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吉林省梅河口市部分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

更新时间:2024-07-29 浏览次数:32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
  • 1. (2023高一上·梅河口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中国人最大的毛病是“私”。说起私,我们就会想到“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屋上霜”的俗语。“私”的问题是个群己、人我的界线怎样划法的问题。

    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线分明的团体。如果有一位朋友写信给你说他将要“带了他的家庭”一起来看你,他很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是那几个人。而提到了我们的用字,这个“家”字可以说最能伸缩自如了。“家里的”可以指自己的太太一个人,“家门”可以指叔伯侄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

    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网络来说,是个别的,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

    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做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蛋,有丧事要出来助殓,抬棺材,是生活上的互助机构。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像贾家的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后来更多了,什么宝琴、岫烟,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势力一变,树倒猢狲散,缩成一小团。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

    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在我们传统的社会结构里最基本的概念,这个人和人来往所构成的网络中的纲纪,就是一个差序,也就是伦。

    孔子最注重的就是水纹波浪向外扩张的“推”字。他先承认一个己,推己及人的己,对于这己,得加以克服于礼,克己就是修身。顺着这同心圆的伦常,就可向外推了。从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到天下,是一条通路。

    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这是自我主义。自我主义并不限于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的杨朱,连儒家都该包括在内。杨朱和孔子不同的是杨朱忽略了自我主义的相对性和伸缩性。他太死心眼儿,一口咬了一个自己不放;孔子是会推己及人的,可是尽管放之于四海,中心还是在自己。

    我们一旦明白这个能放能收,能伸能缩的社会范围,我们就可以明白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私的问题了。为自己可以牺牲家,为大家可以牺牲族……这是一个事实上的公式。在这种公式里,你如果说他私么?他是不能承认的,因为当他牺牲族时,他可以为了家,家在他看来是公的。当他牺牲国家为他小团体谋利益,争权利时,他也是为公,为了小团体的公。在差序格局里,公和私是相对而言的,站在任何一圈里,向内看也可以说是公的。

    (摘编自《乡土中国·差序格局》)

    材料二:

    差序格局对于中国传统社会最大的影响,就是以“己”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网的形成,礼治或人治社会的形成,致使现今中国仍难以形成法治社会。传统差序格局逻辑在现代社会延续,法律的解释与执行因人而异,各种规则、制度的执行因人而异,权大于法,潜规则盛行,灰色交易盛行,特权横行。

    差序格局造成中国式二元社会的形成。这种二元社会在传统中国社会表现为官民的二元对立,在现代中国表现为城乡二元结构。现代中国社会的城乡二元结构,表现为建国后中国建设的以城市为中心,乡村反哺城市,城乡人之间不同的国民待遇等。

    以“己”为中心的差序格局的形成,背后有人性之恶,有人的自私性,中国传统社会的稳定性等重要因素作为因子。

    要转变这种格局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转变这种格局首先要限制人性之恶,克服人的自私性,转变以“自我”“家族”或者“集团”为中心的状态,变单一中心的网状结构为无中心或多个中心的平行网状结构,使社会个体处在一个平面上,而不是存在等级之别。而其中的关键就是限制与规范中心的权力。

