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南省长沙麓山国际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历...

更新时间:2023-03-15 浏览次数:35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共 16 小题,满分 48 分,每小题 3 分)
  • 1. 西周晚期的青铜铭文字体渐趋于规范。此后,铭文愈加变得种类多端并随地域不同而风格迥异,如秦国的书体有着浓厚的宗周色彩;南方诸国的铭文曾流行过修长的字体,但风格与东方的有所不同。春秋末期甚至还出现了以鸟兽为装饰的美术字——鸟虫书,奇道多变,极难识。这实质上反映了(   )
    A . 宗法观念的影响区域有别 B . 大一统的政治格局逐渐形成 C . 南北方经济发展的差异性 D . 礼崩乐坏推动文化的多元化
  • 2. 汉武帝时,将军杨仆屡建大功,但因家乡宜阳在函谷关外,以不是关内人为耻,请求武帝同意将函谷关向东迁移,“武帝意亦好广阔,于是徙关于新安”。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
    A . 汉武帝“好广阔”体现了其好大喜功的特点 B . “耻为关外民”折射了民众对中央的心理认同 C . “关中本位”是汉重要的地缘政治思想 D . “杨仆移关”迎合了汉武帝的政治需求
  • 3. (2022高一上·朝阳期中) 据史料记载商周时期国君被放逐的事例很多,著名的如伊尹将太甲放之于桐宫 ,国人暴动使厉王出奔于彘等。对于这些情况时人不以为怪,周王后裔王子朝对周厉王被逐事曾直言不讳地说:“至于厉王,王心戾虐,万民弗忍,君王于彘。”这反映了当时(   )
    A . 政治局面动荡不堪 B . 君主专制受到制约 C . 带有原始民主传统 D . 宗法制的逐渐崩溃
  • 4. 很多史学家运用“地下之新材料”与古文献记载相互印证,来考量古代历史文化。以下相关史料的比对研究,与上述最符合的是(   )
    A . 姜寨遗址与《回忆姜寨遗址的发掘》 B . 远古炎黄传说与汉代画像砖上的黄帝像 C . 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宫殿”复原图 D . 殷墟甲骨卜辞与《史记•殷本纪》
  • 5. 隋朝不仅实行“大索貌阅法”,即依据年龄和体态相貌核查户口,还实施了“输籍之法”,以划分户等及制定纳税标准。这些做法(   )
    A . 阻碍了小农经济有序发展 B . 加剧了豪强地主的土地兼并 C . 旨在控制人口并稳定财政 D . 反映了赋役制度的重大变革
  • 6. 唐代后期近 50 个藩镇中,东南藩镇从财力上支撑朝廷;边疆藩镇从武力上巩固了关中;而中原藩镇则具有镇遏河朔、屏障关中、沟通江淮的重要作用……共同构成了一个既密切联系又互相制约的整体结构。据此可知,唐末各藩镇(   )
    A . 注重维护中央权威 B . 导致国家由盛转衰 C . 独立割据相互混战 D . 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 7. 宋明时期,理学家们大幅度提升伦理精神的地位,认为伦理问题是解决政治问题的关键,上古“三代(夏、商、周)”之治完美地展现了这种伦理的底色,因为只有回归“三代”之治,全面恢 复“古制”才能建立起理想社会的架构。这说明(   )
    A . 先秦政治制度建立实现了社会安定 B . 宋明理学家的政治理想脱离了现实 C . 理学家们重视思想上的复古及完美 D . 宋明时期的道德价值重于政治价值
  • 8. (2022高二上·红塔期中) 两宋之际,北人大量南迁,一时间对小麦的需求量激增、价格日趋高昂。同时,租佃契约仍按旧例,佃户只在秋收稻米中按规定额缴租,而所种之麦并不征租,全部归佃户所有。稻麦二熟制就在南方得以推广。这表明(   )
    A . 经济因素利于生产技术的推广 B . 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C . 农民阶级的生产积极性被调动 D . 耕作方式的进步吸引人口流动
  • 9. 下面是宋元时期不同数学专著的记述。由此可推知( )

