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东莞市五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更新时间:2022-11-30 浏览次数:52 类型:期中考试
一、古诗文阅读。(46分)
  •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用远景镜头描绘村庄的半静、朦胧和安详特点的句子是:
    2. (2) 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用电闪、雷鸣、山崩写出了天姥山,“惊心动魄”场面的两句是:
    3. (3) 古人惜时,多用比喻。曹操《短歌行》中有两句诗“”也是借朝露作比,来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
    4. (4) 杜鹃,是我国古诗词中最常见的意象,因其啼声甚哀,往往传达一种凄凉之情或思念之意。《琵琶行》中的“”两句就表达了一种凄凉之意。
  • 2. 阅读下面的课内文段,完成各 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 (1)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輮以为轮,其曲规                中:合乎 B . 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假:借助 C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博学:广泛地学习 D . 木直中                          绳:规矩
    2. (2) 下列句子中,句式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A .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 . 转徙于江湖间。 C .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D .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3. (3)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人要想改造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要“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学习可以提高自己,改变自己,意义十分重大。 B .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表明君了不仅天赋高于常人,而且后天逐步积累,坚持不懈,不断弥补自己的不足。 C .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和“积水成渊,蛟龙生焉”是比喻,“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才是正意。“积善”要达到“成德”的境界,才能改变气质,具备圣人的思想感情。 D . 《劝学》一文句式整齐,读时琅琅上口,作者在对偶中适当改进散句,使文气流畅而不呆滞。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各题。

    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遇时。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后百余年而有晏子焉。

    (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1. (1) 下面对画波浪线的句子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
      A .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B .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C .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D .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中“上服度则六亲固”。关于六亲,历代说法各不相同,泛指亲族、亲戚。 B . 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者尊辈一般称字。“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管仲,字仲,名夷吾。 C . 诸侯是古代分封制中各方君书的统称。诸侯源自分封制,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 D . 本文选自《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作者是司马迁。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项是(    )
      A . 在《管晏列传》中,可马迁着重写他同鲍叔牙的友谊,虽是轶事,写来却娓娓动人,于细微处见精神。 B . 管仲曾侍奉齐国公子纠,公子小白立为桓公后、公子纠被杀,而他自己也因此被囚禁,后被起用,辅助齐桓公一匡天下。 C . “伐楚”“令燕修召公之政”“柯地盟会”以三个典型事例写出了管仲外交方面的政治才能。 D . 鲍叔牙推荐了管仲、而管仲让鲍叔牙居于自己之下,做自己的下属,这种行为遭到了天下人的批评指责。
    4. (4) 把下面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

      ②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5. (5) 世人常常以“管鲍之交”来评论管仲和鲍叔牙之间的深厚友情,请结合本文,谈谈这种交情体现在哪些方面?
  •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渭上秋夕闲望①

    潘阆

    秋色满秦川,登临渭水边。

    残阳初过雨,何地不鸣蝉。

    极浦涵明月,孤帆没远烟。

    渔人空老尽,谁似太公②贤?

    【注】①此诗作于潘阆早年落拓江湖之时。②太公,即吕尚,相传他垂钓于渭滨溪,周文王和他相遇,谈得极为投机,即拜为师。后帮助武王伐纣灭殷,建立周朝。

    1. (1) 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鉴赏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题中的“渭上”,点明了诗歌作于长安;“秋夕”点明了具体的时令和时间;“闲望”是悠闲远跳的意思,暗示了诗歌的悠闲愉悦。 B . 首联写景、叙事,“满”字突出了秋意的浓烈,“渭水边”是诗人选取的登临之地,为下文详细具体地描写秦川秋色做了铺垫。 C . 颈联中的“明月”二字,照应了诗题中的“秋夕”,“没远烟”写出了水面上孤帆疾驰前进的情状,含有一个时间、空间的变化过程。 D . 尾联使用对比手法,拿“渔人”的“空老”和“太公”的“贤”进行对比,同时也揭示出“渔人”悲剧命运的根源在于自身才德不够。
    2. (2) 本诗颔联写了哪些意象?运用了什么手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请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27分)
  •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意志,走过不同于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要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史,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动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经过几代学者的努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要同步做好我国“古代文明理论”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的宣传、推广、转化工作,提升中华文明影响力和感召力。

    要深化研究中华文明特质,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史中,中国人民创造了璀璨的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重大贡献。西方很多人习惯把中国看作西方现代化理论视野中的近现代民族国家,没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角度来看中国,这就难以真正理解中国的过去、现在、未来。要把中华文明起源研究同中华文明特质等问题研究结合起来,阐明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

