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第二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

更新时间:2023-01-31 浏览次数:39 类型:开学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2021年是某一文化遗址发现并命名一百周年,也是中国考古学诞生一百周年。作为新石器文化遗存的代表,该文化遗址地处黄河流域,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以粟等为主要栽培作物。下列古人类遗址与其大致同一时期的是(    )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2. 观察下图,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①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发展为食物的生产者

    ②中华文明呈现出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的特点

    ③半坡文化、河姆渡文化是长江下游的文化遗存

    ④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已经迈入了父系氏族社会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3. 据如表可知,大豆种植在美洲逐步推广。这主要是因为(    )

    1765年

    原产于中国的大豆引入北美,最初作为饲料或绿肥

    19世纪末

    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发现,在美国干旱地区推广种植

    1931年

    从大豆中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大豆成为食品、医药等工业的重要原料

    1954年

    在南北美洲都得到广泛种植,美洲的农田和中国人的餐桌发生了紧密联系

    A . 资本主义市场的形成 B . 大豆品种的适应性强 C . 世界人口的快速增长 D . 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
  • 4. 泰山其文化价值体现在佛教、道教、封禅以及世代歌咏、吟涌文化的同为一体。结合登山线路格局的变换,对泰山的封禅祭祀包括酝酿、登天和抵达仙境三个阶段。这突出了文化遗产(    )
    A . 文化概念上的完整性 B . 范围上的完整性 C . 内容上的丰富性 D . 影响上的广泛性
  • 5. (2022高二下·辽宁开学考)  1860年英国议会通过了《食品掺假法》,法令确立了一个“重要的先例”,即“保护消费者免遭钱财损失和身体伤害是政府应尽的职责”。1906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纯净食品和药品法》,禁止销售任何添加了可能对健康有毒或有害物质的食品。这些法律的颁布(   )
    A . 杜绝了损害消费者身体健康的行为 B . 反映了食品安全问题受到国家重视 C . 解决了生产者造假制劣的违法问题 D . 提高了食品安全监管的水平和能力
  • 6. 2007年12月,我国考古工作者在南宋古沉船“南海一号”中打捞出部分青瓷和白瓷。出水时瓷器釉色清亮,仿佛新出窑一般。据此形成的以下认识,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
    A . 青瓷和白瓷是中国著名的传统瓷器 B . 南宋时青花瓷销往海外广受好评 C . 南宋时青瓷和白瓷大量从海外进口 D . 南宋时青瓷和白瓷全部产于五大名窑
  • 7. 宋代是文艺世俗的时代,同时也是文艺迅速普及的时期。如图为宋代文学艺术领域变化的部分情况。这些变化主要源自(    )

    文学:诗文选本蔚成风气,白话小说大量出现

    书法:帖学兴起,碑帖印本广泛流通

    绘画:版画和年画成为新画种,民众喜闻乐见

    A . 市民阶层的兴起 B . 城市经济的繁荣 C . 崇文抑武的推行 D . 印刷技术的发展
  • 8. 有学者认为:“尽管资本主义仅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一种经济成分,而且是不占统治地位的经济成分,但它对鸦片战争后百年来的中国历史,对“中国向何处去’,却有着重要意义。”该学者在此强调的是,民族资本主义( )
    A . 影响了近代中国历史 B . 导致了自然经济解体 C . 决定了中国社会道路 D . 改变了中国经济结构
  • 9. 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城市可分为“开封”与“苏杭型”。在前者,工商业者是贵族、地主的附庸,没有成为独立的斗争力量,城市的封建性超过了商品性;后者与之不同,虽然也是封建地租的集中地,但工商业的比重较大。下列在明清属于“苏杭型”的一组城市为( )
    A . 南京、泉州 B . 临清、盛泽镇 C . 洛阳、曲阜 D . 北京、景德镇
  • 10. 汉代书籍中关于地方特产的记载明显增多,如西北畜产安邑之枣、秦燕之粟、蜀汉江陵之橘、淮北常山河济间之萩、齐鲁之桑麻、渭川之竹、山西木材等。据此可推知,汉代(    )
    A . 商品流通性增强 B . 重农抑商未真正实施 C . 丝绸之路异常繁荣 D .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
  • 11. 下表是二战后西方国家的新城开发统计表,据此可知,这些新城的开发(    )