    记 述

    出处

    “昆企榜礴,道本虚一,圣有大衍,微寓于《易》(认为数学“大则可以通神明,顺性命;小则可以经世物,类万物。”

    秦九韶《数书九章》

    “凡习四元者,以明理为务;必达乘除升降进退之理,乃尽性穷神之学也。”“理”指数学之理,在他看来这与理学家所讲的“理”是同质的,探究数学之“理”就可以“尽性”。

    朱世杰《四元玉鉴卷首》

    杨辉对理学家所推崇的河图洛书进行了数字化的处理,并进一步引申出对纵横图的数学研究,从数学角度看,“洛书”是一个三阶纵横图,杨辉在此基础上,勾列出四阶纵横图,并阐述了勾画的方法。

    《杨辉算法续古摘奇算法》

    A . 宋元数学研究注重实际应用 B . 宋元数学成就领先世界 C . 理学思维阻碍了科学的发展 D . 理学推动了科学的进步
  • 10. 明代后期,政府改革工匠服役制度,允许部分工匠纳银代役,纳银之后由官府以银雇工。这一举措(   )
    A . 提高了官营手工业的竞争力 B . 解决了政府的财政危机 C . 使白银成为法定货币 D . 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
  • 11. 据一位日本学者统计,从 1912 年到 1936 年,中国进口轻工业产品下降幅度约有四分之三,1926 年轻工业产品的出口则增加了一倍多。重工业产品主要是机器的进口,1912 年占进口总额的 13.7%,1936 年则增至 47%.这反映了(   )
    A . 一战后轻重工业协调发展 B . 中国对外贸易处于顺差 C . 中国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D . 中国经济结构趋于平衡
  • 12. (2020高三上·运城月考)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随着对外交涉事务的不断增加,各省自主设立了洋务局、交涉 局之类的机构,作为对外交涉的职能部门。这反映出当时 (     )
    A . 天朝上国观念已经消亡 B . 民族国家意识仍需加强 C . 缺乏国家层面外交机构 D . 中央对地方丧失控制力
  • 13. (2020高二下·宁阳期中) 民国初年《申报》《大公报》以及政府公报中,“武昌首义”“共和成立”“民国 肇生”“辛亥之役”等名词连篇累牍;1917 年孙中山在汕头追述革命历程,称“一次 革命,起于武昌,为推翻满清之专制。二次革命,则在南京,为袁世凯暗杀宋教仁而起”。 据此可知,民国初年(    )
    A . 国民获得的民主自由权利有限 B . 国民评价辛亥革命缺乏共识 C . 辛亥革命的历史影响逐步扩大 D . “辛亥革命”一词未被广泛接受
  • 14. (2017高一上·山西月考) 1905年《孙中山在东京留学生欢迎会上的演说》认为,“吾侪不可谓中国不能共和,如谓不能,是反夫进化之公理也,是不知文明之真价也。……鄙人愿诸君于是等谬想淘汰洁尽,从最上之改革着手,则同胞幸甚!”由此说明孙中山(    )
    A . 建立了进步力量大联盟 B . 首创了民主共和思想 C . 借助维新变革挽救危亡 D . 主张通过革命实现共和
  • 15.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奇生认为,抗战胜利前的国共关系经历了三个阶段:党内有党、国中有国、一国两制。国共关系史上出现“党内有党”的局面,得益于(   )
    A . 中共二大制定了民主革命阶段纲领 B . 中共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C . 以“三大政策”为核心的新三民主义 D . 广东国民政府发动北伐战争的推动
  • 16. (2022高三上·大兴期末) 1925年,广东省召开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117 位农民代表参加大会,会议由中共党员彭湃等人主持,经过讨论,成立广东省农民协会并发表《广东省农民协会宣言》。这反映了(   )
    A . 农民运动正在蓬勃发展 B . 中共工作重心转向农村 C . 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权 D . 土地革命取得显著成果
二、材料题(共 4 小题,满分 52 分)
  • 17. 红色精神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孕育了一系列具有丰富时代内涵和民族特征的红色精神,共同构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红色精神谱系,为党带领人民指引方向。