    由于中国社会的传统性以及差序格局稳定性,可以破坏这种差序格局的稳定性,即加速各个阶层人员的流动性,促进个体充分的自由与发展空间。

    这种差序格局经过不断的演化与演绎,依然深刻影响着现代中国人的社会关系逻辑与处世逻辑,依然是当代中国式不平等产生的重要影响因素。

    (摘编自《差序格局与中国式不平等》)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西方社会,人们对团体的界线认知分明,所以西方人团结;而在中国,人们对团体的界线认识模糊,所以中国人缺乏团结。 B . 中国人在品德上存在着自私的缺点,要分析这种群体性的特质,须要认清该问题的本质是如何划分群己、人我的界线。 C . 传统乡土社会,亲属关系呈现如水波似的同心圆,自己是圆心,根据血缘关系,逐步向外推开,血缘关系越远,亲属关系越淡薄。 D . 乡土社会的亲属关系与地缘关系呈现出的差序格局具有极强的伸缩性,这种特点主要表现为不同的人的圈子大小各不相同。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红楼梦》中攀附贾家的人,在贾家得势时,与贾家攀亲带故,在贾家失势时,避之如恐不及,这就体现了差序格局的伸缩性。 B . 孔子重视“推”,推己及人的前提是克己复礼,加强自身修养,进而推到家、国、天下,推的范围逐步增广,这说明儒家“伦”即差序。 C . 中国传统社会中的伦理的观念,就是差序,是自我主义,先秦诸子的理论虽然各有不同,但是基本上都围绕“自我”这个中心。 D . 以“己”为中心的差序格局不仅对古代社会影响深远,也对现代社会产生了很多不良影响,如,现代社会中长期存在找熟人办事的现象。
    3.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差序格局的表现或影响的一项是(   )
      A . 公司规章制度规定员工不得迟到,总经理却经常迟到。 B . 城里的小李坐校车上学,农村的小张上学没有校车可坐。 C . 市长的儿子没有通过公务员考试的面试环节而落选。 D . 富贵如龙游尽五湖四海,贫穷似虎惊散九族六亲。
  • 2. (2023高一上·梅河口期末)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合欢,合欢

    李晓东

    ①很多年以后,我才知道,那是合欢。

    ②小城况味,多是从悠长悠长的小巷里荡漾出的,这是九岁的我就已经能感受得到的。所以,当母亲牵着我的手慢慢走进不知名的巷道时,一种淡淡的情绪笼上我的心头。后来,我学会了描摹那种情绪:忧伤。

    ③事实上,九岁的我,和忧伤是不搭界的。三十八岁的母亲,似乎也看不出忧伤的样子。天生的好皮肤让她显得比同龄人年轻十岁,同样一件的确良白衬衣,穿在她身上,就有了时装的味道。母亲齐耳的短发,刚刚遮住耳朵,当她俯下身子给我整理衣服的时候,我看见清晨的阳光投在她的脖颈上,让她的耳朵有了透明的质感,粉嘟嘟的耳垂让我忍不住伸手去摸。母亲笑一笑,随手拂过脸颊的发梢,一段白皙的脖颈上也落下一片阳光。

    ④这是七月,母亲去小城开会,带上了我,这是我第一次出远门。纵深的小巷是我们走往住地的必经之路。小巷里隔三五步就见一棵槐树,粗壮的树干一个人不能环抱,浓密深绿的树叶,漏着点点阳光。槐荫披拂处,是一个个门庭,层层剥落的朱漆,锈迹斑斑的门环,半掩着的木门,褪了色的对联 , 簇拥着一条碎石铺地,仅容我和母亲并排行走的小径,重重叠叠的屋檐从爬满青苔的高墙上伸出来,把天空切割成一条窄窄的蓝色,随着我们的脚步晃啊晃。

    ⑤小巷尽头,豁然洞开,一个一眼看不到头的大院子,水泥柱子上挂着“市政府招待所”的木牌。院子里是一排排白墙青瓦的平房,我随母亲走进一间,一开门,隐隐的霉味儿裹挟着热浪扑面而来。母亲推开浅绿色的木窗,我来到窗前,一棵大树正对着窗口。那是一种我从来没有见过的树,开着我从来没有见过的花,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扇子密密缀满枝头。树冠在十几米高处平平地铺开,将七月骄阳隔在树外,树下形成天然绿荫。

