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综合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语...

更新时间:2024-07-31 浏览次数:33 类型:开学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2023高三下·肥东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每当谈起战争话题,总有人觉得推崇谦谦君子的中国文化缺少铁血霸气的一面。从史实上看,中华文明崛起于中原农耕地带,四面受攻。特别是北方毗邻草原游牧民族,战争频仍。相对于扛锄牵牛、单独劳作的农耕民族而言,游牧民族的日常生活就是骑马射猎、团队合作,有巨大的天然军事优势。然而,从黄帝北逐荤粥开始,历经夏、商、周、秦,直到汉武帝、唐太宗分别击败匈奴、突厥,中原文明始终经受住了强悍的游牧民族的军事冲击,不断发展壮大。显然,谦谦君子也绝非任人宰割的懦弱者。那么,中国文化对战争有什么看法呢?

    第一,不推崇战争。中国文化爱好和平。孔子说,“仁者,爱人”。以爱护别人为己任的仁者,当然不会热衷于剥夺别人的生命。汉传佛教强调“慈悲为怀”,主张吃素,连动物的生命都不愿剥夺,遑论战争。老子关于战争的论述更充分。他说,“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武器、战争都是不祥之物,也非君子所喜欢的,只有在不得已时才会用它;“若美之,是乐杀人”——如果喜欢武器、推崇战争,就是以杀人为乐;“夫乐杀者,不可得意于天下”——以杀人为乐的人,不可能真正得到天下人的认可。

    第二,不惧怕战争。中国文化重视精神,追求正义,有重义轻死的一面。比如,孔子说过“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玄奘说过“宁可就西而死,岂东归而生”,文天祥说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种视死如归的精神体现在战争上,就是不畏强敌、不怕牺牲。一般的征服者战争,能胜则愿战,不胜则愿降;必胜则必战,必败则必降。而中国文化更推崇的是:无关正义,必胜亦不战——不打不正义的战争,不欺凌弱小;正义所在,必败亦必战——即便敌强我弱、明知必败,也会勇于亮剑、绝不屈服,甘愿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自恃武力强大而敢于言战,不是真正的勇敢;重义轻死,明知必败亦必战,才是真正的勇敢。这也是中华文明不灭的关键之一。

    第三,战争胜负的根本是民心。虽然不推崇战争,但中国文化对战争的研究非常深入。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是什么?中国文化很早就对此做出明确论述——民心。《尚书•泰誓》说,商纣王“有臣亿万,惟亿万心”——商纣王虽有亿万臣民,但人人离心离德;周武王“有臣三千,惟一心”——周武王虽只有三千臣民,却众人一心,因此周武王就有能力战胜商纣王。《孙子兵法》提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包括道、天、地、将、法五方面。其中,道是居于首位的决定要素。道是什么呢?就是得民心。“道者,令民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也就是说执政者能让老百姓与自己同心同德、同生共死,是取得战争胜利的首要条件。

    (摘编自文运《不推崇也不惧怕,胜负根本在民心——浅谈中国文化对战争的看法》)

    材料二:

    为什么写这样一封信?我是这样考虑的:我们进行抗日战争,这中间不只是打仗的问题,还要注意不失时机地对敌军进行政治工作。这一点非常重要,它涉及到军心的问题。就是将来不论同任何侵略军作战,都不能忽视这项工作。在战争中间,如果你拿着枪同我们打,那我们绝不客气;但是,一旦解除了你的武装,我们就坚决执行“宽待俘虏”的政策。

    当然,这两个小孩子,根本不同于解除武装的俘虏。小孩子是战争的受害者。我们八路军决不搞日本侵略军那一套。日本法西斯推行“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不知杀害了我们多少无辜的群众,孩子、婴儿也不能幸免。惨无人道到了极点。我们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对被俘士兵我们绝不伤害,对日本人民我们不仅不伤害,还要尽最大力量给予爱护和照顾。

