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新疆喀什地区莎车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历...

更新时间:2023-02-06 浏览次数:38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2022高一上·喀什月考) 如图为炎帝和黄帝巨型雕塑,他们共同被尊奉为华夏始祖。炎帝和黄帝生活在(   )

    A . 黄河流域 B . 长江流域 C . 东北地区 D . 珠江流域
  • 2. (2022高一上·喀什月考) 下图为《孔子世家谱》。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家谱实际上和中国历史上的哪一制度密切相关?(   )

    A . 宗法制 B . 分封制 C . 君主专制 D . 郡县制
  • 3. (2022高一上·喀什月考) 《左转·僖公》记载:“冬,(鲁禧公和晋文公等)会于温,讨不服也。卫侯与元咺(卫国大夫)讼……卫侯不胜……元咺归于卫,立公子瑕。”材料表明(    )
    A . 分封制的仪式发生重大变化 B . 诸侯争霸战争受到有效遏制 C . 礼乐制与等级秩序得到强化 D . 宗法分封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 4. (2022高一上·喀什月考) 商鞅由卫入秦后向秦孝公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这体现了商鞅(   )
    A . 勇于变革的精神 B . 遵循礼治的精神 C . 取信于民的精神 D . 执法如山的精神
  • 5. (2022高一上·喀什月考) 西周时期,楚国国君熊渠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战国时期,屈原却认为楚人是“帝高阳(颛顼)之苗裔兮”。这说明(   )
    A . 战国时期礼崩乐坏 B . 争霸需求推动文化融合 C . 宗法制度趋于瓦解 D . 华夏认同不断深化发展
  • 6. (2022高一上·喀什月考) 春秋时期,中原诸侯国与少数民族举行了多次会盟。公元前721年,鲁隐公“会戎于潜”,重修与戎人的友谊。这一现象(   )
    A . 体现了同源共祖意识的萌生 B . 有利于华夏认同观念的形成 C . 加速了西周宗法制度的瓦解 D . 导致了诸夏蛮夷界限的消失
  • 7. (2022高一上·喀什月考) “太尉”始于秦朝,与“丞相”“御史大夫”并称“三公”,是中央掌管军事的最高官员。但秦朝实际上并没有人担任太尉。对这一现象解释较为合理的是(    )
    A . “太尉”可能会对皇权构成威胁 B . 秦朝改变了“重文轻武”的政策 C . 秦短命而亡来不及任命“太尉” D . 长期兼并战争导致人才的匮乏
  • 8. (2022高一上·喀什月考) 下表显示了东汉中后期10个皇帝的即位年龄及寿命。与下表现象密切相关的是(   )

    皇帝

    和帝

    殇帝

    安帝

    顺帝

    冲帝

    质帝

    桓帝

    灵帝

    少帝

    献帝

    即位年龄

    10

    1

    13

    11

    2

    8

    15

    12

    14

    9

    寿命(岁)

    27

    2

    31

    30

    3

    9

    36

    34

    14

    54

    A .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B . “八王之乱”的兴起 C . 豪强地主势力发展 D . 五胡十六国局面出现
  • 9. (2022高一上·喀什月考) 秦朝统一六国后,按照一五德终始之说,以“水德自居。刘邦建汉,以秦朝暴政速亡为由,不承认秦朝的合法性,仍以“水德”为汉朝的德行。汉武帝时期。采用董仲舒等儒生的建议推行太初改历,宣布汉朝为“土德“。至王莽篡汉,又宣布汉朝为火德”。汉朝德行的变化表明(   )
    A . 儒学正统地位确立 B . 统治者以天命现宣扬政治合法性 C . 诸子思想影响深远 D . “五德终始”学说未形成完整体系
  • 10. (2022高一上·喀什月考) 董仲舒称:“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不明于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这表明他主张(   )
    A . 君主专制 B . 君权神授 C . “大一统” D . 天人感应
  • 11. (2022高一上·喀什月考) 西汉初期,在“革秦之弊必行封建之制”的社会舆论影响下,汉高祖刘邦推行(  )
    A . 三公九卿制 B . 皇帝制度 C . 郡国并行制 D . 行省制度
  • 12. (2022高一上·喀什月考) 史学家钱穆在《国史新论》中指出:“中国自秦以下,传统政治,论位则君最高,论职则百官分治,论权则各有所掌,各自斟酌。如汉代之选举,唐代以下之考试,皆有职司,其权不操于君”。在这里,作者认为自秦以下传统政治的特点是(   )
    A . 皇帝位高而大权独揽 B .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C . 体现一定的分权原则 D . 君臣共治皇权削弱
  • 13. (2022高一上·喀什月考) 孝文帝规定“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各宜深戒。如此渐习,风化可新。”他这样做有利于(   )