    ⑥我雀跃而出,跑到屋后,见十来棵一般模样的大树肩并肩默立,树叶间缀满了粉红色棉絮一样的绒花,远远望去,如雾一般。从那红雾里,飘出丝丝缕缕清甜的香气。我站在树下,看见那香气正倾泻而下,从我的头顶、发梢,直到我的肩膀、我的手、我的脚下,然后那香气蓬勃而起,又从我的脚下蒸腾,沿着我的手、我的肩膀、我的发梢,直到我的头顶,重重叠叠。我在那香气里静悄悄,不敢发出一点声音。但母亲唤着我走过来了,她刚刚洗过的头发还没有干透,她的脸颊,不知道是因为洗过澡的缘故,还是被那笼罩在头顶的粉色映照的缘故,像抹了胭脂一样。她从那香气里走过来了,她唤我的声音也是香的、软的呢。

    ⑦又五年,我读到了史铁生的《合欢树》,这个名字让我喜欢,但是文章始终没有描摹过合欢的样子。“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可是,史铁生终究没有走近那棵树。“我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待一会儿,悲伤也成享受。”史铁生的悲伤我那时并不理解,让我失望的是,合欢在哪里呢?

    ⑧我真正认识合欢,是在羊城,那时我十九岁。还是七月,走进烈士陵园时,我大汗淋漓,感觉自己已经奄奄一息。顾不得旁人诧异的目光,我把头伸向陵园一角的水龙头。我把水开到最大,长发在水中倾泻。立起身,甩甩头,感觉可以喘气了,头顶,却是一棵大树,那花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扇子密密缀满枝头。蓦然间,感觉十年前的那树回来了。树干上挂着小牌子:“合欢,又名……”合欢,合欢,原来,史铁生笔下那棵始终未曾露面的合欢,我早在九岁的时候就已经遇到了。

    ⑨那是一次仓促的旅行,仓促到不知道为什么旅行,仓促到不知道下一站在哪里。我茫然地站在羊城街头,看衣着光鲜的人流开开合合,我知道,这里不是我的世界。在这里邂逅的合欢,与十年前小城的合欢相比,是傲慢的。虽然树是一样的树,花是一样的花,但是,那香气里已然有了本土的居高临下、不屑一顾。

    ⑩又是七月,我已是母亲当年的年纪,依然在小城,依然有合欢,然而母亲再也站不起来了。她整日躺在病床上,医院的颜色,除了白,还是白。但窗外是有颜色的,是有花树的,那花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扇子密密缀满枝头。我站在窗前,窗外是合欢,床上是母亲。

    ⑪母亲唤着我走过来了,她刚刚洗过的头发还没有干透,她的脸颊,不知道是因为洗过澡的缘故,还是被那笼罩在头顶的粉色映照的缘故,像抹了胭脂一样。她从那香气里走过来了,她唤我的声音也是香的、软的呢。惊回首,病床上的母亲静悄悄的,一点声音也没有。

    ⑫我知道了,史铁生为什么终究没有走近合欢。

    (选自《读者》2017年第2期,有删改)

    【注释】史铁生的《合欢树》讲述了作者十岁那年作文获奖、二十岁母亲为他治病和鼓励他写小说以及三十岁以后出名,母亲却已离世七年,从而引出母亲生前种合欢树、细致照顾合欢树的故事。作者却因种种原因未能再见一眼那棵合欢树,造成终身遗憾。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童年是快乐的,但文章却从悠长悠长的小巷写起,小巷的忧伤冲淡了快乐,也暗示了后文的情节的走向。 B . 文章第④段对“门庭”“朱漆”“门环”“对联”的描写,与《我与地坛》中对地坛的描写相似,但并不同样,意在渲染伤感气氛。 C . 文章第⑥段画线句运用了通感的手法,从触觉上写出我对花香的独特感受,突出了我初见合欢的惊喜与震撼之情。 D . 作者目睹了多个城市的合欢树,也在史铁生的文字里与之相遇,这些相遇带给作者不同的感受。
    2.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标题醒目,“合欢,合欢”,以反复的手法赋予单纯的树名以浓厚的抒情色彩,意味深长。 B . 文章第③段对阳光的景物描写,既有助于塑造母亲美丽的形象,也烘托出母女相伴的温暖幸福的氛围。 C . 文章以“合欢”这一意象为线索,同时以时间为轴,写出作者母女生命的轨迹,及作者对母亲的深情。 D . 史铁生的《合欢树》及其母子故事穿插全文,与作者母女之情相互映衬,一虚一实,使史铁生的形象更鲜明。
  • 3. (2023高一上·梅河口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太阳鸟

