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第一次...

更新时间:2024-07-13 浏览次数:36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 (2022高一上·高台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在全国上下万众一心防疫之际,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强

    基计划方案陆续发布,令人为之一振。“强基计划”破土而出,恰似一场及时雨,必将对基础学科研究领域及高精尖人才的选拔培养产生深远影响。

    推出强基计划,是切合中国发展实际,更好地应对即将到来的更加激烈的国际

    竞争的需要。党的十九大清晰地描绘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间表、路线图。“两个一百年”中的第一个百年即将到来,在奔向第二个百年目标的路上,我们要清醒地看到,中国发展面临的国际、外部压力,各种黑天鹅或者灰犀牛事件给我们带来很多难以预料的影响,甚至正在产生不利影响。在有些领域,我们受到国外原创性技术的制约,高新技术发展还在某种程度上受制于人。我们缺少研究基础学科的高精尖人才,从长远来讲制约着国家的整体发展。

    强基计划就是要补短板,抓急需,降危险。如果现在我们还不着力培养基础学

    科的高端人才,那么在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路上,我们遇到的危机可能比今天更加严重。强基计划写得很清楚,要在那些原创性、“卡脖子”的关键领域招收和培养人才。我们现在意识到了问题所在,从原始创新的人才培养抓起,改革人才培养体系,为时未晚。

    强基计划的“基”,我想应该至少有这样三个含义。首先,指的是社会主义现代

    化强国之基。中国之“基”的核心是国家的综合国力。能够在多少领域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这是国家竞争力的根基所在。而现在我们的一些科技成果、应用成果,是踩在人家的基础研究成果基础上,从应用层面做文章,根基不稳。强基计划就是要夯实中国科技发展的根基,特别是冲破西方技术封锁线,掌握核心技术。同时,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基还体现在文化建设上,强基计划直接提到培养“古文字学”方面的人才,其实就是在强调中国文脉的传承,强调文理融合对于拔尖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我们要在发展的同时,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持好中国之基。

    其次,指的是基础学科和学科基础之基。基础学科看起来不能直接应用,但它

    是比工程类、技术类学科更基础、更原始的东西。基础学科的研究成果往往是本质性、原理性、规律性的东西,揭示一些别人揭示不了、解释不了的现象,发现一些

    别人未曾发现的规律。基础学科是许多高科技领域研究和发展的基石,许多高科技领域的突破性进展,都是基础学科研究领域创新成果的直接应用。

    基础学科是最容易出原创性、原理性成果的,但是需要长时间的投入和持之以

    恒的研究积淀。近年来,大众注意力集中在工程类、技术类等出成果相对比较快的领域,而需要多年研究才有可能出成果的基础学科领域的研究相对而言受关注程度不高。科研评价体系也往往更注重成果的数量,“急功近利”的倾向导致现在基础研究的水平较低。另外,在一些学科领域也有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重视应用研究成果转化利用而轻视基础研究的问题,这些领域的研究人员往往更多投身到了应用研究和开发方面。

    再次,这个“基”还指基础研究人才之基。未来国家之间的竞争,关键是人才的

    竞争。强基计划就是要选拔一批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的优秀人才,经过若干年的培养使他们能够承担起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满足基础研究需要的重任。只有这样的人才才能撑起基础研究的“蓝天”,才能使我国的基础研究始终走在发达国家前列。基础研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如果我们寄希望于这批学生在研究生毕业时就研究出什么惊天动地的成果,那么我们将又陷入了一个急功近利的怪圈。有一句话叫“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对于被选入“强基计划”的人,要用心培养,坚持数年必有成果,不要指望这个计划结束之后马上会出现一批领军人才,其成效的显现需要一个过程。“强基计划”应该带来持续的力量,而不是短暂的昙花一现。“强基计划”主要是为这些未来的人才苗子奠定一个深厚广博的发展基础。

