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里耶秦简“乘法口诀”表(残片局部)
都方伯淳奉母亲指零(令),将自己标帐内大坞县字号十号夏(下)山二亩。复(下)地五号计五步……并地内一应等物尽行出断卖与李思登仕名下,面议价钱……其钱当日交收足讫,契后别不立领,只此随契交足讫。……今恳人心无信,立此卖契为照。 成淳三年三月十二日 |
记载 | 出处 |
(崇祯)以宫中内帑(皇室财富),视为千年必不可拔之基;祖宗所贻,不可分毫取用。致使九边军士数年无饷,体无完衣。 | 张岱《石匮书后集》 |
庄烈(崇祯)而性愎而自用,怙前一往,则亦有不能辞亡国之咎者。 | 全祖望《明庄烈帝论》 |
明之亡实亡于内忧而非亡于外患……最显而易见……是(崇祯)在攘外与安内的两难选择中举棋不定。 | 樊树志《国史概要》 |
朝代 |
统治时间(年) |
祭祀次数 |
频次 |
元 |
98 |
0 |
/ |
明 |
276 |
14 |
19.7 |
清 |
268 |
30 |
8.9 |
材料一:春秋时期,郡县制开始萌芽。楚、秦、晋等国出现了县,最初设在边地,带有边防性质。郡的出现比县稍晚,也多在边地。到战国时期,在边地的郡下分设若干县,产生了郡县两级制。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封国,将郡县制推向全国。郡县制为汉代所沿用。汉武帝分境内为十三州部。这时的州还只是一种监察区,各州置刺史一人,代表中央巡查郡县吏治。到东汉时,刺史已有固定治所,并掌握了地方行政权,对辖区内郡县官吏实行管理,州正式成为地方行政区。州郡县三级制历经两晋南北朝而不变。
——摘编自薛明扬主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材料二:为加强边防,唐在沿边重镇设立节度使。节度使最初只掌兵权,后来总揽军、政、财、监之权,权重势雄,独霸一方。安史之乱后,藩镇“相望于内地”“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喜则连衡(横)而叛上,怒则以力相并”。
宋太祖即位后,革除前朝之弊,“申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并采取派遣官员监察地方等多项措施,“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宋太宗时,节度使掌控的支郡也被收回,从此“无复领支郡者”。
元朝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行省官员常以“藩大臣”和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镇守地方;凡行政号令和公文申禀,“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一:唐中前期的“市”能否设立,由国家规定;在“市”内,物价的确定、交换的具体位置、交换的时间等都要遵从国家的安排。唐代对市场的管理主要采取由“市令”专管或以其他官员兼职掌控,严格规范各级市场空间及市场交换行为的模式,其最重要的就是由市场官员直接管理交换的各个环节,其职事前后似乎都在表现出国家至上的特点。
——摘编自吴晓亮《唐宋国家市场管理模式变化研究》
材料二:宋代国家的市场观发生变化,使唐代以来通过“商税”以增加国家收入的意识在宋代得到前所未有的加强。在现实中,一方面国家下放对具体交换场所的管理权,将琐细事务交予牙人、小吏;另一方面,则是加强税收机构的完善,从另一个角度实现对市场的有效管理。
——摘编自吴晓亮《唐宋国家市场管理模式变化研究》
材料:明代小说繁荣,在唐传奇、宋话本所载故事基础上形成了《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等名著。明中后期,文人与市民的关系日益密切,出现了一批描写市民生活的文人士子,他们更多地使用通俗生动的日常语言,塑造了众多商人、手工业者和市井小民的形象。
明代小说中的一些情节被人们津津乐道,如“桃园三结义”“大闹天宫”等。这些小说不仅增长人们的知识,开阔眼界,而且影响了人们的观念。明代有人认为,小说“虽稗官之流,而劝善惩恶,动存鉴戒,不可谓无补于世……读之使人喜而手舞足蹈,悲而掩卷堕泪者,盖亦有之”。
——摘编自周先慎《明清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