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虎山高级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

更新时间:2023-01-25 浏览次数:50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28分)
  • 1. (2022高一上·大埔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①西洋的社会有些像我们在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几扎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在社会,这些单位就是团体。我说西洋社会组织像捆柴就是想指明:他们常常由若干人组成一个个的团体,团体是有一定界限的,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不能模糊,一定得分清楚。在团体里的人是一伙,对于团体的关系是相同的。如果同一团体中有组别或等级的分别,那也是事先规定的。我用这譬喻是想具体一些使我们看到社会生活中人和人的关系的一种格局。我们不妨称之作“团体格局”。

    ②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如果有一位朋友写信给你说他将要“带了他的家庭”一起来看你,他很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是哪几个人。在中国,这句话是含糊得很。在英美,家庭包括他和他的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如果他只和他太太一起来,就不会用“家庭”。在我们中国“阖第光临”虽则常见,但是很少人能说得出这个“第”字究竟应当包括些什么人。为什么“家庭”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这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

    ③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伦”重在分别,在《礼记·祭统》里所讲的“十伦”,鬼神、君臣、父子、贵贱、亲疏、爵赏、夫妇、政事。长幼、上下,都是指差等。

    ④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中国人对世态炎凉特别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

    ⑤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这并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个人是对团体而说的,是分子对全体。在个人主义下,一方面是平等观念,指在同一团体中各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一方面是宪法观念,指团体不能抹煞个人,只能在个人所愿意交出的一份权利上控制个人。在我们中国传统思想里是没有这一套的,因为我们所有的是自我主义,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在西洋社会里争的是权,而在我们却是攀关系、讲交情。

    (摘编自费孝通《乡士中国·差序格局》)

    材料二:

    ①为什么在差序人格的等级社会中,每个人自认贵贱有等、各安其命、各得其宜?因为封建伦理早已规定:“少事长,贱事贵,不肖事贤,是天下之通义也。”在这种伦理规约下,每个人出生以后就必须遵从“少事长”的差序人格,必须遵从“贱事贵”的天下“通则”,要在自己所属的阶层里自甘“认命”。很显然,差序格局否定人格平等,“不承认权利义务之间的平衡,最终导致差序人格的产生;而具有差序人格的个体越多,差序格局的结构也就越稳固,并反过来更加有力地塑造差序人格”。

    ②在封建宗法社会里,人们对差序人格习以为常,因为恒常的“礼”早已成为固有的文化信仰。统治者以道德引导舆论,以礼仪规制社会,人们就会有廉耻感,且能端正自己。在传统家庭中,以长者为本位,女性、幼者和年轻人统统服从长者的家庭治理。个人只是“小家”的成员,必须服从家庭和家族的整体利益。这种以礼为内核所形成的等级思想对于个体而言如同“精神枷锁”,它既起到了遏制思想自由与扼杀人格独立的破坏作用,又是产生社会不平等的文化土壤和制度根源,最终会固化阶层流动,从而限制一个民族的创造力。

    (摘编自徐汉晖《差序伦理与差序格局的内生关系考论》)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
      A . 费孝通用“捆柴”做比喻,形象地说明西洋社会的“团体格局”由若干人组成,团体界限清晰,同一团体中各分子地位相等。 B . 中国家庭外出访友常用“阖第光临”,却无法清楚地说出到底去了哪些人,这说明“家庭”的界限在中国远比在西洋模糊。 C . 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己”为中心的,以亲属和地缘作为主要关系构建圈子,圈子的范围取决于每个人势力的大小。 D . 费孝通认为,西方的“个人主义”与中国“自我主义”,一个争“权”,一个讲“情”,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结构。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团体格局中,始终存在组别或等级的差别,即便如此,团体中的每个人对于团体的作用也都是相同的。 B . 《礼记》中的“十伦”,即儒家考究的人伦,是乡土中国“差序格局”的具体表现,也是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 C . 中国人对于世态炎凉特别有感触,因为在自我主义中,尽管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利益,但社会圈子会有伸缩变化。 D . 差序格局导致差序人格的产生,差序人格加强了差序格局的固化;人们对差序人格习以为常,最终会限制民族的创造力。
    3.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差序格局”这一概念内涵的是(    )
      A .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章句下》) B . 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增广贤文》) C .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为政篇》) D .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鸿门宴》)
    4. (4) 材料一和材料二作者在提出观点的方式上有何不同,各有什么论证效果?
  • 2. (2022高一上·大埔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澄河边上

