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源于直接经验的认识是正确的认识
② 认识源于实践并以实践为目的和归宿
③ 以实践为基础的正确认识具有直接现实性
④ 在实践过程中主体素质能得到提升
① 把握矛盾的普遍性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② 实践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
③ 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
④ 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
① 科学实验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②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③ 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④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①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科研活动以获得真理性认识为最终目的
②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主体的需要是开展科研活动的根本动力
③ 科学实验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单个人孤立的科研活动不可能存在
④ 科学实验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是有目的、有意识的物质性活动
①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②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③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④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①认识对社会的变革起促进作用
②对书写材料的真理性认识是蔡伦造纸的出发点
③正确的认识只有与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推动实践发展
④正确把握和利用联系的多样性以促进事物的发展
①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②思维与存在相互依赖,不可分割
③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④人类可以认识、利用和创造规律
①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②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
③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④备豫不虞,为国常道
⑤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⑥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②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③真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④新的认识工具为认识的发展创造条件
①立足整体才能统率部分
②社会意识依赖社会存在
③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④懂得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①源于直接经验的认识是真理性认识
②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具有直接现实性
③时代和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和需要
④实现认识与实践的统一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素质
①能否应用于实践是衡量创新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
②观念创新决定着创新思维活动的内容和性质
③批判性思维能够促进认识发展和实践创新
④实践的需要推动人的创新能力不断发展
①只有成功的实践活动才能形成认识
②经过实践反复检验获得了终极真理
③具体的实践水平限制了认识的发展
④事物的发展程度制约了人们的认识
以袁隆平为代表的我国杂交水稻研发团队经过长期不懈奋斗,持续创造、不断挖掘水稻高产的潜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确保国家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和世界粮食生产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几十年来,研发团队奔走在试验田和实验室,解决了杂交水稻育种的一系列关键性难题。1973年,实现了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的“三系”配套育种;1989年两系法杂交水稻育种获得成功;1997年,开启了第三代超级杂交水稻育种研究,兼顾了三系法和两系法育种的优点;2017年,创造了亩产1149.02公斤世界水稻单产的最高纪录。
为助力国家水稻产业升级,满足人们对高品质水稻的需求,团队进一步确立了培育“量质齐升”稻种的攻关目标并取得了新的突破,培育的适宜盐碱地种植的“海水稻”试验品种已经适应了5%盐度的海水灌溉。作为水稻育种专家的杰出代表,袁隆平院士将全部精力倾注在杂交水稻事业上,他主持举办国际杂交水稻技培训班50多期,培训来自亚、非、拉美30多个国家的200多名学员,并多次到国外指导杂交水稻研究与生产。
我国杂交水稻研发推广为什么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运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加以说明。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近期明确提出,科学精准做好疫情防控工作,要继续落实疫情防控“九不准”要求,坚决克服防控松懈和“层层加码”两种倾向。
暑期是大学生离校返乡的高峰,部分地区出现学生返乡集中隔离费用负担加重的现象; 交通物流是市场经济的经脉,也是保障民生、防控疫情的重要支撑,部分地区出现货车防疫通行过度管控的问题……
针对群众反映的部分地区防疫措施简单化、“层层加码”等现象,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近期首次明确提出疫情防控“九不准”。“九不准”是在毫不动摇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的前提下,更加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进一步提高防控措施的科学性、精准性、针对性,坚决防止简单化、“一刀切”和“层层加码”等现象。
从大学生暑期返乡到物流保通保畅,从急危重症患者就医到规范隔离管控时间,“九不准”回应了百姓防疫关切,为各地举措做出指引。
近年来,滥用添加剂引发的食品安全事件频频在世界各地发生。由食品添加剂引起的恐慌情绪正在全球蔓延,而作为防止食品腐败的必需品——防腐剂,更是被摆到了食品安全问题的风口浪尖。
为解决防腐剂的毒副作用问题,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实验室通过技术攻关,成功地从人类内脏中提取出了一种无害菌,制作成了一种新型防腐剂,这种新型防腐剂不仅绿色安全,而且防腐时间可以长达几年。它的问世与应用,意味着“防腐剂有毒”的说法,即将成为一种历史。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
神舟腾起气如虹,浩瀚夜空飞天梦。
自古以来,飞离地球、遨游太空就是中华民族的梦想之一。为了圆梦,一代代中国航天人在实践中探索着飞天之路。
2003年,我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在发射过程中,火箭和飞船产生了共振,经过科技工作者认真研究,改进技术工艺,完善了相关的航天系统,获得了大量宝贵的经验和数据,推进我国航天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2021年6月17日,中国航天员乘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顺利进驻天和核心舱,这标志着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又一个里程碑。
2021年10月16日凌晨,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顺利将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三名航天员送入太空,将开展舱段转位及空间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等工作,进一步验证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再生生保(再生式生命保障)等一系列关键技术。中国航天事业由此进入新纪元。
我们不会停止对太空的探索,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中国航天人将弘扬航天精神,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航天力量,使更多人享受航天新发展带来的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