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统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第7课 古...

更新时间:2023-02-15 浏览次数:55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唐代的文献,如《酉阳杂俎》,对东非已有较详细的记载,但多属口传耳闻,而非目睹。在东非发现的中国古瓷器,最早的可追溯至宋代。这表明宋代(    )
    A . 瓷器已经享誉海内外 B . 与亚非的交往明显扩大 C . 政府的对外政策开明 D . 海上丝绸之路得到扩展
  • 2. 下面展示了同一时期的中外货币图像。由此可知(    )

    A . 中外经济贸易往来频繁 B . 西方的货币已实现了统一 C . 中国铸币技术较为先进 D . 货币具有较强的文明特性
  • 3. (2023高二下·丰城开学考) 中唐以后,唐城市中出现了“侵街打墙,接檐造舍”和坊内开店的现象,一些里坊“或鼓未动即先开,或夜已深犹未闭”。据此可知,唐朝(    )
    A . 坊市时空界限被彻底打破 B . 雇佣导致人身束缚松弛 C . 工商业市民阶层不断壮大 D . 国家对社会控制的弱化
  • 4. 元朝政府发行纸币,不仅在国内广泛流通,还有在海外流通的记载,波斯、印度、高丽、日本等皆曾仿行元代纸币。这种现象(   )
    A . 扩大了中华文明的影响力 B . 强化了元的外贸优势地位 C . 维护并扩大了大一统国家 D . 有利于弥合国家间的矛盾
  • 5. (2023·东阳模拟) 由于宋代传世典籍材料相对丰富,故北宋时期宋辽、宋夏榷场以及南宋时期宋金榷场的研究成果较为丰赡,而对于夏金榷场则多语焉不详。自黑水城出土的17件西夏榷场使文书公布后,夏金榷场研究得到极大改观,其中一份文书如图

    对该文书解读正确的是(    )

    A . 行文的对象是三司,属于下行文,但无行文机构 B . 可以证实榷场是各对峙政权之间商贸往来的场所 C . 可以推断大庆三年西夏开始设立榷场使管理榷场 D . 文书的性质不明,无法判断所述事项与榷场有关
  • 6. 《北史·苏琼传》记载,北齐“旧制以淮禁不听商贩辄度。淮南岁俭,启听淮北取余。后淮北人饥,(苏琼)复请通余淮南,遂得商贾往还,彼此兼济,水陆之利,通于河北”。由此可见,当时(    )
    A . 赈济贸易南北互补 B . 传统经济政策瓦解 C . 区域长途贩运兴盛 D . 政府垄断边境互市
  • 7. (2024高二下·蓝田月考) 西汉时出现了高头大马、葡萄、苜蓿、胡桃、蚕豆、石榴等几十种物产;这一时期丝和丝织品在西域各国受到广泛欢迎,西域人学会了耕种、打井和炼铁等技术并用于发展生产。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 . 西汉经济发展市场需求扩大 B . 中国丝织品在欧洲备受推崇 C . 中外农业生产水平稳步提升 D . 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
  • 8. 如表为唐朝雇佣契约样文的分类。这反映出当时(   )