    茹志鹃

    这是一九四七年的夏天。

    澄河急流滚滚。没有桥,也没有渡船,浑浊的河水在翻滚,打着漩涡。上游淌下来的许多枯枝、碎木板,在那些漩涡边转了一下,就不见了。河水在猛涨,已涨到河滩边一排柳树的半腰了。

    这条黑水滚滚的澄河,横在面前,一个人都没渡过去。背后传来的枪炮声,一阵紧似一阵,一阵近似一阵。会议决定,由两个同志出去寻找当地老乡,了解一下哪里有浅滩。警卫连副连长周玉兆带了小余,向离河较近的一个村子走去。

    月亮从云里探出头来,地面上的一切,都变得格外柔和。他们看见不远的田野中央,孤零零地有一所看青人的矮草房。

    “老大爷,我们……”

    老人向他们打量了一下,“你们要过河是不是?”

    周玉兆点点头,老人沉吟了一会,便说:“不管河水再大,一定叫你们今晚过河。”

    屋外场地上,一片银白的月色,老人正坐在一堆湿漉漉的门板上沉思,两条长眉一动不动,脸色十分严峻。

    周玉兆没有进屋来,他在门口坐下,抬头看了看天。天上猎户星已落到半空,再过三四个小时天就亮了。

    “时间不多了,天亮以前,我们就过河,不然就得向后转。”周玉兆说到这里,停了一下,看了看小余说道:“小余,我们要是留在这里打游击,你怕不怕?”

    “不怕,和你在一起,我什么也不怕。”小余坚定地回答着。

    青蛙在呱呱地叫着,四周是绿油油的一片。一切都是这么宁静、美好,但是明天……远处的机枪声又清脆地响了起来。

    “明天这时候,敌人会站在这里。”周玉兆目光深邃的望向夜空,说道,“小余,应该说,和老百姓在一起,我们什么也不怕。”

    忽然河堤那边又传来一种古怪的声音,周玉兆凝神听了会,便和小余加快脚步向河边走去。一会儿,他们望见那位老人站在河堤上,高高地举起锄头,在地上掘着什么东西,周玉兆走近一看,见堤上堆了一堆土,一条刚掘出来的小沟,已从堤的里边快通到河边。周玉兆愣了一愣,猛然明白过来,就快步抢过去夺下锄头,气喘吁吁地说道:“大爷,你……”

    老人一见他,也不奇怪,平静地说道:“你来得正好,快回去。叫同志们来,准备过河。”“大爷,我们就是死,也不能祸害老百姓的田地和庄稼。”周玉兆激动得浑身打战。

    老人眯起眼睛,仔仔细细地看着他,缓和地解释道:“澄河不太深,主要是下暴雨水来得太急,开一点口子,水一有了出处,流头就缓了,人在河里蹚水走也能过去了。”

    “不行。”周玉兆不等他说完,就坚决地说道,口气很硬,毫无商量的余地,而且把锄头又夺过来,把土推进沟里。老人一看他动手填沟,便暴跳起来,大声吼道:“给我放手。”周玉兆一听,便回身抱住了老人,含泪说道:“大爷,我们是人民的部队……”老人不等他说完,一挥手说道:“小同志,你知道‘指望’吗?一个人过日子,要是没个指望,那是活不下去的,活着也没有趣。”

    澄河,在老人脚下奔流,打着漩涡,冲击着河滩,不驯服地喧哗着。

    周玉兆忽然透过了明天,清楚地看到了后天,以及后天以后的将来。他激动地对着繁星点点的天空,对着澄河,对着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暗暗地宣誓:只要有一口气在,他就要向前,就要和部队一起打回来。他站起身,拿起锄头,更用力地去填那条沟。他不知哪里来的力气,一下子把沟填得结结实实。