    我写的这封信没有加封,不管你高级军官理不理,反正要经过你下层人员的传递,他们总可以看到。这些下层人员同军阀、战犯是不同的,好多人是强征来的工人、农民。我记得,晋察冀军区俘虏过一个叫中西的日本兵,他被俘后要求留在我们这里,我同他谈过话。我问他,你不回去,想做些什么呢?他说,随便分配我做点什么工作都行。那个时候,我们部队还缺乏使用日本掷弹筒的经验,缴获的大批掷弹筒,不能及时用上,中西就担任了这方面的教官,教八路军战士使用掷弹筒。后来,被俘日军士兵愿意留下的越来越多,他们就组成了一个“反战同盟”支部。这些人在我方多数表现很好,很能吃苦,作战勇敢,没发现有逃跑的。日本帝国主义投降以后,这些人回到日本,不少人参加了日本共产党。所以说,日军中间并不是不可以做工作的,应该大力地开展工作。

    我们将两个小女孩送交给日军后,他们还回了信,说八路军这样做,他们很感谢。

    (摘编自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上册聂荣臻《大战中的插曲》)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中国文化缺少铁血霸气的一面,但从史实上看,谦谦君子也决非任人宰割懦弱者。 B . 中国文化爱好和平,不推崇战争。这在儒、释、道的文献和相关主张中都有体现。 C . 中国文化认为民心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材料一中的民心所指范围包含了军心。 D . 八路军实行的人道主义不同于日本侵略者推行的三光政策,体现了对民心的重视。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 中国文化更关注战争的正义性,这是中国文化优于一般征服者战争文化所在。 B . 中国文化认为真正的勇敢是明知必败亦必战,而非自恃武力强大而敢于言战。 C . 因众人一心、同心同德,周武王只依靠三千臣民就战胜了有亿万臣民的商纣王。 D . 感念于我军的政策,被俘日军士兵愿意留在我军的越来越多,他们都表现很好。
    3.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符合材料一中中国文化对于战争看法的一项是()
      A . 机在于应事,战在于治气。——尉缭 B . 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陈寿 C .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D . 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孙子
    4.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
    5. (5) 结合材料,试分析日本侵华战争必败的原因。
  • 2. (2023高三下·肥东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偷    砖

    梁晓声

    春天来了。

    春天,到底还是来了。

    某一个季节会姍姗来迟,却从没有哪一个季节能蓄意不至。细想想,海誓山盟不大靠谱——沧海桑田往往也是瞬间之事,地老天荒可谓永恒,但物是人非、斗转星移,变化真是不可阻遏。

    春天是地球上所有生命期盼的季节,夏季烂漫热烈,牵着的可是春姐姐的手。踏春也是觅夏的另一种说法。

    A市的春天比历年都来得迟,三月下旬居然降了一场大雪,有几天气温又冷到了零下二十四五度。那几天一过去,天气一下子变暖了。如同一列晚点的列车突然提速想要正点抵达终点站似的,人们还没从多雪寒冷的冬季缓过神来,春季便以猝然到眼前的方式无言地宣布——我来了!

    从三月下旬到四月中旬,天气一日比一日暖和。A市冰雪融化的积水到处都是,对人们出行造成了极大妨碍。学生,都不得不穿上了夏季大雨后才穿的防水靴。

    光字片的情形比往年更糟。光字片的泥泞程度,甚至超过了“二战”纪录片中德军曾在苏联大地上经历的泥泞。光字片人家的大人和孩子,这二十多天里生活得也很狼狈。小孩子还好说,吃喝拉撒全在家里,不出门就是了。中小学生也好说,几所学校临时放假。大人们却不能不上班,一回到家里就不出门也太失家长的尊严。即使出门上厕所,几处东倒西歪的公厕经过冰雪水灌,都满得忽悠忽悠的,上公厕对大人们来说也成了一件危险事。许多光字片的大人穿的防水靴那些日子里根本就没弄干净过,一出门全是泥靴。

    市政府调给共乐区几辆卡车,特批了一批砖。有些区干部跟着满载新砖的卡车到处转,见着哪些地方泥泞得不成样子,便命车停住,指挥跟车的环卫工人往泥泞中垫砖。往光字片的泥泞中垫的砖最多,因为光字片的街道坑凹多,有的地方需要垫两层砖。

    共乐区的群众很感激。

    春天来了。严寒终于过去,天气逐渐暖和,人们的情绪也变好了。至于泥泞,与刚刚度过的严寒相比,那又算得了什么呢?何况党和政府并没有坐视不管,而是在积极主动地想办法。

    一天,秉昆回到家里,郑娟背着两个儿子悄悄问他:“别人家一到了晚上就偷外边那些砖,咱家也把近的砖住回搬几块行不行?”

