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使用铁器和推广牛耕提高了生产力
②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
③农民起义频繁
④各国竞相实施富国强兵的变革
①西晋 ②北魏 ③曹魏 ④前秦
①九品中正制 ②租庸调制 ③科举制 ④三省六部制
①派文官出任地方知州
②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
③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
④州一级增设通判
目的: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概况:访问亚非诸国,远及红海沿岸 影响:____ |
清朝前中期人口数与人均田亩数
时间 | 人口数 | 每口平均田亩数 |
顺治十二年(1655年) | 14033900 | 26.63 |
康熙五十年(1711年) | 24621324 | 28.15 |
雍正十二年(1734年) | 27355462 | 32.54 |
乾隆十八年(1753年) | 102750000 | 6.89 |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 | 208095796 | 3.56 |
①清朝前中期人口持续增长
②平均田亩数逐年下降
③资源危机日益显露
④康雍乾时期衰象初显
朝代 | 史实 |
A.唐朝 | 文成公主入藏,实现唐蕃和亲 |
B.元朝 | 由直属中央政府的宣政院进行管理 |
C.明朝 | 设立行都指挥使司等机构进行管理 |
D.清朝 | 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 |
材料一:统一后,秦朝铺设有以首都咸阳为中心辐射于全国的驰道,并对在道路上行驶的车子两轮间的距离作了统一规定。为了与匈奴作战时能迅速地将军队派往长城,以咸阳为起点修筑了一条直线延伸向北的道路。秦朝还在山区修筑了通往西南夷的五尺道,加强了对云、贵一带的控制。一条道路可以通往帝国最偏僻的地方,就中央而言,任何地方道路的中断,都意味着妨碍了对那里的统治。
——摘编自(日)鹤间和幸《秦汉帝国:始皇帝的遗产》
材料二:西域自昔戎胡错居,道路时为闭塞。至汉征匈奴,武帝闻月氏族与匈奴有怨,欲诱之共击匈奴,乃遣张骞使月氏……后霍去病破匈奴右地,金城河西、盐泽之间,不复有匈奴,于是……设四郡,武帝发使抵安息、奄察、黎轩诸国,使者相望于道。
唐初设州府以经营云贵,后扶南诏制吐蕃,又拓建、修缮道路。后南诏渐强,与唐交恶,以滇川黔相邻处之道入川,屡战于唐。为占滇川黔相邻地,南诏乃东向,建东城,修道路。唐为制防之,更视滇川黔相邻地之道路为重。二者乃战不息,皆有减损。
——据马亚辉《边疆经略与交通变迁的互动》等整理
材料三:忽必烈即位后两都之间的交通路线也很快建立起来,大体可分为驿道、东道和西道三条线路。驿道是一般元人走的路线,从大都出发,途经驿站十一处,抵达上那,这条路线也是大都至岭北地区线路的南段,元朝派往漠北地区的使臣、官员、军队以及物资调配,也都要通过这条驿道运输北上。东道和西道分别是专供皇帝从大都往返上都的路线。
——摘编自卜宪群主编《中国通史·辽宋夏金元卷》
材料一:
周人的统治改变了夏商时期亲族聚居,一族即是一“国”的政治结构;在打破旧式部族方国血缘界限的基础上,以周王“授土授民”的名义赐予,建立起一批以周人为统治的新型国家。一国之内则是各族混居,这就为未来向成熟的地缘国家发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就是从这一时代起,中华民族的先民才第一次具有了“天下一体”的观念,而作为中华民族主体民族的华夏民族的生长聚合,也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
——摘编自王和《中国早期国家史话》
材料二:
秦汉统一帝国形成后,民族认同意识进一步增强。司马迁在《史记》中,以黄帝为华夏第一帝,将“五方”之民,将秦、楚、越,以及中国四边的匈奴族、南越族、东越族、西南夷等的祖先一同纳入华夏同祖共源的世系中去,成为古代中国人“同源同祖”的渊源,由此构建了由五帝三王起始的中国五千年的政治与民族、文明的历史。
——摘编自李禹阶《华夏民族与国家认同意识的演变》
材料三:
通过孝文帝的改革,北魏政权从政治制度到经济基础完全转变为汉族传统形式的政权,拓跋鲜卑的主体部分也迅速和汉族融为一体,孝文帝本人及北魏政权由此受到汉族士人的拥戴,十六国以来北方的民族融合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
材料一:“在许多方面,宋朝在中国都是个最令人激动的时代,它统辖着一个前所未见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荣期。从很多方面来看,宋朝算得上一个政治清明、繁荣和创新的黄金时代。宋朝确实是一个充满自信和创造力的时代。”
——美国学者墨菲《亚洲史》
材料二:在宋代,商人、佃农、奴婢均为编户齐民。齐,等也。无有贵贱,谓之齐民。土地买卖、典当也基本不受官府干预,仅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对于百姓迁移、更换职业,官府的限制也比前代松弛。与此同时,瓦肆、勾栏等场所的兴起为市民阶层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娱乐文化生活。
——摘编自郭尚武《两宋良贱制度的消亡及其影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