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河姆渡文化猪纹陶钵 [简介]器表两面各刻猪纹图像,形象介于野猪和家猪之间。器内壁较粗糙。 |
旧石器时代 |
新石器时代 |
青铜时代 |
铁器时代 |
打制石器 |
磨制石器 |
青铜器 |
铁农具、牛耕 |
采集渔猎 |
原始农业 |
奴隶和奴隶主阶级,井田 |
私田,新兴地主阶级 |
文帝时期 |
景帝时期 |
前167年,废除断残肢体的肉刑,用笞刑代替,规定当劓(割掉鼻子的酷刑)者答三百。 |
前156年,改笞五百为三百、答二百为一百,行刑时只准打臀部。 |
时间 | 大事 |
前136年 | 为儒家经典《诗》《书》《易》《礼》《春秋》各置博士 |
前134年 | 兴办太学,礼聘名师教育天下学子 |
前124年 | 为博士置弟子五十人,弟子按成绩授予相应官职 |
◆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 ◆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 ◆允许少数民族内迁,缓和矛盾 |
材料一:如下图
材料二:如下表
时代 |
国家举措 |
战国秦国 |
在岷江上修建水利工程 |
西汉 |
组织人力开挖水渠,治理黄河 |
曹魏 |
兴修渠堰堤塘,如郑陂、百尺渠、泉州渠等 |
东晋南朝 |
兴修水利工程,如吴兴塘、苍陵塘、长湖等 |
材料三:秦以农战并天下,汉承秦制,以重农而富强。秦汉两朝皇帝重视农业,并通过一系列政治、经济、法律措施以确保农业的发展,督促各级官吏以农政为首务,国家重农体制逐渐形成。国家重农体制始于商鞅,确立于秦王朝,至汉代趋于成熟。
——摘编自谭光万《战国秦汉农业功能的国家定位与制度强化》
材料:
场景一 |
商朝时期,为了生活和记事,人们把文字刻在龟甲或兽骨之上(如图)。 |
场景二 |
秦凭借从中夹到地方较为完善的统治机构,做到了“书同文”。文字统一对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对中国的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疆域拓展、历史延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剑桥中国秦汉史》 |
场景三 |
西汉时期,司马迁写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如图)。 |
材料一:如下表
事件1 |
事件2 |
1.废除了并田制,打破过去土地上的界限,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2.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 3.在全国设置31个县,由国君直接派官吏管理 |
1.迁都洛阳,整顿吏治,推行三长制。 2.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提倡学习汉族文化和与汉族通婚,用汉姓、穿汉服、说汉语。 |
材料二:
朝代 |
皇帝 |
治世局面 |
有关措施 |
西汉初年 |
汉文帝汉景帝 |
① |
田租减为三十税一;提倡节俭 |
东汉初年 |
光武帝 |
② |
田租恢复到西汉时的三十税一;提倡节俭 |
隋朝初年 |
隋文帝 |
开皇之治 |
多次减税;推行均田制;提倡节俭 |
材料三:西晋灭亡后,中原士家大族及流离失所的百姓都被迫播迁,寻找安身立命之地,大部分人到了江南。“时海内大乱,独江东差安,中国士民避乱者多南渡江”。
——任崇岳《中原移民简史》
材料四:我们之所以使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和谐”,是因为把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关系看作成一个动态的过程更有利于我们认清两者之间的关系,也有益于我们更好的建设和谐经济与和谐社会。我们知道,经济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基础,而社会进步又是经济发展的目标追求。但是,由于受自身能力与知识积累所限,人们对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间关系的认识并非一开始就是科学的,甚至我们也不能保证目前的理解已经一劳永逸的解决了两者间的关系问题。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两者间的关系是一个动态过程,人们的认识也是一个动态过程。
——刘光岭《和谐经济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