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南省郑州市国防科技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历史...

更新时间:2024-07-13 浏览次数:63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所列四个选项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 1. (2022高三上·郑州月考) 春秋时期,楚、秦率先设县立郡。在楚、秦等国的郡县制度之下,作为政治身份的楚人或秦人色彩日渐突出。就风俗而论,秦所吞并的蛮夷皆“染秦化”,楚所吞并的蛮夷则皆“染楚化”。据此可知,春秋时期的郡县制(   )
    A . 有利于华夏认同 B . 强化了宗法观念 C . 延缓了国家统一 D . 固化了乡上意识
  • 2. (2023高二下·定远开学考) 秦简中的《傅律》规定:百姓傅籍时,“匿敖童”“占癃不审”“不当老”等弄虚作假行为是不允许发生的;《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载秦王政十六年(公元前231年)“初令男子书年”,则更是明显的必须登记年龄大小的铁证。这表明秦朝(   )
    A . 法家思想指导司法实践 B . 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弱化 C . 政府高度重视户籍管理 D . 地方社会治理效能提升
  • 3. (2022高三上·郑州月考) 古代牛耕的图像自汉代开始出现,从图像上看,牛耕的方式从开始时的二牛三人发展到西汉晚期的二牛一人,到魏晋时期,出现一牛一人式耕作(如下图)这一发展演变(   )

    A . 说明铁犁牛耕得到普遍推广 B . 有利于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C . 提高了水稻的单位面积产量 D . 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产生
  • 4. (2023高二上·广东期中) 清代学者储大文说:“元代分省建置,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合湖南、湖北为一,而洞庭之险失;合浙东、浙西为一,而钱塘之险失;汉中隶秦,归州隶楚,又合内江、外江为一,而蜀之险失。”该学者意在强调元朝行省制(   )
    A . 导致中央集权受到严重威胁 B . 促使南方经济实力有所增强 C . 改变了山川形便的区划原则 D . 推动了监察区演变为行政区
  • 5. (2022高三上·郑州月考) 元代不行常朝,没有皇帝定期上朝接见百官、讨论政事的制度。而御前会议“得奏事者”只有中书省、御史台、宣政院、枢密院等数人而已。明代的常朝规模空前,还有集议、众议、部议以及多种形式的会议。据此可知,明代政治(   )
    A . 谏议机构权力增大 B . 君臣既合作又有斗争 C . 专制统治空前强化 D . 注重扩大政治参与面
  • 6. (2022高三上·郑州月考) 明中叶后,太湖流域蚕桑经济快速发展,出现“浙西之利,蚕丝为大”“尺寸之堤,必树之以桑”的情形;闽南地区出现了“其地为稻利薄,蔗利厚,往往有改稻田种蔗者”;福建广东的烟草种植“一亩之收,可以敌田十亩,乃至无人不用”。由此可知上述地区(   )
    A . 传统农业生产结构开始解体 B . 农业商品化程度大大提高 C . 经济作物生产地区差异不大 D . 新经济因素正在不断发展
  • 7. (2023高二下·西夏开学考) 明清江南地区大量土地用于栽桑种田,养牛的空间逐渐狭小,养牛成本上升,贫困农民无力养牛,造成畜力严重不足,“吴郡力田者,以锄带耜,不蓄牛力”。该现象说明,江南地区(    )
    A . 传统农耕模式已不适应时代 B . 商品经济阻碍了农业的发展 C . 自然经济已经出现解体迹象 D . 经济结构变化冲击传统农业
  • 8. (2023·湖南模拟) 下表统计了古代中国部分朝代的疫灾状况。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西汉

    东汉

    魏晋南朝

    隋唐五代

    北宋

    南宋

    元朝

    明朝

    清朝

    历时年数(年)

    211

    196

    370

    380

    168

    150

    98

    277

    268

    疫灾年数(年)

    18

    28

    75

    41

    34

    50

    30

    169

    218

    疫灾频度(%)

