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南省宋基信阳实验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9...

更新时间:2022-10-25 浏览次数:24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 (2022高三上·信阳月考) 论述类文本阅读

    礼是整个中国人精神世界里一切习俗、行为的准则,标志着中国文化的特殊性。想真正了解中国文化,需要深入领会中华礼乐文明,把握其核心精神。站在情、礼关系的视角上看,“通情达礼”即体现了中华礼乐文明的核心精神。

    情是中华礼乐文明形成的基础。《礼记·曾子问》言:“君子礼以饰情。”不过,古人很重视人情之真,对矫饰之情则持批评态度,故言“巧言令色,鲜矣仁”。真情成为善、贵、信等价值评断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古人对脱离人情的礼表达了质疑。总体来看,古人以为礼是一个关乎人情的存在。人情大体分为好、恶两端。好恶之情与礼的关系主要有两种:一是以礼达情,即通过礼来抒发人的情感;二是以礼节情,即通过礼来节制情感的放纵无度。古人一则从利生成人的角度讲求“以礼达情”,一则从养生合道的角度强调“以礼节情”。二者共同服务于立人成德这一人文化成的目标。

    礼的思想基础在于合理,而所合之理实为情理。情礼关系的实质即情理关系。“理”为事物之条理、秩序,莫非自然,要在于顺。“礼”与“理”的关系是粲然之“文”与内涵之“理”的对应关系。相对具体事物而言,特定的事物蕴含着特定的理,事物与理对应。相对礼而言,则特定的礼与特定的理对应,其目的就在于以文相别。“礼”与“理”的关系建基于具体事物之上,故绝不能脱离具体事物而言“理”与“礼”。对应于具体事物之理的礼文虽然“至繁”,然如能规约于理,则可实现以简驭繁而不烦。当然,要实现这一点,在实践中还需处理好另一个问题,即“以义制仪”的问题,也就是处理好变礼的问题。古人以为“礼者,义之定制。义者,礼之权度。礼一定不易,义随时制宜”。由此可见,作为“礼之权度”的“义”乃是“随时制宜”的伦理原则,它是制礼的依据。相较而言,礼仪则是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定制。由于礼义随时制宜,也就自然会不断冲击礼仪之定制,进而引发变礼与制礼的问题

    中西传统文化中的一个突出差异在于对人的性情问题的理解与价值评断不同。与西方传统文化凸显自然与文明的断裂与对立不同,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礼乐文明,强调自然与文明的连续、质与文的统合,这背后隐含着对人之自然性情的价值肯定。在中华礼乐文明中,人的自然性情代表着生存的真实性,是文明创生的摇篮与理想的归所。然而,伴随中国现代性发展中理性至上原则的凸显,作为“文”的人道原则与制度规范可能会逐渐与人之自然性情相疏离,呈对立之势,由此将引发人的生存的抽象化、概念化、工具化等诸多问题。有鉴于此,思考中华礼乐文明中本乎性情的文化立场殊为必要,正所谓“理也者,情之不爽失也;未有情不得而理得者也”。

    中华礼乐文明在本乎性情的基础上,强调立乎情理。本乎人情并不意味着纵情肆欲,而是要发乎情,止乎理。今日社会生活中,人们在阐发务实求真、崇尚自由的理想诉求时,往往极力凸显自然性情的合法性、合理性,却忽视了情理所包含的自我规范与良知发明等更为丰富和深邃的思想寓意,由此很容易引发纵情肆欲、精于为己等不良现象,故有必要结合传统情理思想进行适当调整。

    总而言之,中华礼乐文明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特质,“通情达礼”则彰显了中华礼乐文明的核心精神,它对当代国人精神世界与社会生活的启示可谓是深远和多元的。

