分类发展为16部、60类,以部为纲,以类为目,使中药的分类更加科学;仔细描述每味药物的产地、形态、性味、功用、方剂等,精心绘制药图。历时近30载,“稿凡三易,然后告成”。

    ——摘编自唐明邦《李时珍评传》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李时珍编著《本草纲目》的条件。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时珍编著《本草纲目》所体现出的研究方法,并分别予以简要评价。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