    苏景文

    “我看见红色的鸟了……像火苗一样。”刘文俊后脑勺离开了担架,努力抬了起来,要往前探望,但是力气用完了,后脑勺又放回担架上。

    “不可能。”跟在担架侧旁的女同学文敏说,“不可能,现在天气这么冷,哪里可能有什么鸟啊,都躲窝里了。文俊,你是发烧都烧糊涂了啊。”她顺手拉了拉盖在刘文俊身上的被子,好让盖实点。

    “真的,我不骗人。”刘文俊坚持说,“我听到了鸟的鸣叫……好听极了。”文敏摸摸刘文俊的额头,说:“不是很烧了啊,已经退了很多,不至于说胡话呀。文俊,那你说说,鸟是什么样子的?”

    “这么小。”刘文俊从被子里伸出手,抬手示意鸟的大小,可是已经没有了力气,手抬到一半,放弃了,继续用微弱的声音说:“……色彩很艳丽,像一团火苗在燃烧……它们站在花丛中,红色的花丛中……婉转啼鸣。不是一只啊,有好多!………哦,我想起来了……那是太阳鸟。”

    天空传来刺耳的嗡嗡声。

    “同学们!同学们!隐蔽隐蔽!”国文老师张志炫回头大声喊,“日寇飞机!”同学们慌慌张张地往路边的林子里钻。

    抬前手的同学张志良赶忙往林子里走,走得急,路边又是坡地,不平,脚步有些跌跌撞撞。班长谢润发忙喊:“志良,小心,志良,小心,稳住稳住!”

    话还没说完,张志良“啪”一声往前扑,跌倒了,担架也往前摔,一部分压在了他身上。还好,谢润发强壮,死命稳住,担架才没有侧翻。担架跌落的重力几乎把谢润发的手腕扯到脱臼。

    旁边的同学赶紧过来,帮忙抬起压在张志良身上的担架,扶正刘文俊,和谢润发一起把担架抬进林子,另一些同学扶起张志良,踉踉跄跄地走进林子。

    放好担架,谢润发过来问:“志良,伤了没有。”志良伸手掌给班长看,手掌上有多条血痕,又卷起裤腿,膝盖上也有磕伤的痕迹。

    张志良笑着说:“还好,没伤到筋骨,班长,只是可能要换一个人来抬了。”

    班长谢润发刚要说什么,国文老师张志炫弯着腰,快速走过来,说:“润发,校长找各班骨干开会。你跟我来。”

    在一棵巨大、伞形的大树下,校长正在说:“日寇的飞机天天都在上空徘徊,有消息说其他学校的学生已经被炸了,伤亡情况尚不清楚。看来咱们学校不能走大道了,必须走小路。但走小路,增添了行军的困难,希望大家做好准备。大家要有信心,能克服一切困难!”

    谢润发抬头,眼光从树叶缝隙里穿过,望着天空。已经有了一些云,没有了飞机。校长说:“日寇飞机已经走了,大家马上行动。”

    谢润发和国文教员张志炫回到班里,动员大家继续赶路。

    张志炫说:“同学们,大家加把劲,希望就在前面,都站起来,跟着大部队,不要掉队了。”大家答应着,起身,开始跟上大部队,向林子深处出发。

    “班长,是不是要改道了?”刘文俊问道,他的头尽量往后仰,希望眼睛看到班长的脸,但他只看到班长的方下巴,和下巴上吊坠着的亮晶晶的汗珠。

    “是。”谢润发说。一颗汗珠坠落,砸在刘文俊的额头上炸裂开了,溅起了一朵小小的透明的花。

    “林子深处应该更多鸟了。”刘文俊喃喃地说,“可以看见好多太阳鸟……它们立在好多红花的枝头上,婉转啼鸣,美妙极了。班长,你喜欢太阳鸟吗?”