    老人坐在那里,不说话,也不来夺锄头了。他皱起眉,过了一会,他站起来说道:“好吧!我去看一看。你们在这里等着,我顶多两顿饭的工夫就回来。”说完,就大步流星地走了。

    一度沉寂的枪声,又响了起来,而且很近很激烈。

    两顿饭的工夫,老人就气喘吁吁地跑来了。后面还跟来了两个中年老乡,每人肩上都扛了五六根扁担。显然,老人已和他们谈过情况,并且已商量了过河的办法了。

    东方蒙蒙发白,天快亮了。老人和那两位老乡也把扁担绑扎好了。他们把扁担扎成两个棋盘式的空心筏子,两个老乡一人扛着一只走到水边。周玉兆把同志们分成两批,把会水的搭开,就团团地抓住筏子四边,准备下水了。

    老人送到水边,他嘴唇动了一阵,一会儿,决断地说道:“同志们一路平安,我老了不能送同志过河去。记住我们的澄河。”说完,笑了笑,他还想说什么,但只举了举手,终究没有说。

    澄河在奔腾,它带着人民的希望,战士的誓言,流到遥远的地方,然后深深地渗透在土地里。

    小队渐走渐远了,他们带着一个不可摧毁的信念走远了。河边仍然站着那个人影,佝偻了身子,一动不动……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写“敌人乘机前阻后追”“明天傍晚前”,点明解放军小队与大部队会合的形势危急、时间紧迫,为下文渡河的情节作铺垫。 B . 与《百合花》关注连名字都没有的通讯员不同,作者在本文中刻画了一位有名有姓的领队周玉兆,意在塑造解放军的传奇英雄人物。 C . 小说中周玉兆和小余的对话,引出了老人为帮解放军渡河而掘沟的情节,体现了解放军为人民的革命情怀,凸显了军民鱼水情深的主题。 D . 小说通过动作、语言、肖像等细节刻画出老人的形象,如写“长眉一动不动”“皱起眉”以及“暴跳”“走”“跑”等,表现出老人内心情感的变化。
    2.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多次写到“枪炮声”,渲染紧张的战争氛围,既强化了小队急于渡河时内心的焦灼,也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 B . 小说以小队要渡河开头,以顺利渡河结尾,张弛有度,整体色调由阴郁转向明朗,这使小说富于变化,耐人寻味。 C . 小说以第一人称视角展开叙事,讲述小队在老乡帮助下渡河的故事,视野开阔,自由灵活,给人以统观全局的感觉。 D . 小说中人物的语言生活化、口语化,亲切自然,大多较简短,朴实无华,塑造的人物形象却生动鲜活,跃然纸上。
    3. (3) 周玉兆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4. (4) 小说中多次写滚滚的“澄河水”,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42分)
  • 3. (2022高一上·大埔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文本一:

    韩愈 , 字退之,邓州南阳人。愈生三岁而孤,随伯兄会贬官岭表。会卒,嫂郑之。愈自知读书日记数千百言,比长,尽能通《六经》、百家学。擢进士第。会董晋为宣武节度使,表蜀观察推官。晋 , 愈从丧出,不四日,汴军乱,乃去。愈复为博士。既才高数黜,官又下迁,为作《进学解》以自谕。宪宗遣使者往凤翔迎佛骨入禁中,三日,乃送佛祠。愈闻恶之,乃上表。表入,帝大怒,持示宰相,将抵以死。裴度、崔群曰:“愈言讦牾,罪之诚宜。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愿少宽假,以来谏争。”帝曰:“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刺邪?愈,人臣,狂妄敢尔,固不可赦。”乃贬潮州刺史。镇州乱,杀田弘正而立王廷凑,诏愈宣抚。既行,众皆危之。元稹言:“韩愈可惜。”穆宗亦悔,诏愈度事从宜、无必入。愈至,廷凑严兵迓之,甲士陈廷。既坐,廷凑曰:“所以纷纷者,乃此士卒也。”愈大声曰:“天子以公为有将帅材,故赐以节,岂意同贼反邪?”语未终,士前奋曰:“先太师为国击朱滔,血衣犹在,此军何负乃以为贼乎?”愈曰:“以为尔不记先太师也,若犹记之,固善。天宝以来,安禄山、史思明、李希烈等有子若孙在乎?亦有居官者乎?”众曰:“无。”愈曰:“田公以魏、博六州归朝廷,官中书令,父子受旌节;刘悟、李祐皆大镇。此尔军所共闻也。”众曰:“弘正刻,故此军不安。”愈曰:“然尔曹亦害田公,又残其家矣,复何道?”众欢曰:“善。”廷凑虑众变,疾使去。因曰:“今欲廷凑何所为?”愈曰:“神策六军将如牛元翼者为不乏,但朝廷顾大体,不可弃之。公久围之,何也?”廷凑曰:“即出之。”愈曰:“若尔,则无事矣。”会元翼亦溃围出,廷凑不追。愈归奏其语,帝大悦。

