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10月...

更新时间:2022-12-15 浏览次数:55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2分,计60分)
  • 1. (2022高一上·光明月考) 下列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中,位于图中所示“中原文化区”的是(   )

    A . 仰韶文化 B . 红山文化 C . 河姆渡文化 D . 良渚文化
  • 2. (2024高二上·昆明期末) 据考古发现,裴李岗遗址(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磁山遗址(位于河北省邯郸市)和大地湾遗址(位于甘肃省天水市)出土了大量的石质工具,即石磨盘和石磨棒,石磨盘不但制作精良,而且形制也规整多样,同时发现的还有一定数量的谷物粟、稷及油菜籽等。这些考古发现说明,当时黄河中上游地区( )
    A . 经济文明一体化发展 B . 已出现粮食加工技术 C . 农作物种植种类繁多 D . 家庭手工业较为发达
  • 3. (2022高一上·光明月考) 黄帝以后“帝王”世系表(部分),据表可知(   )

    “帝王”

    少昊

    颛顼

    帝喾

    帝挚

    虐舜

    姒禹

    姒启

    世系

    黄帝长子

    少昊侄儿

    颛顼堂侄

    帝喾长子

    帝挚弟

    颛顼六世孙

    颛顼六世孙

    姒禹子

    A . 世袭制优于禅让制 B . “帝王”世系杂乱无章 C . 宗法观念源远流长 D . 早期部落民主不断完善
  • 4. (2022高一上·光明月考) 自古以来,中华大地就存在一个“三皇五帝”的古史系统。“三皇五帝”说法不一,其事迹也多由神话传说构成,但《周礼》《史记》等古代史书均有记载。这一古史系统(   )
    A . 证实“三皇五帝”确有其人 B . 象征着我国早期国家的出现 C . 说明君权神授观念源远流长 D . 反映了先民创造历史的轨迹
  • 5. (2023高一下·永定开学考) 殷人的祖先长期从事渔牧业,所以殷人以龟甲为道具,而周人以农业为主,运用蓍草为占筮工具,含有对农作物崇拜的心理。从龟卜到占筮,客观上反映了西周时期(   )
    A . 神权色彩日益强化 B . 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 C . 统治区域不断扩大 D . 专制王权已开始萌芽
  • 6. (2022高一上·光明月考) 下列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选项 材料 结论
    A 禹死后,其子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建立
    B 安阳、济南分别出土过商朝青铜铲、青铜镰刀 商朝广泛使用青铜农具
    C 甘肃灵台的春秋早期墓中出土了人工冶炼的铁剑 春秋时期,我国已能够生产铁器
    D 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王拒绝。熊通“乃自立,为(楚)武王” 分封制度消亡
    A . A B . B C . C D . D
  • 7. (2022高一上·光明月考) 商代的“服国”所管辖的土地和人民并非商王赐予,商王只是“诸侯之长”。西周通过分封直接对诸侯“受民”“受疆土”,周天子成为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形成“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政治格局。由此可见,西周的分封制(   )
    A . 实现了拱卫周王室的目的 B . 强化了天下共主的政治认同 C . 标志着血缘宗法制的起源 D . 推动了中央集权体制的形成
  • 8. (2022高一上·海林月考) 甲骨卜辞记载,商发动的所有战争活动,最多投入兵力不过13000人。周武王伐纣时,数百个诸侯国军队组成的联军也不过5万人;而到战国,一个较大诸侯国有几十万军队已是司空见惯的事。这一变化突出说明(   )
    A . 时局变化影响着战争规模 B . 经济发展提升了国家实力 C . 人口剧增保障了军队扩需 D . 当权者意愿左右军队建设
  • 9. (2023高一上·五华月考) 春秋时期,中原各诸侯国将周边的楚、越等国视为“戎狄”或“蛮夷”,经过长期的交往,到了战国以后,这些原本的“蛮夷”也被视为华夏的一部分。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
    A . 民族交融开始出现 B .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正形成 C . 兼并战争十分频繁 D . 华夏认同观念的逐步发展
  • 10. (2022高一上·光明月考) 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诸侯墓,出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这反映了(  )