    班长说:“我喜欢。”

    小路越来越难走了。校长命令全体休息,生火做饭。为了防寒,通知同学们多生几堆火,注意保暖,轮流警戒。天飘起来小雨,还好树林茂密,为同学们遮挡了不少雨水,即使淋湿一点,也很快就被烤干了。

    天亮之前,雨停了。

    天亮后,大家继续出发,休息了一晚,体力恢复了不少。教员们鼓舞大家:“翻过这个山坳,很快就到了新学校。大家精神大振,脚步加快了许多。

    “哦——快看!快看!”大家欢呼后,脚步停下来,静了下来。

    “太阳鸟!太阳鸟!”文敏惊呼,声音里全是喜悦。

    刘文俊从担架上支起了身体,极目往前张望:前面一片平整的山窝,万道晨曦照耀着一片红梅花海,好多太阳鸟在花间唱歌跳跃,像无数火苗在燃烧。

    刘文俊双眼放光,情绪激动地说:“班长,班长,太阳鸟,太阳鸟,好多太阳鸟!”

    班长低沉的声音说:“是,太阳鸟,好多太阳鸟。”刘文俊感觉身体内有了力气在激荡……

    文本二

    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成为《太阳鸟》的叙事语境,不难看出镜头特写和片段性呈现是本文的叙事机制。全篇细节铺陈和镜头的拉近拉远将师生长途跋涉的局部尽现读者眼底。

    小说中,太阳鸟的象征意味浓郁。“太阳鸟喜欢在雨后天晴的红色花丛中歌唱跳跃。看起来像火苗在跳跃。”类似的话在小说中两次出现,事实上,全文中太阳鸟无处不在,小说从头便是“我看见红色的鸟了……像火苗一样”到“我”躺在担架上“看见”太阳鸟。太阳鸟是一种精神力量,这种力量让师生不离不弃、相互照顾、相互体恤,甚至舍生忘死。这是作者苏景文(注)最想要表达的。小说有些细节在不经意间闪现出诗情,也是小说打动人的地方。

    【注释】苏景文,获第三届深圳红棉文学奖佳作奖(小说组),入选中国作家网2019年精品文选集《灯盏》,获第五届海峡两岸新媒体原创文学大赛奖(长篇小说),《太阳鸟》于2020年10月发表于中国作家网。

    1. (1)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本抓住刘文俊的动作和说话的状态刻画了他受伤后虚弱的样子,从侧面表现了日寇的残忍﹑战争的残酷。 B . 文敏、张志良﹑谢润发等是文本刻画的人物,他们的言行中透露出战争时期青年的热血﹑担当和情深义重。 C . 国文教员张志炫和校长带领学生在战火纷飞中撤离,他们对学生负责,教导学生勇敢面对困难,是学生的精神导师。 D . 文本结尾,刘文俊之所以“感觉身体内有了力气在激荡”主要因为“太阳鸟”的出现证明了他前面看到“太阳鸟”并非幻觉。
    2. (2) 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本一创作于和平时代,通过对群像的描绘,展现了战争时期学校艰难的生存状态,给人启示,让人警醒。 B . 文本一中的“太阳鸟”和茹志鹃《百合花》中的“百合花”都有象征的意义,都承载着作者想要赞美的精神力量或精神品质。 C . 文本一写了跌宕起伏﹑曲折离奇的情节,通过片段性的镜头展现故事的发展,这也是本小说的特色之一。 D . 文本二介绍了《太阳鸟》的创作背景﹑表达技巧以及作者简介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太阳鸟》这篇小说。
二、古代诗文阅读
  • 4. (2023高一上·梅河口期末)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 舆马者,非利足也          假:借助 B . 锲而不舍,金石可          镂:雕刻 C . 非能水也,而江河          绝:断绝 D . 故木受绳则直,金砺则利    就:趋向、接近
  • 5. (2023高一上·梅河口期末) 下列选项中关于通假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 一尊还酹江月(尊:同“樽”,酒杯) B . 君子生非异也(生:同“性”,天性) C .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传授) D .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缪:同“寥”,寥廓)
  • 6. (2023高一上·梅河口期末) 下列选项中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 . 凌万顷之茫然  句读之不知      蚓无爪牙之利 B . 而今安在哉    何为其然也      转徙于江湖间 C . 不拘于时      妆成每被秋娘妒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 . 而耻学于师    月出于东山之上  自言本是京城女
  • 7. (2023高一上·梅河口期末) 下列选项中对加点字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 缺霹雳(排列)        风雨兴(于此)

