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宁夏银川市六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更新时间:2024-05-06 浏览次数:4 类型:期末考试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0分)
  • 1. (2023·湖南模拟) 下表为原始社会晚期部分墓葬出土情况。表中现象反映了(    )

    时间

    遗址

    出土情况

    距今8000年前后

    河南舞阳贾湖

    随葬骨规形器、骨律管(骨笛)等可能用于观象授时的天文工具

    距今6000年左右

    河南汝州阎村

    基中陪葬的一件陶器上彩绘了具有战争纪念碑性质的“鹊鱼钺图”

    距今5000年前后

    浙江余姚良渚镇

    遗址有宫殿区、内外城垣,十数座高、低水坝等水利工程

    A . 公共权力不断加强的趋势 B . 私有制的产生和贫富分化 C . 氏族成员经济待遇的差异 D . 等级观念产生和阶级分化
  • 2. (2021·深圳二模) 周代对国君的亲属关系作出诸多限制,要求国君的族人与兄弟不能以亲情之原则对待国君。此外,周代还强调“不以家事辞王事,以王事辞家事”。这些观念(   )
    A . 表明宗法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B . 说明君主专制已经建立 C . 注重对公共政治秩序的维护 D . 反映血缘关系逐渐弱化
  • 3. 锡命礼是西周王朝天子册封各国诸侯和中央王官的政治工具。而《国语•周语》记载晋惠公接受天子锡命时“执玉卑,拜不稽首”。周平王和周襄王分别锡命晋文侯和晋文公时,赐物中均没有出现“鈇钺”(帝王赐予的专征专杀之权)这一物品。这些现象反映出这一时期( )
    A . 血缘关系与政治隶属关系有机结合 B . 周王室的政治影响力遭到削弱 C . 贵族内部矛盾促进了权力的再分配 D . 土地制度变革动摇了等级秩序
  • 4. (2020·江苏) 近年江西新干出土了一批商代青铜农具,有犁、耜、斧、铲、镰等,种类较为齐全。某些类型的农具还是首次发现,更无使用之痕。不少农具铸有云纹、兽面纹、蝉纹等具有神秘意义的纹饰,绝非一般农具所能铸刻。这反映出(   )
    A . 青铜农具最早出现于江西新干 B . 成套青铜农具有利于精耕细作 C . 青铜农具基本不用于农业生产 D . 全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 5. 出土秦简《效律》是关于核验、审计各级官府物资账目的法律,其中有以下规定(费,罚缴一定数量的财物),据此可知,这一立法旨在( )

    衡制

    误差

    货罚

    量制

    误差

    货罚

    十六两以上

    一甲

    二升以上

    一甲

    四两以上

    一盾

    一升以上

    一盾

    三铢以上

    一盾

    半升以上

    一甲

    A . 保障军备供给 B . 打击不法商人 C . 加强吏治建设 D . 提高生产水平
  • 6. (2022高二下·砚山月考) 封泥,又称泥封、艺泥,是盖有古代玺印的干燥坚硬的泥团,作为古代缄封公文书信,物品以防私拆的信验物。秦代出土的封泥中有称“某守”或“某大守”的,如“九江守印”“即墨大守”(如图)等。这类封泥可用来研究秦代(   )

    A . 中央政府的行政机构 B . 地方割据称雄的概况 C . 贵族政治体制的特征 D . 地方职官体系的史实
  • 7. 如图为汉代画像砖图“二桃杀三士”,齐景公与晏婴合谋,馈二桃于公孙接、田开疆和古冶子三人,由他们“计功而食桃”。三人述说了各自的功绩,公孙接、田开疆听了古冶子的事迹,认为“取桃不让,是贪也,然而不死,无勇也”,遂拔剑自刎。古冶子耻于自己的言行,自认不仁、不义,也拔剑自刎了。据此可知,该画像砖(   )