    A . 宗法制度的瓦解 B . 分封制度的崩溃 C . 等级制度的颠覆 D . 礼乐制度的破坏
  • 11. (2022高一上·光明月考) 华夷之争是贯穿春秋战国历史的一条重要线索。西周时期,华夷之争已比较激烈。到春秋时期,四夷的势力有增无减,并进一步向中原地区发展。后人概括当时的形势为“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到春秋、战国之交,进入中原的戎狄诸部绝大部分已融入华夏。下面对这一段历史的解释错误的是(    )
    A . 齐桓公“尊王攘夷”的口号是华夷之争的体现 B . 戎狄蛮夷与华夏的区别主要是在种族血缘方面 C . 华夷关系并非只有斗争,双方也存在密切交流 D . 华夷之争也促进了华夏认同,丰富了华夏文明
  • 12. (2022高一上·光明月考) 据《吕氏春秋》记载,“蛮夷狄戎”是华夏族对古代周边少数民族的称谓,本无歧视性的内容和含义。但随着少数民族的日益强大,这些称谓逐步从一种对少数民族的泛称发展到蔑称,而且被赋予了歧视和侮辱性的内容。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 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形成 B . 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矛盾 C . 华夏族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危机感 D . 中原华夏与边疆民族的矛盾
  • 13. (2023高一上·中牟月考) 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几个具有明显特征的货币体系及其对应的流通区域:黄河中游诸国流通“布币”,东方齐国流通“刀币”,南方楚国流通蚁鼻钱。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   )
    A . 中原各国经济相对发达 B . 货币流通推动城市发展 C . 商品经济得到一定发展 D . 实物交换已经逐步消失
  • 14. (2022高一上·光明月考) 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位于齐国国都临淄稷门附近。孟子、荀子等就曾得到齐国国君的优待,在稷下学宫停留过,荀子还曾三为祭酒主持学宫工作。诸多知名学者享受上大夫的待遇,“不任职而论国事”,使稷下学宫成为当时各学派荟萃的中心。据此可知,战国时期(   )
    A . 各国地方官学兴盛 B . 士人流动推动文化繁荣 C . 新兴地主阶级崛起 D . 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
  • 15. (2022高一上·光明月考) 某学者总结了中国古代“士”这一概念产生演变的过程,如下表所示。与战国时期“士”的变化直接相关的是(   )