    今之众人(一般人)          知不可乎得(一下子)

    B . 一苇之所如(放任)    如听仙乐耳明(暂且)

    凄凄不似向前声(以前)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用来……的)

    C . 不必贤于弟子(不一定)   一世之雄也(本来)

    而闻者(清楚)           暮去朝来颜色(老,旧)

    D . 用心也(专一)         浩浩呼如虚御风(同“凭”,乘)

    烟涛微茫难求(确实,实在)  万顷之茫然(凌驾)

  • 8. (2023高一上·梅河口期末) 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 壬戌秋/不知东方既白 B . 为惑也,终不解矣/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可怪也欤 C . 其闻道也固先吾/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 D . 吾尝终日思矣/顺风
  • 9. (2023高一上·梅河口期末)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 整顿衣裳起敛容 B . 白露横江 C . 暮去朝来颜色 D . 挟飞仙以遨游
  • 10. (2023高一上·梅河口期末) 下列选项词类活用现象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鱼虾而友麋鹿   ②赢得仓皇顾  ③不如登之博见也    ④孔子郯子

    学而大遗       ⑥非能也      ⑦江陵              ⑧吾从而

    A . ①⑧/②③/⑤⑦/④⑥ B . ①④/②/③⑤⑦/⑥⑧ C . ①④⑧/②/③⑤/⑥⑦ D . ①③⑤/④⑧/②/⑥⑦
  • 11. (2023高一上·梅河口期末) 下列对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B .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C .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山西太原,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 D . 古诗大体分成两类,即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有“歌”“行”“吟”等体裁,如曹操的《短歌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等。近体诗可以分为律诗、绝句等,律诗如杜甫的《登高》,绝句如柳宗元的《江雪》。
  • 12. (2023高一上·梅河口期末) 课外文言文阅读

    癸丑之三月 , 自宁海出西门。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三十里,至梁隍山,遂止宿。

    四月初一日,早雨。行十五里路有歧马首西向天台天色渐霁又十里抵松门岭山峻路滑舍骑步行。自奉化来,虽越岭数重,皆循山麓;至此迂回临陟,俱在山脊。而雨后新霁,泉声山色,往复创变,翠丛中山鹃映发,令人攀历忘苦。

    又十五里,饭于筋竹庵。适有国清僧云峰同饭,言此抵石梁,山险路长,行李不便,不若以轻装往,而重担向国清相待。余然之,令担夫随云峰往国清寺,余与莲舟上人就石梁道。行五里,过筋竹岭。岭旁多短松,老干屈曲,根叶苍秀,俱吾阊门盆中物也。又三十余里,抵弥陀庵。上下高岭,深山荒寂,泉轰风动,旅人绝迹。路荒且长,庵在万山坳中,适当其半,可饭可宿。

    初二日,雨始止。遂越潦攀岭,溪石渐幽。二十里,暮抵天封寺。卧念晨上峰顶,以朗霁为缘,盖连日晚霁,并无晓晴。及五更梦中,闻明星满天,喜不成寐。翌日,晨起,果日光烨烨,决策向顶。上数里,至华顶庵。又三里,将近顶,为太白堂,俱无可观。复循路,登绝顶。荒草靡靡,山高风冽,草上结霜高寸许,而四山回映,琪花玉树,玲珑弥望。岭角山花盛开,顶上反不吐色,盖为高寒所勒耳。仍下华顶庵,过池边小桥,越三岭。溪回山合,木石森丽,一转一奇,殊慊所望。

