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 述 | 出处 |
“昆企榜礴,道本虚一,圣有大衍,微寓于《易》(认为数学“大则可以通神明,顺性命;小则可以经世物,类万物。” | 秦九韶《数书九章》 |
“凡习四元者,以明理为务;必达乘除升降进退之理,乃尽性穷神之学也。”“理”指数学之理,在他看来这与理学家所讲的“理”是同质的,探究数学之“理”就可以“尽性”。 | 朱世杰《四元玉鉴卷首》 |
杨辉对理学家所推崇的河图洛书进行了数字化的处理,并进一步引申出对纵横图的数学研究,从数学角度看,“洛书”是一个三阶纵横图,杨辉在此基础上,勾列出四阶纵横图,并阐述了勾画的方法。 | 《杨辉算法续古摘奇算法》 |
A.五四精神
B.特区精神
C.遵义会议精神
D.西柏坡精神 E.抗美援朝精神
F.红船精神
G.延安精神
H.探月精神
材料一:
材料二:为总结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纠正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中共中央于汉口秘密召集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中国革命从此开始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 ⋯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道路的艰辛探索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断从失败中总结经验,在反对“左”倾机会主义的斗争中,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终于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摘编自丁俊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第一卷
①:
②:
③:
④:
⑤:
分析其开辟的意义。
材料一:从秦汉至晚清二千多年间,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各有大致不变的方面,但就总的趋势而言,这些方面又并非没有变化。……这些变化是平和的、渐进的和累积的,从变化迅速的现时代或短时段的眼光看,社会不免呈“停滞”或“缓进”之象,但它的内部实在又酝酿并产生了相当的变化。
——改编自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
材料二:西方列强通过发动鸦片战争和签订不平等条约强行打开了中国的门户,迫使这个长期封闭的东方古国向世界开放,并给它套上了沉重的殖民枷锁。这场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使中国社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郑师渠主编《中国近代史》
材料一:汉武帝对西域地区民族政策的实施是在当时历史背景下根据对局势的整体分析作出的卓有成效的正确举措。通过与乌孙和亲,达到了断匈奴右臂的目的,同时也将势力深入西域,保护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屯垦戍边、宽抚厚䘵等政策的执行,增进了汉王朝与西域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交流,加速了各民族的融合,巩固了西汉王朝在西域的政治地位,使西域各国衷心臣服于西汉,最终形成了抗击匈奴的强大力量。战胜匈奴统一西域,为设立西域都护府奠定基础,终于在公元前 60 年使西域正式纳入西汉版图。
——摘编自张倩《汉武帝在西域的民族政府研究》
材料二:贞观二十一年(647)在唐太宗晚年总结统治经验时,就曾以“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狗粮,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作为一条重要的成功经验向群臣宣扬。唐朝对包括西域在内的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宽和团结政策,得到了各少数民族的衷心拥护。唐沿袭汉朝的做法,对于归附的西域各国君长都加以册封,设置羁縻州的即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由于唐朝皇室有少数民族血统,吸取历史经验,承继两汉和亲、通婚政策更为积极广泛,经常用之解决争端,改善与西北少数民族的关系。据史籍记载,唐朝下嫁给少数民族首领的和亲公主计 15 名。
——摘编自殷晴《汉唐民族西域政策述论》
中国明末清初的思想启蒙(16﹣17 世纪)明清启蒙运动是在复兴“三代之制”的旗帜下展开的。如黄宗羲等曾以《左传》中民为“神之主”、《孟子》中“民贵君轻”的思想来批判君主专制:“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早期启蒙运动犹如在理学的磐石下畸形生长的一株弱草,发生的范围主要局限在少数进步思想家中,其影响也未超出少数清醒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及江南一带的士子阶层。
——摘编自刘念慈《试析中国早期启蒙运动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异同》
以上为中国明末清初思想启蒙的内容。根据相关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逻辑清楚,史实合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