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安徽省安庆市部分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第一...

更新时间:2024-07-29 浏览次数:26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2023高二下·安庆月考) 南宋初年,“中原士民,扶携南渡,不知其几千万人”,南方地区小麦价格暴涨,“农获其利,倍于种稻”,小麦在南方大规模种植,南稻北麦的粮食作物分布格局被打破。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①南迁的北方人民对面食的需求推动小麦种植

       ②《农政全书》的刊刻推广了先进的种植技术

       ③稻麦兼种技术的发展为小麦种植提供了条件

       ④曲辕犁开始从北方引入,促进生产效率提高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①④ D . ②③
  • 2. (2023高二下·安庆月考) 一项考古统计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120余处,其中长江流域90余处,黄河流域12处,另有闽、浙、台数处。炭化粟粒、粟壳遗存40余处,分布于山东、河北、浙江、新疆等省区。据此可以推断(   )

    ①我国南方粮食种植比北方发达,且早于北方

    ②我国的原始农业种植,南北地域特色明显

    ③南北地域之间,粮食品种已有交流

    ④我国是世界古代农业种植的发祥地之一

    A . ①③ B . ①②③ C . ②④ D . ②③④
  • 3. (2023高二下·海南期中) 农业的产生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这场革命被称为“农业革命”或“新石器革命”。下列现象能够直接论证这一观点的是(   )
    A . 世界人口出现快速增长 B . 原始宗教的产生与传播 C . 天文、历法、科技发展迅速 D . 城市和国家的兴起与发展
  • 4. (2023高二下·安庆月考) 下图是《天工开物》中的木版插图。对其蕴含的历史信息提取准确的是(  )

    A . 活塞式木风箱已应用于冶炼业 B . 用煤冶铁的现象已经较为普遍 C . 民营手工业取代官营占据主导 D . 其绘画风格与水墨画一脉相承
  • 5. (2023高二下·安庆月考)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鼓励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生产模式。在古希腊罗马历史上,氏族部落解体以后,一家一户的家庭劳作也日渐普及。对此合理的解读是(   )
    A . 交流使小农经济成为东西方当时主流的生产方式   B . 东西方家庭生产模式的出现均源于生产力的进步 C . 亚历山大帝国的远征推广了以家庭为单位的模式   D . 男耕女织的分工构成东西方农业生产的最初形式
  • 6. (2023高二下·安庆月考) 下图是汉朝时期一些画像砖中呈现的或与农业有关的耕作现象。这些技术的出现(   )

    A . 促进了西汉初期经济的恢复 B . 表明汉朝精耕细作技术南移 C . 彻底解决了劳动力不足问题 D . 有助于汉朝社会经济的进步
  • 7. (2023高二下·安庆月考) 经两汉之际社会大动乱的破坏,关中经济一度残破,“民饥饿相食,死者数十万”,长安一时成为废墟。然而经数十年恢复,在东汉时期依然具有举足轻重的经济地位。东汉关中经济恢复,主要原因是(   )
    A . 传统重农抑商政策 B . 新农具新农技推广 C . 北方边境相对安定 D . 关中平原环境恢复
  • 8. (2023高二下·安庆月考)   1724—1851年,江南三省(江苏、安徽、浙江)通过扩大耕地面积所生产的粮食约占整个粮食增产的20%,而剩余的80%是通过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来获得。这反映了,清代江南三省(    )
    A . 精耕细作在农业生产中作用减弱 B . 人地矛盾开始突出 C . 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助推粮食安全 D . 外来高产作物引进
  • 9. (2023高二下·安庆月考) 下图为元代王祯《农书》所绘的高转筒车,它藉助湍急的河水冲动,提水高度较一般筒车加大,适用于水低岸高的山地、丘陵地区。高转筒车的出现(   )