    越一岭,沿涧八九里,水瀑从石门泻下,旋转三曲。上层为断桥,两石斜合,水碎进石间,汇转入潭。中层两石对峙如门,水为门束,势甚怒。下层潭口颇阔,泻处如阈,水从坳中斜下。三级俱高数丈,各极神奇。但循级而下,宛转处为曲所遮,不能一望尽收

    暝色四下,始返。停足仙筏桥,观石梁卧虹,飞瀑喷雪,几不欲卧。

    (节选自《徐霞客游记·游天台山》)

    【注释】①阊门:地名。②慊(qiè):满足。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行十五里路/有歧/马首西向/天台天色渐霁/又十里/抵松门岭/山峻路滑/舍骑步行 B . 行十五里/路有歧/马首西向/天台天色渐霁/又十里抵松门岭/山峻路滑/舍骑步行 C . 行十五里路/有歧/马首西向天台/天色渐霁/又十里抵松门岭/山峻路滑/舍骑步行 D . 行十五里/路有歧/马首西向天台/天色渐霁/又十里/抵松门岭/山峻路滑/舍骑步行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癸丑,与《登泰山记》中的“戊申晦”中的“戊申”一样,都指月。 B . 晦,指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但后来也可以泛指黑夜。 C . 上人,指道德高尚或居于上位的人,佛教则用以称德智善行的人。 D . 五更,也称“五鼓”,古人记录夜晚时段的名称,用击鼓或打更来报时。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松门岭如分界点,先前都是顺着山麓行走,从这里往上则要沿山脊攀行,山势险峻而路滑。 B . 初一这天,先雨后晴,行程较长,作者细致地描述了国清寺、筋竹岭、弥陀庵等处秀丽的风景。 C . “草上结霜高寸许,而四山回映”有似“苍山负雪,明烛天南”之景,日光反射,景色卓异。 D . 作者在下山的途中,看到了经过三道弯曲、回旋流转的飞瀑奇景,驻足其间,流连忘返。
    4. (4)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②但循级而下,宛转处为曲所遮,不能一望尽收。

  • 13. (2023高一上·梅河口期末)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晚归山居

    刘沧

    寥落霜空木叶稀,初行郊野思依依。秋深频忆故乡事,日暮独寻荒径归。

    山影暗随云水动,钟声潜入远烟微。娟娟唯有西林月,不惜清光照竹扉。

    A . 首联写深秋时节,诗人独行于郊外,天空冷寂、树叶稀疏,渲染了凄清寂寥的气氛。 B . 颔联写诗人回忆故乡往事,直到日暮时分才“独寻”荒径归来,心情孤寂惆怅。 C . 尾联写山月的清辉洒向独居的竹扉,流露出诗人对山居恬淡生活的喜爱之情。 D . 全诗从初行郊野写到月上西林,清光照竹扉,以空间为顺序写了诗人一路所见之景。
  • 14. (2023高一上·梅河口期末)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水调歌头·闻采石矶战胜

    张孝祥

    雪洗虏尘静,风约楚云留。何人为写悲壮,吹角古城楼。湖海平生豪气,关塞如今风景,剪烛看吴钩。剩喜然犀处 , 骇浪与天浮。

    忆当年,周与谢 , 富春秋,小乔初嫁,香囊未解,勋业故优游。赤壁矶头落照,肥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

    【注释】①南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宰相虞允文在采石矶大胜金兵,当时张孝祥正任抚州(楚地)知州,捷报传来,他欣喜欲狂,当即写了该词。②剩喜:甚喜。然犀处:指采石矶,典出《晋书·温峤传》:相传采石矶下多怪物,温峤经过此地,便燃点犀角来照,奇形怪状的水怪不久便覆灭了。③周与谢:指三国的周瑜和东晋的谢玄。