    综合来看,强基计划是中国处在特殊的发展时期、结合国情制定的一个贯穿招

    生和培养全过程的整体的人才培养新体系。强基计划的任务不仅是选才,还要引导高中的培养方式变革,多元评价、多维度评价,就是要引导学生在中学阶段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而且还要个性特长突出。作为一个人才培养计划,强基计划要承上启下,“承上”就是能够选对苗子,培养出高水平人才;“启下”就是要正确引导基础教育健康发展,对中学教育产生深远影响,改变当前基础教育人才选拔评价中的一些顽瘴痼疾。如果高校热热闹闹,中学风平浪静,那么强基计划的使命完成得就不够彻底。

    (摘编自王殿军《未来急需的人才是“这样”的》)

    【注】黑天鹅事件:通常指小概率难预测的突发风险。灰犀牛事件:通常指大概率、可预测,波及范围大的风险。

    1. (1) 下列关于“强基计划”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为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防范各种危机对中国之“基”的影响,强基计划应运而生。 B . 强基计划的目的只在夯实中国科技发展的根基,为原创性的关键领域招收和培养人才。 C . 强基计划重视基础学科的支撑引领作用,因为基础学科可以出原创性、原理性成果。 D . 科研评价和人才培养两方面都要防止急功近利的倾向,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强基计划。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强调强基计划是要选拔培养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的学生。 B . 文章引用“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生动而恰当地阐述了人才培养要放眼长远的道理。 C .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围绕强基计划“基”的含义,逐层深入展开论述。 D . 文章在结尾时把高校和中学结合起来展开论述,这使文章的论点得到进一步深化。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国家推出强基计划,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一个宏伟目标——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B . “强基计划”今后将倒逼中学调整育人模式,更好地实现中学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的衔接。 C . 强基计划有利于“双一流”高校招收优质学苗和正确引导基础教育健康发展。 D . 因为新高考取消文理分科,所以强基计划直接提到培养“古文字学”方面的人才。
  • 2. (2022高一上·高台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巅峰时期,五七言的各种诗体都在此时达到了繁盛的阶段。唐诗成就的杰出代表是李白和杜甫。李白热情地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而对其中不合理的现象毫无顾忌地投之以轻蔑。李白诗中所蕴含的追求解放、

    追求自由,虽然受到现实的限制却一心要征服现实的态度,是中华民族反抗黑暗势力与庸俗风气的强大精神力量的体现。所以李白诗歌虽以浪漫想象为主要外貌特征,但其实仍含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李白诗风热情奔放,善于运用想象、夸张等手法,

    语言风格清丽自然。与李白齐名的杜甫,在青年时代也受到盛唐诗坛的浪漫氛围的深刻影响,但是安史之乱前夕的黑暗现实,使他从盛唐浪漫诗人群体中游离出来了。

    他以清醒的洞察力和积极的入世精神,来进行诗歌创作,为安史之乱前后的唐帝国的由盛转衰的时代描绘了生动的历史画卷,对“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黑暗现实进行了入木三分的揭露和批判,杜诗因而被后人称为“诗史”。杜诗中充满着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中积极因素的艺术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凸显。在艺术风格上,李白的诗挥洒如意、飘逸奔放,杜甫诗千锤百炼、沉郁顿挫,为后代诗歌的审美风尚树立了两个双峰并峙的典范。

    词这种特殊的诗体产生于初盛唐,到宋代发展为一代文学之胜,宋词成为文学史上与唐诗交相辉映的名词。宋词名家辈出,流派众多,成就最高的词人有苏轼和辛弃疾。苏轼在词史上首先打破了晚唐以来词专写男欢女爱的艳情的局限,对革新此风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不但大量写作抒情述志、咏史怀古等题材,而且在描写女性的传统题材中一扫脂粉香泽,从而完成了词从音乐歌词向抒情诗的转变。苏轼的另一贡献是在以柔声曼调为主的传统词乐中增添了高昂雄壮的因素,并使词的语言风格出现了豪放、飘逸的新因素。到了南宋,时代的动荡引起了词坛风气的巨大变化,以辛弃疾为首的爱国词人把爱国主义的主题变成词坛的主旋律,他们继承了苏轼词中始露端倪的豪放词风,并以慷慨激昂和沉郁悲凉两种倾向充实了豪放风格。

