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东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试卷

更新时间:2023-10-30 浏览次数:18 类型:期中考试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0分)
  • 1. (2022高一上·东莞期中)  《周礼》规定了王乘的五种车:玉路……用于祭祀;金路……用于会宾客、封赐同姓;象路……用于上朝、封赐异处;革路……用于封赐守卫四方的诸侯;木路……用于封赐九州外的蕃国。这反映了周代国家礼制(  )
    A . 贯穿了君权神授理念 B . 仪式程序极其繁琐
    C . 有利于维护统治秩序 D . 历史影响较为深远
  • 2. (2022高一上·东莞期中)  根据《国语》记载,周武王克商之后,命各地的少数民族“以其方贿来贡”,甚至东北的肃慎也接受了纳贡的义务,向周天子交纳了一定的箭和弩,通过这样的方式(  )
    A . 逐步完善了宗法分封体制 B . 构建起了和谐的民族关系
    C . 强化了对周王的政治认同 D . 实现了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 3. (2024高二下·锦州期末) 下表为战国时期部分国家改革变法的概况。据此表可知,该时期( )

    国家(改革者)

    部分内容

    魏国(李悝)

    颁行《法经》,严厉惩罚侵犯私有权、反抗君主统治的行为。

    楚国(吴起)

    封君子孙传三世者即收其爵禄,优待为国报效的“战斗之士”

    韩国(申不害)

    加强对臣下的控制,实行以“术”为核心内容的君主集权统治。

    秦国(商鞅)

    奖励军功,严禁私斗;废井田,开阡陌;普遍推行县制等。

    A . 社会转型成为时代潮流 B . 专制集权成为社会共识 C . 土地制度成为变革核心 D . 诸侯争霸战争日趋激烈
  • 4. (2022高一上·东莞期中)  孟子提出要“制民之产”,即保证授予普通人民一定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墨子提出统治者必须采取措施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管子也强调“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这表明当时(  )
    A . 以民为本思想成为主流 B . 各家思想逐渐融合
    C . 富民利民观念得到重视 D . 政府支持农业发展
  • 5. (2022高一上·东莞期中)  如果观察者稍用想象力,即可以闭目看出在制造这些陶塑兵俑时,哲学家、艺术家、匠人曾与成批的占卜者以及数以百千计的军官在集思广益、摩肩抵掌的研磋情景。这地下人像的工程,自设计至施行不可能没有全面交换意见,然后在技术上不断协商侥幸而成。兵马俑的制作及其展示的场景,反映出(  )                                 

