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苏省盐城市东台苏东双语学校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

更新时间:2022-11-06 浏览次数:35 类型:月考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24分)
  • 1. (2022八上·东台月考) 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饱满的玉米棒子直挺挺地傲立着,仿佛在( )息敛声地蓄积着力量,鼓圆瓷实、 腰身壮实、体态宽硕,在( )然来临的一阵秋风中闭目养神,丝毫不受流风的牵绊。 乡亲们笑弯的眉眼在飘香的阡陌间肆意流转,他们由 zhōng ( )地将这一段丰收岁月 juān( )刻在心间。

    ①屏息敛声

    ②悄

    ③由 zhōng

    ④juān

  • 2. (2022八上·东台月考) 用古诗文原句填空。
    1. (1) 木受绳则直, 。
    2. (2) 非学无以广才,
    3. (3) 勿以恶小而为之, 。
    4. (4) 晓雾将歇,,沉鳞竞跃。 (《答谢中书书》)
    5. (5) 郦道元的《三峡》中,从侧面体现三峡两岸山势巍峨的句子是 , 。
  • 3. (2022八上·东台月考) 下列选项中说法错误一项是( )
    A . 《藤野先生》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藤野先生胸襟宽阔,没有狭隘的民 族主义,能够平等对待作者,因而“我”至今思念,并从先生那里得到精神的鼓舞。 B . 《回忆我的母亲》一文中,朱德同志回忆了母亲勤劳、聪明能干、宽厚仁慈的一生,作者的革命行为也受到了母亲的理解和慰勉。 C . 《美丽的颜色》用充满深情的语句为我们展示了居里夫妇发现镭的过程,这里有他们的 艰辛付出,他们作为科学家的坚守与乐观,也有他们终有发现时的热切的快乐。 D . 消息的正文一般包括导语、主体、背景三部分。
  • 4. (2022八上·东台月考)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 )
    A . 为了防止恶性交通事故不再发生,交警部门对道路交通安全加大了监管力度。 B . 保障舌尖上的安全,关键是市场主体要能够承担维护农产品安全。 C . 在古代,马匹的数量之多直接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和国家的存亡 D . 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又怎能参与和完成一项项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呢?
  • 5. (2023八上·石林月考)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 当改革的浪潮以摧枯拉朽之势席卷旧的司法鉴定制度时,我国司法鉴定的一个新的时代拉开了序幕。 B . 他自小家里贫困,全靠自己白手起家 , 打拼出一片天地。 C . 电影《战狼2》预告片中的部分章节对抑扬顿挫的故事情节进行了更为细致的描述。 D . 国家公祭日之长鸣警钟振聋发聩 , 那些装睡梦游的罪恶灵魂无处遁形。
  • 6. (2022八上·东台月考) 语言的运用:

    新冠肺炎病毒肆虐全球,我国人民上下齐心,打响了抗击疫情的人民战争。千万白衣天使逆行而上,奋战在抗疫第一线,用担当与坚守,治愈一个个城乡。这些可敬可爱的“逆行者”让我们看到了战胜疫病的曙光。

    为此,学校组织开展了以“战疫有我”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下列各项任务。

    【活动一:我播报】

    校报讯   4月1日广西首批援鄂医疗队的17名柳州队员结束在南宁为期14天的医学隔离后,平安回到柳州。在紫荆花绽放的道路两旁,市民自发走上街头,迎接英雄凯旋。

    上午9时许,柳产大巴从柳州市区出发,前往南宁迎接英雄。下午3时许,英雄们登车踏上归途。5时40分左右,大巴驶入柳州。车队行进的过程中,上千名市民夹道等候英雄凯旋,向他们表达崇高的敬意。从牙牙学语的孩童到白发苍苍的老人,有的拉着“向最美逆行者致敬”的横幅,有的举着“欢迎回家嗍螺蛳粉”的牌子,有的欢呼着“欢迎英雄回家”……英雄车队经过时,沿途的汽车也纷纷停下让行。司机们向车队行注目礼,还有不少司机拿出手机记录下这一历史性食客。看着热情的家乡人民,队员们无不动容:回家真好!