    A . 反映出汉代思想文化多元化 B . 有利于推动儒学的社会教化 C . 是研究秦汉历史的二手史料 D . 再现了齐国尚武的社会风貌
  • 8. 据记载,隋炀帝曾说“天下之重,非独治所安”;唐太宗曾称“重任不可以独居,故与人共守之”;武则天曾言“九域之至广,岂一人之独化”《贞观政要》中也有“首虽尊高,必资手足以成体:君虽明哲,必藉股肱以致治”的记载,这些主张( )
    A . 改变了专制政权的运行机制 B . 突出了政府机构的辅弼作用 C . 形成了君臣共治的良好局面 D . 提升了宰相群体的政治地位
  • 9. 如图分别为隋唐和元朝时期的大运河示意图。对两图解读正确的是( )

    隋朝大运河                                                               元朝大运河

    A . 都有利于保障都城物资供应 B . 都减轻了南方人民赋税负担 C . 都推动了政治经济中心南移 D . 都促进了关中与江南的交流
  • 10. 宋代以前为了宣扬功业或宗教追求,画家创作了大量为政治宣传和道德说教服务的涉及神话、宗教题材的绘画。宋代的文人画家逐渐走出传统,将更多目光转向民间生活,注重刻画民众日常活动或精神品质。宋代绘画艺术的创新体现了( )
    A . 王朝内忧外患加剧 B . 士大夫政治地位提升 C . 理学的影响力扩大 D . 画学理论的与时俱进
  • 11. (2022·湖北) 宋初《百家姓》以“赵钱孙李”为首,而唐末五代河西节度使张议潮割据敦煌时期形成的《敦煌百家姓》写本以“张王李赵”为首。二者排序不同体现了(    )
    A . 地域文化观念的差异 B . 崇文抑武政策的实施 C . 社会流动的日渐固化 D . 门第观念的历史遗留
  • 12. 如图是秦至清粮食生产和需求演变图,结合时代背景,对该图的历史解释最正确的是( ) 

    A . 政局的不断变动会导致粮食的总需求量上升 B . 隋唐新物种的引进促进了粮食总产量的大增 C . 宋代粮食总产量的增加有赖于新技术的使用 D . 明清人口的频繁流动导致粮食总需求量上升
  • 13. (2019高二下·大庆期末) 明清时期出现“典卖现在之产,稀图未然之益,合什伯小分为一大股”的典卖地产投资工商业的现象。而山东人刘滋世卖田20余亩还债,以所余10两白银经商,结果起家致富,20年后,“田连阡陌,家累数万金”。材料说明(   )
    A . 商人购田阻碍扩大再生产 B . 土地经营市场化现象开始出现 C . 出现地权与资本相互转化 D . 政府已逐渐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 14. 明初朱元璋定城隍之制,城隍庙成为官方祭祀的礼制场所,严禁民众逾越。晚明以降,江南城隍庙日益成为民众娱乐化的公共空间,官府企图加强对城隍庙的控制,却收效甚微。关于明清城隍庙的变化解读正确的是( )
    A . 江南城市商品经济发展的反映 B . 民间城隍神信仰渐趋动摇 C . 中央政府对江南的控制力减弱 D . 明清时期礼崩乐坏的结果
  • 15. (2020高二下·吉林月考) 英国汉学家蓝诗玲解释为自己的著作起名为《鸦片战争》是因为“这场战争关键就在鸦片”,“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对华鸦片贸易依然是英国财政的重中之重。”英国政府之所以重视鸦片贸易,主要在于(   )
    A . 英国政府急需鸦片贸易打开中国市场 B . 英国政府急需鸦片贸易扭转贸易逆差 C . 鸦片贸易捍卫了英国“自由贸易”原则 D . 鸦片贸易对于英国的政治影响力至为重要
  • 16. 如图所示为漫画《中国新制服》,漫画中人物头戴“洋烟赔款”帽子,身穿各种“捐”“税”结合的百衲衣。该漫画可用于研究( )