    (节选自《新唐书·韩愈传》)

    文本二: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焉,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其可怪也欤!

    (节选自韩愈《师说》)

    1.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会卒,嫂郑之     鞠:养育 B . 廷凑虑众变,疾使去   麾:命令 C . 师焉,不焉     或:有的人 D . 相师               耻:以……为耻
    2. (2) 下列对文本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刺邪/ B . 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刺邪/ C . 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刺邪/ D . 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刺邪/
    3. (3) 下列对文本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韩愈,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唐宋八大家”还包括唐代的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 B . 卒,表示“死亡”的意思。《礼记·曲礼》:“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不禄,士曰卒,庶人曰死。” C . 博士,文中指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D . 天宝,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
    4. (4) 下列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韩愈幼年丧父,勤奋好学。他从开始读书,每天都能记诵几千几百字,等到长大,能够完全贯通《六经》、诸子百家的学问。 B . 韩愈正直敢谏,多次被贬。韩愈很反感唐宪宗供奉佛骨,于是上表反对,因言辞激烈触怒皇帝,差点被皇帝处死,在众人的求情下,被贬为潮州刺史。 C . 韩愈不顾生死,宣抚叛乱。皇上下诏让韩愈前往招抚,韩愈出发后,大家都认为有危险。皇帝也感到后悔,下诏不让韩愈进入敌营招抚。 D . 韩愈重视师道,洞察世风。韩愈列举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进行对比,深刻批判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5. (5) 把文本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天子以公为有将帅材,故赐以节,岂意同贼反邪?

      ②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③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4. (2022高一上·大埔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九  日 

    (杜甫)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

    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

    [注]①此诗是大历二年(767年)杜甫流寓夔州时所作。②竹叶:在这里指竹叶青酒。

    1. (1)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紧扣题目,表现了诗人浓烈的生活情感:诗人客居夔州,重阳节抱病登台,独酌杯酒,欣赏九月秋色。 B . 菊花是眼前之景,竹叶却并非真物。艰难困苦的生活遭遇,加上因病不能饮酒,诗人索性希望菊花从此不必开放。颔联凸显了强烈的主观情绪:诗人偏爱饮酒远胜赏菊。 C . 颈联借景抒情,用他乡和故园的物候作对比,很自然地透露了诗人内心的隐秘:原来他对酒停杯,对花辍赏,并不只是因为抱病,更是因为乡愁撩人啊! D . 这首诗的语言自然流畅,苍劲有力,写景、叙事和诗人的忧思紧密结合,颇能显示出杜甫流寓夔州时期七言律诗的悲壮风格。
    2. (2) 这首诗饱含了诗人哪些丰富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 5. (2022高一上·大埔月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
    2. (2) 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引用刘义隆的典故,指出如果不做好充分的准备,即使有“”的雄心,也难免“”。
    3. (3) 荀子在《劝学》中以劣马为喻,强调坚持重要性的句子是“”。
    4. (4) 《师说》中作者认为师和弟子的关系是相对的,可互为师生,是因为“”的缘故。
    5. (5) 古诗中写到“猿啼”时多指哀音,诗人心中的哀怨、愁苦、凄怆、孤寂无以出之,故借猿啼而写出。如杜甫《登高》中的“”,白居易《琵琶行》中的“”皆为千古名句。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2022高一上·大埔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冰雪长津湖,异乡埋忠骨。