    8.5

    14.3

    20.2

    10.8

    20.2

    33.3

    30.6

    61.0

    81.3

    A . 政治状况与疫灾数量无关 B . 疫灾的频度总体上趋向增高 C . 各朝代疫灾历时年数均衡 D . 疫灾年数与朝代年数成正比
  • 9. (2022高三上·郑州月考) 1842年《伦敦新闻画报》记者在游历中国后写到:“英方长期以来饱受……中国政府侮辱,故在忍无可忍之际必须一雪前耻。”同时他又真实再现了勤劳坚韧、健康活泼、乐观向上的中国百姓形象。该报道(   )
    A . 力求还原鸦片战争原貌 B . 体现民族意识与新闻中立的交织 C . 意在寻求中国百姓支持 D . 反映了中国内部官民之间的矛盾
  • 10. (2023高一上·唐山月考) 1872年,在容闳的推动下,清廷派遣留学生之事得以实行,幼童赴美留学刚刚两年,就有人批评留学生有西化的倾向,要求撤回留学生。1881年,除因故先期撤回、在美国病故和“告长假不归”的26人外,清廷将所余94人分三批全部撤回。这一史实从本质上反映了(   )
    A . 清廷难以引领近代教育的纵深发展 B . 表明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彻底失败 C . 官僚群体天朝上国的观念根深蒂固 D . 西学东渐对中国近代教育影响甚微
  • 11. (2022高三上·郑州月考) 1894年7月,日本的福泽谕吉发表文章,认为甲午战争是“文明开化进步者与妨碍进步者之战,而绝不是两国之争”,是一场“文明与野蛮之战”,是“为了推进文明进行的战争”。此外,他还在文章中分析了战争采取的策略等。福泽谕吉此举旨在(   )
    A . 揭露晚清朝廷反动的真实面目 B . 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C . 为日本的侵略制造舆论和借口 D . 扩大民主革命在中国的影响
  • 12. (2024高三下·浙江模拟) 1900年春夏间,义和团运动席卷中国北方数省。为阻止这场反帝爱国运动蔓延至自己的辖区,东南地区的官僚买办等势力在列强的诱致下,以“保全疆土”为幌子,达成所谓“互保”意向,这就是近代历史上的“东南互保”。这说明,“东南互保”(   )
    A . 遏制了列强在华扩张的势头 B . 瓦解了清政府的中央集权体制 C . 导致地方实力派与朝廷对抗 D . 加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 13. (2022高三上·郑州月考) 1920年,北洋军阀吴佩孚在一次演讲中说道:“佩孚希望大家唤起劳动界之觉醒,不可因彼等无学识、无思想,而存鄙视之心。且须加以提倡、劝导,使人人皆有爱国思想则庶几矣。”这一言论(   )
    A . 体现了民主的时代潮流 B . 说明劳工利益得到了保护 C . 反映出五四运动的影响 D . 表明群众民主意识的增强
  • 14. (2022高三上·郑州月考) 八七会议“反对了政治上的右倾机会主义,使党大进了一步”,但会议认为中国资产阶级民权革命之完成,“必须实现于反对已成为反革命的资产阶级之斗争之中”、“资产阶级民权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之间,并没有截然分为两段的界线”。这可用于说明(   )
    A . 会议给全党和全国人民指出了前进的方向 B . 会议对中国革命的一些根本问题存在错误认识 C . 会议正确估计了当时革命和反革命的力量 D . 会议区别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
  • 15. (2022高三上·郑州月考) 下表(单位:%)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某根据地村政权全体工作成员构成比例,与之联系最密切的政策是(   )