    (摘编自华军《“通情达礼”:中华礼乐文明的核心精神》)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华礼乐文明是中国人精神世界中特有的,把握其核心精神,有助于真正了解中国文化。 B . “义”是制礼的依据。制礼问题的出现,与“义”的随时制宜及对礼仪定制的冲击有关。 C . 中西方传统文化差异甚多,而对人的性情问题的理解与价值评断的不同是其中突出的差异 D . 现代社会中,只要结合传统情理思想适当调整情理关系,就能避免各种不良现象的滋生。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开头从礼的重要性的角度引出话题,并确定从“情、礼关系”层面来理解,从而点明中心论点。 B . 文章二、三两段紧扣情、礼的内涵进行论证,通过相关事例的对比,揭示出二者之间的关系 C . 文中既指出了中华礼乐文明本乎性情,又提出了这并不意味着纵情肆欲,从而使论证更具有辩证思维。 D . 文末与开头形成照应,进一步强调中华礼乐文明的核心在于“通情达礼”,指出它对我们的重要性。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我国古人崇尚真性情,否定矫饰之情,因此,他们一旦碰到脱离人情的礼时就会对其加以质疑和批评。 B . 大体看来,“情”有好、恶两端,它要靠“礼”来进行抒发或节制,最终达成立人成德的目标,两者不可分割。 C . “理”讲究条理、秩序,可以实现对具体事物之理的“礼文”化繁为简,形成礼制,并使之一直稳定不变。 D . 在我国,传统文化肯定人之自然性情的价值,而理性至上的现代社会会让这一价值失去。
  • 2. (2022高三上·信阳月考) 实用类文本阅读

    材料一:

    所谓伤寒,是指患者受到了沙门菌感染而诱发的疾病,属于细菌借助肠道而诱发的全身性以及急性的一种传染病。

    伤寒主要诱发的病变范围,一般都是患者的回肠下端,主要的临床表现有持续高热、食欲不振、腹胀、腹痛、便秘等消化道症状,还有表情淡漠、反应迟钝等神经系统症状,以及相对缓脉等循环系统表现,还有皮肤玫瑰糠疹、肝脾肿大等体征。

    (摘编自《什么是伤寒》)

    材料二:

    有一个名叫玛丽的女佣人得了伤寒,虽然经过治疗得到“治愈”,但她成了不受欢迎的人而被主人辞退了,她只好另谋生路。当她来到新主人家不过一日,新主人一家又都患了伤寒,于是地再次被辞退,之后,她每换一家主人,必导致主人家的伤寒发生,由于当时对伤寒的发病情况尚无足够的认识,医生们只能把这一现象称为“伤寒玛丽”现象。

    原来,伤寒病人经过适当的治疗,一般在发病后一个月左右转入恢复期。但有百分之三至五的患者在恢复期后三个月内或三个月以上仍连续带菌,甚至有的将终身带菌,并不断排出体外,成为重要的传染源。

    伤寒杆菌主要在肠道淋巴系统内生长繁殖,大量繁殖的伤寒杆菌和毒素经淋巴系统进入血流,引起菌血症,菌血症期间,约有3%—5%的患者可引起肝胆系统炎症,这些患者一般不随肠道症状的好转停止继续排菌,往往成为慢性或终身带菌者。这是因为胆汁中的类脂和色氨酸是伤寒杆菌的良好培养基,能使伤寒杆菌得以继续不断地生长繁殖,排出体外。做佣人的玛丽,在为主人家做饭烧菜和待人接物时,将伤寒杆菌传染给主人全家,从而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

    因此,伤寒病人的治疗标准不能单凭体温正常和自身症状消失(尤其是病人,不能凭主观感觉良好而自动放弃治疗和适当检查),而应在两次大便(每隔五天)检验均为阴性后,方可发放赦令,否则将重演“伤寒玛丽”的悲剧。

    (摘编自《从“伤寒玛丽”说起》)

    材料三:

    临床对伤寒的治疗通常以抗菌治疗为主,一般治疗和对症治疗为辅。治疗时应根据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选择敏感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在得到药敏实验结果之前,可以根据经验选择用药。首选药物是第三代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对于儿童和孕妇患者应首先使用第三代头孢菌素,在得到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后,再决定是否进行治疗方案的调整。与此同时,注意对患者进行肠道隔离,安排其卧床休息,做好护理,密切监测体温、脉搏、血压和粪便性状的变化,并针对患者出现的各种临床症状,进行适当的对症处理。

    (摘编自《伤寒病怎么治疗》)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伤寒的临床表现有消化道系统、循环系统、外表皮肤等三方面的体征。 B . 玛丽不断地被辞退,就是因为她得了伤寒后一直是伤寒杆菌的携带者。 C . 伤寒病人在体温正常、症状消失后,方可停止治疗,不然可能会一直携带病毒。 D . 儿童和孕妇患者要在得到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后,再决定治疗方案的调整。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伤寒是细菌借助肠道诱发的,症状来的特别突然的一种传染性疾病。 B . 伤寒病人治疗一个月后转入恢复期,部分人可能在很长时间内带菌。 C . “伤寒玛丽”的悲剧是可以避免的,要依据现代医疗标准进行检验。 D . 对伤寒病患者要细心护理,各项措施应严格到位,切不可疏忽大意。
    3. (3) 依据材料看,我们应如何防治伤寒病?
  • 3. (2022高三上·信阳月考) 文学类文本阅读

    逍遥游

    聂鑫森

    贺先生圣臣是江南大学中文系声名赫赫的老教授。他的专长是古籍校勘与论证,最为人钦服的是《庄子》研究,写过许多振聋发聩的专著。他字“散木”,也是取自《庄子》书中,自谦为无用之材,但“不材”即可免遭斤斧之苦而尽天年。

    贺先生的样子,尤其是五十岁以后,极似一棵瘦矮枯黄的杂树,一点儿也不起眼。他的个子也就一米六高,背有些弯,平头,脸色蜡黄,唇上蓄两撇八字胡,说话时露出两颗大门牙。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中文系的办公楼,立在校园东南角的一个小庭院里,是彼此相连的双层木结构小楼,飞檐翘角,古色古香。有一天黄昏,不知何故,起火了,电铃骤响,让所有的教职员迅速撤离。贺先生当时正在办公室撰写讲义,同室的年轻教师陶淘慌忙丢下手中的书,往门外奔去。陶淘是教现代文学的,自己也写小说,在文坛已有相当的知名度。

    贺先生一声大喝:“你跑什么?如果我跑,是因为我死了,就不再有人能这么好地讲《庄子》了。”

    陶淘连忙恭敬地侧立门边,说:“贺先生,您请!”

    事后,贺先生对陶淘说:“我让你等一下,是想提醒你,什么事都不必慌乱,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

    陶淘说:“是,是。”

    “文化大革命”来了。贺先生很快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红卫兵小将隔三差五拉着他去游街批斗。他被戴上一顶很高很尖的纸做的帽子,胸前挂着一块黑牌,上写“打倒反动学术权威贺圣臣”,手里提着一面铜锣。他没有一点沮丧之色,从容地走着,锣声响得有板有眼。

    他的几个同辈人,有的受不了这种侮辱,自杀了;有的吓得旧病复发,住了院。他对他的老伴和儿女说:“我不会自杀,也不会因病而逝,我还有几本书要写,我不能让天下人有憾事。”

    后来,贺先生又被遣送去了“五七干校”,以体力劳动来改造他的思想。和他同居一室的是陶淘。这一老一少的任务是喂猪,不是关着喂,而是赶着猪野牧。他们两个人共一口锅吃饭,俨然父子。

    很奇怪的是贺先生对做饭炒菜十分内行,尤其是炒菜。虽说少荤腥,蔬菜由场部统一发放,也不多,但贺先生却能变通烹调之术,或凉拌,或爆炒,或清煮,做出陶淘从没有品尝过的美味。