    苏轼、辛弃疾常被看作豪放词人,但是他们也擅长写婉约风格的词作。从总体上看,宋词的特征是题材走向上注重个人抒情而不是反映社会现实,其风格则倾向于委婉含蓄、深情绵邈,这种美学特征,也反映了中华民族传统审美思想的一个侧面。诗人和词人,他们的遭遇和行迹各不相同,其诗歌创作也各自成家,但他们都以高远的人生追求超越了所处的实际环境,他们的诗歌都蕴含着丰盈的精神力量。孔子说:“诗可以兴”,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确切地解“兴”为“感发志意”,王夫之则在《俟解》中对“兴”的作用有更详尽的解说:“兴者,性之生乎气者也……圣人以诗教以涤荡其浊心,震其暮气,纳之于豪杰而后期之以圣贤,此救人道与乱世之大权也。”读诗,阅读本书所介绍的诗人和词人的好作品,不但能使我们对古典诗歌的成就获得基本的认识,而且会使我们从浑浑噩噩的昏沉心境中蓦然醒悟,从紫陌红尘的庸俗环境中猛然挣脱,进而朝着诗意生存的方向大步迈进。

    (摘编自莫砺锋《唐诗宋词:闪烁文化自信的光芒》)

    材料二:

    在如何阅读和鉴赏唐宋词的问题上,我很认同清末民初词论家况周颐的一席话:“读词之法,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将此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中,然后澄思渺虑,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这样,便能臻于“吾性灵与(词人之性灵)相浃而俱化”的境地(《蕙风词话》卷一)。照我看来,这种读词之法所重视与强调的,即是读者须与古代词人进行有关人生体验的“交流”与“对话”,如此才能达到两代人之间的精神沟通和心灵契合。此话如何理解?

    首先,从唐宋词人来说,尽管他们早已长眠地下,但其凝聚和贮存在那些不朽词篇中的人生体验却至今犹保持着顽强的生命活力。美国优秀作家福克纳曾说:“艺术家的宗旨,无非是要用艺术手段把活动——也即是生活——抓住,使之固定不动;而到一百年之后有陌生人来看时,照样又会活动——既然是生活,就会活动。”虽然唐宋词人在主观上或许并无此种意愿,但在客观上他们又通过写词而把其生命活动和人生体验“抓住”并“固定”了下来;而当后之读者重读这些词篇时,词人的歌哭啼笑,词人的音容笑貌,以及他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就都会得到复活和浮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古老的唐宋词其实不老,尤其是它所贮存的丰厚人生意蕴则更保持着“常绿”的状态。故而读词实际就是在人生体验方面向前代词人“讨教”“求援”的过程,也是在古代先行者中间寻觅精神知音和良师益友的文化活动。这时,读者处于“受众”的地位,他们必须澄思渺虑,静静地倾听和深深地思索发自唐宋词人的种种心声。

    其次,在此同时,读者在阅读和欣赏唐宋词时,却又会依据自身特定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对原作的意蕴作出多种多样的诠释和解读,并将自己的独特感悟融入到对原作之“词境”与“词心”的理解之中,这就会进而扩展和拓深原词的思想意蕴。读者在读词过程中并不是处于被动的状态,他们可以且肯定会将其自身的某些人生体验反射给唐宋词篇,缘此就形成了读者与前代词人之间的跨时代“交流”与“对话”。而惟有这样的读词之法——读者尽可能地调动自身的人生经验和艺术想象力,“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这才能真正把词读深读透。

    (摘编自杨海明《唐宋词与人生》)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李白诗热情讴歌美好事物,杜甫诗有忧患意识和仁爱精神,杜甫诗更能代表中华民族文化性格。 B . 到了南宋,受动荡时代的影响,爱国词人辛弃疾通过自身创作,将爱国主义主题变成词坛的主旋律。 C . 读者在阅读唐宋词的过程中会代入自身的人生阅历与生活经验,从而对作品作出多样的诠释和解读,但这样也容易解读过度。 D . “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之语,是说读者不仅仅是“受众”,还要与前代词人“交流”和“对话”。
    2. (2) 下列关于唐诗宋词赏读的事例,不能证明材料二最后一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 柳永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本是写爱情,王国维却将其作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的三种境界之一。 B . 白居易诗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原意是以“草”的生生不息表达送别的愁情的增生,后人却从中感受到了生命的顽强。 C . 苏轼“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之句,表明苏轼心灵进入了宁静的境界,读者能从中感受到作者的旷达潇洒。 D . 杜甫诗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歌咏的是诸葛亮,南宋爱国将领宗泽临终“诵此二语”而死,感叹自己未竟的抗金事业。
    3. (3) 材料一最后一段接连引用孔子、朱嘉和王夫之的话,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 3. (2022高一上·高台月考) 文学类文本阅读