    A . 秦始皇的专制与暴虐 B . 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形成
    C . 秦朝军队强大的战斗力 D . 集权制度高度的动员水平
  • 6. (2024高一下·襄汾开学考)  研究发现,关于秦“严刑苛罚”的说法多来自于汉儒。陆贾在《新语》中说秦“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贾谊在《过秦论》中说秦“以暴虐为天下始”晁错说秦“法令繁惨,刑罚酷暴”董仲舒说秦“贪狼为俗”等。这些说法(  )
    A . 证明秦亡于严刑峻法 B . 准确揭示了秦朝灭亡原因
    C . 受特定历史环境影响 D . 缺乏事实支撑没有可靠性
  • 7. (2022高一上·东莞期中)  西汉初年律法规定平民有“父母丧”仍得服徭役,汉宣帝(前74-前48年在位)时则改为“父母丧者勿繇事(劳役),使得收敛送终,尽其子道”。对这一变化的合理解释是(  )
    A . 黄老学说重回主流 B . 政府保障小农经济
    C . 主流价值观得到弘扬 D . 儒法道思想走向融合
  • 8. (2022高一上·东莞期中) 《史记》《汉书》《后汉书》等文献中常见有“四海之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方内安宁”“日月所照”等类似表述。这反映了汉代(   )
    A . 边疆治理趋于完善 B . 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 C . “大一统”的政治理念 D . “华夷之辨”的思想意识
  • 9. (2022高一上·东莞期中) 东晋南朝时期,江浙的太湖地区、浙东的会稽、江西的鄱阳湖地区、湖南的洞庭湖地区都成为盛产粮食的地方,江浙部分地区的粮食产量甚至已经超过北方。这说明当时(    )
    A . 耕种技术出现变革 B . 经济重心移至南方 C . 田庄经济效率提高 D . 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 10. (2022高一上·东莞期中) 唐初基本沿袭隋朝制度,三省分立,三省长官同为宰相之职。玄宗时期,任命亲信文人为翰林学士,专掌最机密的诏令起草,参与朝政决策。宪宗时期,由宦官出任枢密使,在皇帝与宰相、翰林学士之间宣旨传奏。唐朝中枢机构的演变(    )
    A . 说明了三省六部制度名存实亡 B . 反映中枢大权逐渐向内廷转移 C . 说明君主权力受到一定的制约 D . 导致唐朝政治黑暗和朝政混乱
  • 11. (2024高一下·安平开学考) 唐朝后期,政府经常征调藩镇军队平叛战乱。事实上,在安史之乱后到黄巢之乱前,绝大部分藩镇并不割据,即使割据藩镇也在一定程度上施行唐朝的政策法令,“须借朝廷官爵威命以安军情”。这反映出,唐朝后期的藩镇(    )
    A . 客观上延续了唐朝统治 B . 遏制了大规模农民起义 C . 保证了国家的政令统一 D . 重建和巩固了西北边防
  • 12. (2022高一上·东莞期中)  唐朝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施“羁縻州制度”,少数民族首领须接受朝廷颁发的印信,实行一种有限制的自治管理方式,由朝廷的派出机构都督府或都护府代行具体管理职责。这一制度(  )
    A . 反映了民族政权并立下的时代需求 B . 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直接管辖
    C . 体现了统治者因俗而治的治理理念 D . 实现内地与边疆管理的一体化
  • 13. (2022高一上·东莞期中) 两税法实行以前,唐代赋税征收以“丁身为本”,全国各州府税率基本一致。两税法实行以后,其税额按照各州府“据旧征税数”的原则摊派给当地民户,各州府税率差异较大。据此推知,两税法的实施客观上(   )
    A . 加重了民众的经济负担 B . 缓解了政府的财政困难 C . 加速了社会人口的流动 D . 抑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 14. (2022高一上·东莞期中)  魏晋时期,何晏的《论语集解》将曹魏之前的《论语》注、解等集结为一体,而且何晏还把尚虚贵无的道家思想引入《论语集解》中,把老子抬高到与孔子同等的地位,将孔、老均称为“圣人”。据此可知,当时(  )
    A . 道教在民间广泛传播 B . 三教合一趋势出现
    C . 儒学已丧失正统地位 D . 儒学有了新的发展
  • 15. (2023高二下·苍南月考) “宝相花”是唐代最具影响力的丝绸纹样,其中蕴含了中国的莲花、牡丹、菊花,欧洲的卷草、忍冬和中亚的葡萄、石榴等形象。“宝相花”的形成反映了(   )
    A . 物产种类决定艺术形式 B . 唐王朝开明的民族政策 C . 唐朝文化观念兼收并蓄 D . 审美趣味的世俗化趋向
  • 16. (2022高一上·东莞期中)  古人的婚嫁聘礼,先秦以雁为重,象征着对婚姻的美好祝愿唐代聘礼大都沿袭前代,有送阿胶象征婚姻关系的稳定宋代聘礼最轻也要送绢一、二匹,银锭一、二封,富贵人家聘礼则更甚。聘礼的变化说明宋代(  )
    A . 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 B . 婚姻制度走向了世俗化
    C . 经济发展影响婚姻习俗 D . 理学兴起遏制攀比风气
  • 17. (2022高一上·东莞期中)  如图为《清明上河图》描绘的东京城门税卡,房屋内中间所坐人物是税官,门前手拿纸笔的税吏正在登记客商的货物。门税是宋代在城门征收的商业税,有别于此前官府在“市”中向商人征收的“市税”。门税的征收意味着宋朝城市中商业活动的范围从以前特定的“市”扩大到了整个城区。门税的征收(  )                                 