    贺先生还采了许多艾叶,晒干,做成艾条。他说他稍懂医道,有些病可以烧艾作灸,十分见效。

    陶淘的情绪越来越坏。

    有一天出门牧猪时,陶淘说身体不舒服,想休息半天。

    贺先生说:“好吧。”

    贺先生把猪赶到不远处的山坡上,让猪自去嚼草。他坐在树下,想他的《庄子》大义。坐了一阵,觉得陶淘的举动有些异常,慌忙往回赶。

    推开门,陶淘上吊在矮屋的梁上。

    贺先生忙把被子垫在地上,搬来凳子,站上去,用镰刀砍断绳子。陶淘跌落在被子上。

    贺先生寻出一截儿艾条,在煤灶上引燃,然后灸陶淘的“人中”穴。

    过了一会儿,陶淘醒来了。

    “贺先生,您不该救我!”

    贺先生说:“我已至花甲,尚不想死,何况你!我的《庄子》研究,想收个关门弟子,你愿不愿意?”

    陶淘哭了。他因出身不好,又搁在这似无穷期的“五七干校”,女朋友忽然来信要和他分手……

    “女朋友分手,好事!不能共患难,何谓夫妻?若你们真走到一块儿,有了孩子,再遇点厄难,那才真叫惨。”

    陶淘说:“我愿受教于先生。”

    此后,贺先生开始系统地向陶淘讲述《庄子》。没有书,没有讲义,那书和讲义全装在贺先生的肚子里。《汉书》记载《庄子》一书为五十三篇,实存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贺先生先背出原文,再逐字逐句细细讲评,滔滔不绝,神完气足。《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伴随着日历,一篇一篇讲过去。

    贺先生讲课时,喜欢闭着眼睛,讲到他自认为得意的地方,便睁开眼问:“陶淘兄,你认为如何?”陶淘慌忙站起来,毕恭毕敬地说:“学生心悦诚服,确为高见!”

    陶淘觉得生活有意思了,眼前常出现幻觉:贺先生就像那自由自在的鲲鹏,扶摇直上,“其翼若垂天之云”,自由自在,不以环境险恶为念,堪为自己人生的楷模。

    世道终于清明了。陶淘当了贺先生的研究生和助手。在他的协助下,贺先生完成了几部关于《庄子》研究的重要著作。

    贺先生说:“陶淘,我也该走了,我的肝癌居然拖过了这么多年,实为奇迹。庄子说,生为附赘悬疣,死为决疣溃痈。我现在把该做的事做完了,写完了书,还有了你这个传人,此生无憾。”

    几天后,贺先生安详地去了,享年七十有二。  (节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贺圣臣教授自谦为“无用之材”,对《庄子》谙熟于心,颇有研究心得,为人也颇有庄子之风。 B . 贺教授积极乐观,虽然身患肝癌,但不以为意,一心扑在自己的学术研究上,最终完成心愿。 C . 贺先生虽然在生活中对陶淘很刻薄,训斥他遇事慌乱;但在学术研究上赏识尊重他,选他做了关门弟子。 D . 贺先生在文革中遭到批斗时,一点沮丧之色都没有,从容镇定,体现了他的坚韧不屈。
    2. (2) 陶淘这一人物形象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3. (3) 小说以“逍遥游”为题,独具匠心,请结合全文探究其意蕴。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 4. (2022高三上·信阳月考) 文言文阅读

