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吉林省长春市重点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理...

更新时间:2022-11-29 浏览次数:46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34小题,每小题2.5分,合计8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2022高一上·长春月考) “大禹治水”是中国流传非常广泛的一个传说,大致意思是禹因治水有功,舜将部落联盟首领的权位传给他,是禅让制的典范之作。很少有人谈到禹本来就属于皇族系统,是黄帝的后裔这一情况。由此说明:(    )
    A . 中国古代的权力没有世袭这种作法 B . 禹的身份与他获得的成就毫无关系 C . 禅让制是一种比世袭制更为先进的制度 D . 故事向世人传达一种奋斗成功的理念
  • 2. (2022高一上·长春月考) 与宗法制运用于贵族社会相对应,普通民众仅有名而无姓氏。春秋以前,史料中提到“百姓”,通常是指(    )
    A . 平民 B . 诸侯 C . 贵族 D . 官僚
  • 3. (2022高一上·长春月考) 传说古代先王在每年一月决定一年的政事,所以一月叫政月。到了秦朝,由于嬴政出生于一月,所以就把政月改为正月,并且“正”字的读音也改为“征”了。这主要说明(    )
    A . 中央集权 B . 规范法度 C . 皇权至上 D . 君权神授
  • 4. (2022高一上·长春月考) 中国古代宗族的宗规里往往包含: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和睦族里、训诫子孙等原则,并对一些严重触犯宗规的行为在宗祠内当全体族人之面公开处置。这反映出古代宗规(    )

    A . 扰乱了社会秩序 B . 取代了法律制度 C . 传承了伦理观念 D . 保证了家族团结
  • 5. (2022高一上·长春月考) 《史记·周本纪》载:“(周)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地名),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土,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子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周)武王这样做主要为了(    )
    A . 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 B . 彻底废除王位世袭制 C . 奖赏先代贵族和功臣 D . 分封诸侯以巩固统治
  • 6. (2022高一上·长春月考) 《尚书》载:“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休命于成汤,刑殄有夏。”这反映出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 . 人民拥有较大的权力 B . 宗法制与分封制结合 C . 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 D . 奴隶制下的残酷统治
  • 7. (2022高一上·长春月考) “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则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廷乱。”这表明西周嫡长子继承制的目的是(    )
    A . 确立嫡长子的最高地位 B . 防止内部纷争,强化君主专制 C . 保证贵族血统的纯正 D . 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统治秩序
  • 8. (2022高一上·长春月考) 《诗经·小雅·北山》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左传•昭公七年》说:“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君臣?”秦始皇琅玡刻石上说:“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无不臣者。”材料表达的共同政治理念是(    )
    A . 君主专制集权 B . 天朝上国 C . 天下一统 D . 王权无远不至
  • 9. (2022高一上·长春月考) 柳宗元《封建论》称:“有理人之制,而不委郡邑,是矣。有理人之臣,而不使守宰,是矣。郡邑不得正其制,守宰不得行其理……失在于政,不在于制,秦事然也。”在此,柳宗元认为秦代(    )
    A . 郡县能正确发挥郡县制的作用 B . 郡县制之下郡县专权是合理的 C . 郡县的长官能很好地治理人民 D . 郡县制的设置及实践是正确的
  • 10. (2022高一上·长春月考) 钱穆认为“周部族融入,把中国文化规模摆出,大体确定,后来虽有不断的吸引融合,但我们已有了一个重心,以后都是内容的充实和边缘的扩充而已”。其中对“重心”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 宗法制 B . 分封制 C . 郡县制 D . 行省制
  • 11. (2022高一下·定远开学考) 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袭和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转变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促使中国古代政治(    )
    A . 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 . 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 C . 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D . 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 12. (2022高一上·长春月考) 家谱是以记载一个血缘家族的世系与事迹为主要内容的史类文献,研究这类文献可以佐证的政治制度是(    )
    A . 禅让制度 B . 宗法制度 C . 分封制度 D . 郡县制度
  • 13. (2022高一上·长春月考) 春秋时期,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并订立盟约:“诛不孝,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树子指古代诸侯立为世子的嫡子——引者注)这说明齐桓公(    )
    A . 挟天子以令诸侯 B . 极力维护宗法制 C . 主张废除分封制 D . 推崇法家思想
  • 14. (2022高一上·长春月考)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材料中的两个制分别是指(    )
    A . 分封制和宗法制 B . 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 C . 分封制和郡县制 D . 宗法制和郡县制
  • 15. (2022高一上·长春月考) 近日《云南虫谷》热播,该剧改编自天下霸唱小说《鬼吹灯之云南虫谷》讲述了胡八一等人前往云南原古滇国的献王墓寻找重尘珠的故事。在云南曾生活着我国境内目前已知的最早的古人类是(    )
    A . 元谋人 B . 山顶洞人 C . 北京人 D . 河姆渡人
  • 16. (2022高一上·长春月考) 秦灭六国后,秦王嬴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 )