    要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文明发展史充分说明,无论物种、技术,还是资源、人群,甚至思想、文化,都是在不断传播、交流中得以发展进步的。要用文明交流交融破解“文明冲突论”,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北同价值。讲好中华文明故事,促使世界读懂中国。

    要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社会氛围。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文化产品。要教育引导群众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摘编自习近平《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材料二:

    优秀影视剧能跨越不同文化,走进各国观众内心,帮他们了解并爱上中国。4月以来,国产剧《开端》上线海外流媒体提供商网飞,陆续发行至韩国、泰国等国。随着走向海外的中国剧集增多、类型丰富,国产剧出海已成为重要文化现象。

    《“十四五”中国电视剧发展规划》提出,“电视剧‘走出去’步伐加快……中国电视剧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显著增强。”在此背景下,如何扩大国产剧出海的势头,在后续作品中寻找更好的表达方式,开拓国产剧出海航线,是从业者应思考的问题。

    我们发现,国产剧在国际市场的传播正在走向多元化。以古装剧作为对外传播突破口的时代已去,古装剧仍有广阔海外市场,但海外观众已摆脱将其视为“文化奇观”的初级阶段,进入与剧中人物产生共鸣,并对消费精品内容有更多需求的阶段。去年播出的《山海情》、今年的《开端》等类型多元的作品,同样在对外传播中取得佳绩。当我们把目光聚焦到近来在海外口碑良好的作品本身,分析为何《山海情》这类扶贫题材“主旋律”剧集能在外国观众中引发共鸣,为何《开端》在故事没定的新奇性上贴近国际流行剧集,其保留的中国印记也能被海外观众接纳,是我们总结这些作品对外传据经验的精神所在。

    在作品的策划份段,主创团队便应思考其中蕴含的主旨表达与精神内核,要注重观众视角,寻找具有不同成长背景和人生经历的观众趣味的“最大公约数”。影视作品是而向大众的艺术,这种创作方法论,为在对外传播过程中打破文化壁垒提供了天然的基础与优势。《山海情》从个体成长经历入手、展现“闵宁模式”的发展,贴近“平民视角、国家叙事、国际表达”的创作需求,创造者抓住“展现西海固地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创造历程,激发不同时空下观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的精神内核。这是身处不同地区、发展阶段人们的共同追求,是为人性驱动的普遍需求,是人类共通的“主旋律”。在此剧中出现的不同角色,不论是基层干部、科技工作者还是辛勤劳作的村民,都具有质朴、真实的人物面貌,使此剧有广度、深度和温度,令其他文化环境中的观众容易产生亲切感,从而形成良好的对话关系。

    放眼未来,国产剧出海前景可期、契机已显;回到当下,我们仍需意识到,能“破圈”“出海”的剧作一定是优秀作品,这需要创作者沉下心来,在剧本创作、拍摄技法、后期制作等方面深耕细作。例如,与近期在国际上获得一定影响力的其他影视剧相比,《开端》在制作水准上仍有提升空问。

    国产剧出海热潮的背后,是中国故事、中华文化对海外市场的吸引力增强。加快“走出去”,国产剧的内容要更多元,从多维度呈现真实全面的中国。现实主义题材作品不仅是题材的选择面,更应是一种创作态度,是对社会、生活、人的整体认知与审美表达。这类剧作在提供观赏价值的同时,润物无声地展现出中国当代连勃发展的社会面就,以及向善向美、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摘编自侯鸿亮《国产剧“走出去”步伐加快》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悠久的文明史,可以加深中国人民对中华文明发展史的了解,坚定文化自信。 B . 一些西方人从狭隘片面的视野出发,没有看清中华文明发展史的全貌,难以真正了解中国文化,更不可能真正理解中国。 C . 尽管我国不再以古装剧作为对外传播的突破口,但对海外观众而言,他们看中国电视剧还是满足于看剧中的“文化奇观” D . “平民视角、国家叙事、国际表达”是让外国受众接受、宣传国家形象、利于国际传播等影视剧成功“出海”的必备要素。
    2. (2) 下列选项的内容,不符合两则材料观点的一项是(    )
      A . 三星堆文化遗址的考古挖掘,有利于理清我国文明历史发展脉络,提升民族自豪感。 B . 《琅琊榜》西班牙语版风靡拉美,是对其显现的东方美学这一独特审美表达的肯定。 C . 入围柏林电影节的电影《隐入尘烟》被指“丑化当代中国农村”,遭到影评人诟病。 D . 中国电影难夺奥斯卡奖,主要由于主办方美国电影学院以意识形态来操纵获奖结果。
    3. (3) 如何推动国产剧的海外传播?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老兵的军礼

    安晓斯

    这个庚子年节,三叔的军礼震惊了五千口人的沁水湾。大人小孩,都会模仿他那个经典动作。

    疫情防控工作一开始,三叔就找到村支书老潮叔:“算我求你了,让我去村北卡点值班吧!我有站岗经验,咱村谁也比不过!”