    A . “风约楚云留”中的“楚”字侧面交代了自己身在楚地后方,不能亲临战场杀敌的遗憾。 B . “剪烛看吴钩”一句借助夜看吴钩,塑造了宰相虞允文把玩宝剑,指挥若定的英雄形象。 C . 结尾用祖逖“中流击楫”典故,与上阕“平生豪气”相呼应,表达恢复中原的报国志向。 D . 全词运用联想和想象,将历史伟业与现实场景融合,用典贴切自然,喜中寓愁,悲中带壮。
  • 15. (2023高一上·梅河口期末)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 (1)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和“”令人叹为观止。
    2. (2) 杜甫在《登高》中用“”两句,从空间的角度描绘出壮阔萧索的秋景,同时,抒写了自己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悲怆情怀。今人常用这两句诗来表达旧事物终将衰落,历史长河仍将向前之意。
    3. (3) 韩愈《师说》中“”两句从正面提出“道”是择师的唯一标准,而非身份与年龄。
    4. (4) 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
    5. (5) 苏轼的作品中多有跟曹操的战船有关的句子,《赤壁赋》中的“”写出了曹军战船首尾相接、顺江而下的壮阔气势,《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则形象描画出曹军败于赤壁的战争画面。
三、语言文字运用
  • 16. (2023高一上·梅河口期末) 请从所给的三个词语中,选出一个最符合语境的填写在横线上。
    1. (1) 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基利安·姆巴佩与埃尔南德斯的配合(巧夺天工 天衣无缝 美轮美奂),让对手无从进攻。
    2. (2) 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过多的瞻前顾后往往会使我们变得(怏怏不乐 失魂落魄 茫然若失),迷失了人生真正的方向。
    3. (3) 港珠澳大桥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大桥的设计(别具一格 别具匠心 别出心裁),将会在中国桥梁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 17. (2023高一上·梅河口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作为上合组织重要创始成员国,中国地重视、支持和推动上合组织发展。2013年以来,习近平主席出席历次上合组织峰会,提出一系列推动上合组织发展和地区合作的重要主张和倡议,得到各方积极响应,中国在上合组织中具有的地位。“确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理念”正式写入青岛宣言,成为上合组织成员国的上下同欲;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同成员国发展战略及欧亚经济联盟等区域合作倡议深入对接,为地区发展创造重要机遇。上合组织各方对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都,认为这一倡议对解决当前全球发展困境具有重要意义。

    1. (1) 写《琵琶行》时,白居易被贬为
    2. (2) 《乡土中国》的作者是
    3. (3) “益”,甲骨文字形是从中可看出器皿内有多个代表着水滴的小点,表示水满欲溢之势,后引申为之义,如“益寿延年”的“益”;又引申为,“是故圣益圣”中的“益”即为此义。
四、写作
  • 19. (2023高一上·梅河口期末)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如今中国短跑界的王者,32岁的苏炳添在东京奥运会跑出9秒83的成绩,刷新了黄种人在100米赛道上的最好成绩。苏炳添的成功,与他的自律密不可分:严格控制自己的饮食和作息时间,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训练。当别人还在倒头大睡时,苏炳添已经来到了田径场训练。就像苏炳添自己说的“如果连自己都控制不了,那还谈什么成功?”

    近期复旦大学图书馆医科馆公布了一组数据,在一年时间里,孔同学来图书馆1424次;潘同学在馆天数301日;陈同学在馆时长2325.5小时;李同学168次开馆就来;郭同学167次在B1学到凌晨才离开……年打卡1424次,平均每天打卡3.9次图书馆,孔怡德坦诚说:“我没想到会登上首位,毕竟身边的同学都很努力。”今年九月小孔顺利进阶:成功考上硕士研究生。

    青春需要自律,这不仅是自我成长与发展的需要,更是国家与民族的呼声。请结合材料,联系生活实际和自己的切身感受,以“自律”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结合材料,围绕话题,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