    据了解,自疫情发生以来,广西分8批向湖北排除医疗队队员,共计962人。期中柳州共派出13家医疗单位的110名医务人员。

    八年级1班小记者柳柳参加了此次迎接活动,并写了以上新闻。请你为这则新闻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20个字)

  • 7. (2022八上·东台月考) 【活动二:我探究】

    近日来,新冠肺炎病毒持续蔓延,世界各国再次面临严峻挑战。

    在某论坛上有一个关于中美新冠肺炎疫情统计表,请你仔细阅读下面的表格,写出你的探究所得。

    时间

    项目名称

    中国(人数)

    美国(人数)

    2020年7月1日

    每日新增确诊

    3

    4.3万

    累计确诊

    8.53万

    261.88万

    2020年7月2日

    每日新增确诊

    5

    5.4万

    累计确诊

    8.53万

    267.28万

    2020年7月3日

    每日新增确诊

    3

    5.7万

    累计确诊

    8.53万

    272.98万

    探究所得:

二、阅读理解(46分)
  • 8. (2022八上·东台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问题。

    春残

    【宋】陆游

    石镜山前送落晖,春残回首倍依依。

    时平壮士无功老,乡远征人有梦归。

    苜蓿苗侵官道合,芜菁花入麦畦稀。

    倦游自笑摧颓甚,谁记飞鹰醉打围?

    【注释】①时平:本意为时代升平,此处是反语,有讥讽朝廷之意,因为当时没有战争是南宋朝廷苟安求和的结果,并非真的太平。

    1. (1) 古人讲究炼字。比如本诗颈联中的“侵”字写出了景物的特点,“”字流露出一丝寂寥之感
    2. (2)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加以分析。
  • 9. (2022八上·东台月考) 阅读姚鼐的《登泰山记》,完成问题。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 , 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注释】①姚鼐nài:清代著名散文家,安徽桐城人。②磴dèng:石阶。③徂徕 cú lái :山名。  ④戊申晦:戊申这一天是月底。  ⑤摴蒱chū pú:这里指云雾笼罩中的山像骰子似的。   ⑥绛皓驳色,而皆若偻:或红或白,颜色错杂,好像脊背弯曲的样子。

    1. (1) 解释加点的字

      ①汶水西             ②既上

      ③古之天门溪水        ④

    2. (2) 选出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 
      A . 亭东足下皆云漫        富阳至桐庐    B . 余始循入              不疾也 C . 泰山阳                 实是欲界仙都 D . 南北分者            间千二百里
    3. (3) 用 / 划分朗读停顿,每句划一处

      今 所 经 中 岭 及 山 巅 崖 限 当 道 者

      望 晚 日 照 城 郭

    4. (4) 翻译句子

      ①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

      ②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 (5) 分析比较下面两句写景的句子有什么相同点,并指出各自的作用。

      【本文】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链接材料】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10. (2022八上·东台月考)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桃之夭夭

    ①家的屋后,有几棵大李子树,还有几棵海棠树,北窗外不远处还有一棵桃树。

    ②桃树开花的时候,北窗就被桃花挤满了。这样的美景,并没有谁多看一眼,那一树妖娆的桃花,自顾自开着,家里的大人孩子也自顾自忙着,等桃花谢了,我的目光在北窗外停留的时间反而多了起来。 那些绿茸茸的桃子,比粉红的桃花还要耐看。桃花简单,一眼就看清楚了。但层层叠叠的桃叶和藏身其间的桃子,则让桃树进入了一个神秘时期。这时的桃树,有了景深,成为一个神秘通道的入口。

    ③我不知道这棵桃树长在我家北窗外有什么不对,我一出生桃树就在那里,我没出生呢,桃树也在那里。我看见桃树,就像看见后院的大李子树、海棠树,看见前院的柳树、樱桃树,它们是我家的一部分,和那三间草房子,构成了我的童年世界。

    ④长大了才知道,在北纬43度,桃树是不能存活的,至少是不能过冬的,可我家的桃树存活了,并且过冬了。现在看来,那棵桃树真是我童年世界里的一个奇迹.

    ⑤这个奇迹是父奈一手创造的。桃树生长在关里比较温暖的地区,我父亲感到东北太冷,他不想把孩子生在这么冷的地方,但是父亲又没有迁徙的能力。他就让一棵温暖地区的果树迁徙了,让一棵桃树来到我们的家园。我的父亲通过一棵桃树迷惑了我,我不记得童年有多冷,只记得那些在冰上的游戏,记得春暖花开,记得桃子甘甜。我的童年,比别的孩子多出了一种生活的滋味。

    ⑥父亲的桃树有着特殊的造型:它所有树枝都朝向西方,树身像被强劲的东风压得抬不起头的样子。桃树是弯着腰的,然而这一切都和东风没有关系.这里厉害的不是东风,而是西北风。如果桃树是因为环境而弯腰,那么它应该向东南弯腰才对。这棵桃树是向东南弯腰还是向西北弯膜,由我父亲说了算。我曾亲眼看到父亲是怎么对待那棵桃树的。

    ⑦父亲用草绳把桃树一道一道地捆好,然后在树的下面挖坑——父亲总是习惯在树的西面挖坑——然后把捆好的桃树一点一点地压到那个土坑里去,然后我父亲就开始往树上填土,直到把整棵树埋迸土里。父亲总是在秋天把桃树从头到脚埋到土里。这等于给桃树穿了一件大棉袄。等冬天来了,大雪一层又一层边把桃树的土包盖住,这等于在棉袄的外面又给桃树穿了一件貂皮大衣,让一棵树钻进土里冬眠,这是父亲的思维,我不知道还有谁会这么做。