    时间

    内容

    西周之前

    泛指部落中的成年男子

    西周和春秋

    特指卿大夫以下的低级贵族,属于“国人”阶层,能够接受“六艺”等贵族教育

    战国

    成为知识分子的代称﹐已与出身无关;“士”非常活跃,其共同身份标志是知识、智慧与才能

    A . 平民教育取代贵族教育 B . 民间聚徒讲学之风兴起 C . 诸子百家思想实现融合 D . 宗法观念已经荡然无存
  • 16. (2024高二上·绵竹月考) 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后,不断完善名号制度,将华美的词语加在自身及其亲属头上,如追尊自己的父亲为“太上皇”,母亲为“皇太后”,姐妹为“长公主”,其子为“皇太子”“皇子”等。名号制度的不断完善旨在(    )
    A . 证明皇权来源的合法性 B . 维护皇权的至高地位 C . 论证君权神授的合理性 D . 推动权力向中央集中
  • 17. (2022高一上·光明月考) 秦统一中国后,正式废除分封制,创立郡县制。郡县两级的长官分别由中央任免,他们直接对中央政权负责。县自秦以后一直作为基本的行政区划,历代没有什么变化。秦朝这些举措(   )
    A . 为中国中央集权体制确立奠定基础 B . 在世界地理行政史上有划时代意义 C . 郡县二级的地方管理机制得以固化 D . 官僚政治已经完全取代了贵族政治
  • 18. (2022高一上·光明月考) 秦朝时,人烟稠密的中原等地区授田标准是一户百亩,甚至更少。但在地广人稀的地区,特别是在南方所谓“新地”,其授田没有限额,而且税田的租率也较中原为低。这表明秦朝(   )
    A . 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B . 中原经济逐步衰退 C . 注重边远地区的开发 D . 人地矛盾得到缓解
  • 19. (2022高一上·光明月考) 秦朝大兴土木,政策性的人口流动极为频繁,“丁壮丈夫西至临洮、狄道,东至会稽、浮石,南至豫章、桂林,北至飞狐、阳原。”这一现象反映了(   )
    A . 统一王朝的建立 B . 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C . 商品经济的繁荣 D . 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 20. (2024高三上·邵阳月考) 考古发现的秦简中提到,秦朝有一个叫广的居民,他要求把家里的奴隶、庄稼、衣服、器具以及六万钱,全部赠给他的大女儿。最后是他所在乡的乡长经办此事,并且把这个事情记录了下来。这可以用来说明秦朝(   )
    A . 土地所有制的变化 B . 妇女社会地位提高 C . 商品交换比较活跃 D . 基层管理制度严密
  • 21. (2024高三下·兴宁模拟) 有学者认为质朴、务实、外向、功利是秦文化的主要特征,相较于六国文化而言,秦文化是落后的,用相对落后的文化来兼并和统一先进的六国文化,终为其所累。学者重在强调(   )
    A . 先秦文化的多元并存 B . 文化对统治的重要性 C . 法家思想的时代局限 D . 秦朝灭亡的主观原因
  • 22. (2022高一上·光明月考) 某学者认为,西汉建立之初,吸取秦亡的教训,汉高祖刘邦虽然也曾下令各郡推荐具有治国才能的贤士大夫,但现有官员仍然无法满足中央集权统治的需求,因而他不得不以刘氏宗族代为统治各地。这可以用来解释汉初实行(   )
    A . 休养生息政策 B . 察举制选人才 C . 郡国并行制度 D . 盐铁官营制度
  • 23. (2022高一上·光明月考) 汉武帝时期,盐铁富商大贾腰缠万贯,却“不佐国家之急”。于是,汉武帝任用大盐商东郭咸阳和大冶铁商孔仅为大农丞,专门负责管理盐铁事宜,从此盐铁由政府专卖。据此可知,盐铁专卖措施实行的主要原因是(   )
    A . 解决政府财政困难 B . 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 C . 有效维护国家统一 D . 富商大贾的势力强大
  • 24. (2022高一上·光明月考) 汉初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推行休养生息。武帝即位后,对匈奴用兵,采取盐铁官营、告缗等一系列政策汲取大量社会财富解决财政危机,加强中央集权。这一变化说明(   )
    A . 和亲政策符合发展趋势 B . 经济发展促进国家统一 C . 对外用兵加重人民负担 D . 国力变化影响内外政策
  • 25. (2022高一上·光明月考) 公元前189年,西汉政府规定:女子年十五以上不嫁,五算(五倍的人头税)。据此推知,汉初(   ) 
    A . 休养生息政策内容广泛 B . 男尊女卑观念盛行 C . 对人口增长的需求迫切 D . 人头税的负担较轻
  • 26. (2023高三上·洛宁月考) 西汉前期,流民多为豪族商人所用,是谓“一家聚众,或至千余人”。汉武帝后期,“诸铁官皆置吏卒徒,攻山取铜铁,一岁功十万人已上”,流民与日俱增,以致“田地日荒,城郭空虚”之事频繁发生。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    )
    A . 社会救济与优抚机制的失灵 B . 国家专营政策存在一定弊端 C . 地方行政管理效能日渐削弱 D . 人地矛盾加剧导致流民增多
  • 27. (2024高一上·湛江月考) 董仲舒认为,人和天是可以相互感应的,如果自然界发生了灾害,这就是对人间的警告,如果不去反省改正,那么这个国家就会衰败。由此可知,“天人感应”学说体现了(    )
    A . 借助自然强化皇权 B .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C . 宗教迷信盛行一时 D . 儒学仁政民本思想
  • 28. (2022高一上·光明月考) 《汉书》记载:“刺史班宣,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据此可知,刺史制度的建立(   )
    A . 加强了中央集权 B . 降低了行政效率 C . 解决了地方矛盾 D . 削弱了丞相权力
  • 29. (2022高一上·光明月考) 东汉初年,刘秀多次下诏释放囚徒,不断扩大赦免范围;前后七次释放奴婢,不断地重申“卖人法”、“略人法”等禁令。上述措施(   )
    A . 缓和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 B . 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C . 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D . 目的是加强君主专制
  • 30. (2022高一上·光明月考) 有学者指出,现有关于商鞅变法中将土地私有化的依据仅仅是《汉书.食货志》中董仲舒的言论,除此再无别的资料可以证明当时秦国土地政策是私有制,反倒是《云梦秦简》和《青川秦牍》中的记录可以佐证,在商鞅变法时,秦国土地政策是国有制,这可以看出(     )
    A . 史学观点随时代发展 B . 历史很难被准确认知 C . 亲历者的记录更客观 D . 历史史实有不确定性
二、材料分析题(本题共2大题,计40分)
  • 31. (2022高一上·光明月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统计表