    老潮叔正需要一个像三叔一样的老兵到村北卡点工作,“再给你配3名当过兵的战友,能严把关口不?”

    “啪”地一个标准军礼,把答案告诉了老潮叔。

    卡口值班第一天,三叔碰见几个准备出村的汉子,个个魁梧结实。三叔今天穿的是自己珍藏的军装,一身正气,凛然不可侵犯:“各位仔细看看,疫情当前,上级有明文通知,有详细规定,立即回家,戴上口罩,做好自我隔离,不要聚堆。”好话说尽,和颜悦色。几个大汉听了,露出一副不屑的神情:“我们几个二十几岁的,还怕你个半百老头子。让开!”

    三叔没说话,看了看卡点上用青砖支起的木板,又看了看几个大汉,“啪”地一个军礼,看愣了那几个准备闹事的人。只见三叔轻轻挪开木板,搬出5块青砖码放整齐,两腿做马步状,一运气,“啪”地一声,手起砖裂,五块整砖碎成了十块。三叔双目微闭,气收丹田,睁眼一看,几个大汉早没了身影。

    谁还敢去村北卡点耍横?一晌功夫,三叔的军礼传遍沁水湾。

    “军人,那身慷慨激昂的正气,那股凛然不可侵犯的锐气,让人佩服!”老潮叔戴着口罩和手套,蹬着三轮车,拉着满满一车方便面、火腿肠、酸奶、面包去卡点慰问,不由自主地竖起大拇指。

    三叔笑笑,指指身后:“我平常的户外活动装备派上用场了。”老潮叔一看,大帐篷、燃气炉、旅行锅、餐缸、水杯……要啥有啥,样样俱全。旁边的小中巴车上,还堆着几十箱盒装快餐面,几十件酸奶、火腿肠。

    老潮叔说:“你这个董事长是把你的户外活动家什都搬来了?还真都派上用场了。不过,这三轮车上的食品都是村里人捐赠的,你们一定得收下。”

    这当儿,三叔带着另外3名“战士”,对着老潮叔认真地敬了一个军礼,把一脸严肃的老潮叔也逗笑了。“我当了三十多年村支书,最佩服的就是你们这几名老兵。”老潮叔的眼里闪着亮晶晶的泪花。

    卡点把关严,疫情防控标准高。镇里安排部署疫情防控工作,沁水湾的支部书记老潮叔多次受表扬。老潮叔面对这四名老兵要求不含糊:“不能骄傲,不能自满,疫情防控不结束,咱防控标准不能降!”

    “有人要闯关!”那天,轮到三叔在帐篷里休息,忽然听到正在值班的虎军一声大喊。

    走出帐篷,三叔看到一辆奔驰轿车正顶着卡点的拦截标志。车没熄火,人没下车,只听见汽车喇叭响。

    三叔见状,手里拿着一叠上级下发的通知、规定,站在奔驰车前,一张张展示给车主看。半天,不见车门开。三叔急了,走到驾驶员车门前,拉拉车门,不开。只见三叔不慌不忙又走到车前,“啪”地一个军礼,正气凛然。

    车门开了,下来一个戴墨镜、穿黑呢子大衣的青年。“到我二姑家一趟,送点东西很快回来。十分钟,就十分钟。”

    “一分钟也不行!疫情当前,相信你也是明白人。回吧,做个有良心的中国人!”三叔的话,字字抓人,句句挠心,既严厉又充满人情味。

    站在这样的老兵面前,那个青年顿时面红耳赤,连连拱手:“对不起,冒犯了。”等把车掉头,那人又下了车,向三叔招手:“老兵,你了不得!”