    ⑧第二年的春天,在某个风和日丽的上午,父亲会小心地把睡了一个冬天的桃树从土里挖出来,摇落树枝上的土,再把土坑填平。这时我才明白,秋天的埋树是为了让桃树度过东北寒冷的冬天,李子树、海棠树、杨树、榆树……几乎所有的树,都不用埋,都能过冬,只有那棵桃树,冬天需要在土里冬眠,春天,父亲又把它从泥土中唤醒。那弯腰的桃树,照常开花、结果。我想天底下可能只有我的父亲有这样的耐心和智慧,饲养一棵这样娇贵的桃树。

    ⑨桃子成熟的时候,每年都要丢失一些桃子。几次之后.我妈有了对策,她赶在别人来摘桃子之前,在傍晚的时候,摘下一整筐桃子。那些桃子大部分还是绿的,但成熟了。那是我此生吃过最好吃的水果。在我们家,判断桃子成熟与否,不看桃子是否红了,而是用手一捏,软的就是成熟了,有谁吃过还绿着却己熟透的桃子?那种甜,是不可以描述的。

    ⑩每年的秋天,我家的北窗台上,会摆着一排排粉红色的桃核,那是我和姐姐放在那里玩的,等它们在风里干透了,互相磕碰的声音非常悦耳。

    ⑪在桃树还繁花似锦的时候,我的父亲却死了。父亲死在一个春天,那棵桃树在父亲己不在人间的那年春天,仍忍住悲伤,顽强地把桃花开了出来。秋天,在那个没有了我父亲的秋天,桃树仍忍住悲伤,把桃子挂满枝头,那年的秋天,我吃到的桃子依然是甜的,依然是好吃得无法描述,依然有一排粉红色的桃核摆在北窗台上,进出的风吹拂它们……

    ⑫我不知道那年秋天的桃子,是我最后的桃子了。

    ⑬冬天的时候,我来见桃树仍站在北窗外的寒风里,几片红色的叶子在抖动。下雪了,桃树上挂满了雪花;起雾了,桃树上挂满了冰花。

    ⑭第二年春天,李子树开花了,樱桃树开花了,海棠树开花了,父亲的桃树终于没能忍住悲伤,它一朵花也不肯再开了。

    (选自《2018年中国散文精选》,有刪改)

    1. (1) 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2. (2) 说说你对第⑤段划线句的理解
    3. (3) 请对第⑧段加点词“饲养”进行赏析。
    4. (4) 文章最后一段有哪些作用?请联系全文探究。
  • 11. (2022八上·东台月考) 《红星照耀中国》名著阅读

    这时突然出现了一个清瘦的青年军官,他长着一脸黑色大胡子。他走上前来,用温和文雅的口气向我招呼:“哈啰,你想找什么人吗?”他是用英语讲的!我马上就知道了他就是A,那个“鼎鼎大名的”红军指挥员,他曾经是个教会学校的高材生。这时如何接待我的问题终于决定了。

    ……我一边和谈A话,一边深感兴趣地观察着他,因为在中国,像其他许多红军领袖一样,他是一个传奇的人物。他个子清瘦,骨胳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寄予热情。他确乎有一种吸引力,似乎是羞怯,个人的魅力和领袖的自信的奇怪混合的产物。他讲英语有点缓慢,但相当准确。他对我说已有五年不讲英语了,这使我感到惊讶。        

    1. (1) A是  (填写人名)
    2. (2) 在斯诺的眼中他是“狂热分子”的原因是:
    3. (3) 下列关于《红星照耀中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这里的“大迁移”指的是红军长征。 B . 这是一部具有新闻报道性的作品,目的性宣传明确的稿件,作者采用采访,,叙述,日记等多种形式,其作品的真实与及时是他畅销不衰的基本因素。 C . 该书以作者1936年的陕北之行的经历为线索,切实报道共产党人的生活和精神。我们得以窥见红色中国的产生,发展,壮大的原因。 D . 此书充满激情的政论,忠于客观事实,具有“事实胜于雄辩”的威力。同时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乐观,自由,平等,和谐的“红色之邦”。
三、作文(50分)
  • 12. (2022八上·东台月考) 有人说:“我们从小到大,每天的日常,更像散文,这一颗那一粒,要捡起来,仔细看,原来真是有不少的明亮。”是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总有一些人、一些事,犹如一束光,明亮着我们的眼,也明亮着我们的心。

    请以《记忆中的那束光》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③不少于700字;

    ④文章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