    A . 晚清时期服饰的近代化 B .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 C . 清政府赋税制度的变化 D . 晚清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 17. 19世纪中后期,上海、天津、汉口等地逐步形成了具有地方货币特色的“虚银两”,从货币信用与运行机制上看,“虚银两并无实物存在,仅作为实物银的价值符号和折算标准而存在,代表白银发挥货币职能”。由此可知,“虚银两”的形成( )
    A . 反映了清政府经济主权受损 B . 适应了对外贸易发展的需要 C . 说明白银实物不被市场认可 D . 因太平天国运动被政府默许
  • 18. 优贡考试是清廷废除科举后保留的善后举措。据1907年《时报》载:在浙江优贡考试期间,一位趋新的外地书商发现当地士子对新学的了解相当“卑下”,“思想之鄙陋有不能言语形容者”,他“不禁为吾浙前途悲”。据此可知,当时( )
    A . 风俗习惯新旧杂糅 B . 教育近代化艰难起步 C . 社会呈现转型特征 D . 士子对新政缺乏信心
  • 19. 梁启超说:“畴昔谈立宪、谈共和者,偶见经典中某字某句与立宪、共和等字义略相近,辄摭拾以沾沾自喜,谓此制为我所固有。……以为所谓立宪、共和者不过如是,而不复追求其真义之所存。”据此推知,梁启超意在( )
    A . 宣扬中学西学同源 B . 说明民主政治须结合传统 C . 反思戊戌变法得失 D . 强调国人未领悟民权真谛
  • 20. (2022高一下·南充期中) 民国初年,英国卜内门公司垄断国内纯碱市场。1917年民族企业家范旭东创办永利制碱公司,生产出红三角牌纯碱,结束了洋碱独霸国内市场的历史,并在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质奖章。红三角牌纯碱的成功折射出( )
    A . 近代民族工业全面提升 B . 实业救国的时代精神 C . 列强资本在中国的萎缩 D . 近代工业的主导地位
  • 21.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中国》一文中写道:“中国民族义的高涨固然是甲午战后中国社会变革的一大特色,……但此民族主义决非排他性的、狭隘的,而是建立在中国人希望加入国际社会作为平等一员的强烈愿望的基石之上,是中国重新定位自己及世界之思考的结晶。”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
    A . 力图树立全新与平等的国家形象 B . 已获得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 C . 能与各战胜国平等分享胜利果实 D . 能客观理性地认识国际形势
  • 22. (2023高一下·沈阳开学考) 1934年,《红色中华》曾记录了江西兴国的一位女工的发言:“以前女人都是被男人管的,现在我们女人都不受男人管理。以前女人话事(赣南方言,说话)也不自由,现在我们女人可以在会场上演说;以前我们女人不能在外面做事,现在我们女人都热烈地参加革命工作。”这表明在当时( )
    A . 中国共产党积极构建革命统一战线 B . 民国时期妇女受西方思想影响较大 C . 苏维埃政权积极推进苏区社会变革 D . 国民革命引发了妇女解放的新浪潮
  • 23. 华北沦陷后,日伪政权在沦陷区开设“交易场”,规定所有农产品按其所定价格及等级进行场内交易。1942年后,农产品由日伪行政机关、新民会、军警宪特以暴力与武力手段强行收缴。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华北人民反抗激烈 B . 百团大战沉重打击日军 C . 日本物资危机加剧 D .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
  • 24.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新中国进行以156项工程为核心的工业化建设。如图可反映出这一时期( ) 

    A . 忽略农业和轻工业同步发展 B . 工业建设考虑地域平衡 C . 基本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D . 不利于工业的良性循环
  • 25. 1954年宪法明确规定居民可“自由居住和迁徙”,而1958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 登记条例》规定:“公民由农村迁往城市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或户口登记机关准予迁入的证明”。这一变化( )
    A . 适应了计划经济发展要求 B . 旨在用法律手段来控制城市人口规模 C . 纠正了人民公社化的弊端 D . 反映了国民经济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
  • 26. 新中国成立初期,解放军总兵力是550万,经过精简,到1958年底军队规模为240万人左右。到70年代中期,军队员额大幅上升,最多时达 600 多万。导致 70年代军队员额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 . 苏联政府和军队的支援 B . 国际形势和周边局势恶化 C . 大规模三线建设的需要 D .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需要
  • 27. 下表为1950-1976年中国与日本、西德、苏联、美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变化趋势表。据此可知,中国这一时期(   ) 

