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科举乡试中额表(单位:人)
省份 |
顺天 |
江苏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河南 |
山东 |
广东 |
四川 |
山西 |
陕甘 |
广西 |
云南 |
贵州 |
八旗 |
||||
直隶 |
南皿 |
北皿 |
福建 |
台湾 |
满蒙 |
汉军 |
||||||||||||||
中额 |
99 |
36 |
36 |
69 |
45 |
94 |
94 |
83 |
2 |
71 |
69 |
72 |
60 |
60 |
61 |
45 |
54 |
36 |
27 |
12 |
——来源于《清会典事例·礼部》
时间 | 茶 | 丝和丝织品 | 豆类及豆饼 | 籽仁及油 | 矿砂及金属 | 棉纱棉制品 | 其他 |
1871-1873年 | 52.7 | 34.5 | 0.1 | — | — | — | 12.7 |
1891-1893年 | 26.9 | 24.6 | 1.2 | — | — | — | 47.3 |
1913年 | 8.4 | 25.3 | 12 | 7.8 | 3.3 | 0.6 | 42.6 |
1920年 | 1.6 | 18.6 | 13 | 9.1 | 3.2 | 1.4 | 53.1 |
1931年 | 3.6 | 13.4 | 21.4 | 8.4 | 1.6 | 4.1 | 47.5 |
材料一
明清鼎革之际,有不少“不肯事清”的中国人,跟随海外贸易的航路逃往国外。清初,清统治者将这些不肯事清的所谓“汉人”的华侨视为“背弃祖宗庐墓”的“莠民”和“自外王化”的“弃民”。“华侨入海,非奸则盗”,“不是通番,就是叛逆”。为防止沿海人民出洋增强寓居海外“汉人”的力量,清政府对海外贸易及华侨出入国采取了严厉的限制措施。对于荷兰、西班牙等殖民主义者在殖民地大肆屠杀华侨的暴行,清政府不闻不问。
——摘编自许肇琳《试析清代前期华侨政策及海外移民转变》
材料二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初,在秘鲁等地的华工及华侨受到大规模的、骇人听闻的迫害,清政府立即与秘鲁、西班牙政府进行交涉,并派出容闳等官员前往该地进行实地调查取证,并于1874年与秘鲁订立“查办虐待华工专条和商约”,使西班牙等国作出了一定的让步。
随着与海外联系的加强,清廷特别是洋务派逐渐认识到:侨居海外的华侨绝大多数都是被生活所迫才出国的。他们虽侨居海外,身在异邦,却心系祖国。在新加坡,“华民十五万,富甲各埠。除衙舍公产外,所有实业,华人居其八,洋人仅得其二”。1905年,陈宝琛发起组织的福建全省铁路有限公司,南洋华侨投资就达200多万元。
——摘编自韩小林《论清代华侨政策的演变》
材料
向警予原名向俊贤,1895年出生于湖南溆浦。1912年,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后转入周南女校。在这里,认识了蔡畅、蔡和森和毛泽东。她将自己的名字改为向警予,寓意时刻敲响警钟提醒自己,不要忘记求学救国。1916年,毕业后向警予回乡创办了男女兼收的新型学校溆浦女校,以“自治心、公共心”为校训,重视新思想传播,尊重学生个性。1919年秋,向警予应蔡畅之约,去长沙筹备赴法勤工俭学,同时加入新民学会。留法期间,她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积极参与建党工作。1922年初回国后,她认为在帝国主义、军阀高压之下,全体人民变成了奴隶,没有女权存在的余地,也就无女子教育的发展。她积极号召、支持女学生投身于政治运动之中。“空言无补,莫若实行”,她积极投身于发展女子教育的实践和妇女运动中。
——摘编自李国忠《警予女子教育思想述论》
公元前157年,汉文帝刘恒驾崩于未央宫,群臣遵其遗诏葬于霸陵,但霸陵的具体位置并不确定。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元代学者骆天骧在《类编长安志》认为:“文帝霸陵在京兆通化门东四十里,白鹿原北凤凰嘴下”,这个说法一直被后世沿用。但是,2011年考古专家勘探确认凤凰嘴地点并无汉代墓葬遗存,排除了其为霸陵的可能。江村大墓在距离凤凰嘴2000米的地方,考古专家发现了该墓平面为“亞”字形大墓。“亞”字形在汉代是顶级配置,只有皇帝、皇后才能用。考古专家扩大勘探范围后,发现一道东西长1200余米,南北宽约863米左右的夯土围墙把江村大墓和汉文帝的窦皇后墓合围在一个大陵园内,两座大墓同处于一陵园内称为“同茔”,一人一墓一坟头称为“异穴”,正好体现出汉代帝后合葬“同茔异穴”的特点。如图:
江村大墓地表无封土,外藏坑出土了陶俑、铜印、铜车马器及铁器、陶器等1500余件,铜器和铁器数量较少器较小,与史载汉文帝遗诏中所说“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相吻合。铜印章刻有“车府”“器府”“中司空印”等隶书文字,表明大墓周围外藏坑应为模仿现实官署、府库建造,这样的官署、府库大约有100多个,领导这些官署的一定是皇帝级别的墓主人。据此,江村大墓最终被确定为汉文帝霸陵,西汉十一座帝陵名位问题全部解决。
——摘编自孙晓波《霸陵之谜:“江村大墓”发掘始末》
材料
唐代漕运改革首推刘晏。“安史之乱”使中国北部的社会经济遭到极大破坏,藩镇趁乱拒向朝廷缴纳贡赋;而朝廷长期仰赖的东南之地,虽未经战火摧残,却因运河年久失修、战争破坏而难以通运。刘晏受命于唐王朝严重危机之时,组织兵丁,发动民工,疏浚淤塞河道,改善运输工具;实行雇佣法,“以盐利雇佣,分吏督之”,用官府在江淮专卖食盐所获利润雇佣民工运输。并在唐玄宗年间裴耀卿转搬法的基础上,由直达改为分段联运;实行“教漕卒”,训练能适应各种水势和驾驶各种船只的船工水手;创立漕运奖励制度,“十运无失,授优劳,官其人”。
——摘编自吴琦《中国历代漕运改革述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