    A . 宣扬托古改制 B . 承袭华夏传统 C . 突出个人功业 D . 标榜君权神授
  • 17. (2022高一上·长春月考) 易中天认为:“始皇的焚书、武帝的尊儒,动机和说法都一样——天下大乱,皆因思想自由,言论不一。”由此可见,作者认为其中的“动机”是(       )
    A . 树立皇帝的权威地位 B . 统一思想,巩固统治 C . 发展封建的思想文化 D . 消灭其他的异端学说
  • 18. 有学者提出中华文明起源的“重瓣花朵”模式说,中原为花心,四邻为花瓣,花心和花瓣是不能分离的。各文化区都有自己的特色,同时又有不同程度的联系。这反映了中华文明(     )
    A . 源远流长 B . 生生不息 C . 独具特色 D . 多元一体
  • 19. (2022高一上·长春月考) “撇开道德方面的考虑,秦只维持了那么短的时间,也是一件好事。不寻常的是尽管昙花一现,它却成功地把一套国家官僚机器的制度传给了它的政治继任者。”这套“制度”包括(    )

    ①宗法分封制度    ②皇帝制度    ③郡县制度    ④三公九卿制度

    A . ②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①② D . ①②③④
  • 20. (2022高一上·长春月考) 秦统一后郡县制遂遍行于全国,司马迁说秦始皇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晋书》以为统一后又有所增设,可达四十郡之多。对郡县制的认识正确的是(    )

    ①废分封、行郡县是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②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的进步

    ③汉代与秦始皇所设郡的数量一致

    ④废分封、行郡县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③ D . ②④
  • 21. (2022高一上·长春月考) 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了“领地国家”与“税收国家”的概念。其中“领地国家”的特征是:在封建制度下,国王的税收有两个来源,一部分来自国王自己的领地,一部分来自诸侯的进贡,国王则无权直接对诸侯领地进行征税。根据这一定义,下列中国古代王朝中属“领地国家”的是(    )
    A . B . C . 西周 D .
  • 22. (2023高一上·平乐月考) 《礼记·礼运》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下列遗址最有可能的是能体现从“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的是(    )
    A . 仰韶文化遗址 B . 二里头遗址 C . 殷墟遗址 D . 红山文化遗址
  • 23. (2022高一上·长春月考)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重要转型时期,社会的转变促成了这一时代的“百家争鸣,群花怒放”。这一时期“社会的转变”的表现是(    )