    A . 说明了逆城市化成为新趋势 B . 缓解了中心城市的压力 C . 促进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 D . 改善了人们的居住环境
  • 12. 1816年,英国率先实行金本位制以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均实行了金本位制。一战爆发后,为满足战争需要,各国纷纷发行不兑现的纸币,金本位制随之告终。二战后,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由此可见(    )
    A .   纸币的发行导致了金本位制的崩溃 B . 货币体系的变化促进社会的转型 C . 国际货币体系的变化反映大国兴衰 D . 世界大战决定国际货币体系变迁
  • 13. 城市公共设施指的是由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向城市提供的、满足居民生活需要的公共建筑或设备,可分为教育、医疗、文娱、交通、社保、社区服务等。而且,任何人增加对这些设施的消费都不会减少其他人所可能得到的消费水平。这主要是由于城市公共设施(    )
    A . 关系到城市政府的形象 B . 反映城市的整体经济实力 C . 不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 D . 关系每个居民的基本利益
  • 14. 下图为中国、美国、英国、印度4国产品在世界产量中的相对份额变化示意图。其中③代表的是(    )

    A . 中国 B . 印度 C . 英国 D . 美国
  • 15. 西汉晁错在申述“徙民实边”的主张时说:“(新建城邑)相其阴阳之和,尝其水泉之味、审其土地之宜,观其草木之饶,然后营邑立城,制里割宅,通田作之道,正阡陌之界、先为筑室,家有一堂二内,门户之闭,置器物焉”。这反映了当时(    )
    A . 民众居住条件优越 B . 政府借此解决王国问题 C . 民居等级差别显著 D . 建筑规划注重地理环境
  • 16. 某同学在研究唐朝商业发展状况时,发现有不同记述,据此推断合理的是(    )
    内容 出处
    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面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唐六典》
    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唐)王建《夜看扬州市》
    扬州沿官河两岸出现了“十里长街市井连”的繁华商业街,夜市也随之兴盛起来 (当代)李廷先《唐代扬州的商业》
    A . 国家法典比文学作品可信 B . 扬州商业发展突破政府时间规定 C . 只有史学专著能还原历史真相 D . 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
  • 17. 下表是关于秦律“刑弃灰于道”在不同时期的记载。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时期

    内容

    出处

    西汉

    刑弃灰于道者

    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

    东汉

    弃灰于道者黥

    班固《汉书·五行志》

    弃灰于道则诛

    《宋文选》卷二十李邦直文

    A . 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记载 B . 历史评价具有一定的随意性 C . 历史叙述真实性取决于作者态度 D . 综合多种叙述即可认定历史事实
  • 18. 贡德·弗兰克在其著作《白银资本——重现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中认为,从“航海大发现直到18世纪末工业革命之前,是亚洲时代",中国“是这个时代全球经济体系的中心”。但当代学者张跃发却认为“那时确e出现了一个全球经济体系”,但是这个体系的中心“不在中国而在西欧”。上述两种观点(    )
    A . 全面描述了近代全球经济-体化的趋势 B . 较为准确反映了此时期中国的国际地位 C . 认为西欧已取代亚洲成为全球经济中心 D . 认为工业革命推动了全球经济体系建立
  • 19. (2016·荆州模拟) 古罗马地理博物学家普林尼说:“遥远的东方丝国在森林中收获丝制品,经过浸泡等程序的加工,出口到罗马,使得罗马开始崇尚丝制衣服”,“保守估计,印度、塞雷斯(中国)和阿拉伯半岛每年可以通过贸易从罗马帝国赚取一亿银币的利润,这便是我们罗马帝国的妇女每年用作购买奢侈品的花费”。此材料主要说明(    )

    A . 中国与欧洲各国交往密切 B . 丝绸之路将欧亚大陆联系起来 C . 两汉经济发展,丝织业发达 D . 罗马对丝绸的旺盛需求
  • 20. 新航路开辟后,各大洲相对孤立的状态被打破。下列史实和结论表述一致的是(    )