    A . 说明政权并峙导致宋代关卡林立 B . 表明宋代限制商品和人口的流动
    C . 适应了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D . 加重了宋代城市平民的赋税负担
  • 18. (2022高一上·东莞期中) 王安石变法中设置的市易务,不仅严格立法以抑兼并,而且参与到市场的直接经营当中,增加商税,如市例钱,以及坊场、河渡之关税,进一步扩 大征榷范围等。据此可知,王安石市易务的设置(   )
    A . 消除了地主阶级内部矛盾 B . 改变了政府的抑商政策 C . 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D . 缓解了百姓的赋税负担
  • 19. (2022高一上·东莞期中)  从唐朝士子感叹“空有篇章传海内,更无亲族在朝中”到宋朝士子相信“谁有糊名公道在,孤寒宜向此中求”,这一变化说明(  )
    A . 唐代科举制度受到世家大族控制 B . 科举制的完善推动社会阶层流动
    C . 宋代的官员政治才能远超过唐代 D . 门第等级观念在宋朝已彻底消失
  • 20. (2023高一上·运城期末)  分析《唐宋两朝节妇烈女对照表》。导致唐朝到两宋节妇变化的原因是(  )                                                                                                                                                                                

    朝代

    统治年限

    节妇数

    烈女数

    节烈合计

    倍数

    唐朝

    289

    32

    29

    61

    1

    两宋

    319

    152

    122

    274

    4.49

    A . 商品经济的发展 B . 受理学观念影响 C . 各民族政权战争 D . 统治者支持节妇
  • 21. (2022高一上·东莞期中) 元世祖忽必烈将国号从“大蒙古国”改为“大元”,取《易经》“大哉乾元”之义,以年号“中统”纪年,并“内立都省,以总宏纲,外设总司,以平庶政”,还表示要“施仁发政,期与物以更新”。这表明元朝(   )
    A . 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B . 实行各民族平等的政策 C . 延续了中原王朝统治方式 D . 放弃了游牧民族的传统
  • 22. (2022高一上·东莞期中) 定额租在清朝江南地区已经成为占主导地位的地租形态。在定额租下,地主阶级的经营权甚至部分所有权向佃农转移,这成为宋以后封建租佃制最重要和最本质的进步。宋以后定额租的发展(   )
    A . 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 . 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C . 能阻止土地兼并的加剧 D . 利于国家加强地方管理
  • 23. (2022高一上·东莞期中)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指出,“至于技巧、器械……岂能尽出于圣人!百工、群有司(众官员)、市井田野之人莫不预焉”。以上材料反映出沈括(   )
    A . 肯定劳动人民对科技发展的贡献 B . 提出应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技术 C . 推动了中国的传统科技向外传播 D . 认识到儒家思想推动科技的进步
  • 24. (2022高一上·东莞期中)  思想家李贽提出,“谓男子之见尽长,女子之见尽短,又岂可乎”他又强调“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天理、人欲并无区别。李贽的思想(  )
    A . 打破了传统儒学的僵化 B . 动摇了封建专制统治的根基
    C . 凸显了经世致用的倾向 D . 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 25. (2022高一上·东莞期中)  著名学者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讲到,张居正经常对下属说:“我非相,乃摄也。”意思是他并非一般的丞相,而是“摄政”——代帝执政。对明朝这一历史现象理解准确的是(  )
    A . 内阁权力加大是君权强化的产物 B . 内阁已经取得了法定的地位
    C . 内阁标志着中央中枢机构的成熟 D . 内阁首辅是名副其实的丞相
  • 26. (2022高一上·东莞期中)  公元1751年秋,从瑞典远赴而来的牧师奥斯贝克,初次进入清朝土地,看着街头小巷拥挤的人头,很快就意识到了潜在风险。据此推断,“潜在风险”是(  )
    A . 农民起义 B . 资源危机 C . 清朝由盛转衰 D . 对外侵略扩张
  • 27. (2022高一上·东莞期中)  郑成功后人投降后,水师提督施琅认为台湾是江、浙、闽、粤“腹地数省之屏蔽,弃之……必归荷兰”,故奏请康熙帝派兵一万分守台湾、澎湖。施琅的上述主张在当时有助于(  )
    A . 捍卫东南海疆安全 B . 加快统一台湾进程 C . 强化闭关自守政策 D . 驱逐荷兰殖民势力
  • 28. (2022高一上·东莞期中)  清初,政府有意劝导福建、四川、广东等省居民发展多种经营,包括推广蚕桑、植棉、植树、畜牧等。这些政策的实施有赖于(  )
    A .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 B . 区域经济中心城市的兴起
    C . 新航路开辟后的白银外流 D . 手工业技术的革命性进步
  • 29. (2022高一上·东莞期中)  相传,历经乾、嘉、道三朝的曹振锄,靠着“多磕头少说话”得到几代皇帝赏识。当军机大臣商议军国大事时,若表现得过于有主见,则容易因言获罪,做不了官场“不倒翁”。该现象出现的根源在于(  )
    A . 官僚队伍的腐化 B . 社会风气的败坏 C . 皇权专制的强化 D . 文字狱的常态化
  • 30. (2022高一上·东莞期中)  下列是明朝的科学家及其成就,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李时珍