    分类

    成员

    年龄

    性别

    社会成分

    占总人口比例

    49.6

    25.1

    25.3

    48.2

    51.8

    4.7

    46.8

    16.6

    6.6

    0.2

    3.4

    大会代表

    28.5

    55.2

    16.3

    78.7

    21.3

    7.5

    41.7

    37.9

    7.8

    0.3

    4.8

    村长书记

    30.2

    51.5

    17.9

    92.9

    7.1

    5.9

    39.2

    45.8

    7.4

    0.2

    1.5

    委员会主席

    27.6

    55.2

    17.2

    92.8

    7.2

    7.6

    40.1

    40.2

    6.7

    0.1

    5.3

    A .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B . 打土豪,分田地 C . 《中国土地法大纲》 D . “三三制”原则
  • 16. (2022高三上·郑州月考) 从1946年下半年到1947年年底,津、沪、穗(广州)等20多个大城市倒闭的工商企业有27000多家,到1949年,整个轻工业生产比全面抗战前减少了30%;重工业生产减少了70%;农业生产也面临着严重危机,耕地荒芜,产量骤减。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 内战和国民政府的独裁 B . 日本侵华战争的持久化 C . 国民党的恶性通胀政策 D . 国统区经济的全面崩溃
  • 17. (2024高三下·浙江模拟) 1957年八届三中全会上,周恩来《关于劳动工资和劳保福利问题的报告》的整顿方针是:“针对国营企业提出简化项目,加强管理,克服浪费;改进不合理的制度,适当降低过高的福利待遇。”这一调整(    )
    A .  推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B . 基于对经济困难的考量 C . 加强对国营经济的控制 D . 适应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 18. (2022高三上·郑州月考) 下列史料可用来说明(   )

    中国传统价值观:一是重视伦理道德;二是从仁义出发,强调集体利益,促进人与人、阶级与阶级、国与国之间平等和谐相处;三是主张“和为贵”,提倡“和而不同”“有容乃大”不干涉原则来源于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时期卢梭的思想