    以抗美援朝为主题的电影《长津湖》在香港热映。自上映以来,平均日排片超过150场,一些场次出现“满堂红”。跟随镜头追寻英雄足迹,走进战火硝烟感受英雄豪情,不少香港市民感慨“这是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庆幸我是中国人”“今天的繁荣安定               ”。

    电影《长津湖》热映香江,不仅因为徐克和林超贤两位香港导演参与执导,更因为志愿军事迹感天动地、抗美援朝精神               。天南海北的战士,迅速归队,那是军令如山的严明纪律;冰天雪地里的勇士,奋力冲刺,那是不畏艰苦的顽强精神;钢铁长城般的冰雕连,冻僵雪地,那是不惧牺牲的英雄主义……雪与火的环境,血与火的鏖战,让香港市民感受到              的力量。电影片尾曲中“我身后是祖国”的歌词,让不少香港观众的自豪感、归属感               。事实上,不但改革开放初期率先赴内地投资兴业,而且战火纷飞年代积极筹资支持建立新中国,爱国最终成为香港同胞的精神底色。爱国不是一种选择,而是香港繁荣稳定的立身之本和力量之源。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来之不易   历久弥新   震撼人心   油然而生 B . 来之不易   历久弥坚   惊心动魄   油然而生 C . 不可多得   历久弥坚   震撼人心   情不自禁 D . 不可多得   历久弥新   惊心动魄   情不自禁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事实上,不但改革开放初期率先赴内地投资兴业,而且战火纷飞年代积极筹资支持建立新中国,爱国始终是香港同胞的精神底色。 B . 事实上,不但战火纷飞年代积极筹资支持建立新中国,而且改革开放初期率先赴内地投资兴业,爱国最终成为香港同胞的精神底色。 C . 事实上,从改革开放初期率先赴内地投资兴业,到战火纷飞年代积极筹资支持建立新中国,爱国始终是香港同胞的精神底色。 D . 事实上,从战火纷飞年代积极筹资支持建立新中国,到改革开放初期率先赴内地投资兴业,爱国始终是香港同胞的精神底色。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 7. (2022高一上·大埔月考)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随着北京冬奥会的召开,许多家长选择给孩子报名参加各种体育锻炼集训班,其中滑雪项目更是备受家长与青少年的青睐。如何                 ?安全教育至关重要。北京急救中心提醒广大家长,滑雪是具有一定危险性的运动,参与者                  , 更要懂得规避滑雪风险,这关乎运动场上每一位滑雪者的生命安全。青少年滑雪一定要有专业教练或监护人陪护,才能将危险度降至最低,避免悲剧的发生。

    北京急救中心还提示:(   )。但是,戴上头盔并不意味着可以横冲直撞。即便是在戴头盔的情况下,滑雪过程中如果身体失控要摔倒,应迅速降低重心往后坐,避免头部朝下。此外,              , 即使是阴天。雪镜不仅可以防风防雪,也能抵挡强烈的阳光;即使在阴天,紫外线的强度也比你想象的要强。

    1. (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戴头盔才能滑雪,戴头盔是滑雪运动安全的底线 B . 戴头盔才能滑雪,滑雪运动安全的底线是戴头盔 C . 滑雪一定要戴头盔,滑雪运动安全的底线是戴头盔 D . 滑雪一定要戴头盔,戴头盔是滑雪运动安全的底线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四、作文(60分)
  • 8. (2024高二上·鄂尔多斯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比”无处不在。比中有学问,比中有情怀,比中有智慧,比中有境界。

    会比的人在比中找差距,在比中知得失;不会比的人在比中攀比,在比中自暴自弃。

    根据以上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