    编著的《本草纲目》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的成就,并被译成日、拉丁、法、德、英、俄等多种文字。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曾将这部书作为编写《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一书的重要参考书

    徐光启

    编著的《农政全书》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先进经验和技术,还介绍了欧洲的水利技术。之后,徐光启与一些西方传教士合作,参考西方的科技成果,编订了《崇祯历书》

    A . 明朝科技成就领先世界 B . 中西文化交流互鉴
    C . 科技革命促进思想解放 D . 传统文化受到冲击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0分)
  • 31. (2022高一上·东莞期中)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代的士,虽然政治主张不同,但是强烈的政治参与意识是他们共同的特点。儒家的孔子公然提出“学而优则仕”的口号,培养了大批弟子如子路、子贡等参政。孟子更宣称:“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墨家以“兼爱”“非攻”等立场鲜明的政治学说与儒家并称显学。至于法家,更是以研讨政治权术、建立政治统治、实行富国强兵为宗旨,在战国时代各国先后兴起的众多变法活动中,领导的重任多由这一派的士子担任。即使是老子的“小国寡民”归隐思想,也只是在实现自己政治理论无望的时局下,强烈的政治参与意识的扭曲表现。 
    ——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传统上,东周被分为两个阶段(春秋和战国)。在这两个阶段中,中国社会产生了一种革命性的变化。社会的流动性起先使贵族间的等级不容易保持,继之则连贵族与平民间的界限也被冲破。生产增加,铜钱开始流行,教育普及。迄至东周末叶,以平民出身的学者也周游列国,说辩于诸侯之间,而尤其是进入战国这一段历史上号称“百家争鸣”的时代,各种政治哲学兴起,既富有内容,又多品目,兹后 2000年的中国历史中再也无此精到之处。 
    ——摘编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主要学派治国思想的异同。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阶级关系、文化教育等方面说明“百家争鸣”兴起的背景。
  • 32. (2022高一上·东莞期中)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代人口的增长,早在康熙时期就已明显地表现出来。康熙以来的休养生息政策,尤其是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和摊丁入亩,使人口迅速增长。到乾隆中叶以后,人口激增与耕地不足的矛盾日益尖锐,人口的增长,超过了封建农业经济发展的速度。乾嘉时期,由于人口增加,耕地相对减少,这就势必造成地价上涨和粮食供应紧张。康雍时期的统治者,只是鼓励人民到边疆省份垦荒,扩大耕地面积和精耕细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来解决人口激增带来的矛盾。到乾隆时期,除推广种植甘薯、玉米,还规定对暹罗商船运米来交易,万石以上的免船货税银十分之五。
    材料二:尽管乾隆、嘉庆时期的土地耕地面积比康熙时期有所增加,由于尚未被开垦的土地已经很少,再加上土地兼并加剧,在广大农村地少人多的矛盾十分尖锐。清代中期人口的激增,使有限的产品根本不能满足众多人口的消费,从而使清代社会陷入贫困、落后和饥荒的困境。由于技术设备没有根本改进,而增加的劳动力都集中在农村,走的是一条农业集约化的耕作道路,反而降低了农业生产率,增大了农业成本。这对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不利,影响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发展。

    ——以上材料摘编自庞毅《中国清代经济史》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朝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朝人口膨胀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3. (3)  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清政府缓解人口压力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简要评价。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