    坟场救人

    茹志娟

    新四军北撤后的第三年,十月尾的一个阴天。

    在镇东五里多远的地方,大路边有一大片乱坟场。这就是有名的“穷鬼滩”,后

    来这里又成了清剿队的刑场;不过那时被杀害的人也都是穷人,所以大家还是叫它

    “穷鬼滩”。

    这里的坟堆大都只有二三尺高,四周稀稀散散地站着几株秃树。来上坟的人很少,野草长得遍地都是,齐齐地有半人高。草已枯黄,给风吹得瑟瑟沙沙地响。

    离大路较远,有一座坟,坟上还按了个定胜糕似的坟帽,土色是新的。坟前插

    着一炷香,放着一碗饭,那饭早已凉了。新烧的一堆纸灰,给风一吹,夹杂着枯叶,一起旋转着直升起来。

    天色阴沉,黯淡。

    关大妈坐在儿子的坟前,也没唉声叹气,也没号哭,只是发愣。

    她老觉得桂平还穿了那件白粗布单褂,敞开了怀,五花大绑地给人押着站在自己面前,响亮地说着:

    “娘,我们不能世世代代都做人家案板上的肉,……别想我,可要记住这个仇……”

    乌云一团接着一团,满天灰沉沉地见不到一块蓝天,只有一只老鹰在低空盘旋着。

    关大妈眼睁睁地瞪着远处,耳朵里嗡嗡地响着儿子说的那句话:

    “娘,我们不能世世代代都做人家案板上的肉啊……”

    自从大军北撤以后,儿子一直好像背着自己在做些什么事。常常深更半夜的在

    外跑。去年年底,一天晚上,一个黑黑瘦瘦的小伙子,提了一个硬小包来找他,那

    小伙子住了半宿,就悄悄地走了。哪知天刚放亮,清剿队下乡来清乡了,她急忙起来,脚还没跨出房门,就看见桂平高高地爬在屋梁上,正在把那硬包里的纸片,往屋顶上二梁木里塞。

    关大妈一想起这事,又把儿子临死前的那句话,跟他临死时那不慌不忙的样子一对,心里好像明白了许多。

    叭!一声清脆的枪声,像打在耳朵跟前似的,吓得关大妈急忙站起。可四周静

    悄悄的,不见个人影,风仍在摆弄那一片野草。掉头望望通到镇上去的那条大路,连个过路人也没有,只是在远处扬起了尘土。

    关大妈放下心,正要坐下来,忽又听到“砰砰”两下,接着就看到靠近大路那边

    的草,乱纷纷地朝两边倒。关大妈不由自主地走上几步去看,只见一个人,脸朝下,趴在地上直喘,肩膀上一大片血,把件蓝布褂子都渗透了。关大妈给怔住了。那人听到响动,就一跃站起来想走,却正好和关大妈打了个照面。那人呆住了,关大妈也抽了一口冷气。

    这个黑黑瘦瘦的小伙子,不是在我家跟桂平住过半宿的吗?……唉!这孩子顶多比桂平大两三岁,看他淌的这些血,淌得脸都变了色……

    砰砰,枪声又在大路那头响起来,关大妈眯起眼朝大路上一望,隐约地看见跑

    来了十多个人。回头一看,那小伙子,一弯腰正想走。突然,关大妈自己也不知是从哪里来的力气,一伸手,拉住他就朝桂平坟前跑。

    清剿大队上的两个家伙,满身臭汗,吆五喝六地跑进坟场,只见两个老太婆,一个趴在坟上,一个正在一边哭嚷:

    “好了!哭两声就算了,你总算也对得起他了……”

    “喂!老太婆,看见有人朝这里跑没有?”

