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十四年(640年) | 平高昌、置西州(吐鲁番)、庭州(吉木萨尔),九月,“置安西都护府于交河城,留兵镇之” |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 | 平龟兹国(库车) |
永徽二年(651年) | 将安西都护府由交河迁回高昌故都,命高昌王后裔前往镇抚 |
显庆三年(658年) | 迁安西都护府于龟兹,以故安西为西州都督府 |
时间 | 州 | 县 |
公元960年 | 111 | 638 |
公元979年 | 297 | 1860 |
根据表中的信息,最有可能得出的历史结论是宋初( )
年份 | 经济建设费 | 社会文教费 | 国防费 | 行政管理费 |
1950 | 25.5 | 11.1 | 41.1 | 19.3 |
1951 | 28.7 | 11.0 | 43.0 | 14.2 |
1952 | 41.6 | 12.0 | 32.9 | 8.8 |
材料一:邓嗣禹在《中国考试制度史》中论及科举制:“(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1910年梁启超说:“科举非恶制也”“此法实我先民千年前之一大发明也。”1912年,孙中山在《临时政府公报》第24号中提及考试的重要意义:“任官授职,必赖贤能,尚公去私,厥惟考试。”孙中山的观点导致了后来民国考试院的建立,实际上是科举制的复活。
材料二:高考的全称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其基本立场应立足于服务普通高等学校的人才选拔。……1997年,为纪念恢复高考20周年,《人民日报》有这样一句评价:恢复高考,挽救了我们的民族和国家。原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杨学为曾一针见血地指出:高考的社会作用远远超出了考试、招生、教育;1977年高考恢复的不仅仅是一项考试,更是知识的价值、知识分子的地位,是社会流动的渠道、社会的公平。
——于涵:高考制度恢复40周年内容改革评述(《中国考试》2017年第3期)
材料一: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建设运动成为“社会运动的主潮”。据统计,30年代参加这一运动的团体或组织有600多个,试验区有1000多处,“各有各的来历,各有各的背景,有的是社会团体,有的是政府机关,有的是教育机构;其思想有的左倾,有的右倾,其主张有的如此,有的如彼”。运动者企图通过兴办教育、改良农业、提倡合作、办理地方自治与自卫、建立公共卫生保健制度以及移风易俗等措施,达到“复兴农村,振兴民族”的目标。运动在得到广泛赞誉的同时,批评也不少,有学者认为乡建工作只能解决枝节问题,农村土地占有的不平等与国际经济体系的不平等是农村发展的最大障碍。尽管运动以失败告终,但自此之后,乡村建设在中华大地上就从未停息过。
——摘编自徐秀丽《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
材料二:建国后,新解放区极其重要的任务是进行土地改革。在土改开始阶段,党的干部组织农会,实行减租减息和反“霸”斗争;但有调查表明,在有些地区只有40%的农民加入了农会。1950年6月,中央颁布了土地改革法以指导这项工作,新的法律肯定了“解放农村生产力”和“为工业化铺平道路”的观点。1950年夏末,关于农村社会中根深蒂固的力量的报告引起了领导人的注意,同时中国介入朝鲜战争加剧了社会紧张,导致新的土地方案强调阶级斗争与动员群众。新方案的重大步骤是确定全村农民的阶级成分,然后没收和重新分配地主的土地和生产性财产。土改工作组还从贫农和中农中吸收大量的新领导,通过诸如“诉苦会”和公审等方式,动员全村反对地主。土地改革将43%的中国耕地重新分配给约60%的农村人口,决定性的事实是,农村旧秩序已经证明毫无力量,农民现在可以满怀信心地支持新制度。
——摘编自《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流行语,是一种词汇现象,具有时代特征,反映一个时期的热点话题及民生问题。下表是从《流行词语:看中国(1978~2008)》中选出的1978年的一组流行词语。
流行语 |
流行语介绍 |
流行语的关联词 |
“望乡” |
一部日本老影片 |
阿崎婆、栗原小卷、田中绢代 |
“科学的春天” |
一次大会诗意的别称,也是大会上一篇热情洋滋的讲话稿 |
郭沫若、四个现代化、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一篇文章的题目,一场思想革命的前奏曲 |
精神枷谈、“左”的错误思想 |
“改革开放” |
一个重大决笨 |
对内要改革、对外要开放 |
“伤痕文学” |
一种文学思潮。作品以中短篇小说为主,也称“伤痕小说” |
伤痕文学代表作品 |
“小岗村” |
地名,安徽省凤阳县的一个村庄 |
联产承包、分田到户、农村改革 |
提取材料中两个或两个以上流行语,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中国现代史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实准确,逻辑严谨,多角度论证,表达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