    A . 源于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理论创新 B . 表明农业生产需求促进农具改进 C . 代表古代农业灌溉技术最高水平 D . 有利于古代农村产业结构的变革
  • 10. (2023高二下·安庆月考) 中国古代在农业和手工业发展中,发明了许多工具,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下列发明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A . ①②③④ B . ②①③④ C . ②③④① D . ④③①②
  • 11. (2024高一上·唐山月考) 春秋之前,诸侯国之间的边界较为模糊,存在大量的荒地,作为各诸侯国的缓冲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界限逐步清晰。这一变化的原因有(   )
    A . 分封制度的强化 B . 井田制度的推广 C . 生产技术的进步 D . 土地兼并的加剧
  • 12. (2023高二下·安庆月考) 目前,我国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众多,其中在良渚文化的墓葬遗存中,有的墓葬建有人工堆筑的大型墓台、宽大的墓穴、精致的葬具,特别是随葬有一大批制作精美的玉礼器。有的墓穴狭小,随葬的只是简陋的陶器及小件的装饰用玉饰件,也没有专门的营建墓地,只是散落在居住址的周围。这说明当时(    )
    A . 社会分化日益加剧 B . 墓葬风格呈现地域差异 C . 礼乐制度日趋完备 D . 手工业生产趋于专业化
  • 13. (2023高二下·安庆月考) 将史事定位在特定时间和空间的框架下是历史认识的基点。战国时期,咸阳所在地区农业发达的因素有(   )

    ①采用铁犁牛耕等农业生产技术        
    ②郑国主持郑国渠工程

    ③秦国李冰主持修建了都江堰          
    ④关中农民创造“井渠”法灌溉农田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 14. (2023高二下·安庆月考) 下图是成都地区出土的东汉浮雕瓦片,上半部分刻画的是打猎场面,下半部分刻画的是农民劳作于田地的场面。此文物可以用来研究当时(   )

    A . 豪强地主势力加强土地兼并的原因 B . 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发展状况 C . 个体耕作模式制约农业发展的表现 D . 农业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情形
  • 15. (2023高二下·蚌埠月考) 先秦时期,官方颁布的月令体著作中,将一年中每月的物候列出,表明动植物的生长情况,然后要求人们按照时令合理安排采集渔猎活动和农业生产。这反映出当时(   )
    A . 自然科学有了长足进步 B . 官方重视发展农业经济 C . 争霸战争推动农业发展 D . 耕作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 16. (2023高二下·蚌埠月考) 农业、畜牧业的产生,使人类的经济从旧石器时代的以采集、狩猎为基础的攫取性经济逐渐转变为以农业、畜牧业为基础的生产性经济。以下关于农业产生的意义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农业的出现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上的第一次革命 B . 农业的出现促进了人类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 C . 农业的出现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D . 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开始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 17. (2023高二下·安庆月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随着农耕和畜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提高,私有制逐渐产生,……男女在生产劳动中的地位有了变更……原来的部落管理机关为一种新的由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公共权力所代替。

    ——摘自周一良、吴于廑主编《世界通史》

    材料二:社会上出现了穷人和富人、奴隶和奴隶主之后,奴隶主阶级为了保护他们手中的货币和其他财富,维持他们的特权地位,镇压被剥削者的反抗,便设立了各种强制性的暴力机关,如军队、警察、监狱、法庭等。从此,古老的氏族制度完全解体,国家产生了,人类进入了奴隶社会。

    ——摘自上海师大历史系《世界史话·古代中世纪部分》

    1. (1)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角度阐述人类文明的产生条件。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人类文明产生的基本标志,为什么说“国家产生了,人类进入了奴隶社会”?
  • 18. (2023高二下·安庆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秦代,南方的主食以稻为主,而北方的主食以粟为主。粟是黍和稷的总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粟就是产量最大,也是秦人最常吃的食品。

