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族 | 小姓 | 平民 | 合计 | ||||
数量 | 百分比 | 数量 | 百分比 | 数量 | 百分比 | 数量 | |
汉末 | 38 | 29 | 19 | 14.5 | 74 | 56.5 | 131 |
196-219年 | |||||||
曹魏前期 | 60 | 38.7 | 38 | 24.5 | 57 | 36.8 | 155 |
220-239年 | |||||||
曹魏后期 | 74 | 47.1 | 59 | 37.6 | 24 | 15.3 | 157 |
240-264年 |
“二三年间,开阖动摇,举天地之内,无一民一物得安其所者……数十百事交举井作,欲以岁月变化天下。” | (北宋)刘挚《忠肃集》 |
“国家一统之业,其合而遂裂者,王安石之罪也” | (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 |
“适应于时代之要求而救其弊,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 | (晚清)梁启超《王安石传》 |
唐宋家训内容(单位:篇) | 唐 | 宋 | |
1 | 处己(修身、励志) | 5 | 37 |
2 | 睦亲(包括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团结兄弟) | 3 | 14 |
3 | 治家(包括理财、管理仆从、居所安全、节葬) | 6 | 24 |
4 | 处世(包括交友、尊师、尊敬长辈、礼仪) | 5 | 26 |
5 | 从政 | 11 | 17 |
年份 | 农民 收入 | 家庭经营收入 | 工资性收入 | 其它收入 | |||
数额(元) | 比重(%) | 数额(元) | 比重(%) | 数额(元) | 比重(%) | ||
1983 | 310 | 228 | 73.5 | 58 | 18.7 | 24 | 7.7 |
1988 | 545 | 403 | 73.9 | 118 | 21.7 | 24 | 7.7 |
1993 | 921 | 678 | 73.6 | 195 | 21.2 | 48 | 5.2 |
1998 | 2160 | 1466 | 67.9 | 574 | 26.6 | 120 | 5.6 |
材料一:中国从秦统一后,就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官僚体系。其特征是中央政府和皇帝任免各级政府官吏,这些官吏有任期,依靠薪俸为生。官僚体系下,皇帝是一切国家军政大事的最后决定者,中央的总负责人,被称为宰相。西汉时,宰相一度是一个人,权力很大,对君主形成威胁。到唐宋发展成为多人集体制度,皇帝诏令需经宰相会议通过才正式有效。明清时期专制主义强化,废除了宰相,由皇帝直接掌管六部。但皇帝决策总有许多困难,所以后来形成的内阁制实际仍然是一种宰相制度。对于人才的选拔,从唐代起形成了科举制度,通过考试,把最优秀的人才选拔到最重要的岗位上。为了保证官员认真负责,不营私舞弊,又设立监察机构。
——摘编自马克垚《古代专制制度考察》
材料二:19世纪中期,英国工业革命完成,资本主义迅猛发展。1832年议会改革,使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的地位增强,推动了整个英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纵深发展。但直至19世纪初,英国政府各行政官吏的选任还依然采用中世纪延续下来的“恩赐制”,多由贵族子弟充任,买官鬻职成为社会普遍现象。膏粱子弟、庸碌无能而踞高位者有之,身为要官领取高薪而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者有之,文官素质每况愈下,工作效率低,严重影响政府声誉。1853年,英国政府出台了《关于建立常任英国文官制度的报告》,提出了三项改革计划:一、区分文官类别,统一规定文官录用的年龄和薪俸标准,量才使用。二、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制,祛除恩赐制弊端,选拔优秀人才。三、严格文官工作考核,实行政绩晋升制,奖优汰劣,奖勤罚懒。这些建议后来均以法令的形式逐一被采纳并加以实施。
——摘编自陈有义《试论19世纪中期英国文官制度改革》
材料
1931年第一届高等考试普通行政人员考试部分试题 |
1933年10月第二届文官高等考试部分试题 |
1.国文:天下之治,天下之贤共理之论。 2.民法:试详述民法上人之种类及其性质。 3.刑法:何谓间接正犯试详论之。 4.行政法:试从五权制度上说明行政之意义。 5.中国近代政治史:中日战争之经过及其影响于我国内外之关系如何。 6.经济学:试详述地租之起。 7.财政学:公债制度对于社会资本之构造有何影响试详论之。 8.国际公法:说明外交官之特权及与领事官之区别如何。 |
1.国文:孟子谓“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其理由何在?试申论之。 2.经济学:试略述李嘉图地租学说之理论及其对后世经济思想之影响。 3.社会学:帕克教授分主要的社会历程为四种,即竞争、冲突、顺应与同化,究竟其区别何在,其分类是否适当,试评论之。 4.财政学:试述财政之意义,及其与私经济之异同。 |
——摘编自高等考试典试委员会编辑《民国高等考试总报告》