    A.五四精神

    B.特区精神

    C.遵义会议精神

    D.西柏坡精神 E.抗美援朝精神

    F.红船精神

    G.延安精神

    H.探月精神

    材料一:

    材料二:为总结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纠正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中共中央于汉口秘密召集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中国革命从此开始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 ⋯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道路的艰辛探索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断从失败中总结经验,在反对“左”倾机会主义的斗争中,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终于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摘编自丁俊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第一卷

    1. (1) 请将材料一地图中的数字位置与上述有关精神的产生地相对应。(填写字母)

      ①:

      ②:

      ③:

      ④:

      ⑤: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是什么?

      分析其开辟的意义。

  •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从秦汉至晚清二千多年间,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各有大致不变的方面,但就总的趋势而言,这些方面又并非没有变化。……这些变化是平和的、渐进的和累积的,从变化迅速的现时代或短时段的眼光看,社会不免呈“停滞”或“缓进”之象,但它的内部实在又酝酿并产生了相当的变化。

    ——改编自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

    材料二:西方列强通过发动鸦片战争和签订不平等条约强行打开了中国的门户,迫使这个长期封闭的东方古国向世界开放,并给它套上了沉重的殖民枷锁。这场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使中国社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郑师渠主编《中国近代史》

    1. (1) 结合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对材料一中的“变化”与“不变”加以解释。
    2.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晚清时期列强“打开中国门户”的阶段,并简要说明“中国社会发生的根本性变化”在政治、经济上的表现。
  •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武帝对西域地区民族政策的实施是在当时历史背景下根据对局势的整体分析作出的卓有成效的正确举措。通过与乌孙和亲,达到了断匈奴右臂的目的,同时也将势力深入西域,保护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屯垦戍边、宽抚厚䘵等政策的执行,增进了汉王朝与西域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交流,加速了各民族的融合,巩固了西汉王朝在西域的政治地位,使西域各国衷心臣服于西汉,最终形成了抗击匈奴的强大力量。战胜匈奴统一西域,为设立西域都护府奠定基础,终于在公元前 60 年使西域正式纳入西汉版图。

    ——摘编自张倩《汉武帝在西域的民族政府研究》

    材料二:贞观二十一年(647)在唐太宗晚年总结统治经验时,就曾以“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狗粮,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作为一条重要的成功经验向群臣宣扬。唐朝对包括西域在内的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宽和团结政策,得到了各少数民族的衷心拥护。唐沿袭汉朝的做法,对于归附的西域各国君长都加以册封,设置羁縻州的即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由于唐朝皇室有少数民族血统,吸取历史经验,承继两汉和亲、通婚政策更为积极广泛,经常用之解决争端,改善与西北少数民族的关系。据史籍记载,唐朝下嫁给少数民族首领的和亲公主计 15 名。

    ——摘编自殷晴《汉唐民族西域政策述论》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汉朝民族政策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积极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汉朝相比,唐朝民族政策进一步发展的表现。
  •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明末清初的思想启蒙(16﹣17 世纪)明清启蒙运动是在复兴“三代之制”的旗帜下展开的。如黄宗羲等曾以《左传》中民为“神之主”、《孟子》中“民贵君轻”的思想来批判君主专制:“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早期启蒙运动犹如在理学的磐石下畸形生长的一株弱草,发生的范围主要局限在少数进步思想家中,其影响也未超出少数清醒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及江南一带的士子阶层。

    ——摘编自刘念慈《试析中国早期启蒙运动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异同》

    以上为中国明末清初思想启蒙的内容。根据相关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逻辑清楚,史实合理等。)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