    秉昆说:“不许。别人家怎么样咱们不管,咱家人不可以那样。都那样,不是白垫了吗?不是又不好走了吗?”

    郑娟说:“可别人家不这么想啊!反正泥泞一干,那些砖也不会再有人拉回去了。下手晚了,都成别人家的了。”

    秉昆说:“现在泥泞还没干。”

    郑娟说:“都是新砖。”

    秉昆听得起疑了,沉下脸问:“你是不是已经往家搬了呀?”

    郑娟只得承认,她和两个儿子弄回家了二三十块。

    秉昆问放哪儿了。

    郑娟就指——有的摞在桌子底下,有的垫在箱子底下,都用布帘遮挡着,还有的埋在煤堆里了。

    秉昆说:“难怪咱家有了一股不好闻的味儿。”

    郑娟说:“别人家那味道也好闻不了多少。”

    秉昆生气了,训道:“我再说一遍——别人家是别人家,咱们家是咱们家,咱们没必要跟别人家照样学样。”

    秉昆生气另有原因。共乐区光字片的街道如此泥泞不堪,他无法再骑自行车上班,每天得提前一个小时出家门,回到家里也便晚了一个小时。区里派人往泥泞中垫砖,作为家住光字片的人,他也心存感激。毕竟,区里起码把该做的事做在前边了。当下,也只能做到那个份上。有人把垫在泥泞中的砖往家里搬,他是知道的,甚至看见过,而且看见的不是别人,是春燕她二姐和二姐夫。他们被他见到了一点儿都不害臊,还厚着脸皮跟他打招呼呢。他当时说:“那样的砖弄回去多脏啊!”春燕她二姐夫却说:“脏也是好东西,夏天用水冲冲就见新了。”他快到家时,一脚踩向白天明明垫着砖的地方,不料踩了个空,扑哧踩到泥泞中,险些跌倒。当时不由得对那些贪小便宜的人内心骂出了脏话,及至明白了是自己妻子带着两个儿子干的事后,他自然生气。

    ……

    这天晚上,由于妻子和两个儿子的行为,周秉昆觉得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扇了一耳光,连日来他的不良情绪再也掩饰不住了。

    他让正在写作业的楠楠放下笔,让正在给猫梳理毛的聪聪停下来,立刻把那些藏匿起来的砖再搬出去,原先垫在哪儿还垫在哪儿。

    两个儿子不情愿地看着母亲。

    郑娟不以为然地说:“爸如果活着,那些砖就都是他眼里的宝。”

    秉昆没好气地说:“但我爸绝不会赞成你带着他的两个孙子干这种事!”

    (节选自《人世间》,中国青年出版社2017年年版)