    狄青既戮陈曙,乃案军不动,更令调十日粮,众莫测。贼觇者还,以为军未即进。翼日,遂进军,青将前阵,孙沔将次阵,余靖将后阵,以一昼夜绝昆仑关。时值上元节,令大张灯烛,首夜宴将佐,次夜宴从军官,三夜享军校。首夜,乐饮彻晓。次夜二鼓,青忽称疾,暂起入内;久之,又谕沔主席行酒,少服药乃出,劝劳坐客。至晓,各未敢退,忽有驰报者,云“三鼓已夺昆仑关矣”。初,贼谍知青宴乐,不为备。是夜,大风雨,青既度关,喜曰:“贼不知守此,无能为矣。彼谓夜半风雨,吾不敢来也。”遂出归仁铺为阵。戊午,贼悉其众列三锐阵以拒官军,执大盾、标枪,衣绛衣,望之如火。及战,前军稍却,右将开封孙节死之。贼气甚,沔等惧失色。青起,自执白旗麾蕃落①骑兵,张左右翼出贼后交击左者右右者左已而左者复左右者复右贼众不知所为大败走。侬智高复趋邕州。追奔五十里,捕斩二千二百级,其党黄师宓、侬建中、智忠并伪官属,死者五十七人,生禽五百余人。智高夜纵火烧城 , 由合江入大理国。迟明,青按兵入城,获金帛巨万,杂畜数千,招复老壮七千二百尝为贼所俘胁者,慰遣使归。枭师宓等首于邕州城下,得尸五千三百四十一,筑京观②城北隅。时有贼尸衣金龙衣,众以为智高已死,欲具奏,青曰:“安知非诈邪!宁失智高,不敢诬朝廷以贪功也。

      青始至邕州,会瘴雾昏塞,或谓贼毒水下流,士卒饮者多死,青甚忧之。一夕,有泉涌寨下,汲之甘,众遂以济。智高自起至平,几一年,暴践一方,如行无人之境,吏民不其毒。先是谣言“农家种,籴③家收”,已而智高为青所破,果如其谣。

    (节选自《续资治通鉴·宋纪》)

    【注】①蕃落:外族部落。②京观:古代为炫耀武功,聚集敌尸,封土而成的高冢。③籴(dí):买(进)粮食。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张左右翼/出贼后交击/左者右/右者左/已而左者复左/右者复右/贼众不知所为/大败走 B . 张左右翼/出贼/后交击左者右/右者左/已而左者复左/右者复右/贼众不知所为/大败走 C . 张左右翼/出贼/后交击左者右/右者左/已而左者复左/右者复右/贼众不知/所为大败走 D . 张左右翼/出贼后交击/左者右/右者左/已而左者复左/右者复右/贼众不知/所为大败走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数劝劳坐客”与“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六国论》)两句中的“数”字含义不同。

      B .“贼气锐甚”与“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两句中的“锐”字含义不同。

      C .“智高夜纵火烧城遁”与“敌弃炮仓皇遁”(《清稗类钞》)两句中的“遁”字含义相同。

      D .“吏民不胜其毒”与“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两句中的“胜”字含义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狄青灭掉陈曙以后按兵不动,下令征调粮草,让众人感到迷惑,敌军侦探不知道狄青的计谋,回去汇报宋军不会立即进军。 B . 侬智高因轻敌而未加戒备,认为狄青正在大摆宴席,且晚上风雨大作,更加不会前来攻打,但狄青出其不意,趁机夺取了昆仑关。 C . 侬智高见昆仑关已经失守,于是倾巢出动,布阵迎战。面对军容盛大、气势如火的敌军,宋军害怕后退,右将孙节力战而死。 D . 狄青在追击侬智高的途中,生擒以及捕斩的敌军有几千人,但刚到邕州就面临饮水难题,所幸发现甘泉,困难得以解决。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招复老壮七千二百尝为贼所俘胁者,慰遣使归。