    “啊?人哪?——喏!死了呀!是她的小儿子,死了两个月了。”关大妈大声说着,连自己听着,也觉得这不像自己的喉音了。

    敌人跺着脚,又对着关大妈的耳朵叫了一遍。

    “人?……”关大妈恐怖地叫了一声,说道:

    “啊呀!老总啊!你把我的汗毛都说得竖起来了,你们难道不知道,这里是个多

    年的乱坟场,有名的‘穷鬼滩’。到了月初月半,碰到天阴下雨,连大白天都会出来游魂的,我们上坟的都不敢单身来,老总,你可不能这么吓我这个老太婆呀!……”

    天色更黯淡,更阴沉了,枯草瑟瑟地摇摆着。

    叭的一声枪响,划破了死般的沉寂,敌人对空放了一枪,壮了壮胆,又对准趴在坟上的老太婆,踢了一脚,正要开口,关大妈就接口道:

    “她哭得晕过去好几回,恨不得跟了她儿子去呢!还管什么人跑不跑的。”这时,天上淅淅沥沥地下起雨来。

    两个贼兵向四周瞅了两眼,走了几步,又紧走了几步,就慌慌张张地跑起来,活像后面有人在追似的,一直跑出了坟场。

    关大妈看他们走远了,赶紧拉着那个戴着她的头巾草帽,穿着她的大褂的小伙子说道:

    “孩子,我们快回吧……”

    关大妈活了五十多岁,很少这样喜欢过,原来自己救的这个小伙子,就是倪老虎。

    (选自《关大妈》,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儿子桂平曾说“我们不能世世代代都做人家案板上的肉”,正是这朴素的阶级觉悟,成了关大妈临危救助革命者倪老虎的直接动力。 B . 关大妈第一眼见到受伤的倪老虎,“那人呆住了,关大妈也抽了一口冷气”,这是因为倪老虎的伤势太严重了,让关大妈手足无措。 C . 关大妈的儿子桂平牺牲后,他的革命战友倪老虎坚持敌后斗争,遭到清剿大队的追捕,中弹受伤后,他冲进了桂平新坟附近的草丛中。 D . “她哭得晕过去好几回,恨不得跟了她儿子去呢!还管什么人跑不跑的”一句含有“她都伤心糊涂了,可能又晕过去了”的潜台词。
    2. (2) 小说中写关大妈应付清剿大队盘问时,“关大妈大声说着,连自己听着,也觉得这不像自己的喉音了”,这表现了关大妈怎样的变化?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 (3) 小说开头和情节展开后有多次环境描写,这些环境描写有哪些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 4. (2022高一上·高台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大将军.卫青者,宇仲卿。平阳人也。青同母姊卫子夫自平阳公主家得幸天子。元光五年,拜为车骑将军,击匈奴、出上谷。公孙贺为轻车将军。大中大夫公孙敖为骑将军,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军各万骑。青至茏城,斩首虏数百。骑将军敖亡七千骑;卫尉广为虏所得,得脱归;贺亦无功。元朔.元年春,卫夫人有男,立为皇后。其秋,青出雁门,三万骑击匈奴,斩首虏数千人。天子曰匈奴逆天理乱人伦暴长虐老以盗窃为务行诈诸蛮夷造谋藉兵数为边害故兴师遣将以征厥罪。

    元朔五年春,汉令车骑将军青将三万骑,出高阙,击匈奴。匈奴右贤王当卫青等兵,以为汉兵不能至此,饮醉。汉兵夜至,围右贤王;右贤王惊,夜逃,独与其爱妾一人壮骑数百驰,溃围北去。汉轻骑校尉郭成等逐数百里,不及,得右贤裨王三十余人,众男女万五千余人,畜数千百万,于是引兵而还。

