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北京市石景山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考试...

更新时间:2024-07-13 浏览次数:77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共20题,每题1.5分,共30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40分。
  • 21. (2022七上·石景山期末) 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材料一:

    关于北京人的考古发现清单

    相关结论

    6个头盖骨化石

    40多个个体的直立人化石

    10万件石器

    大量的动物化石

    灰烬、烧石和烧骨等

     

    材料二:

    遗址名称

    部分考古发现

    用牛或鹿的肩胛骨制作的骨耜和刃口呈锯齿状的骨镰;大量的稻谷遗存,最厚处超过1米;

    干栏式建筑遗迹;

    刻有猪纹的陶钵等

    40多处圆形或方形的半地穴式房屋遗迹;

    石斧、骨针、彩陶等大量生产、生活用具;

    多达数斗的粟;

    贮存芥菜或白菜菜籽的陶罐等

    材料三:良渚遗址和陶寺遗址的部分考古发现

    ①陶寺遗址的墓葬89%的小型墓几乎没有随葬品,8座大型墓发现随葬品200多件。

    ②良渚古城北面丘陵地带一个延绵20余千米的外围水利系统,影响面积达100平方千米。

    ③良渚城内权贵的墓地里,随葬着数十件至数百件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器,普通墓葬随葬品较少。

    ④陶寺古城的内城面积超过200万平方米;良渚古城的内城面积约300万平方米。

    1. (1) 依据材料一和所学,补全表格。
    2. (2) 依据材料二,请写出①②对应的遗址名称。A:半坡遗址B:河姆渡遗址(填写字母。)归纳①②处居民生产生活的共同点。
    3. (3) 请用材料三中的史实证明下面的观点。(填写序号。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A: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统治者有较强的调动和组织能力。
      B:当时社会贫富分化和阶级分化相当明显。
  • 22. (2023七上·德庆期末) 透视西汉盛世。

    材料一:

    汉初的统治政策

    汉初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汉初,“轻田租,什五而税一”。文帝时曾一度免除租税。景帝时又“令田半租”。汉初统治者重视农业。文帝曾亲耕藉田,以示重农。凡从事农业生产有成绩者,免除其徭役。汉初曾连续几次赦免罪人。文帝时又废肉刑;景帝时又减笞五百为三百,笞三百为二百,笞二百为一百。

    ——摘编自《中国通史》

    西汉初期、中期的社会状况

    材料二:汉武帝即位后,面临着诸多新问题,以下历史人物为汉武帝解决难题立下了汗马功劳。随着这些难题的解决,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历史人物

    主张或功绩

    主要作用

    主父偃

    削弱了诸侯王的力量,中央对地方的

    控制大大加强

    董仲舒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

    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桑弘羊

    请置大农部丞数十人,分部主郡国,

    各往往县置均输盐铁官

    改善了国家财政状况,为汉武帝许多

    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卫青、

    霍去病

    最大将军青,凡七出击匈奴,斩捕首虏五万余级……最骠骑将军去病,凡

    六出击匈奴,斩捕首虏十万余级

    以郎应募,使月氏……去十三岁,唯

    二人得还……出使乌孙

    促进了汉朝与西域的相互了解和友

    好往来

    ——《汉书》《史记》

    材料三:西汉的盛世,从文景之治开端,武帝即位后,调整了文景时期的政策,把西汉的盛世推向高峰。武帝晚期虽颇多失误,但国家元气未伤。在武帝之后,经过昭帝和宣帝的政策调整,保持了盛世的延续……西汉盛世前后持续了一百三十多年。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 (1) 依据材料一,概括休养生息政策的具体表现。说出这一政策的实施效果。
    2. (2) 依据材料二和所学,补全表格。
    3. (3) 依据材料三,指出作者认为西汉盛世出现的主要原因。
  • 23. (2022七上·石景山期末) 科技的力量。

    材料一:

    新石器晚期和商代出土的石犁前后面平行,没有入土角,不便于拖曳和连续耕作。战国的铁犁铧刃部用铁,整个器身套在木犁头上使用,中间凸起的“脊”使犁成了真正的斜面体,增加了入土角,大大改善了犁的入土性能。

    ——摘编自钱晓康《关于我国牛耕的一点看法》

    材料二: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

    西汉时期的纸本地图

    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帝善其能,自是莫不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后汉书·蔡伦传》

    我国的造纸术于12世纪时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世界文化的进步,是中国对世界的一大贡献。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北魏处于史上一个寒冷期,自然环境恶劣,加之战争的因素,使得农业生产水平低下。作为太守的贾思勰关切民生问题,撰写了《①》,总结了农、林、牧、

    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内容十分丰富。

    随着江南经济的发展,原来的历法已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②经过多年观测和计算,发明了“大明历”,在从事历法的研究中,大量的计算需要圆周率,

    促使他对圆周率进行更精密的计算,终于求得了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的圆周率值。

    1. (1) 依据材料一,指出新石器晚期到战国时期犁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这些变化带来的作用。
    2. (2) 从材料二中选出可用于研究造纸术的两则一手史料。(2分。填写序号。)依据材料二和所学,指出“蔡侯纸”的优点和造纸术发明的意义。
    3. (3) 结合所学,补全材料三表格的①②处。归纳两位科学家的成就在当时的共同作用。
  • 24. (2022七上·石景山期末)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

    材料一:

    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轩辕乃修德振兵……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

    ——司马迁《史记》

    材料二:春秋时代,华夏诸大国在“尊王攘夷”的旗帜下与四夷斗争,护卫和扩大了华夏文明,属于“四夷”的秦、楚等国则开疆拓土,力图争霸中原,但还是被各中原诸侯国视为夷狄。而在战国时期,秦、楚认同于华夏,中原诸国也承认了秦、楚是华夏族的组成部分,与齐、燕、赵、魏、韩并称七雄,形成七个地区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这个基础上,“大一统”理论指导下的七国争雄以秦统一中国告终,中国形成为全国性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张岂之主编的《中国历史·先秦卷》

    材料三:西晋末年到东晋时期,北方出现一批割据政权,大部分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它们都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在长期混战中,原有的民族布局被打破,各族之间频繁接触,差异慢慢缩小。439年,北魏统一北方。鲜卑拓跋部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族的习俗,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困难重重。481-487年,北魏发生农民起义29次。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迁都之后,孝文帝继续改革。此时改革的重点是“移风易俗”,改变鲜卑族内迁贵族和官僚原有的生活习俗,促进学习、接受汉文化。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等

    1. (1) 依据材料一,补全①②之处。分析每年的清明时节,大量来自海内外的炎黄子孙祭拜黄帝的主要原因。
    2. (2) 依据材料二,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中原诸侯国对“秦、楚”态度的变化。分析这一变化的作用。
    3. (3) 依据材料三和所学,说明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列举孝文帝为“移风易俗”所采取的具体措施。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