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载 | 出处 |
“至元年(1264年)……垦中兴、西凉、甘、肃、瓜、沙等州之土为水田若干,于是民之归者户四五万,悉授田种,颁农具” | 明代宋濂《元史》 |
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政府曾下令,“凡北方诸色人寓居者亦就籍之” | 吴松弟《中国人口史》 |
至元十一年(1274年),在泽州有许多因为躲避战乱而没有回家的农民,当地长官主张将他们失去的土地归还之,认为“俟业主至,当析而归之” | 明代宋濂《元史》 |
一、缺乏进行工业革命所必须的煤炭、铁等原材料 |
二、进口商品大多与民生无关 |
三、封建政府未给予足够重视,认为能够自给自足,对海外贸易依赖性较小 |
该学者意在说明明清时期( )
①欧洲国家调整对外政策
②第三次世界的影响力日益增强
③世界政治格局发生变化
④资本主义殖民体系迅速崩溃
材料一:汉初,民间继承先秦传统,重新开办私学,并使之逐渐兴盛起来,当时有一些大师收徒传授经典,学生人数众多,为汉代官学教育提供了重要补充。汉武帝时期,在私学从事教学的儒学大师不仅博学多才,而且品行出众,对忠君、孝亲、仁爱等儒家伦理道德规范身体力行,被誉为道德彬彬,在地方有着广泛的影响,成为儒家道德示范的楷模。汉代私学的教学内容重视社会礼仪规范传授,方法上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在现实生活中践行儒家伦理道德。私学的学习会成为选官任职的重要基础,因此有条件的家庭给孩子提供教育资源,为将来“学而优则仕”奠定基础。
——摘编自邢丽芳《儒家教化及其有效性研究》
材料二:1982年颁布的《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首次将教育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重点写入执政党的大会决议,这标志着“教育现代化”被正式提出。1983年,“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提出将教育现代化推升至新高度。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系统地阐明了改革的两大主题,即管理体制变革与教育结构调整,这为教育现代化的推进提供了体制和结构层面的支撑。1993年出台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加大教育的开放力度、要敢于创新”,为21世纪初我国教育发展做出了总体谋划。1999年,《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开宗明义地规划了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一流大学的建设并且吹响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号角。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发布,其中素质教育的提出是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又一有力抓手。
——摘编自张伊桐《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教育现代化:演进、特征与路径》
材料:清代营口盐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明末至康熙十八年(1679年)。营口地区设置了二十个盐场,隶属奉天府尹,各盐场管理事宜由州、县负责。第二阶段,康熙十八年至康熙三十年(1691年)。清朝一面招募商人领盐引纳税煎盐,同时发布谕旨,“(汉人和流民)有情愿煎盐发卖者,听取自由贸易”。第三阶段,康熙三十年至咸丰十一年(1861年)。在这一百七十年中,“听民自由晒卖,自是奉天无课税者”。第四阶段,成丰十一年至宣统三年(1912年)。光绪三年(1877年),营口二道沟设立盖平盐厘局,规定每外运盐一石纳东钱二千四百文。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以举办新政筹办学堂经费为名,每石盐又加收东钱一千二百文。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清廷发布试办督销谕旨,各盐厘分局监督销售以达到规定税额,按照每斤盐加价东钱四文收缴课税。
——摘编自张秉宽《从萌芽到鼎盛—清代的营口盐业》
材料一:19世纪,(英国)曼彻斯特和利物浦拥挤的地窖和阁楼在(法国)里尔和鲁昂得到了复制,工业贫民窟的恶劣后果引起了医生、作家、经济学家和政府官员的关注。波德莱尔问道:“无论一个人属于哪个党派……看到这些体弱多病的人呼吸着工厂的尘土,吞食着棉絮,身体被白铅、水银……浸透,睡在虱蚤之中,人类最伟大和最基本的美德在那儿与最刚强难化的罪恶、出自教养院的污秽相互依偎,怎么可能不被触动呢?”
——摘编自[美]乔治·罗森著《公共卫生史》
材料二:19世纪在铸造大口径磨光下水道和铁管方面的成就,使远距离供水成为可能,同时至少也能处理附近小河的污水……许多医务官能毫无困难地证明污秽拥挤和受污染的水和食物与城市传染疾病之间的关系……比阿特丽斯和悉尼·韦布指出:19世纪是市政社会主义的世纪。大楼内每一项单独的改善都要求归集体所有并集体经营市政设施:自来水总管、蓄水池、导水管、抽水站、污水总管、污水处理厂、污物处理场。
——摘编自[美]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
材料:
第三章 历史上的“中国”诸问题 |
一、历史上的“中国” |
二、关于“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讨论 |
三、主体民族问题 |
四、如何看待同时并存的民族政权 |
五、历史上“中国”诸问题研究需要有新的发展 |
第四章 民族关系主流问题研究 |
一、平等相处、友好交往论 |
二、对立、冲突和不平等论 |
三、共同促进中国历史发展论 |
——摘编自李振宏《民族历史与现代观念: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