      ②安知非诈邪!宁失智高,不敢诬朝廷以贪功也。

  • 5. (2022高三上·信阳月考) 古代诗歌阅读

    晚寄张十八助教周郎博士

    韩  愈

    日薄风景旷,出归偃前檐。

    晴云如擘絮,新月似磨镰。

    田野兴偶动,衣冠情久厌。

    吾生可携手,叹息岁将淹。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通过诗题可以明确,这首诗诗韩愈在傍晚时分写给自己的两个好朋友的。 B . 首联紧扣标题中的“晚”字,第一句交代时间,第二句交代人物行为。 C . 擘絮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传神,苏轼写的“岭上晴云披絮帽”与之相似。 D . 颈联中“田野”指田园,“衣冠”代指官场,“兴偶动”、“情久厌”直抒胸臆。
    2. (2) 这首诗情感丰富,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 6. (2022高三上·信阳月考) 名篇名句默写
    1. (1)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二十八星宿经常出现在古诗文中。李白《蜀道难》中“”一句用星宿的触手可及写蜀道之高。苏轼《赤壁赋》中“”一句则用星宿给月亮定位。
    2. (2) 古代对人的称呼大有讲究,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一句以字称人,表其德行,表达词人对英雄豪杰的赞叹之情。“”一句以小名称人,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京口当地百姓对于该人物的亲切与自豪之感。
    3. (3) 鸟是古典诗文中常用的意象,古人常借鸟以抒发自己的情感,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其他的还有很多,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 (2022高三上·信阳月考) 语言文字运用Ⅰ

    2022年春节期间,从央视春晚到各地方春晚,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出的亮点节目并不少,大有    之势。除了《只此青绿》,央视春晚还推出了创意音舞诗画《忆江南》、戏曲荟萃节目《生生不息梨园情》、景观太极《行云流水》、武术短剧《乳虎啸春》、舞蹈《金面》等,从戏曲到武术,从名画到国宝,精彩纷呈。

    国风热,一方面反映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普遍提高,文化自信更加坚定,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文化复兴带动了大众审美的提升。我们深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艺的根基,也是文艺创新的宝藏。各地春晚在保持以往特色的同时,相继推出一大批爆款作品,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这是文化幸事,也是民族幸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宝贵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以及中华民族    的美学精神。只有把传统之美注入美的艺术之中,作品才有灵魂,思想和艺术才能    , 作品才能传之久远,中华文化才能保持生命力。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 (3) 请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 8. (2022高三上·信阳月考) 语言文字运用Ⅱ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的一日三餐能量占比为3:4:3,说明晚餐和早餐、午餐一样重要。研究表明,长期不吃晚餐,体内的胆汁、胃酸同样会分泌,但胃里            ,长此以往,胆汁、胃酸会出现逆流,伤害胃黏膜;而且人体会根据进食情况进行自动调控,到了晚餐时间,身体长期处于空腹状态,会加强胃肠对早餐和中餐食物的吸收率,降低基础代谢率,使更多的能量转化为脂肪。                 ?第一,晚餐吃少。《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指出三餐模式为:早餐营养足,午餐要吃好,晚餐要适量。晚餐长期吃得太好、太饱,会刺激胰岛分泌胰岛素,加重人体胰岛负担,诱发糖尿病;还会迫使人体消化系统持续工作,让大脑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容易造成失眠多梦,进而引发神经衰弱。第二,                  。晚餐的时间最好安排在晚上6~7点,尽量不超过8点。有研究显示,同等分量的晚餐,进食较晚的人,体内的血糖水平较高,但是燃烧的脂肪也较少,这种影响在糖尿病上体现得更为明显。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 (2) “不吃早餐”与“不吃晚餐”对身体的伤害有相似之处,请简述“不吃早餐”对身体的危害。
四、写作(60分)
  • 9. (2022高三上·信阳月考) 阅读下列材料,请按要求写一篇文章。

    曾国藩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老翁急等儿子回家,出门寻见儿子和另一人各挑着一担重物,在田埂上僵持着。田埂很窄,二人谁也不肯先下到水田里让对方先过。老翁劝说无果,说,那么让我下到水田里,帮你们其中一个担着担子,让他先空手过去,我再把担子还给他,这样问题就解决了。曾国藩把这种解决之道叫“躬身入局”。

    在这个充满挑战和困局的时代,你读了这则故事,有什么思考和感悟呢?请结合自身体验或现实生活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