    在汉代,黄河中下游地区以种植大小麦为最多,其次是粳稻和粟类;北方草原地区以种植荞麦、高粱为主;西北高原地区以种植粟类为主;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以种植水稻为最多。这种因地理气候的差异而形成的几个不同作物区,至迟在西汉时期就已经形成了。各作物区种植的主要谷类成为各作物区人民的主食来源。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魏晋南北朝的日常生活方式与秦汉一脉相承,但也带有相当浓厚的时代色彩。这一时期的主食有饭、饼(蒸饼、汤饼、油饼、烧饼、胡饼等)、粥等。佐餐的菜肴副食,富贵人家以肉、鱼、禽、蛋等为主,穷人则以盐豉、燥蒜、蔬菜为主。

    唐代饮食比前代更加丰富多彩,主食以麦、粟、稻为主,间以多种杂粮。小麦面食为最主要的食品。副食以葱、韭、蒜、菠菜、竹笋、杏、梨、枣、瓜、葡萄等蔬果为主。唐代饮食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胡食盛行,尤其是开元以后,“贵人御馔,尽供胡食”,成为一时风尚。前述胡饼即是一种胡食,这是唐代民族融合的结果。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饮食方面,宋人引进了早熟的占城稻,不啻多了一季的收获。而且,新品种的稻米皮薄糠少,可以食用的米粮重量也增加不少。北方及中部,麦类取代小米成为主要的食粮。五代以后,豆腐成为家常食物,麦类与豆类富含蛋白质的制品,如面筋、豆皮等,也已是日常食用之物。这些素食的出现与推广,当与佛教禁杀茹素的要求有相当关系。

    宋元之世,讨论食疗养生治病的著作颇多。举例言之,宋人陈直《养老奉亲书》及元人邹铉《寿亲养老新书》都详论老年人饮食应予注意处,也介绍了一些特具营养价值的饮品与食物。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1. (1) 依据材料一、二、三,概括秦汉至宋元饮食结构的特点。
    2. (2) 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秦汉以来饮食特点形成的原因。
  • 19. (2023高二下·安庆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自西周出现采矿业,春秋时期有了冶铁业。现有文献显示,西周至明清历代历朝都有政府管制矿产和冶铁业的记载。汉朝,官方为限制地方势力,实施严格的官营冶铁和税收管理,并杜绝地方私自铸铁。明朝初期,在时间上临近工业革命的开端,明太祖认为矿冶业劳民伤财,下令停止采矿冶铁,后虽有所松动,但终又行禁令。康熙和雍正统治时期都禁止包括冶铁在内的矿务。

    2000多年来,封建王朝的统治者严管采矿冶铁业,造成了中国冶铁业技术很容易因政府的禁铁政策而丧失整体传承的连续性。因此,从18世纪末期到19世纪末期的100年间,中国的冶铁业很快从领先世界沦落到极度落后于世界的境地。

    ——摘编自毛卫民《古代中西方铁器应用的比较》

    材料二:

    1856年,德国人西门子构想了一种具有熔池的高效炼钢炉。基于西门子的构想,1864年法国人马丁建造了第一个专用炼钢设备,被称为西门子——马丁炉,又名平炉。由此开始了现代的炼钢生产。在发明了平炉炼钢法之后,西门子尝试用直接还原法来为平炉生产无需高炉而直接产自铁矿石的生铁。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他做了大量的尝试。1867年,他获得第一个专利。

    1856年英国人贝斯麦公布了一种转炉炼钢法,在一个可以翻转的熔池内把空气吹入生铁来炼钢的高效方法,但这种方法并不适用于西欧地区生产的酸性生铁。1878年,英国的托马斯发明了把炉砖改造成碱性砖的托马斯法,并迅速在法国和德国得到推广应用。随即,1895年,英、美、法、德的钢产总量已经超过了1 000万吨。从历史上来看,优质钢铁材料的大规模生产,有力地支撑了工业革命的推进。

    ——摘编自王龙《论近现代英国钢铁生产技术的发展》等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封建统治者对采矿冶铁业严管政策的影响。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与近代欧洲钢铁业发展的不同走向,并分析原因。
  • 20. (2023高二下·安庆月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分别说出图1、图2、图3、图4中的社会生产的基本特征,并简要说明引起生产变化的根本原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