    ①加快鲜卑族封建化的进程
    ②保存鲜卑族优良的民族传统
    ③迅速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
    ④巩固对北方的统治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④
  • 14. (2022高一上·喀什月考) 下表是两晋南朝时期代表皇权的宗室外戚与世家大族在官僚体系中的占比变化情况。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西晋 东晋 南朝
    皇权的宗室外戚 19%-38% 7%

    19%-38%

    门阀的世家大族 49%-64% 78% 49%-64%
    A . 官僚体系日益遭到破坏 B . 皇权与门阀势力斗争激烈 C . 皇权势力逐渐走向衰微 D . 社会发展出现了严重倒退
  • 15. (2022高一上·喀什月考) 唐太宗曾组织一批名儒诠释儒家经典,撰成《五经正义》颁行天下,唐朝科举制始终以儒家典籍为主,官方学校都是学习儒学。这反映唐朝(   )
    A . 儒学受到佛道的冲击 B . 三教合一趋势加强 C . 儒学还保持官学地位 D . 儒学保持独尊地位
  • 16. (2022高一上·喀什月考) 含嘉仓也称含嘉仓城(如图所示),是隋唐王朝在洛阳修建的大型储粮仓库。考古发掘显示,含嘉仓城有粮窖287座,不少出土粮窖铭砖上记载的粮食来源地有江南的徐州、苏州、润州(镇江)等,以及华北一带的邢州、德州、魏州(河北大名)等地。这反映出隋唐时期(   )

