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安徽省宿州市十三所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语...

更新时间:2024-07-13 浏览次数:33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0分)
  • 1. (2022高二上·宿州期中)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

    仁是孔子所宣扬的最高道德原则。《吕氏春秋·不二》云:“孔子贵仁。”这是符合事实的。但在春秋时代,孔子以前,仁已经是一个公认的道德准则了。《左传·僖公三十年》记载,晋大夫臼季云:“臣闻之,出门如宾,承事如祭,仁之则也。”又《左传·定公四年》记载,楚郧辛曰:“《诗》曰:“柔亦不茹,刚亦不吐,不侮矜寡,不畏强御。”唯仁者能之。”又《左传·昭公十二年》记载孔子对于楚灵王的评论说:“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信善哉!”孔子以“克己复礼”为仁,乃是引述“古志”之言。

    过去多数学者认为,孔子并没有给出仁的完整界说。我不同意此种观点,我认为孔子确实曾经给出关于仁的明确界说。《论语》记载:“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这里,孔子区别了圣与仁的不同层次。子贡误以圣为仁,混淆了圣与仁的不同层次。孔子区别圣与仁,因而必须讲明仁的完整含义,必须如此才能揭示圣与仁的不同意指。而且这里“夫仁者”三字也正是确立界说的格式。所以我认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乃是孔子所讲关于仁的界说。

    (节选自张岱年《仁和仁义》,有删改)

    材料二:

    孔子“贵仁”,同时也宣扬“义”。据《论语》所记,孔子尝说:“君子义以为上。”(《阳货》)“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卫灵公》)“见义不为,无勇也。”(《为政》)“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雍也》)“见得思义。”(《季氏》)孔子所谓义即道德原则之义。仁是最高的道德原则,义则泛指道德的原则。

    值得注意的是,孔子讲仁,又讲义,但据《论语》所载,孔子未尝以仁义相连并举。我推测,以仁义并举,可能始于孔门再传弟子,但始于何人,由于书缺有间,已难考定。

    孟子多次以仁义并举,如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梁惠王》上)“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离娄上》)“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告子上》)“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尽心上》)“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尽心下》)孟子道德学说的核心是仁义。

    (节选自张岱年《仁和仁义》,有删改)材料三:

    孔子提出的“仁”是他全部思想的核心。它是“礼”的根本内容,是道德伦理观念的基础,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重视人的世界观的出发点。

    孔子讲到“仁”的地方很多,意思很广泛,从《论语》看几乎是包括了做人的全部规范。它包括忠、恕、孝、悌、智、勇、恭、宽、信、敏、惠等等。孔子的“仁”是他的最高的政治原则和道德准则,他以为离开了“仁”,忠、孝、信、勇等都无意义。那么“仁”的最根本的含义是什么呢?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仁者爱人”。

    孔子的“仁”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含义,这就是“尚贤”的意思。“尚贤”就是要注重个人的道德、学问和才能,而不必管其出身的高低。这个主张在实际上破坏着奴隶主贵族的世官世禄制度。关于“尚贤”,孔子也讲过许多话,例如他说“学也禄在其中矣”“学而优则仕”等等。在孔子看来,要做官就应该有学问,这个看法对于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有很大的影响,一方面它打破了世官世禄的贵族政治;另一方面它又能吸收有才能有知识的人为封建统治服务,但最终又能使知识分子不脱离政治的轨道。

    (节选自汤一介《“仁”——孔子思想的核心》,有删改)

    1. (1) 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孔子贵仁”,就是因为孔子的重视,“仁”才成为公认的道德原则。 B . 子贡误以圣为仁,在孔子看来,主要是颠倒了圣与仁的层次。 C . 在“孔子是否给出关于仁的明确界说”问题上,张岱年与过去许多学者的观点不同。 D . “仁”是孔子的最高的政治原则和道德准则,也是他全部思想的核心之一。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孔子不曾以仁义相连并举,真正将仁义并举,是孔门的再传弟子。 B . 孔子在很多地方讲到仁,意思很宽泛,包括了做人的全部规范。 C . 孟子多次以仁义并举,仁义是孟子道德学说的核心。 D . 孔子认为选拔人才,既要看其出身的高低,更要注重个人的道德、学问和才能。
    3. (3) 结合材料内容,判断下面哪个选项不属于孔子“仁”的思想范畴(  )
      A .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B . 克己复礼。 C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4.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第2自然段的论证思路。
  • 2. (2022高二上·宿州期中) 现代文阅读II