    那天后半夜,北风呼呼叫,鹅毛大雪翩翩而下。村北卡点,四名老兵成了名副其实的雪人。这当儿,从村外走过来两个人,戴着口罩、手套,穿着大衣,每人手里提着一兜儿东西:“趁夜间人少,到村里走个亲戚,这几条烟给你们,麻烦了。”

    四名老兵一溜儿排开,宛如一道铜墙铁壁,结结实实挡在那两人面前。

    “辛苦了,这是送给你们的夜宵,趁热吃吧。”原来是县领导深夜暗访乡村卡点,故意考验他们。

    “敬礼!”三叔一声令下,4名老兵齐刷刷地举起右手。那军礼标准、规范,就像在战场上一样,庄严、威武,令人敬仰!

    (摘编自《中国国防报》2020年3月9日)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大人小孩,都会模仿他那个经典动作”,从侧面表现了主人公三叔的精神力量。 B . “三叔今天穿的是自己珍藏多年的军装,一身正气,凛然不可侵犯”,这几句既描写了三叔的外貌、也为情节发展作了铺垫。 C . “几条大汉早没有身影”“那个青年顿时面红耳赤、连连拱手”,说明这几个青年胆小怕事。 D . “那天后半夜,北风呼呼叫,鹅毛大雪翩翩而下”,用景物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又演染气氛,衬托山四名老兵的高大形象。
    2. (2) “三叔”的人格魅力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 (3) 小说以“老兵的军礼”为标题,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三、整书阅读及语言运用(17分)
  • 7. 下列对《乡土中国》的相关论述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 “土气”意为乡下人的落伍特征,而这种特征的形成在于乡下人的生污、文化均是在土地上发生的。 B . 说乡下人“愚”不是指他们智力有问题或是知识有局限,而是指他们不识字,是文盲。 C . 乡民之间的交往是基于彼此的熟悉和信任来进行的,礼俗是调节乡土社会中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基本依据。 D . 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生存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
  • 8. 阅读费孝通先生《乡土中国·差序格局》节选文字,谈谈西洋社会团体格局与中国传统社会差序格局的区别是什么?

    西洋社会有些像我们在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几扎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每一根柴也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清楚不会乱的。在社会,这些单位就是团体。我们不妨称之为团体格局。

    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而我们乡土社会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这个同心圆范围的大小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此如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

  • 9. 语言文字与运用

    影片《长津湖》把观众的记忆带回到70多年前。作为一部超大规模的巨制,可以堪称在系列抗美援朝题材战争片中取得新的影像美学突破的一部力作。影片的影像系统之所以能够产生新颖而感人的效果,是由于它独特的影像风格。该片将悲壮激昂的情怀和沉稳雄健的气韵_________,时而低沉悲壮、时而慷激昂地述说着长津湖战役中人民英烈们_________的英雄传奇。影片生动感人地回答了绕于当代中国观众脑海间的一个基本疑问:中国人民志愿军以如此简陋的装备及后勤补给,为什么依然能够打赢拥有世界一流装备和后勤补给并几乎完全掌握制空权的不可一世的美军?影片以上述影像做了有力的回答:打赢这场非对称战争的秘就是,新中国从领袖到民众的_________之心和大无畏英雄主义精神。同时,这样一个_________的战争传奇在当前被重新叙述,显然有着不可回避的当代性。

    1. (1) 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

      ①慨:         ②萦:         ③诀:

    2. (2)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融会贯通        催人泪下        众志成城        感人肺腑 B . 融为一体        催人泪下        众志成城        沁人心脾 C . 融会贯通        可歌可泣        同仇敌忾        沁人心脾 D . 融为一体        可歌可泣        同仇敌忾        感人肺腑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作为一部超大规模的巨制,这部影片堪称在抗美援朝题材战争片系列中取得新的影像美学突破的一部力作。 B . 作为一部超大规模的巨制,该片可以堪称在抗美援朝题材战争片系列中取得新的影像美学突破的一部力作。 C . 作为一部超大规模的巨制,可以称为在抗美援朝题材战争片系列中取得新的影像美学突破的一部力作。 D . 这部影片作为一部超大规模的巨制,堪称在系列抗美援朝题材战争片中取得新的影像美学突破的一部力作。
四、写作(60分)
  • 10.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林语堂看来,一个没有读书习惯的人,“是受他眼前的世界所禁锢的”。而阅读恰恰能够打破久远时间与辽远空间的障壁,开拓人生的视野。赫塔·穆勒曾说:“没有什么比一本书更能强烈地触及我们的心灵。”所以,当我们拿起一本书的时候,就会走进一个不同的世界。打开一本书,也许是你下一站的旅行地,也许是你想要探寻的精神家园。

    以上文字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可叙、可议,体现你对阅读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