    A . 南方经济地位超过北方 B . 农民赋役负担极其沉重 C . 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D . 国家具有强大的资源调配能力
  • 17. (2022高一上·喀什月考) 唐初中书省下设六名中书舍人。凡百司表章,先由一名中书舍人批阅,提出初步处理意见,其余五名舍人再根据自己的意见,提出“商量状”,拟出各种方案。中书省宰相选择最优方案并略陈己见,交皇帝裁决。由此可见,唐初 (    )
    A . 君相矛盾得到了缓解 B . 宰相权力遭到削弱 C . 中书省决策较为科学 D . 中枢权力机构完备
  • 18. (2022高一上·喀什月考) 唐代社会有着丰富的契约实践,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契约观念与文化。民间百姓普遍热衷采取“契约”这一形式来完成交易,形成了国家法与民间法相结合的双重制度体系。唐朝重视契约的这一现象(   )
    A . 根植于中国久远的历史传统 B . 是小农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 C . 是唐代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D . 推动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 19. (2022高一上·喀什月考) 据《书林藻鉴》卷九记载:“(宋四家)蔡胜在度,苏胜在趣,黄胜在韵,米胜在姿。”下列关于图中书法艺术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 反映当时复杂的社会矛盾 B . 体现当时书法艺术丰富多样 C . 表现文人强烈的爱国情怀 D . 标志着书法艺术的全面成熟
  • 20. (2022高一上·喀什月考) 元世祖沿用金国行尚书省的旧例,在朝廷设立中书省总领全国政务。派中书省宰执带相有临时到某一地区负责行政和征伐事务。比如,河东行省、北京行省、山东行省等,就是这一类型。这说明元初行省 (    )
    A . 是地方的最高行政机构 B . 违背了郡县制的精神 C . 是朝廷的临时派出机构 D . 不利于中央集权加强
  • 21. (2024高二上·井冈山期末) 《管子》记载:“今铁官之数曰:一女必有一鍼(针)、一刀,若(然后)其事立;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若其事立;行服连轺(小马车)辇者,必有一斤、一锯、一锥、一凿,若其事立;不尔而成事者,天下无有。”由此可知当时。(   )
    A . 各行业分工比较细致 B . 铁器在生产生活中地位重要 C . 官营冶铁业相当发达 D . 精耕细作农业技术已经成熟
  • 22. (2022高一上·喀什月考) 隋朝在推行均田制的同时,政府制定“输籍定样”(划分户等标准),发到各州县,每年正月五日,县令派人到农村,依定样划分户等,作为征调赋役的依据,并且国家规定的赋税、力役数量低于豪强地主对佃农的剥削量。上述做法的作用主要在于(   )
    A . 强化中央政府对州县的管理 B . 扩大国家编户增加政府收入 C . 严厉控制人口防止地方叛乱 D . 维护了佃农的经济政治权利
  • 23. (2022高一上·喀什月考) 唐朝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在其首都长安中,波斯人、印度人、犹太人及各种中亚人络绎不绝,日、朝的“遣唐使”甚至可以通过科举入朝为官,佛教、景教、袄教等宗教在社会上也可以公开地传播。由此可知,唐朝对外交流的特点是(   )
    A . 以我为主、唯我独尊 B . 交流广泛、博采众长 C . 开放包容、异彩纷呈 D . 交通便利、形式多样
  • 24. (2022高一上·喀什月考) 北宋前期,中枢机构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的局面。这说明,当时北宋(   )
    A . 加强了君主专制 B . 出现了“三冗二积”局面 C . 削弱了中央集权 D . 铲除了地方割据势力
  • 25. (2022高一上·喀什月考) 严耕望在《中国政治制度史纲》中提到:“汉代前期的制度可称为集权的信托制度,皇帝虽掌握最高权力,但一般政务原则上完全交付丞相全权处理。”此种政治后来发生变化,与这种变化相关的是(   )
    A . 设转运使 B . 颁布“推恩令” C . 设立内阁 D . 设置“中朝”
  • 26. (2022高一上·喀什月考) 辽圣宗时,萧太后倚重的汉官韩德让,“为相以来结欢宋朝,岁时修陆,无少间隙。”这突出地说明了(   )
    A . 辽统治者重用汉人做官 B . 北宋对辽构成重大威胁 C . 汉族与契丹族并无矛盾 D . 汉族与契丹族在碰撞中融合
  • 27. (2024高三下·广州月考) 中国古代某一政权“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该政权的做法(   )
    A . 推动了契丹社会的进步 B . 助推金朝由东北入主中原 C . 形成了辽宋鼎峙的局面 D . 加速蒙古族和汉族的融合
  • 28. (2022高一上·喀什月考) 金朝建立后,一改原先北方少数民族“贵壮贱老”的习俗。章宗泰和年间,规定“祖父母、父母无人伺养,而子孙远游至经岁者,甚伤风化,虽旧有徒二年之罪,似涉太轻。其考前律,再议以闻。”这反映出金朝(   )
    A . 理学正式成为国家的官方哲学 B . 严刑峻法成为立法的基本原则 C . 治国理念呈现礼法结合的特点 D . 法治成为政府管理的主导方式
  • 29. (2022高一上·喀什月考) 元朝时,专用以传递紧急文书的邮驿叫急递铺。每十里或十五里设一铺,每铺设置铺丁五人。铺丁一昼夜行四百里,加急则为五百里,徒步奔驰,辗转传递军政机要文书。急递铺的设立( )
    A .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 . 不利于地方的自主发展 C . 完善了中央行政体制 D . 保证了政务信息的畅通
  • 30. (2022高一上·喀什月考) 元代地方政务一般采用聚会形式进行裁决,裁定结果由与会官员联名署押。这一制度在当时被称为圆署或圆坐署事。该制度(   )
    A . 有利于提高中书省的行政效率 B . 体现官僚群体内相对民主 C . 减少了政权的民主色彩 D . 有效地阻止了君主专制
二、非选择题:40分
  • 31. (2022高一上·喀什月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运河是中国人民创造的举世瞩目的工程。图1、图2分别为隋朝和元朝的大运河路线图。