    复活(节选)

    列夫·托尔斯泰

    阴森森的监狱,门前站着岗哨,门口点着风灯,尽管蒙着一层洁白的雪幕,使大门、屋顶和墙壁都显出一片雪白,尽管监狱正面一排排窗子灯火通明,它给聂赫留朵夫的印象却比早晨更加阴森。

    “我要生活,我要家庭、孩子,我要过人的生活。”当卡秋莎没有抬起眼睛,快步走进房间里时,聂赫留朵夫头脑里掠过这样的念头。他站起来,迎着她走了几步。他觉得她的脸色严肃而痛苦,就像上次她责备他时那样。她脸上一阵红,一阵白,她的手指痉挛地卷着衣服的边。她一会儿对他望望,一会儿垂下眼

    “减刑批准了,您知道吗?”聂赫留朵夫说。

    “知道了,看守告诉我了。”

    “这样,只要等公文一到,您高兴住哪里去就可以住哪里去了。让我们来考虑一下.....”她赶紧打断他的话:“我有什么可考虑的?西蒙松到哪里,我就跟他到哪里。”

    她尽管十分激动,却抬起眼睛来瞧着聂赫留朵夫,这两句话说得又快又清楚,仿佛事先准备好似的。

    “哦,是这样!”聂赫留朵夫说。

    “嗯,德米特里·伊凡内奇,倘若他要跟我一块儿生活,”她发觉说溜了嘴,连忙住口,然后纠正自己的话说,“倘若他要我待在他身边,我还能有什么更好的指望呢?我应该认为这是我的福气。我还图个什么呢?……”

    “也许她真的爱上西蒙松,根本不要我为她做什么牺牲;也许她仍旧爱我,拒绝我是为了我好,不惜破釜沉舟,把自己的命运同西蒙松结合在一起。二者必居其一。”聂赫留朵夫想,不禁感到害臊。他觉得自己脸红了。

    “要是您爱他……”他说。

    “什么爱不爱的!那一套我早已丢掉了。不过,西蒙松这人确实和别人不同。”

    “是啊,那当然,”聂赫留朵夫又说。“他是个非常出色的人,我想……”

    她又打断他的话,仿佛生怕他说出什么不得体的话,或者生怕她来不及把要说的话都说出来。

    “嗯,德米特里·伊凡内奇,要是我做的不合您的心意,那您就原谅我吧,”她用她那斜睨的目光神秘地瞧着他的眼睛,说,“嗯,看来只好这样办了。您自己也得生活呀。”

    她说的正好是他刚才所想的,但此刻他已不这样想,他的思想和感情已完全变了。他不仅感到害臊,而且感到惋惜,惋惜他从此失去了她。

    “我真没料到会这样。”他说。

    “您何必再待在这儿受罪呢?您受罪也受得够了。”她说,怪样地微微一笑。

    “我并没有受罪,我过得挺好。要是可能的话,我还愿意为您出力呢。”

    “我们,”她说“我们”两个字时对聂赫留朵夫瞅了一眼,“我们什么也不需要。您为我出的力已经够多了。要不是您……”她想说些什么,可是声音发抖了。

    “您不用谢我,不用。”聂赫留朵夫说。

    “何必算账呢?我们的账上帝会算的。”她说,那双乌黑的眼睛闪着泪花。

    “您是个多好的女人哪!”他说。

    “我好?”她含着眼泪说,悲戚的微笑使她的脸亮堂起来。

    “您好了吗?”这时英国人问。

    “马上就好。”聂赫留朵夫回答。接着他向卡秋莎打听克雷里卓夫的情况。

    她强自镇定下来,平静地把她所知道的情况告诉他:克雷里卓夫路上身体很虚弱,一到这里就被送进医院。谢基尼娜很不放心,要求到医院去照顾他,可是没有获得准许。

    “那么我该走了吧?”她发现英国人在等聂赫留朵夫,就说。“我现在不同您告别,我还要跟您见面的。”聂赫留朵夫说。

    “请您原谅。”她说,声音低得几乎听不见。他们的目光相遇了,从她古怪的斜睨的眼神里,从她说“请您原谅”而不说“那么我们分手了”时悲戚的微笑中,聂赫留朵夫明白,她作出决定的原因是后一种。她爱他,认为自己同他结合,就会毁掉他的一生,而她跟西蒙松一起走开,就可以使他恢复自由。现在她由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而感到高兴,同时又由于要跟他分手而觉得惆怅。