    按照雇佣契性质和劳动形态分类

    雇主对劳动者实行承包任务式的雇佣契

    劳动者由主人代理与雇主签订的雇佣契

    某物品租价抵充雇价的雇佣契

    被雇者代雇主服官役的雇佣契

    僦(租赁)雇契

    A . 经济活动秩序趋于规范 B . 经济结构发生根本变动 C . 私营手工业的规模扩大 D . 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
  • 9. 清代,无论是买地、租房、雇工、合伙、婚娶、借贷等都以契约作为凭证,确立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在雍正、乾隆时期,既有官版契纸,也有民间手写契纸,如双方发生争讼,要出具契纸作为凭证。加盖官印的“红契”比未盖官印的“白契”的法律效力要大。材料主要说明了(   )
    A . 清朝专制主义发展促进了契约的发展 B . 清朝契约形式较前朝有了较大发展 C . 契纸凭证说明法治理念得到社会认可 D . 契约的发展推动清朝的近代化转型
  • 10. (2024高一上·永安月考) 某学者认为,与西方的新航路开辟不同,明代郑和出使西洋使团是史无前例的大规模贸易使团,远航持续近30年,开通了海上贸易通道,在给区域带来和平与秩序的同时,也导向区域经济发展。以此为基础形成的亚洲国际贸易网,繁盛地存在了一个世纪左右。该学者意在说明明代郑和使团(    )
    A . 实现了经济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共赢 B . 彰显了东方独特的国际交往模式 C . 保持了中国传统经济世界领先地位 D . 突出了经济对于航海的推动作用
  • 11. (2023高二下·河北期中) 爪哇人原来是“吃食无匙箸……用盘满盛其饭,浇酥油汤汁,以手撮人口中而食”。中国瓷器传入后,部分爪哇人“采用来自中国的陶器和碗碟”。《东西洋考》记录加里曼丹岛的“文郎马神”人的改变称:“初用蕉叶为食器,后与华人市,渐用磁器。”这表明中国瓷器的输入(    )
    A . 提升了中国在东南亚政治影响力 B . 提高了东南亚各国人民的生活水平 C . 从根本上改变了当地落后的习俗 D . 推动了当地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
  • 12. (2024高二下·大埔期中) “壮志西行追古踪,孤烟大漠夕阳中。驼铃古道丝绸路,胡马犹闻唐汉风”,“荒滩大漠鬼难行,鹏鸟欲飞终未能。但见巨龙呼啸过,丝霞万匹映天红”。上述诗句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 . 陈述丝绸之路兴衰 B . 再现汉唐盛世风采 C . 赞美丝绸之路上贸易盛况 D . 陆上交通发展迅速
  • 13. 宋代岭南潮州窑考古发现了一批瓷西洋狗,如下图。其中瓷西洋狗脸部很短,耳圆而大,下垂身矮,姿态各异。雕刻捏造技巧相当高明,造型生动逼真。这(    )

    潮州窑出土的瓷西洋狗

    A . 推动了宋代的物种交流 B . 推动了瓷器的技术进步 C . 体现了对外贸易的繁荣 D . 说明社会审美情趣变化
  • 14. 公元前3世纪以后,随着大量廉价粮食不断输入罗马,意大利的“大地主不愿意再把他们的田地用于种植谷物了。他们更愿意栽种水果和树木,其中橄榄树和葡萄树占据着最重要的地位”。由此可推知,当时罗马(    )
    A . 奴隶制经济不断衰退 B . 庄园经济趋于解体 C . 农业生产日益商品化 D . 小农经济快速发展
  • 15. 据《元史·食货志》所载元朝中期商税数字,大都一年的商税为钞103万余锭,超出全国绝大多数行省一省的商税额,仅落后于江浙、河南行省。这表明(    )
    A . 政府改变重农抑商政策 B . 城市的商业职能突出 C . 南北经济差距逐步缩小 D . 大都是全国经济中心
  • 16. (2024高三上·道真月考) 《夏书》记载:“关石和钧,王府则有。”石、钧都是度量衡规制。夏墟考古中也发现有陶、骨等制成的规格等级强严的量器和少量青铜制成的量器。这表明夏朝(    )
    A . 小农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B . 史书记载与事实完全一致 C . 着力规范市场交易行为 D . 手工业生产技术领先世界
  • 17. 下表所示分别为古罗马和古代中国典籍中对某一史事的相关记载,据此可以被认定为史实的是(    )

