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监察官对地方有巨大的威慑作用 ②选人只看家世
③官员考核归尚书省吏部 ④重视法律制度建设
序号 | 历史叙述 |
① | 官督商办的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正式成立 |
② | 上海开始”依港兴市“,租界中”华洋杂居“ |
③ | 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举行,是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 |
④ | 建成上海沪嘉高速,是中国大陆第一条高速公路 |
①社区组织 ②近代外交制度 ③国际法 ④文官制度
【轻·重】
材料一:唐代贡举名目虽多,大要可分为进士及明经二科。进士科主 ① , 高宗、武后以后之新学也;明经科专 ② , 两晋、北朝以来之旧学也……观唐代自高宗、武后以后朝廷及民间 ③ 进士而 ④ 明经之记载,则知代表此二科之不同社会阶级在此三百年间升沉转变之概状矣。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难·易】
材料二:明清进士家庭出身情况统计表
朝代及时段 | 甲类:凡进士的最近三代祖先内,无人拥有任何科举学位者% | 乙类:凡进士的最近三代祖先内,至少有一人拥有低级科举学位% | 丙类:凡进士的最近三代祖先内,至少有一人拥有高级科举学位% |
明初1371-1496 | 57.6 | —— | 42.4 |
明中叶1505-1580 | 46.6 | 1.0 | 52.4 |
明末1583-1610 | 33.3 | 11.6 | 55.1 |
清初1649-1661 | 29.2 | 13.8 | 57.0 |
清中叶1673-1703 | 17.9 | 16.4 | 65.7 |
清末1802-1904 | 15.5 | 20.4 | 64.1 |
——摘自何炳棣《明清社会史论》
【存·废】
材料三:奉上谕:方今(1905年)时局多艰,储才为急,朝廷以提倡科学为急务,屡降明谕,饬令各督抚广设学堂,将俾全国之人咸趋实学,以备任使,用意至为深厚。前因管学大臣等议奏,当准将乡、会试分三科(即九年时间)递减。兹据该督等奏称,科举不停,民间相率观望,推广学堂必先停科举等语,所陈不为无见。着即自丙午(1906年)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赵尔巽等编纂《清史稿·选举志二》
A.经术 B.文词 C.重 D.轻
材料一:“俗务纺织,不止乡落,虽城中亦然。里媪晨抱纱入市,易木棉以归。……田家收获,输官偿息外,未卒岁,室庐已空。其衣食全赖此。”松江府在明清时代地处重赋地,松江府“百万之赋”,“全赖此一机一杼而已”。
——据正德《松江府志》等整理
材料二:南京布销往欧洲的时代,远早于有些学者表述的18世纪30年代英国东印度公司将其销往英国为嚆矢,而起始于16世纪中后期葡萄牙和西班牙人东来之后。明后期的中菲贸易及随之兴起的马尼拉大帆船远洋贸易,原来一向以为只是生丝丝绸贸易,其实棉布与丝绸等一起,构成了早期马尼拉中转贸易的大宗商品。残存下来的马尼拉海关档案显示,清朝初年开往马尼拉的中国商船,一般均装有数量不等的南京布。
——摘自范金民《清代中外贸易中的“南京布”》等
材料三:按照马克斯·韦伯的说法,纺织工业的兴衰决定了西方整个物质的历史。首先出现的是亚麻时代,随后是羊毛时代,再后是棉花时代——或者说人们为棉花而发狂。正是由于有了棉花,最早的真正的工厂出现了。棉纺织业与印度、非洲和美洲的贸易联系在一起,与黑奴贩卖活动有所关联,棉纺织业在诸如利物浦、格拉斯哥等大型殖民口岸或周围建立起来。
——摘自〔法〕费尔南·布罗代尔《文明史纲》
麦克尼尔《瘟疫与人》无疑是部极具开创性的论著,作者通过揭示各种疫病循环的模式对过去和当代历史的影响,将疫病史纳入历史诠释的范畴。他认为传染病乃是“影响人类历史的基本参数和决定因素之一”。
第一章、“狩猎者”,介绍史前时代人类在征服自然过程中与传染病的关系及传染病对人类文化形成的影响。
第二章、“历史的突破”,探讨了公元前3000年—前500年间人类所遭受的疫病以及与疫病逐渐调试的过程。
第三章、“欧亚疾病的大交融”,论述公元前500年—公元1200年的疫病史,提出地中海岸、印度和中国间的贸易,在公元200年左右已运作稳定,这暗示着在交换物资的同时,传染病也一并交换。大约在900年左右,欧亚大陆发展出了相当稳定的疫病模式,人口再度增长。
第四章、“蒙古帝国颠覆旧有的疾病平衡”,阐述了1200年—1500年间世界各地遭受的疫病。直到1500年前后,新的平衡才在各地陆续达至。
第五章、“跨越大洋的交流”,讨论1500—1700年世界疫病状态。在这一时期,世界各地的传染病模式还出现了均质化倾向,即世界各地的致病微生物与人类共生模式更趋稳定。
第六章、“近代医学实践的影响”,探讨1700年以后的人类疾病史。随着天花接种的发明推广、近代医学和公共卫生制度的出现和发展,使人类第一次能够通过科学原理在卫生行政上的运用,彻底打败逾越传统地理疆界的传染病。但疾病与人类的竞争依然存在,直到今天,而且还将会和人类长久共存。
——摘编自余新忠《瘟疫与人·译者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