    A . 新中国的外交与西方外交的本质区别 B .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国际意义 C .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有深刻的思想渊源 D . 中西文化具有兼容性和互补性
  • 19. (2022高三上·郑州月考) 1990年全国流动人口数量为2135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89%;1995年全国流动人口达到7073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5.86%。引起这种变化的重要因素是 (    )
    A .   农村生活水平提升 B . 市场经济加快发展 C . 第三产业发展较快 D . 国企改革成效显著
  • 20. (2023·柳州模拟) 在古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能否推动历史的发展,受制于执政者。当执政者认知水平和素质较高时,它就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反之,则可能阻碍社会进步。这不是由于执政者权势决定的,而是由执政者产生的方式决定的。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 . 城邦民主政治缺少法律保障 B . 国家管理权面前公民平等存在一定弊端 C . 雅典民主政治无法体现民意 D . 执政官假借民主之名行使独裁专制之实
  • 21. (2022高三上·郑州月考) 中世纪后期,西欧各国纷纷开展对罗马法的研究,推动了世俗法学家的形成。这些法学家通过注释罗马法而效力于王权和市民阶层,削弱以教会和贵族为代表的势力。据此可知,中世纪西欧世俗法学家对罗马法的注释(   )
    A . 适应了世俗权力的要求 B . 奠定了资产阶级立法的基础 C . 实现了社会的公正公平 D . 扩大了罗马帝国的统治范围
  • 22. (2022高三上·郑州月考) 16-17世纪的中国,明清时期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方法修补封建专制制度;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们则拿出“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出现以上不同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   )
    A . 经济发展程度不同 B . 东西政治体制不同 C . 思想解放程度不同 D . 思想家水平的不同
  • 23. (2022高三上·思南月考) 19世纪30~50年代,英国殖民当局在印度进行了一系列交通设施建设,扩建了港口,修复并开通了许多新的商道;同时,在英印之间架设电线,创办电报通讯业务;此外,还在印度建立了全国邮政系统,实行统一的邮费制。英国殖民当局实行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A . 助力印度社会转型 B . 加速资本原始积累 C . 便于英国殖民扩张 D . 缓和与印度的关系
  • 24. (2022高三上·郑州月考) 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工业发展迅猛。化学工业中,酸碱等基本化学品产量居世界首位,染料、医药、照相用化学品驰名世界;1913年德国电器制造产品占世界的35%;发电机、造船、汽车制造尤为突出。德国经济的发展突出表明(   )
    A . 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B . 后起国家可以借助新科技实现快速发展 C . 工业化水平是影响国际地位的关键因素 D . 统一的世界市场是经济发展的巨大机遇
  • 25. 美国政治生活中存在“口袋否决权”现象:总统可以否决国会通过的法案,退还国会复议,如国会在规定期限(10天)届满之前休会,总统就可以把法案搁置不理,装进自己的口袋,使法案自行无效。据统计,历届美国总统使用这种特殊的否决方式700次以上。这一规定体现了(   )
    A . 三权分立体制遭到破坏 B . 总统是美国的权力中心 C . 行政权对立法权的制约 D . 司法权受行政权的制约
  • 26. (2023·河南一模) 钱乘旦说:“大革命后法国社会动荡……直到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再没有发生大规模的革命,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这一协商建立的民主制度(   )
    A . 铲除了法国封建残余势力 B . 源于工业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C . 使总统成为国家权力中心 D . 平息了共和派与君主派的斗争
  • 27. (2023高二下·西夏开学考) 1870年,巴黎民众推翻法兰西第二帝国,资产阶级新政府成立。对此,马克思指出:“法国工人阶级正处于极困难的境地,在目前的危机中,当敌人几乎已经在敲巴黎城门的时候,一切推翻新政府的企图都将是绝望的蠢举。”在马克思看来,当时法国(    )
    A .   工人阶级力量薄弱 B . 封建专制势力居于主导地位 C . 阶级矛盾走向尖锐 D . 无产阶级革命时机尚未成熟
  • 28. (2022高三上·郑州月考) 1917年3-4月,全俄有1/4的工业城市建立起了工人赤卫队,到7月在50%的城市有了赤卫队,到10月全俄工业城市赤卫队员总数达20多万人。这可用来说明,当时俄国(   )
    A . 无产阶级人数增加 B . 遭受国外势力武装干涉 C . 沙皇专制统治瓦解 D . 社会主义革命日渐成熟
  • 29. (2022高三上·郑州月考) 1932年,苏联与美国杜邦公司达成价值高达2700万美元的协议,双方约定杜邦将为苏联建设一座年产35万吨的硝酸工厂,并向相关化工厂驻派工程师与化学家,为苏联培养技术专员。该协议的签订表明(   )
    A . 经济形势影响企业决策 B . 计划经济制约技术进步 C . 科技交流不受政治影响 D . 意识形态决定国家政策
  • 30. (2024高二下·浙江月考) 俄罗斯历史教科书关于苏联史认知的基本观点,1991年前遵循马克思主义相关学说,1991年以后被模糊的西方价值观代替,如“民主”、“市场”等。2007年以后新版教科书则试图“拨乱反正”,重新定义历史。这一变化表明(   )
    A . 多元价值观深刻影响着对苏联史的认知 B . 国家政权的更迭是导致变化的主要因素 C . 西方和平演变政策左右相关历史的评价 D . 认知不一体现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需要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40分)
  • 31. (2022高三上·郑州月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代中叶开始,(租庸调制)自然崩坏,改为两税制,人民从束缚在土地上的制度中得到自由解放,他们可以用钱代实物去纳地租,不再受到土地束缚,从而开始摆脱奴隶佃农地位。到了宋代,经过王安石的新法,人民拥有土地所有权的意义更加确实。

    ——摘编自【日】内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时代观》

    材料二:唐宋变革是中国传统社会历史上的重要变革,实现了春秋战国以后的又一次社会转型,使中国传统社会进入齐民社会阶段。较之此前的汉唐世族地主社会,齐民社会具有社会等齐性、契约普遍性和社会流动性三个方面的进步特征:社会等齐性意味着社会特权阶级大大缩小了,社会身份趋于等齐,社会等齐性为社会“从身份到契约的转变”创造了前提条件,导致契约的普遍化,并使人们摆脱了身份的束缚,可以自由迁徙并从事各种不同的职业,这些大大提高了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