评析材料中的文官考试制度,得出结论。(要求:结论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材料反映出民国时期的文官考试制度具有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特点。
材料中国民政府推行的文官考试是特定历史时空的产物,一方面体现了对传统科举制的继承和延续,另一方面则体现了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借鉴,一定程度上适应了为推进近代化选拔人才的时代要求。
具体而言,从两次考试的国学考试内容可以看出其对科举制内容——儒家思想文化的保留;但总体而言,经济学、法学、外交等方面的试题已趋于现代科学知识,反映出对现实实际问题和世界发展形势的关注;同时,其现代性还体现为法制化程度的提高,平等性和开放性的增强,考试权的独立等。
虽然,这一时期的文官制度受一党专制政治统治和战乱等局势的影响,难以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功效。但是,我们仍可以借鉴其兼采中西、完善发展的经验,传承优良传统,洋为中用,提高治国理政的现代化水平。
【分析】【分析】根据“国文:天下之治,天下之贤共理之论。”“中国近代政治史:中日战争之经过及其影响于我国内外之关系如何。”“国际公法:说明外交官之特权及与领事官之区别如何。”等可知,材料反映出民国时期的文官考试制度具有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特点。学生围绕材料内容,从民国时期的文官考试制度具有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背景、具体表现、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符合史实,言之有理即可,如:材料中国民政府推行的文官考试是特定历史时空的产物,一方面体现了对传统科举制的继承和延续,另一方面则体现了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借鉴,一定程度上适应了为推进近代化选拔人才的时代要求。具体而言,从两次考试的国学考试内容可以看出其对科举制内容——儒家思想文化的保留;但总体而言,经济学、法学、外交等方面的试题已趋于现代科学知识,反映出对现实实际问题和世界发展形势的关注;同时,其现代性还体现为法制化程度的提高,平等性和开放性的增强,考试权的独立等。虽然,这一时期的文官制度受一党专制政治统治和战乱等局势的影响,难以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功效。但是,我们仍可以借鉴其兼采中西、完善发展的经验,传承优良传统,洋为中用,提高治国理政的现代化水平。
【点评】
【题型】论述题
【分值】13
【考查类型】常考题
【试题级别】高二
材料一:1832年的议会改革,将选举权从身份资格转向财产资格,改革后的选民人数从总人口比例的2.5%增长到3.3%;中等阶级主体获得了选举权,进入到政权体系之中。英国的贵族寡头制度开始分崩离析,资本主义民主大厦的根基建立起来,用和平的渐进改革方式来推行政治民主化,演变成为英国的一种传统。改革大门一旦打开,就不可能再关上,英国在1867、1884和1918年继续进行了议会改革。
--摘编自刘金源《议会改革与英国的政治现代化历程》
材料二:1906年,清廷“仿行立宪”的谕令颁布后,编制馆按照三权分立的原则,递交了组建新式中央政府的方案:设立带有议会性质的资政院,掌立法;裁撤内阁与军机处,组新内阁,设十一部,“行政之事专属内阁各部大臣”;“司法之权则专属立法部,以大理院任审判,而法部监督之”。这一方案遭到顽固派的强烈反对,清政府故而要求编制馆遵行“五不议”,即:军机处不议、八旗事不议、内务府事不议、翰林院不议、太监事不议。中央官制由此逐渐厘定。
--摘编自徐爽《1901-1911:旧王朝与新制度一清末立宪改革述论》
材料一:墨子提倡全民同利、有财相分、有利相交的平等公正观。他主张“天下无大小国,皆天之邑也;人无幼长贵贱,皆天之臣也。”在社会关系上,应提倡“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免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墨子强调,正义在于公利,为天下兴利除害,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对策。追求公共利益,就要反对自私自利的思想与行为。墨子把“国家百姓之利”作为义与不义的尺度,义作为一种崇高的价值追求,它的终极目标在于惠民,这正体现了以民为本的理念。墨子主张尚贤、尚同,消除歧视,君主平等用人,人民平等参与政治。
——摘编自何芳《墨子“民本”平等思想的现代审思》
材料二:谭嗣同的社会教化观继承了北宋哲学家程颐“体用一源,显微无间”的观点,确立了社会生活实践的基本要求。政治方面谭嗣同反对“势”(君主的威势),要求消除“众生业力”,提倡“自主之民”,以期达到西方的平权;他提倡君民地位平等、世界(各国)“互通”、中西贸易要讲“均”,从根本上还是要自强兴国,以真正达到和西方各国的平等;他还强调“君民犹本之于末”、人无“等差”“分殊”、男女天生“无异”,最后落脚于伦理立法,以构建新的伦理关系;他肯定孔子“有教无类”、主张不以科举内容“差高下”,终极目标是以“感化”取代传统“教化”。
——摘编自董平平《谭嗣同平等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