    材料二:清初,清查人丁数字以征丁赋,顺治八年(1651)丁数约1400万,至康熙五十年(1711)已恢复到2460万。至乾隆二十七年(1762)超过2亿,五十五年(1790)突破3亿大关。道光二十年(1840)鸦片战争爆发时,全国人口已达到4.1亿。……“永不加赋”和“摊丁入亩”相当于固定和取消人头税,既刺激了人口生殖,又消除了隐匿人口不报情况。与此同时政府对基层社会的控制更为强化,对定居乃至流动人口的清查更加严密,技术手段不断完善。版图扩张和改土归流也增加了不少新注籍的人口。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推动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在清政府重农政策引导下,土地开发范围更广,利用亦更为精密。番薯、玉米一类高产作物的引进和广泛种植,使客观上有可能养活更多的人。

    ——摘编自《清代的经济与社会》

    1. (1) 根据材料一图1和图2的大运河路线图并结合所学,指出两条大运河的异同,并分别说明其成因。元朝除了大运河还开创了怎样的运粮路线?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前期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
  • 32. (2022高一上·喀什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华夏国家、民族从春秋战国起就逐渐加快了它的一体化进程。这种一体化进程打破“邦国”、“宗族”壁障,使国家、人民不论在政治制度、个人身份、族类从属上都发生极大变化。

    ——李禹阶《华夏民族与国家认同意识的演变》

    材料二:刘渊在明知自己属于匈奴民族中人的情况下,却仍然以汉高祖刘邦后裔自居,并以汉为国号,这些举措不仅在主观上适应当时政治局势和地理环境,为其顺利地创建政权服务,在客观上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摘编自吴洪琳《十六国“汉”、“赵”国号的取舍与内迁民族的认同》

    材料三:李唐起自西陲,历事周隋,不唯政制多袭前代之旧,一切文物亦复不闻华夷,兼收并蓄。第七世纪以降之长安,几乎为一国际的都会,各种人民,各种宗教,无不可于长安得之……异族入居长安者多,于是长安胡化盛极一时,此种胡化大率为西域风之好尚:服饰、饮食、宫室、乐舞、绘画,竞事纷泊。

    ——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春秋战国时期民族关系出现的重要变化。
    2. (2) 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刘渊以“汉”为国号的作用。
    3. (3) 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列举唐朝受少数民族影响的表现。
    4. (4)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和意义。
  • 33. (2022高一上·喀什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代中期,有效的海运保证了大都的粮食供应,推动城市经济的繁荣。但在元顺帝至正年间,多次出现“海运不给”“运道遂梗”的局面,“京师料钞十锭,易斗粟不可得”。京师乏粮,使大都“强贼四起”。时人认为,“所在盗起,盖由岁饥民贫”,并建议“大发仓原赈之,以收人心”,但顺帝不允。行之数十年的京师赈济至此销声匿迹。京畿自然灾害频仍,粮食生产遭到破坏并日渐萎缩,终使大都城市粮食与人口的供求矛盾尖锐化,造成大量人口因饥疫而死亡的结局。朝廷始行畿内屯田、资遣流民及裁汰冗官,虽属权宜之计,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摘编自韩光辉、向楠《元末大都城市的粮食供应》

    材料二 中国古代引进栽培了许多来自域外的农作物品种。源于西亚的小麦在汉代得以推广,唐朝之后甚至取代了中国原产的粟,成为北方最重要的禾谷类作物。汉代以后,黄河流域逐渐形成了以麦豆秋杂轮作复种二年三热制为主要形式的轮作复种制;长江流域在唐代以后也发展了稻麦两热制。宋代占城稻的推广,尤其是明清之际大量对环境适应能力强而又高产的美洲作物引入中国,使得原来难于利用的荒山、丘陵、滩涂得以开发,从而增加了粮食生产的面积和产量,极大地改善和优化了中国主要粮食作物种类的构成。

    ——摘编自王思明、刘启振《中华农业文明的融合与再生》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末大都粮食供应不足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解决粮食问题的重要途径。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