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B | C | D |
氯水的pH随时间的变化 | 溶液中氯离子浓度随时间的变化 | 液面上方氧气体积分数随时间的变化 | 氯水的电导率随时间的变化 |
①Na2O、Fe2O3、Na2O2都能和酸反应,属于碱性氧化物
②CO2、SO2、CO都能和碱反应,属于酸性氧化物
③碳酸钠、溴化钡、氯化铵、胆矾都属于盐
④熔融NaCl、NaOH溶液两者均能导电,所以两者都是电解质
⑤蔗糖、硝酸钾和硫酸钡分别属于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⑥醋酸、烧碱、纯碱和生石灰分别属于酸、碱、盐和氧化物
序号 | 装置 | X溶液 | 现象 |
I | 盐酸 | 溶液红色褪去,灯泡亮度没有明显变化 | |
II | Na2SO4 | 溶液红色不变,有白色沉淀生成,灯泡亮度没有明显变化 | |
III | H2SO4 | 溶液红色褪去,有白色沉淀生成,灯泡逐渐变暗 |
回答下列问题:
①接通电源前,能说明Ba(OH)2在水中电离的实验现象为。
②实验I中溶液红色褪去,说明发生的离子反应是。
③实验II中溶液红色不变,且灯泡亮度没有明显变化,其原因是溶液中依然存在有大量的(填离子符号)。
④已知实验III中电导率与时间图像如下图。
结合实验现象,a到b段电导率降低说明该反应的微观本质是,说明发生的离子反应是。
⑤将实验III中H2SO4溶液换成NaHSO4溶液,其电导率随滴入溶液体积变化的关系如下图。则c点溶液中大量存在的离子是(填离子符号);b、d两点对应的溶液中离子总数目NbNd(填“>”“<”或“=”)。
回答下列问题:
名称 | Cu2+/Cu | Zn2+/Zn | Fe2+/Fe | Fe3+/Fe2+ | ClO2/Cl- | H2SeO3/Se |
电位/V | 0.345 | -0.760 | -0.440 | 0.770 | 1.511 | 0.740 |
①控制电位在0.740-1.511V范围内,在氧化酸浸液中添加催化剂,可选择性还原ClO2 , 该过程的还原反应(半反应)式为。
②为使硒和杂质金属分离,用亚硫酸钠还原时的最低电位应控制在V以上。
①净化后的溶液中c(Na2S)达到0.026mol·L-1 , 此时溶液中的c(Cu2+)的最大值为mol·L-1 , 精硒中基本不含铜。([Ksp(CuS)=1.3×10-36])
②硒代硫酸钠酸化生成硒的离子方程式为。
①配平上面Fe2(SO4)3再生的化学方程式,并标出电子转移的数目和方向。
②硫杆菌存在时,FeSO4被氧化的速率是无菌时的5×105倍。由图1和图2判断,使用硫杆菌的最佳条件为;若反应温度过高,反应速率下降,其原因是。
温度(℃) | c(氨水)(mol/L) | 电离度(%) | c(OH-)(mol/L) |
0 | 16.56 | 9.098 | 1.507×10-2 |
10 | 15.16 | 10.18 | 1.543×10-2 |
20 | 13.63 | 11.2 | 1.527×10-2 |
①温度升高,NH3·H2O的电离平衡向(填“左”、“右”)移动。
②表中c(OH-)基本不变的原因是。
提出假设 稀释 溶液或改变 浓度, 电离平衡会发生移动。
设计方案并完成实验 用浓度均为 的 和 溶液,按下表配制总体积相同的系列溶液;测定 ,记录数据。
序号 |
|||||
Ⅰ |
40.00 |
/ |
/ |
0 |
2.86 |
Ⅱ |
4.00 |
/ |
36.00 |
0 |
3.36 |
… |
|||||
Ⅶ |
4.00 |
a |
b |
3∶4 |
4.53 |
Ⅷ |
4.00 |
4.00 |
32.00 |
1∶1 |
4.65 |
①根据表中信息,补充数据: , 。
②由实验Ⅰ和Ⅱ可知,稀释 溶液,电离平衡(填”正”或”逆”)向移动;结合表中数据,给出判断理由:。
③由实验Ⅱ~VIII可知,增大 浓度, 电离平衡逆向移动。
实验结论 假设成立。
查阅资料获悉:一定条件下,按 配制的溶液中, 的值等于 的 。
对比数据发现,实验VIII中 与资料数据 存在一定差异;推测可能由物质浓度准确程度不够引起,故先准确测定 溶液的浓度再验证。
(ⅰ)移取 溶液,加入2滴酚酞溶液,用 溶液滴定至终点,消耗体积为 ,则该 溶液的浓度为 。在答题卡虚线框中,画出上述过程的滴定曲线示意图并标注滴定终点。
(ⅱ)用上述 溶液和 溶液,配制等物质的量的 与 混合溶液,测定pH,结果与资料数据相符。
Ⅰ |
移取 溶液,用 溶液滴定至终点,消耗 溶液 |
Ⅱ |
,测得溶液的pH为4.76 |
实验总结 得到的结果与资料数据相符,方案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