    A . 国民经济布局不断改善 B . 逐步突破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 C . 对外开放政策适时调整 D . 缩小了与世界大国的经济差距
  • 28. 据统计,1978~1980年国家领导人对发达国家出访的年平均增长率为57%,是增幅最快的;对正在进行改革的社会主义国家出访年平均增长率为41%,位居第二。同时,这一时期出访次数增长最快的是科技、经济和教育代表团,并邀请相关专家来华讲座,召开学术会议以巩固学习成果。这些外交活动( )
    A . 主要立足于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新变化 B . 推动了中国与亚非拉国家建交高潮的出现 C . 意在拓展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思路 D . 说明中国外交实践开始打破意识形态限制
  • 29. 1986年,新闻报纸上“联营”“星期日工程师”等词频现。不少“泥腿子”低价买走了国营工厂转成闲置的机器设备,搬进粗粗建成的厂房里,这些机器日以继夜地隆隆作响,越来越多的工程师接受农民厂长们的私下聘用,一到周末就卷着图纸到乡下工厂上班。这体现了( )
    A . 现代企业制度正逐步建立 B . 体制改革激发经营活力 C . 公私合营已成为时代湖流 D . 知识经济得到企业重视
  • 30. (2022·广东一模) 20世纪80年代,外汇市场存在官方汇价市场和外汇调剂市场,外汇调剂市场中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明显高于官方汇价市场。1994年汇率并轨改革后,人民币兑美元的官方汇价从5.7:1调整为8.7:1,同时实行单一浮动汇率制。1994年汇率改革( )
    A . 有利于构建国际金融新秩序 B . 加大了中国对外贸易的逆差 C . 得益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成 D . 助推了出口导向型经济战略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0分)
  • 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清时期“与山争地”及“与水争田”的趋势日益突出,土地资源开发进入一个新阶段。玉米、红薯、洋芋的引种,人口持续的大规模向山区流动,带来持续的山地垦殖扩张。广东惠州、潮州山区民营冶铁场达 44处,“山脚起炉,少则五六座,多则一二十座,在山掘矿,煽铁获利”。明清时期,各地还通过围垦河滩、沼泽、海涂等方式“与水争田”,实现耕地增长。地势低洼的太湖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则形成桑基鱼塘的农业模式,“两利俱全,十倍禾稼”。与土地开发兴盛相应,清代关于土地开发利用的讨论增多,不少官员、学者呼吁保护林木和植树造林,然而“山林既尽,无以宿水,溪流渐涸,田里多荒”的现象愈演愈烈。 

    ——摘编自张建民《明清时期的山地资源开发及山区发展思想》等

    材料二抗战时期,华北各根据地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法令政策,禁止任意砍伐,大力提倡植树造林运动,明确林地产权,调动农民造林积极性,采取“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的原则,把造林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垦荒与造林同步。根据地政府还颁布了一系列农田水利建设条例,“整理旧渠、开凿新渠”“变旱田为水田”,因地制宜,大小结合,提倡兴修小型水利工程,大小河流和官堤民埝必须全面掌握和统一治理。调动群众参与水利建设,开渠用合作社的办法,地、工具、资金、劳动力均可入股,修成后按股分利。部分工程当地群众以边区领导人的名字命名,如荣臻渠、伯承桥、小平桥等等,增进了政民的团结。 

    ——摘编自吴云峰《华北抗日根据地林业工作研究》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时期“与山争地”“与水争田”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华北抗日根据地环境治理的特点及意义。
  •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历史学是通过史料研究人类社会历史的学科,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科学,强调在丰富确实的史料基础上,进行具体的分析和综合研究,以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现在史学界通常把史料分为三大类,即实物史料、文字史料和口传史料。其中实物史料大体上可再分为遗址、墓葬、遗物、人体本身和古代语言四小类。史料各有特点,难以相互代替,但可相互补充。宋史专家邓广铭说:“宋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如图1、图2是有关宋代的两则史料。

    ——摘编自安作璋主编《中国古代史史料学》等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图1和图2在研讨宋代社会经济时的史料价值,并指出在运用史料时应注意的问题。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如需全面认知宋代社会经济应该关注的基本因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