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三传 | 对“初税亩”的注解 |
《谷梁传》 | 初税亩者,非公之去公田,而履亩十取一也 |
《公羊传》 | 税亩者何?履亩而税也 |
《左传》 | 以丰财也 |
记述 | 出处 |
汉文帝前元四年,河阳侯陈信“坐不偿人责(债)过六月,夺侯,国除” | 《史记•高祖功臣者年表》 |
汉武帝元鼎元年,旁光侯刘殷“坐贷子钱不占租(交纳租税),取息过律,会救,免” | 《汉书•王子侯表》 |
汉戍帝建始四年,陵乡侯刘诉“坐……贷谷息过律免” | 《汉书•王子侯表》 |
时间 | 人口数量(亿) | 耕地面积(万公顷) | 人均耕地面积(亩) |
1753年(乾隆十八年) | 1.84 | 约4902 | 4.00 |
1784年(乾隆四十九年) | 2.86 | 约5071 | 2.66 |
1812年(嘉庆十七年) | 3.34 | 约5260 | 2.36 |
1851年(咸丰元年) | 4.32 | 约5042 | 1.75 |
政权 | 迁都时间 | 旧城 | 新都 |
北魏 | 494年 | 平城 | 洛阳 |
金 | 1153年 | 会宁府 | 中都 |
元 | 1267年 | 和林 | 大都 |
清 | 1644年 | 赫图阿拉 | 北京 |
材料一“西法实窃取于中国,前人论之已详。地圆之说,本乎曾子。九重之论,见于《楚辞》。凡彼所谓至精极妙者,皆如借根方之本为东来法,特翻译算书时不肯质言之耳。近来工算之士,每据今人之密而追咎古人,见西术之精而薄视中法,不亦异乎?”
——清•阮元《畴人传》(注:畴人指古代专门执掌天文历算之学的人)
材料二西人所言化学、光学、重学,盖由格物而至于尽物之性也。惟古之圣人皆以人道为重,故日圣人人伦之至也。自尧舜三代以来,吾人皆奉圣人之教以为教,专致力于人道,而于物或不屑措意焉,是以礼乐文章高出乎万国之上,而技巧则稍逊矣。
——清•俞樾
材料三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议者必欲合之而为一物,且一体而一用之,斯其文义违桀,因已名之不可言矣,乌望言之而可行乎 !
——严复《与外交报主人论教育书》
请回答:
材料一:先秦时期,燃料获取逐渐成为困扰人们的难题之一。魏晋南北朝时期贾思勰著《齐民要术》,不少篇章提及采伐薪柴的方法、数量、时间以及薪柴的市场价格。唐宋以降,北方燃料问题愈发突出。宋代发生了木柴、木炭的危机,即传统燃料危机。
——摘编自赵九洲《宋代传统燃料危机问题新论》
材料二:下表为关于宋代燃料危机的不同观点
现象 | 分析 | 观点 |
现象1:《宋史》等记载,北宋开封有16个年份出现大雪严寒天气,因雪灾导致人畜大量死亡的就有8个年份。 现象2:唐宋以来民众砍伐桑枣,政府屡禁不止。 现象3:汉代生铁含硫量一般在万分之三左右,宋代生铁含硫量却普遍较高。宋代华北定窑与磁州窑名满天下,但宋以后都急剧没落。 | 大雪严寒天气导致人畜大量死亡现象频发,民众砍伐桑枣等经济林木屡禁不止等现象都说明宋代燃料危机现象突出。 因为燃料危机,宋代大量用煤炼铁,导致了钢铁品质的严重下降,黄维等人对出土的宋代铁钱进行测定,发现有的含硫量竟高达1.94%;使用煤炭烧制瓷器,釉中的诸多物质都可能与二氧化硫反应,影响成品瓷器的外观与质地,使得工艺水平大打折扣。 | 观点一:宋代发生了严重的燃料危机 |
16次大雪严寒天气有8次以上未见致人冻死的相关记载,说明引发开封燃料安全事件只是雨雪、战争等造成的“供给难足”而已。 桑枣等林木不仅热值高,市场上更易售卖且售价更高。砍伐桑枣主要与燃料特性及经济利益驱动有关。黄维在同一篇论文中也指出陕西、山西等北方地区“用煤炼铁和用木炭炼铁都是同时存在的”,用煤炭冶铁“一直都不是普遍的”。 | 观点二:宋代并不存在全局性的燃料危机 |
——摘编自柴国生《“燃料荒”还是“燃料危机”:再论宋代燃料安全问题》等
材料:中国自秦以降,两千年的专制天下,一直保持独一的最高文化国家,养成很深的自尊自信心。一旦接触到西方文明,于认识上不会很快地承认其优越和有用,自是不能很快吸收。一些开明之士,于直接鼓吹之外,则尽量设喻引例,开导当时的反对分子,以逐渐改变他们的认识,予以灌输许多新的观念。……晚清知识分子思想转变的历程,酝酿着中西观念的激荡,新旧杂糅和更新的创造。同时对于实际政治社会的感染和潜移默化,都随时在扩张其影响。
——摘编自王尔敏《晚清政治思想史论》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释。(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材料一:19世纪70、80年代,清政府向美国和欧洲分批派遣留学生,总计200余人。留学生侧重学习军事或与之密切相关的各门专业知识。多数人回国后凭借西学专长,得到了清政府的重视和任用,如严复、詹天佑等。
——摘编自《近代留学生与中外文化》
材料二甲午战后,赴日留学出现高潮,到 1905年,留日学生达8000余人用兵中多为自费。在孙中山发动反清革命中留日生成为骨干力量,辛亥革命时留学生起到了关键作用,如邹容、黄兴等。民国时期,从世界各国归来的留学生成为社会变革的核心力量。他们中涌现出一批中国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奠基者和代表人物,而且随着中国革命的发展,产生了一些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革命家。
——摘编自《百年留学潮与中国现代化》
材料三:1949年12月,在中央文化教育委员会领导下,成立“办理留学生回国事务委员会”,动员国外留学生早日回国,统筹解决回国留学生的工作和生活安排。50、60年代,2500多名旅居海外的专家、学者,放弃了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回国效力,为新中国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如邓稼先、钱学森等。
——摘编自《中华留学教育史录》
材料:清代既继承了历代王朝的治边思想,又有创新和发展。随着沙俄等对中国边疆的觊觎, 清统治者极其重视对边疆民族的治理,逐步形成以“因俗而治”为核心的边疆民族统治政策。 如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在东北、北部和西部边疆,分设若干将军辖 区和办事大臣辖区,在中央专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
李时珍( 1518~1593)自幼对医学感兴趣,后跟随父亲学习医术,广读天下医书。蕲州遭逢大疫,李时珍父子为民众治病,“千里就药于门,立活不取值”。经此磨炼,医术愈精。李时珍发现,以往药书中存在药物误注、图文不一、主次不清等错误,常常危及病患生命,遂立志重修本草。其足迹遍及大江南北,跋涉山川,采集药物标本,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材料。他虚心拜当地人为师,问询渔樵农夫,细心收集大量有关药物、单方、验方的零散资料,撰成中医药学巨著《本草纲目》。李时珍将前人对药物的分类发展为16部、60类,以部为纲,以类为目,使中药的分类更加科学;仔细描述每味药物的产地、形态、性味、功用、方剂等,精心绘制药图。历时近30载,“稿凡三易,然后告成”。
——摘编自唐明邦《李时珍评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