    至塞,天子使使者持大将军印,即军中拜车骑将军青为大将军,诸将皆以兵属大将军,大将军立号而归。而封青子伉为宜春侯,青子不疑为阴安侯,青子登为发干侯。其明年春,大将军青出定襄,斩首数千级而还。月余,悉复出定襄击匈奴,斩首虏万余人。右将军苏建、前将军信并军三千余骑,独逢单于兵,与战一日余,汉兵且尽。前将军故胡人,降为翕侯,见急,遂将其余骑可八百,奔降单于。右将军苏建尽亡其军,独以身得亡去,自归大将军。大将军问其罪正闳、长史安、议郎周霸等:“建当云何?”霸曰:“自大将军出,未尝斩裨将.。今建弃军,可斩以明将军之威。”大将军曰:“使臣职虽当斩将,以臣之尊宠而不敢自擅专诛于境外,而具归天子,天子自裁之,于是以见为人臣不敢专权,不亦可乎?”军吏皆曰“善”。元封五年,大将军青卒,谥.为烈侯。子伉代为长平侯。

    (摘编自《史记·卫青霍去病列传》)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天子曰匈奴逆天理/乱人伦暴长虐老以盗窃为务/行诈诸蛮夷/造谋藉兵/数为边害/故兴师/遣将以征厥罪/ B . 天子曰/匈奴逆天/理乱人伦/暴长虐老/以盗窃为务/行诈诸蛮夷/造谋藉兵/数为边害/故兴师遣将/以征厥罪/ C . 天子曰/匈奴逆天理/乱人伦/暴长虐老以盗窃为务/行诈诸蛮夷/造谋藉兵/数为边害/故兴师遣将/以征厥罪/ D . 天子曰/匈奴逆天理乱人伦/暴长虐老/以盗窃为务/行诈诸蛮夷/造谋藉兵数为边害/故兴师遣将/以征厥罪/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元朔,汉武帝时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古代君王纪年的名号,年号纪年始于汉武帝。 B . 大将军,古代领兵之最高统帅。始于战国,西汉时,刘邦在汉中拜韩信为大将军。 C . 裨将,副将。据说“三个臭皮匠,顶过诸葛亮”中的“皮匠”起初用词就是“裨将”。 D . 谥,是古代人死之后,后人给予评价的文字,帝王、大臣普通人都可以有谥号。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卫青善于用兵,远胜同朝之人。元光五年,汉军讨伐匈奴,骑将军公孙敖、卫尉李广吃了败仗、公孙贺也没有功劳,只有卫青取得了胜利。 B . 卫青屡受封赏,子孙亦受荫庇。卫青先是被任命为车骑将军,元朔五年春,卫青大败匈奴后又被任命为大将军,卫青的三个儿子也都被封侯。 C . 卫青北击匈奴,取得赫赫战功。元光五年、元朔元年春、元朔五年春、元朔六年春,卫青都大败匈奴,元朔六年,卫青一年之内两次击败匈奴。 D . 卫青为人低调,谨慎侍奉君王。苏建损失了全部军队,独自一人逃回,周霸建议杀掉苏建,卫青说不敢专权诛杀将官,决定让天子自己裁决。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右贤王惊,夜逃,独与其爱妾一人壮骑数百驰,溃围北去。

      ②前将军故胡人,降为翕侯,见急,遂将其余骑可八百,奔降单于。

  • 5. (2022高一上·高台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故武卫将军挽词三首(其一)

    杜甫

    严警当寒夜,前军落大星

    壮夫思敢决,哀诏惜精灵。

    王者今无战,书生已勒铭。

    封侯意疏阔,编简为谁青?

    [注]①落大星:史书记载,有大星在诸葛亮的军营上空划落,不久诸葛亮去世。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以“寒夜”渲染气氛,再引“落大星”的典故,将武卫将军与诸葛亮并论。 B . 颔联写将军生前英勇果决,死后魂魄犹存,生与死相互映照,情感格外深沉。 C . 颈联点明如今天下太平无事,自有文人为将军撰写碑铭,以此告慰逝者之灵。 D . 诗人感慨,将军封侯的愿望最终没能实现,其生前事迹恐怕也不会被史书记载。
    2. (2) 作为挽词,这首诗围绕武卫将军抒发了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 6. (2023高三上·广丰月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一句写出了往日不寻常的日子繁多;而“”一句则写出了作者对大军阀、大官僚的鄙视。
    2. (2) 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
    3. (3) 《师说》在阐述师生关系时,以“”两句来说明掌握学识有早晚且各有所长的师生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 (2022高一上·高台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觉醒年代》第一次全景呈现了对现代中国产生划时代影响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第一次生动塑造了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一代新文化巨人的群体形象,第一次将五四新文化(    )、一往无前的时代精神表现得酣畅淋漓。