    遗址名称

    距今年代

    发现地点

    所属流域

    元谋人

    约170万年

    云南元谋

    长江

    蓝田人

    约115—70万年

    陕西蓝田

    黄河

    北京人

    约70—20万年

    北京周口店

    海河

    金牛山人

    约28万年

    辽宁营口

    辽河

    长阳人

    约19万年

    湖北长阳

    长江

    和县人

    约19—15万年

    安徽和县

    长江

    马坝人

    约13万年

    广东韶关

    珠江

    丁村人

    约10—5万年

    山西襄汾

    黄河

    左镇人

    约3—2万年

    台湾台南

    山顶洞人

    约3.4—1.6万年

    北京周口店

    海河

    材料二:中国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分布是有一定规律的……新石器早中期多分布在太行山和豫西山地与华北平原的交汇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则普遍分布在渭河平原、华北平原和黄淮平原。

    ——摘编自张之恒《中国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分布规律》

    材料三:古代黄河中下游地区之所以取得长足发展并取得文明中心的地位,首先得益于它以平原、河谷与山间盆地为主,沃野千里、河流纵横、交通便利,而且位于古代中国的文化中央,可以广泛接触周边文化并吸取营养。而南方暖湿的气候利于作物成长,但也造成森林密布、沼泽遍布,在人烟稀少且以使用木石工具为主的条件下,农田的垦辟比北方更难。此外,南方地势复杂,多高山大壑,山河阻隔,不利于它们的交流与整合。

    ——据《中国大通史·史前卷》整理

    1. (1) 材料一中人类文化遗存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别体现了我国古代文明起源的哪些特点?
    2. (2) 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新石器时代,我国文化遗址在分布上发生了什么变化?试结合材料三分析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 32. (2023高一上·平乐月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由于郡县的集权特征和其军事性质能使其调动一切资源,秦国曾普遍在边境上设置郡县来防范犬戎。秦统一后,匈奴盘踞“河南地”,直接威胁秦都关中地区。秦朝领土虽然空前广阔,但大部分都是被征服的六国故地。而周朝实行的分封制,导致各国在文字、风俗习惯等方面各有不同。因此,秦朝采用郡县制来保障对六国的文化影响。对于五岭等新征服的边远地区,秦始皇采纳李斯等人的主张,设桂林、象郡、南海三郡。

    ——摘编自黄栋法《综论秦国秦朝实行郡县制的原因》

    1. (1) 依据材料一和所学,说明周秦之间政治制度“大变局”的具体表现。
    2. (2) 依据材料二,概括郡县制在当时所具有的制度优势。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