    ——摘编自高德步《唐宋变革齐民地主经济与齐民社会的兴起》

    1. (1) 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唐代赋税制度变革的原因和意义。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唐宋变革的具体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导致该表现的原因。
  • 32. (2022高三上·郑州月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受政治资源所限,中国古代中央只能对基层社会实行一种“间接”管理模式。严密的里甲、保甲等乡里制度就是中央将其政治权力渗入到基层社会的主要组织形式,官府通过他们来确保中央对基层社会的严密控制,并抑制其他地方势力的发展。到了明清时期,日益壮大的宗族组织与士绅阶层是官府必须面对的挑战。保甲制度事实上很难凌驾于地方权势之上。古代官府在承认宗族等民间组织对地方管理的基础上,尽量将其纳入到保甲制中,在宗族势力较盛的地方设立族正、族甲等。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族组织就能发挥低层次的社会共同体作用,从而弥补官府在县以下基层社会控制方面留下的空白,并在某种程度上与政府达成一种默契。

    ——摘编自杨国安《古代基层社会如何治理》

    材料二:随着近代西欧民族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国在继承地方自治传统的基础上,加强了对基层治理的管理。1835年,英国颁布法律,规定自治市的政府和议会都由当地选民选举产生,但必须接受选民监督,确立了英国近代自治市制度。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城市人口激增,失业、贫困等社会问题使传统的社会救济方式遭遇瓶颈,各国不得不探索社会救济的新方法。把城市分成若干小区,每个小区组织志愿者,负责救济的分配,并协调慈善团体和救济机构的工作,社区组织开始形成。

    ——摘编自张海鹏、徐蓝总主编《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清时期基层治理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基层治理的举措及其意义。
  • 33. (2022高三上·郑州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88年我国第一条高速公路——沪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到2021年底,全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达16.91万公里,稳居世界第一。我国的高速公路规划主要由国家交通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并商省级政府编制,地方政府也有高速公路规划的自主权。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我国加快了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鼓励高速公路建设单位从银行借贷融资。由此,高速公路建设的资金来源主要是自筹资金、政府预算资金、银行信贷资金和国外资金组成,银行贷款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这种“贷款修路,收费还贷”的高速公路发展模式,刺激了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

    ——摘编自王金余《中美高速公路发展模式比较研究》

    材料二:2015-2021年中国高速公路里程数及高速公路固定资产投资额统计表

    年份

    高速公路里程(单

    位:万公里)

    高速公路固定资产投资

    额(单位:亿元)

    高速公路固定资产投

    资增长率(%)

    2015

    12.35

    7949.97

    1.7

    2016

    13.10

    8235.32

    3.6

    2017

    13.65

    9257.86

    12.4

    2018

    14.26

    9972

    7.7

    2019

    14.96

    11504

    15.4

    2020

    16.10

    13479

    17.2

    2021

    16.9

    15151

    12.4

    ——整理自中国交通运输部各年度《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统计公报》

    材料三:美国第一条高速公路是1937年开始修建的宾夕法尼亚州收税高速公路,到2009年已经完成以州际公路为核心的高速公路网。美国的高速公路由联邦与州按9:1的比例共同出资建设。其中联邦出资主要来源于“公路信托基金”,其资金来源主要是燃油税、轮胎税、润滑油税、卡车和拖车购置税、联邦重型汽车年度使用税等,其中燃油税凡乎占了整个联邦公路信托基金收入的90%。美国十分注重对公路交通需求及其影响的定量分析,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形成了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公路的一系列模型和参数,为公路规划和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研究基础。

    ——摘编自边策《中国高速公路与美国高速公路发展比较研究》

    1.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速公路快速发展的原因。
    2. (2)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美两国在高速公路建设方面的不同。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