    电视剧巧妙地以各位新文化运动先驱与旧文化、旧军阀的对立作为冲突,以蔡元培、陈独秀、胡适这三只“北大兔子”以及李大钊从志同道合到分道扬镳的情感关联为主线,让电视剧的所有戏剧冲突,都成为人与人的冲突,成为情感、思想、性格、道路的冲突,观众仿佛置身于那个(    ),与这些人物一起痛苦、一起焦虑、一起选择。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电视剧在注重历史质感、人物鲜活的同时,还在叙事中注入了一种自然而然的历史诗意。在故事与人物的推动中,它经常用一种情绪化的音乐、形式感的画面、诗意的空镜头、(    )的小道具,放大、渲染、强化电视剧中那些崇高的、细腻的、悲悯的、信仰的、(    )的细节、情绪和历史感,在这种诗意的“间离”中,完成了史诗品格的美学定位。《觉醒年代》虽然不可避免地带有特定时代、特定创作方式的时代影响,但它无疑是对拉开现代中国大幕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次庄严的敬礼,是对新文化仪态万千的思想遗产的慎重继承。

    1. (1) 依次填入文中括号中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势如破竹   峥嵘岁月   别开生面   回味无穷 B . 势如破竹   似水流年   别具一格   回味无穷 C . 摧枯拉朽   峥嵘岁月   别具一格   意味深长 D . 摧枯拉朽   似水流年   别开生面   意味深长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电视剧巧妙地以新文化运动各位先驱与旧文化、旧军阀的对立作为冲突 B . 电视剧巧妙地以各位新文化运动先驱与旧文化、旧军阀对立作为冲突 C . 电视剧巧妙地把各位新文化运动先驱与旧文化、旧军阀的对立作为冲突 D . 电视剧巧妙地把新文化运动各位先驱与旧文化、旧军阀的对立作为冲突
    3. (3)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间离”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 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 B . 翻看读书笔记,无意中看到两句话:“默坐则心不浊,读书则口不浊。” C . “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装载了空间冷原子钟等14项空间应用载荷。 D . 我看,这样的“聪明人”还是少一点好。
  • 8. (2022高一上·高台月考)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西洋社会有些像我们在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几捆束成一挑。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每一根柴也可以找到同把间扎、同捆的柴,分扎得清楚不会乱的。在社会,这些单位就是团体。我们不妨称之为团体格局。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而我们乡土社会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这个同心圆范围的大小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比如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

  • 9. (2022高一上·高台月考) 下面语段有五处语病,请找出并改正。

    ①媒介素养是指媒介中的各种信息面对人们时的选择和理解的能力、质疑和评估的能力、创造和生产的能力等。②随着我国青少年触网年龄的不断降低,③青少年媒介素养已是当务之急。④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影响人。⑤如果年轻父母没有节制地玩手机、刷视频,很难想象孩子能产生良好的媒介使用习惯。⑥由于父母的引导方式不同,使得孩子的互联网使用习惯产生了很大差异,⑦有的偏向学习信息,有的偏向娱乐消遣。⑧父母的爱和陪伴、父母的正确引导和以身示范,⑨能使青少年在网络成长中发挥更多的积极作用。

四、作文(60分)
  • 10. (2022高一上·高台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个猎人外出打猎,别人劝他在枪里装上子弹,他不以为然:“打猎的地方还远着呢,到时候装一百发子弹也来得及。”走着走着,突然发现水面上浮着一大群野鸭,就在他匆忙装子弹的时候,野鸭觉察到动静,一下子都飞得无影无踪了。

    你对上述材料有什么看法?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其含意作文,表达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为议论文,文体特征要鲜明;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④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