    史实

    结论

    A

    欧洲人把非洲黑人作为奴隶贩卖到美洲

    改变了欧洲的人文地理格局

    B

    玉米、甘薯等从美洲流向世界各地

    推动欧洲出现价格革命

    C

    天花、麻疹等疾病的病原体被带到美洲

    造成原住民的死亡和原有社会的解体

    D

    葡萄牙商人把中国生丝转运到欧洲各国贸易

    拉开了欧洲对外扩张的序幕

    A . A B . B C . C D . D
  • 21. 17世纪,荷兰商人从南非进口小麦,从印度进口玛瑙和贝壳,从巴西进口蔗糖。小麦养活了国内消费者,他们更多地从事商人、银行家和手工业者等职业,从事农业的人越来越少。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B . 荷兰的自然环境不利于农业发展 C . 荷兰推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D . 荷兰地处欧洲的交通要地
  • 22. 1872年12月,中国近代第一家轮船公司——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并且在当月公开向社会发行了股票(见下图),这是我国历史上发行的第一只股票;随后江南制造局、开平矿务局等工矿企业也相继发行股票,从此揭开了我国股票发行、上市的序幕。由此可知,当时(    )

    A .   民众对洋务企业寄予厚望 B . 中国国内证券交易市场已形成 C . 近代经营理念影响洋务派 D . 洋务派创办军事工业捉襟见肘
  • 23. (2021高三上·平阴开学考) 1843年3月,英国人把第一批从中国勒索到的赔款运到了伦敦。有学者指出:“惯于吹嘘自己道德高尚的约翰牛,却宁愿用海盗式的借口经常向中国勒索军事赔款,来弥补自己的贸易逆差。”该论断(   )
    A . 分析了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 B . 揭示了鸦片战争的非正义性 C . 认识到战争本质是贸易纠纷 D . 反映了中英社会性质的差异
  • 24. 美国财政部长福勒曾得意地宣称:“各个行星围绕这太阳转,各国货币围绕着美元转。”这种局面出现于(    )
    A . 关贸总协定签署后 B . 世界银行成立后 C .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立后 D . 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后
  • 25. 推动下图中数据变化的农业政策因素是(    )

    A . 大跃进与人民公社 B . 拨乱反正 C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 .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二、解答题:本题共3小题,共50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
  • 26. 货币的流通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宋铸币量很大,最多时高出盛唐十余倍……因此民间开始出现中国古代最早的纸币,称为交子,后其发行权为政府掌握,发行量不断增加。南宋纸币使用更加普遍,在商业活动中的重要性超出了铜钱。

    材料二:明朝中期,朝廷被迫驰用银之禁,而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中国的白银恰好弥补了国内银矿不足的缺陷。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时,即规定赋税折银征收,说明民间使用白银已比较普遍。清朝历朝都铸造铜钱.并在云南等地大力开采铜矿,但仍不能完全解决币材问题,同时用银之势也已不可遏制.因此在流通领域仍然是"以银为本,以钱为末"。

    ——以上均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货币流通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时期货币流通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促成这一变化的原因。
  • 27.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人民众志成城、砥砺奋进,用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中国改革开放的大事年表(部分)

    时间

    大事

    1978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安徽凤阳小岗村实行包干到户。

    1980年

    中央决定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

    1984年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改革的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国家进一步开放大连、天津、上海、广州等14个沿海城市。

    1990年

    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1992年

    中共十四大召开,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对外开放向纵深推进相继开放重庆、武汉等沿江城市和昆明、乌鲁木齐等内地省会。

    1997年

    中共十五大召开,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1. (1)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2. (2) 依据大事年表概括中国改革开放历程的特点。
    3. (3)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
  • 2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816年,英国通过《金本位制度法策》率先推行金本位制,规定英镑含金量为7.3224克。其他欧洲国家也相继效仿,19世纪70年代,国际金本位制形成。英国由此主导了世界金融体系。载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一直是最重要的国际贸易结算货币和储备货币。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的优势逐渐削弱,英国的黄金储备也因战争大量流失,1931年英格兰银行宣布不再承担黄金兑换得责任,放弃金本位制。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英的国际地位最终被美元取代

    ——摘编自于永臻、李明慧《美元、日元和英镑国际化历程》

    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评析英镑国际地位变化。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