    【注释】①这是一九八八年的春天。②共乐区光字片是小说中周秉昆一家生活居住的平民区。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 下了大雪之后天气骤然变暖,是造成泥泞的直接原因,这推动了下文情节的展开。 B . 郑娟认为政府铺的砖并没有计划收回,是公共服务的消耗,所以自己不是在“偷砖”。 C . 家里“不好闻的味儿”其实并不存在,周秉昆是想借此喻指“偷砖”这一行为令人厌恶。 D . 两个儿子不情愿搬砖,是因为手中正有别的事情在忙,却忽然被父亲强行打断。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中插叙周秉昆先前在回家路上踩到泥泞的情节,既补充说明了他如此生气的原因,也说明了偷砖可能对他人造成的伤害。 B . 从周秉昆和郑娟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周秉昆过世的父亲艰苦朴素、诚实正直,他的为人也影响了周秉昆,成为家风的传承。 C . 小说开头写春天到来的温暖美好,与下文的泥泞麻烦形成对比,寓意生活总是苦乐参半,困境之中更能凸显人性的光辉。 D . 本文围绕偷砖这一生活化的小事件来构建小说的矛盾冲突,展现主人公正直诚信的品质,于人间烟火处彰显了道义和担当。
    3. (3) 郑娟在承认已把砖搬回家之前与周秉昆有一段对话,请结合上下文分析对话双方当时的心理。
    4. (4) 茅盾文学奖在《人世间》的授奖辞中称赞作者梁晓声“坚持和光大现实主义传统”,请根据你对现实主义文学的认识,谈谈这一评价在文中的体现。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5分)
  • 3. (2023高三下·肥东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刘文静劝李渊与突厥相结,资其士马以益兵势。渊从之,自为手启,卑辞厚礼,遗始毕可汗云:“欲大举义兵,远迎主上,复与突厥和亲,如开皇之时。若能与我俱南,愿勿侵暴百姓;若但和亲,坐受宝货,亦唯可汗所择。”始毕得启,谓其大臣曰:“隋主为人,我所知也。若迎以来,必害唐公而击我无疑矣。苟唐公自为天子,我当不避盛暑,以兵马助之。”即命以此意为复书。使者七日而返,将佐皆喜,请从突厥之言,渊不可。裴寂、刘文静等皆曰:“今义兵虽集而戎马殊乏,胡兵非所须,而马不可失;若复稽回,恐其有悔。”渊曰:“诸君宜更思其次。”寂等乃请尊天子为太上皇 , 立代王为帝,以安隋室。移檄郡县,改易旗帜,杂用绛白,以示突厥。渊曰:“此可谓‘掩耳盗钟’,然逼于时事,不得不尔。”乃许之,遣使以此议告突厥。

    西河郡不从渊命,甲申,渊使建成、世民将兵击西河;命太原令温大有与之偕行,曰:“吾儿年少,以卿参谋军事;事之成败,当以此行卜之。”时军士新集,咸未阅习,建成、世民与之同甘苦,遇敌则以身先之。近道菜果,非买不食,军士有窃之者,辄求其主偿之,亦不诘窃者,军士及民皆感悦。至西河城下,民有欲入城者,皆听其入。郡丞高德儒闭城拒守,己丑,攻拔之。执德儒至军门,世民数之曰:“汝指野鸟为鸾,以欺人主,取高官,吾兴义兵,正为诛佞人耳!”遂斩之。自余不戮一人,秋毫无犯,各尉抚使复业,远近闻之大悦。建成等引兵还晋阳,往返凡九日。渊喜曰:“以此行兵,虽横行天下可也。”遂定入关之计。渊开仓以赈贫民,应募者日益多。渊命为三军,分左右,通谓之义士。

    突厥遣其柱国康鞘利等送马千匹诣李渊为互市许发兵送渊入关多少随所欲渊引见康鞘利等受可汗书礼容尽恭赠遣康鞘利等甚厚择其马之善者,止市其半;义士请以私钱市其余, 吾所以少取者,示贫。且不以为急故也。当为汝贳之,不足为汝费。”康鞘利北还。

    渊命刘文静使于突厥以请兵。私谓文静曰:“胡骑入中国,生民之大蠹也。吾所以欲得之者,恐刘武周引之共为边患;又,胡马行牧,不费刍粟,聊欲藉之以为声势耳。数百人之外,无所用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隋纪》)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许发兵送渊入关/多少随所欲/渊引见康鞘利等/受可汗书礼/容尽恭赠/遣康鞘利等甚厚/ B . 许发兵送渊/入关多少/随所欲渊引见/康鞘利等受可汗书/礼容尽恭/赠遣康鞘利等甚厚/ C . 许发兵送渊入关/多少随所欲/渊引见康鞘利等/受可汗书/礼容尽恭/赠遣康鞘利等甚厚/ D . 许发兵送渊/入关多少/随所欲渊引见/康鞘利等受可汗书礼/容尽恭赠/遣康鞘利等甚厚/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突厥,是历史上活跃在蒙古高原和中亚地区的一个游牧民族。古代以中原为中心,人们将处于不同方位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夷、西狄、南蛮、北戎。 B . 太上皇,又称太上皇帝,是中国历史上给予退位皇帝或当朝皇帝在世父亲的头衔,通常给予的对象是在世但已禅位的皇帝。 C . 可汗,是古代西域和北方各游牧民族对君王的称呼。西域各民族也把唐太宗称为“天可汗”。 D . 互市,中国历史上中央王朝与外国或异族之间贸易的通称,最早出现在西汉时期。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李渊沉着冷静,思虑周详。李渊致信可汗,辞卑礼厚,在得到突厥愿意支持自己的回复以后,依然保持清醒头脑,谨慎应对。 B . 李渊乐于倾听,善纳嘉言。李渊对于刘文静的结交突厥、让突厥资助大量军马的策略悉数采纳听取,并面授机宜、派其前往突厥请兵。 C . 李渊善待百姓,惩罚分明。李渊之子建成、世民以仁行兵,不与百姓为难;攻克西河郡之后,只杀郡丞,余者不戮一人。 D . 李渊急民所困,开仓赈贫。李渊开仓放粮、赈济百姓,引来更多人士前来投奔,壮大了军事力量,李渊将军队编为左右两路。
    4. (4)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渊曰:“虏饶马而贪利,其来将不已,恐汝不能市也。