    史料

    出处

    (中国人)织成锦绣之绮,贩运罗马,富豪贵族之妇女,裁成衣服,光耀夺目。由大地东端运至西端,故极其辛苦

    [古罗马]普林尼《自然史》

    大秦,又常利得中国丝,解以为胡绫,故数与安息诸国交市于海中

    《魏略·西我传》

    A . 古罗马具备一定的绸缎加工技术 B . 古代中国和古罗马存在直接交流 C . 丝绸主要通过陆路运输到达罗马 D . 安息帝国垄断了东西方丝绸贸易
  • 18. 朱元璋时期,采用折变的方案,把胡椒、苏木这些珍贵的南洋香料,作为各级官员工资发放,取得良好效果。但随着郑和下西洋的开展,这一政策却遭到了群臣反对,最终被迫废除。这反映明朝(    )
    A . 中央财政状况逐渐得到改善 B . 香料货币功能因贸易扩大而丧失 C . 官方贸易加强了中外的交流 D . 明朝政府已经具备现代金融意识
二、材料分析题
  •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宋建立后。宋太宗“太平兴国初,京师置榷易院,乃诏诸蕃国香药宝货至广州、交趾、泉州、两浙”;……其后,在广南、福建、两浙置市舶司,“掌市易南蕃诸国物货航舶而至者”以管理海外贸易。……宋高宗曰:“市舶之利颇助国用,宜循旧法,以招徕远人,阜通货贿。”……(元朝)至元十五年八月,诏行中书省曰:“诸蕃国列居东南岛屿者,皆有慕义之心,可因蕃舶诸人宣布朕意。其往来互市,各从所欲。”

    ——孟原召《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几个问题》

    材料二:中国茶文化是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许多经典文化以茶为载休,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唐宋时期,中国的文化在世界上是处于领先地位的。周边国家大量的僧侣和留学生来中国学习文化的同时,也将茶的种植方式传播到了各自的国家和地区。譬如朝鲜和日本茶文化传到这些国家后便与本国的文化相融合,催生出了具有本土特色的茶文化。……新航路开辟后,西方国家在海外的殖民贸易在本质上是以国家组织的形式对落后地区的资源掠夺但客观上却促进了中国的茶文化在这些国家和地区传播。

    ——吉峰《论中国茶文化传播的方式与渠道》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繁荣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简述该时期海外贸易繁荣的具体表现。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新航路开辟前中国茶文化传播的特点。请分别指出日本和英国在中国茶文化基础上创造出的新的茶文化。
  •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茶马古道是云南、四川与西藏之间的古代贸易通道,由于是用川、滇的茶叶与西藏的马匹、药材交易,以马帮运输,故称“茶马古道”。茶马古道连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境内,直到抵达西亚、西非红海岸。……茶马古道起源于唐宋时期的“茶马互市”。因康藏属高寒地区,糌粑、奶类、酥油、牛羊肉是藏民的主食。在高寒地区,需要摄入含热量高的脂肪,但没有蔬菜,糌粑又燥热,过多的脂肪在人体内不易分解,而茶叶既能够分解脂肪,又防止燥热,故藏民在长期的生活中,创造了喝酥油茶的高原生活习惯,但藏区不产茶。而在内地,民间役使和军队征战都需要大量的骡马,但供不应求,而藏区和川、滇边地则产良马。于是,具有互补性的茶和马的交易即“茶马互市”便应运而生。

    材料二:至宋朝,茶马交易主要在陕甘地区,易马的茶叶就地取于川蜀,并在成都、秦州(今甘肃天水)各置榷茶和买马司。当时契丹、西夏和女真等少数民族的崛起对两宋政权造成严重威胁,迫使朝廷同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保持友好关系,以便集中力量与西北少数民族政权抗衡。在这种情况下,“茶马互市”除了为朝廷提供一笔巨额茶利收入以补充军费之需外,更重要的是既满足了国家对战马的需要,又维护了宋朝西南边境的安全。

    元代时,官府废止了宋代实行的茶马治边政策。为了加强对藏区的管理,在“茶马古道”沿线推行“土官治土民”的土司制度,把以“茶马互市”为主的交通线路定为正式驿路,并设置驿站。从此“茶马古道”既是经贸之道、文化之道,又是治藏之道。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夏克传《堪与“丝绸之路”相媲美的茶马古道》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茶马古道”出现的主要原因。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茶马古道”的特点及主要作用。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