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 出处 |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老子》 |
“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 | 《庄子·达生》 |
“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 《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
①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术
②东汉时作为书写材料的纸完全取代了竹木简牍
③社会需要推动了科技进步
④“蔡侯纸”的出现推动了纸的普及
材料一:春秋战国之际,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社会关系上的大动荡和大变革。在这个过程中,政治结构上的宗法“礼治”逐渐松弛和瓦解,从而使“士”阶层从宗法制度的羁绊下解放出来,进而为“百家争鸣”的兴起创造了基本的前提条件。
——摘编自周继旨《论先秦的“百家争鸣”与“士”阶层的解放》
材料二:春秋战国时期的各个学派,人们总称为诸子百家。各派各家都著书立说,议论政治,即相互影响,又互相批判,在思想战线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参加争鸣的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阴阳家、法家。百家争鸣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及文化发展起促进作用。
——摘编自房列曙、木华主编《中国文化史纲》
材料三:朱熹认为,“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均,榖禄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经界。”明代顾亭林也说:“如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春秋时犹尊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在这种战争硝烟味极浓的政治环境中,孟子向统治者推行以德化人的“王道”理论势必行不通。
——摘编自肖观梅《浅析孟子政治思想在战国不被重视的原因》
材料一:晚清思想潮流与清代中期迥然有别,在外国侵略和国内动乱等重大问题迫在眉睫时,士人感觉到道义上有义务对社会和政治的稳定贡献一份力量。学术上的调和折衷构成了这一时代的特色。晚清士人的学术视野也较以前宽广得多,打破了传统的界限而开始了对西学的研究。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伴随着传统下层文化的大力提倡和对封建正统文化的严厉批判。新文化人之所以把矛头对准孔教,主要在于它作为上层文化的主体,二千年来“吃人的礼教”和法制都挂着孔丘的招牌——不能不拿下来,捶碎。烧去!也因为“孔子云者,遂非个人之名称而为保护君主政治之偶像也”。改变儒家独尊一统的旧格局,在于恢复先秦“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新文化人对儒家以外的诸子学说,予以阐释,并充分肯定。
——欧阳哲生《试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传统起源》
材料三:五四运动前兴起的西化思潮,是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对旧有意识形态卷土重来的反思与批判,承继新文化运动初期西化运动的功绩,封建思想的禁锢被冲决了,西方各种新思潮也如闸门开洪一般相继涌入中华大地。如果说初期的西方思想是以整体的形式传入中国并产生洪波巨澜,那么在五四运动爆发后的一段时期则日益呈现出理论与学派的多元化倾向。
——摘编自《五四时期西化思潮研究》
材料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很有影响的思想解放运动。运动中民主与科学旗帜的树立,使中国社会许多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还造成了新思想、新理论广泛传播的大好机遇。马克思主义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乘着俄国革命胜利之风,在中国广泛传播,中国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由此开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
——《论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之间的关系》
材料:下表中为四组与民主观念和道路相关的历史人物与概念。
风向标人物 |
同道者 |
核心概念 |
支撑性词汇 |
王韬 |
郑观应、薛福成、马建忠等 |
君民关系 |
君主之国、民主之国、君民共主之国、议会 |
梁启超 |
康有为、严复、黄遵宪等 |
民权 |
民权与民智、民族国家、自由、权利与义务、宪政 |
孙中山 |
邹容、宋教仁、胡汉民、陈天华、朱执信等 |
民权共和 |
革命、民主、共和、五权宪法、国民大会、直接民主 |
李大钊 |
陈独秀、蔡和森、毛泽东等 |
庶民主义 |
大众民主、劳工神圣、翻身解放 |
——摘编自闾小波《近代中国民主观念之生成与流变》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有关知识,运用表中两组及以上信息,围绕“民主观念和道路”拟定论题,并进行阐释(论题明确,论据准确,阐述充分,逻辑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