      ②(张仪)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5. (5) 结合上文内容,思考李渊与突厥始终保持若即若离关系的原因是什么?
  • 4. (2023高三下·肥东开学考) 阅读下面这首诗词,完成问题。

    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

    陆游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 , 驿路梨花处处开。

    【注释】①武均州:即武巨。当时武巨任果州团练使,知均州,兼管内安抚使,节度忠义军。西京:指洛阳。②朝陵使:朝祭陵墓的使者。北宋诸代皇帝的陵墓皆在西京,收复西京后即可派朝陵使前往祭扫。

    1. (1) 下列关于这首诗的赏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 . 首联写得知捷报后兴奋不已,挥笔喜赋此诗,歌颂白发将军武巨收复西京的壮举,感佩武将军老当益壮,雄心犹存。 B . 颔联用“千年计”和“一日回”进行对比,强调天道正义在南宋一方,金主想千年统治中原的计谋终成迷梦,一朝破灭。 C . 颈联运用“疾风雷”的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国家中兴的的赦令会像风雷一样迅速颁布到收复的西京,安抚归顺后的臣民。 D . 本诗情感炽烈。作者将收复失地的快意抒发得酣畅淋漓,但同时也暗含着自己功业无成的伤感。
    2. (2) 这首诗的最后一句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借此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试分析。
  • 5. (2023高三下·肥东开学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荀子在《劝学》中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设喻,引出“ ”的观点,表明君子的智慧、道德可以通过广泛学习、不断反省而提升。
    2. (2) 《劝学》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 ”的观点是相同的。
    3. (3) 直接写“明月”的古诗名句举不胜举,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共20分)
  • 6. (2023高三下·肥东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舞剧《五星出东方》的构想源于______的一件国宝级文物“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织锦护臂。(        )。这部舞剧从尼雅考古现场开篇,以织锦护臂为构想之源,生发出一个动人的故事:汉朝戍边将领奉在精绝古城与北人首领之子建特、精绝首领之女春君之间,从剑拔弩张到并肩携手,从素不相识到深深认同,结下深厚情谊。舞剧通过艺术真实的典型化实现历史真实的活化,_________地使观众接受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主旨。在舞剧《五星出东方》中,各式各样的舞段让人_______ 回味无穷。婀娜妩媚的“灯舞”、端庄大气的“锦绣舞”、激情奔放的“蹦迪舞”……观众们既可以找到民族舞和古典舞的影子,又仿佛能看见街舞和踢踏舞的交融,_______的舞蹈创作让该舞剧获得不少好评。 继灵感来源文物《千里江山图》的舞剧《只此青绿》走红后,舞剧《五星出东方》的出圈,让人们看到文物题材艺术再度创作的广阔空间。中国还有许多像“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这样的文物在等待着各个门类的艺术家们,期待他们施展非凡想象力,让过去的那些精灵在当代生活中重新活起来,丰富观众对美好生活的享受和向往。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 尽人皆知潜移默化过目不忘与众不同 B . 广为人知潜移默化目不暇接别出心裁 C . 广为人知润物无声过目不忘别出心裁 D . 尽人皆知润物无声目不暇接与众不同
    2. (2)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但由于这块织锦护臂能利用的线索很有限,舞剧在故事创作上经历了一个艰难的过程。 B . 但这块织锦护臂由于能利用的线索很有限,舞剧在故事创作上经历了一个艰难的过程。 C . 但因为这块织锦护臂能利用的线索很有限,所以在故事创作上经历了一个艰难的过程。 D . 但这块织锦护臂因为能利用的线索很有限,所以在故事创作上经历了一个艰难的过程。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继灵感来自于文物《千里江山图》的舞剧《只此青绿》走红后,舞剧《五星出东方》的出圈,再度让人们看到文物题材艺术创作的广阔空间。 B . 继灵感源自文物《千里江山图》的舞剧《只此青绿》走红后,舞剧《五星出东方》的出圈,人们再度看到文物题材艺术创作的广阔空间。 C . 继灵感源自于文物《千里江山图》的舞剧《只此青绿》走红后,舞剧《五星出东方》的出圈,让人们再度看到文物题材艺术创作的广阔空间。 D . 继灵感来源于文物《千里江山图》的舞剧《只此青绿》走红后,舞剧《五星出东方》的出圈,再度让人们看到文物题材艺术创作的广阔空间。
  • 7. (2023高三下·肥东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只要在农耕文明占主流的时代里生活过,有谁不怀念清澈的小河、清香的空气和纯天然的果蔬粮食?