    (选自草婴译本的《复活》,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选文开篇聂赫留朵夫见到玛丝洛娃后提议“让我们考虑一下……,既能看出他为玛丝洛娃获得减刑而感到高兴,同时也憧憬着能和玛丝洛娃一起生活的美好未来。 B . 玛丝洛娃拒绝聂赫留朵夫时,发现说溜了嘴,而后又纠正自己的话,能看出玛丝洛娃对西蒙松和聂赫留朵夫两人的感情深度是不一样的。 C . 当聂赫留朵夫赞美玛丝洛娃“您是个多好的女人哪”时,玛丝洛娃露出凄苦的微笑,表示她完全不认同他说的话,本质上她自认为并不是个好女人。 D . 因为恨而拒绝聂赫留朵夫的求婚和因为爱而拒绝聂赫留朵夫的求婚,体现了玛丝洛娃的精神上天翻地覆的变化。
    2.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在描述玛丝洛娃与聂赫留朵夫会面场景时,主要借助人物对话的形式展开,既深入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又有力地推动了情节发展。 B . “门口点着风灯”“监狱正面一排排窗子灯火通明”等环境描写,反衬了监狱的阴森,与聂赫留多夫的内心世界相互映衬,表现了他当时内心的紧张与不知所措。 C . “古怪的斜睨的眼神”运用神态描写,表现出了玛丝洛娃出于对聂赫留多夫的爱和保护,而选择了西蒙松之后的一种既高兴又惆怅的复杂心理。 D . 小说构思不落俗套,结尾部分耐人寻味,作者最终没有告诉我们聂赫留多夫将走到什么样的路上去,引发读者思考,推想人物的未来命运。
    3. (3) 在这场最后的道别中,玛丝洛娃的内心是丰富而复杂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 (4) 小说一开始的结局是男女主人公摒弃前嫌,终成眷属,后来改成玛丝洛娃离开聂赫留朵夫选择了西蒙松。你认为哪一种好,请结合文本谈一谈你的看法。
二、古诗文阅读(42分)
  • 3. (2022高二上·宿州期中) 文言文阅读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治乱,娴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草稿未定。上官太夫见而欲夺之属平不与恩谗之旦王使属平为念众莫不知每一会出平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居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令尹子兰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节选自《屈原列传》)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B .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C .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D .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2. (2)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明治乱,娴于辞令”与“君子敏事而慎于言”(《<论语>十二章》)两句中“于”用法相同。 B . “平其功”与“自者无功”(《老子四章》)两句中“伐”字的意义相同。 C . “王怒疏屈平”与“人不仁,如礼何”(《<论语>十二章》)两句中的“而”字的用法不同。 D . “屈平草稿未定”与“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两句中“属”字意义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 . 屈原为人孤傲清高,自命不凡。“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句最能体现他的这种性格。 B . 屈原痛心楚怀王不能明辨是非,自己得不到重用,于是心生怨恨,写下了《离骚》。 C . 渔父认为,真正的圣人应识时务,应该善于随着外物世事的变迁而改变自己的品行节操。 D . 渔父认为,真正的圣人应出淤泥而不染,无论在怎样的世事变迁中都要坚守自己的品行节操。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②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5. (5) 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的具体原因有哪些?
  • 4. (2022高二上·宿州期中) 古代诗歌阅读

