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祖 | 吕后(惠帝) | 文帝 | 景帝 | 武帝初期 | |
三公九卿 | 100 | 90 | 62 | 46 | 27 |
王国相 | 100 | 86 | 29 | 18 | 17 |
郡太守 | 88 | 60 | 40 | 0 | 6 |
平均 | 97 | 81 | 50 | 30 | 20 |
1941年5月1日 |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 |
1945年10月23日 | 中共中央指示:“对内蒙的基本方针,在目前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
1947年5月1日 |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 |
1949年-1954年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写入《共同纲领》和1954年宪法。 |
1955年-1965年 | 先后成立新疆、广西、宁夏、西藏自治区。 |
1895-1911年商办工业企业行业结构状况表(部分)
类别 |
1895-1900年 |
1901-1904年 |
1905-1911年 |
|||
创办企业数 |
资本额(万元) |
创办企业数 |
资本额(万元) |
创办企业数 |
资本额(万元) |
|
轻工业 |
111 |
1524.8 |
62 |
1515.8 |
408 |
5198.1 |
重矿业 |
18 |
376.7 |
20 |
486.0 |
77 |
2322.7 |
交通业 |
53 |
62.2 |
43 |
3459.9 |
104 |
3926.9 |
——据《中国现代化历程》资料整理订定
材料一:历史上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国之大者”。鲁成公十三年(公元前 578 年),刘康公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汉文帝二年(公元前 178 年)诏曰:“农,天下之大本也。” 唐德宗贞元二年(786 年)敕曰:“漕运通流,国之大计。”明洪武十年(1377 年)太祖曰:“赏罚者,国之大权,人君操赏罚之权,以御天下。”
——据《左传》《汉书》《唐会要》《明实录》
材料二:光绪二十七年(190 年),张之洞连上《通遵筹议变法谨拟整顿中法十二条折》及《遵旨筹议变法谨拟采用西法十一条折》,认为:“盖立国之道,大要有三:一曰治,二曰富,三曰强国。”
——据《张之洞全集》
材料:一般地说,改良与改革是社会进化的常态机制。一个社会的正常发展,在多数情况下是以社会改革形式完成的。当社会其他方面调整速度跟不上生产力发展的巨大变化时,当社会出现新的阶级力量,而社会原有的政治和统治形式却因为拒绝改革保持不变或改革不得当时,往往会在社会变革中急速形成变数,并发展成巨大的反对力量,这股反对力量往往同社会的其他被统治阶级联合或采取其他的合作形式,反对拒绝革新进步的统治阶级。改革与反改革的分歧越尖锐,反对与保守的力量越强大,其冲突就越尖锐。矛盾斗争就往往转化为革命。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关于改革或革命的观点,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材料一:秦汉时期,大规模的都城营建活动对关中地区的森林造成了毁灭性破坏,而且随着关中地区人口的大幅度增长,人口与环境的关系日益紧张。农业生产的过度开发,加剧了关中地区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造成了农业经济的停滞甚至衰退。唐高宗在文告中说,因长安粮食供应困难,而洛阳有运河,运输方便,故建为东都。自唐高宗时到玄宗开元二十四年间,皇帝均住在洛阳。五代时期,除后唐都洛阳外,其他朝代均都开封。宋太祖赵匡胤建都非在洛阳、长安,而在河南开封。北宋大权集中于中央政府,鉴于中央政府消耗大,又鉴于长安离江淮太远,洛阳虽较佳,但开封更好,故建都于开封。
——摘编自全汉羿《中国社会经济通史》等
材料二:朱元璋定都南京,为中国统一后建都江南的第一个皇帝。居于长江下游的南京,山川险固,气象十分雄伟。但是,北方边疆的防御问题,北方元朝残余势力的存在等,都关系着国家的安全,南京远离要防,不便用兵,对北方的控制鞭长莫及。朱元璋曾有迁都的意向,但终未成行。明成祖朱棣,出身燕王,对政治中心脱离军事中心的危害很有体会,成功的迁都北京。北京虽然远离全国经济最发达的江南地区,但有京杭大运河连接江南经济中心,还可以通过海运从东南补给京师。
——摘编自李传永《论中国历代.都城之变迁》
材料:有历史学者为说明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引用了如下公式:
君主专制=天下独占+地位独尊+势位独一+权力独操+决事独断+兵、刑大权的强化,这一公式表明,君主专制制度就是君主权力的强化。
——据刘泽华《洞察中国古代历史的王权主义本质》整理
试结合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有关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就君主专制与公式中一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