    很多证据表明,由工业文明造成的全球变暖导致一些鱼类和许多爬行动物的性别比例日益失衡。以大多数种类的海龟为例,如果卵在高于 26℃的温度下孵化,①_____。有科学家通过数据推算,到2100年,在绿海龟种群中,雌性的比例将从目前的52%增加到76%~93%。与海龟雌性越来越多相反,在有些动物中,温度升高将导致雄性增多。有科学家预测,认为到2085年,新西兰大蜥蜴将不再能孵化出雌性个体。新西兰大蜥蜴绝不是因此而面临灭绝危机的唯一物种,受温度影响而改变性别比例的鱼类,在全球变暖环境下也正在繁殖出更多的雄鱼。那么,既然②_____,它们的祖先是如何经历无数次极端气候下的环境温度持续上升的呢?研究人员发现, 一些动物并没有在温暖的气候中“坐以待毙”。当环境温度上升时,它们也在采取积极的措施,避免自己陷入绝境。比如,雌海龟开始更早地筑巢产卵,赶在气候更凉爽的时间内完成繁殖孵化。2019年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海龟胚胎很可能会在卵内自行移动,寻找更凉的一端,而这一行为在决定它们自己的性别方面很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应对策略可以帮助这些动物减少环境变暖对它们整个种群的影响。

    遏制工业文明的狂野推进,才可能阻止全球变暖的步伐,进而给地球上的所有物种以及人类带来福祉。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 (2) 请用一段话归纳第二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转折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
四、写作(本题共1题,共60分)
  • 8. (2023高三下·肥东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象棋招法有一套杀法叫“弃马十三招”,又称“舍马十三招”“弃马十三杀”,原名是“得先顺炮横车破直车弃马局”着法。明代象棋古谱《橘中秘》中的第一编第一局,可见分量之重。最主要是“子”与“势”之间在大家心中的比较。双方以顺炮开局,红方从第六着开始弃马(骗招),黑方吃马中计,红方到第十三着即获得胜利,仅十三回合,可谓鬼斧神工,天作之合。这一局其实变化很多,但最关键是弃马一着,一旦黑方贪心中了红方的弃马之计,那么不管你如何应对,最终都是红方胜,而其中最快也是最妙的胜法,十三步!

    象棋谚语“得子失先非上策”,先得子,只是局部占便宜,却影响了后面的大局;看到便宜,贪欲冲动占了上风,理智自然缺位。到后来,无论黑方如何变化,都已经形成败局。表面上是得了个大大的便宜,其实是吃了失势的大亏。

    读了上面材料,你有哪些思考?受到了哪些启发?请将你的思考与启发写成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