    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

    [宋]贺铸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注:①贺铸因事要离开夫妇曾共居的苏州时,为悼念亡妻赵氏而作此词。②阊门:苏州城西门,词人旧居。③新垅:新坟,指死者葬所。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开头语言浓丽哀婉,写词人旧地重游,想起过往,不由悲叹万事皆非,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B . 上片运用比喻修辞,词人将自己比作遭霜打而半死的梧桐、白头失伴的鸳鸯。 C . 下片情中有景,景中有情,虚实结合。“谁复挑灯夜补衣”一句既是呼告也是询问,情真意切,浑然难分。 D . 本词没有什么奇情幻想,只是写眼前景象,谈日常琐事和朴素感触,却极富感染力。
    2. (2) 本词与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都塑造了妻子形象,试分析两首词对此采用的不同写法及情感。
  • 5. (2022高二上·宿州期中) 名篇名句默写
    1. (1) 君子是数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的中国人的理想形象,君子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论语》十二章》中,“”告诉我们做君子要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在《将进酒》中,“”告诉我们作为君子虽人生失意依然要潇洒自信。总之,要想成为谦谦君子,正如《大学之道》中所言,上至国君、下至黎民,“”。
    2. (2) 《无衣》中描写将士们修整铠甲兵器,共同奔赴战场杀敌的句子是“”。
    3. (3) 《老子》四章中,以高台为喻,说明万事万物都是从微小发展壮大起来的句子是“”。
    4. (4) 《春江花月夜》写生命短暂易逝而人类绵延久长,与江月共存的哲理的两句诗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 6. (2022高二上·宿州期中) 语言文字运用I

    在《百年孤独》辉煌光芒的照耀下,马尔克斯其他的长篇小说都显得有些孱弱和暗淡一一它们的确不能跟《百年孤独》        。《枯枝败叶》只能看成是《百年孤独》的泥坯,是《百年孤独》的“枯枝败叶”;《家长的没落》从兀鹰撕破铁丝网的神奇意象开头,却在作者力不从心的反复涂抹下,渐渐变得暗昧不辨轮廓;《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与作者别的作品相比,毫无野心可言,作者肌肉快感驱使下的市井逸闻;《迷宫中的将军》围绕以“拉丁美洲的解放者”玻利瓦尔为原型,试图塑造一个以抗暴为初衷,从而差点儿自己变成暴君的疲惫英雄。这部小说在我看来,艺术成就仅次于《百年孤独》,但格局气象仍不能望其项背。《霍乱时期的爱情》是我看到的马尔克斯的最后一部作品,我不敢相信一个     的诺贝尔奖作家,会如此罕见地写一部终成眷属的爱情小说。我愿意把它解释成是马尔克斯难得地大发善心,对世人做了一次满怀恻隐的安抚。近三十年来,可以肯定没有哪个外国作家对中国作家的影响超得过马尔克斯,我这样数落他,会让人误解我有不敬之意,但事实恰好相反,我承认,对他任何的     , 也许只是一个为他庞大身躯投下的阴影所惊骇的后辈,闪在一旁,对其因伟大才可能的斑驳指指点点。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找出来并加以修改。
  • 7. (2022高二上·宿州期中) 语言文字运用II

    “移情作用”是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去,仿佛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这是一个极普遍的经验。自己在欢喜时,大地山河     ;自己在悲伤时,风云花鸟都在叹气凝愁。惜别时蜡烛可以垂泪,兴到时青山亦觉点头。柳絮有时“轻狂”,晚峰有时“清苦”。陶渊明何以爱菊呢?因为他           ·林和靖何以爱梅呢?因为他在暗香疏影中见出隐者的高标。

    从这几个实例看,我们可以看出移情作用是和美感经验有密切关系的。移情作用不一定就是美感经验,而    美感经验中的移情作用不单是由我及物的,同时也是由物及我的;它不仅把我的性格和情感移注于物,同时也把物的姿态吸收于我。所谓美感经验,其实不过是在聚精会神之中,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而已。

    (摘编自朱光潜《谈美》)

    1. (1) 请在文中画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风格相近。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 (2) 请用一个因果关系的复句概括第一段文字的主要内容,不超过40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2022高三上·东莞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庄子在面对楚王欲托付国事时,用“吾将曳尾于涂中”的回答拒绝了楚王;宋人面对绚丽斑斓的唐三彩,没有一味去迎合,反而返璞归真,摒弃多余的装饰和艳丽的色彩,使宋瓷简约素雅,温润如玉;成绩优异的烈士之子包家骏收到很多名校的邀请,但他选择了中国人民大学,因为这是他因公殉职父亲的母校。在生活中,也有很多选择,每一次慎重选择的背后都有我们自己坚守的东西。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