    ①分封制崩溃,井田制瓦解    ②各种政治力量异常活跃

    ③各种思想交相辉映    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④
  • 24. (2022高一上·长春月考) 偃说上(汉武帝)曰:“……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地之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于是上从其计,亦如己愿。”上述材料中,主父偃建议的巧妙之处在于(    )
    A . 以广建封国的办法来拱卫中央政权 B . 以分封的办法抚慰了异姓功臣 C . 彻底解决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 D . 以宣扬仁孝之道为由削弱地方王国实力
  • 25. (2023高二上·钦南月考) “周人以西方的一个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人民。”周朝解决这一问题的举措是(   )
    A . 强化血缘联系 B . 加强中央集权 C . 实行封邦建国 D . 推行礼乐教化
  • 26. (2022高一上·长春月考) 能为“中国是世界上农业最早的起源地之一”结论提供最有力的证据是(    )
    A . 传说、记载和遗址 B . 遗物、遗址和传说 C . 遗址、化石和记载 D . 化石、遗址和遗物
  • 27. (2022高一上·长春月考) 2022年2月20日,2022年北京冬奥会圆满闭幕,在构建冬奥会形象景观设计系统时,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法自然、天人合一成为设计团队的灵感源泉、文化根脉。主张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古代思想家是(    )
    A .   孔子 B . 孟子 C . 老子 D . 墨子
  • 28. (2022高一上·长春月考) 西周时一诸侯去世,按当时政治制度,以下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    )
    A . 大哥(妾一所生,25岁) B . 二哥(妾二所生,22岁) C . 三姐(妻所生,22岁) D . 四弟(妻所生,14岁)
  • 29. (2022高一上·长春月考)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该典故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    )
    A . 司马迁讽刺秦二世 B . 相权严重威胁了皇权 C . 宰相制度不合时宜 D . 秦朝面临灭亡的危险
  • 30. (2022高一上·长春月考) 习近平强调:“要加强对权力运用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在下列中国古代官职中,最早体现对权力运用的制约和监督的是(    )
    A . 御史大夫 B . 太尉 C . 郡守 D . 丞相
  • 31. (2024高一上·湛江月考) 《隋书》记载:“(汉高祖)矫秦皇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而郡县之制,无改于秦。”汉高祖“矫秦皇之失策”的措施是(    )
    A . “与民休息”政策 B . “推恩令” C . 郡国并行制 D . 刺史制
  • 32. (2022高一上·长春月考) 央视《探索·发现》栏目曾播放过专题片《我们的祖先是怎样生活的》。通过这部专题片我们不可能看到的原始人类生活场景有(    )
    A . 元谋人使用石器或者木棒劳动 B . 北京人用火御寒照明烧烤食物 C . 北京人使用磨制石器猎取动物 D . 山顶洞人用穿孔骨针缝制衣物
  • 33. (2022高一上·长春月考) 在旧石器时代,主要食物来源于植物的块茎、鲜果、坚果、种子、嫩芽等。另外还可以确认,人类分成小的流动部队走遍大地,只是短暂地保持他们的宿营地。据此可知,当时(   )
    A . 人类由食物采集者变成生产者 B . 男子在部落中已经居主导地位 C . 原始农业和畜牧业都已经产生 D . 生产力低下主要依靠采集为生
  • 34. (2022高一上·长春月考) 山西襄汾陶寺遗址(距今约4300年—3900年)发现墓葬1000余座。约占90%的小墓几乎没有随葬品,而9座大墓都是男性,随葬品达一、二百件。该现象反映当时该地区(    )
    A . 部落中出现权贵阶层 B . 已迈入母系氏族社会 C . 发动战争以掠夺财富 D . 具备国家的成熟形态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1小题,15分。
  • 35. (2022高一上·长春月考)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夏商周断代工程”于1996年正式设定,由21位不同学科的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工作,成为中国的“九五”期间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

    材料二:(周)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皇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

    材料三:三年,(周)幽王嬖爱褒姒。褒姒生子伯服,幽王欲废太子。太子母申侯女,而为后。后幽王得褒姒,爱之,欲废申后,并去太子宜臼,以褒姒为后,以伯服为太子。周太史伯阳读史记(当时各国记载的历史皆称史记)曰:“周亡矣。”

    请回答:

    1. (1) 材料一中“夏商周断代工程”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有什么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西周分封的对象主要有哪几类?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析,为什么“周太史”发出“周亡矣”的感叹?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