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 | 出处 |
“淮海惟扬州”“岛夷卉服,噘筐织贝” | 《尚书·禹贡》 |
高昌国有草实如茧。茧中丝如细炉,名曰白叠子。国人取织以为布,布甚软白,交用焉 | 《太平御览》 |
福建省崇安县武夷山船棺中曾发现一片距今约3000年棉 布,经鉴定,该棉布为平纹棉布 | 《崇安武夷山船棺出土纺织品的 研究》 |
阶段 | 总计 | 部分行业数据 | ||||||
矿业 | 纺纱 | 面粉 | ||||||
厂数 (家) | 资本 (万元) | 厂数 (家) | 资本(万元) | 厂数(家) | 资本 (万元) | 厂数(家) | 资本(万元) | |
1895~1898年 | 109 | 1990.6 | 30 | 838.1 | 7 | 219.9 | 3 | 62.0 |
1905~1909年 | 344 | 7661.1 | 41 | 1572.5 | 8 | 514.1 | 26 | 492.3 |
材料一:20世纪40年代以来,美国农业合作社规模在世界上位居前列,在美国农业生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据美国农业部统计,2012年美国农产品总量的80%以及出口农产品总量的70%均来自农业合作社。农场是美国农业生产的基本单位,农业合作社正是由拥有农场所有权的农场主在非营利的基础上为提供他们自己所需要的服务而自愿组织起来的经济组织,是自有自享的法人团体。美国农业合作社类型众多,主要可分为供销合作社、服务合作社和生产合作社三类,美国在此基础上不断探索、改革和创新,形成了“新一代农业合作社”。在合作社发展的过程中,美国政府在立法、资金、税收和信贷等方面给予农业合作社很大的支持,同时美国还有比较完备的农业保险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和私人农业保险公司提供种类多样的农业保险,大大降低了农业合作社的市场风险。
——摘编自赵冉、苏群《美国、日本农业合作社发展特点及启示》
材料二:农业合作化运动作为继土地改革之后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又一次深刻变革,有着深远的历史影响。这一运动使中国在基本还处于半封建的状态下,短短几年时间就在广大农村地区建立起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正如胡绳所说:“这无论如何是一个伟大的胜利,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我们国家的历史和党的历史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虽然我国在引导农民由个体经济转向合作制经济的时机选择上并不成熟,加之在运动中注入了太过明显的政治因素,以致合作化运动中一再产生重大偏差,但是这并不是合作制经济本身的问题……并不代表着合作制经济本身制度设计上存在缺陷,这恰恰是值得我们今天深入总结历史教训的关键点,也为我们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建立农村合作经济提供了诸多启示。
——摘编自张勇《建国初期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反思与启示》
注:材料出处中“建国”应为“新中国成立”,为尊重原文,故不做改动。
材料:解读史料,获得历史认识,探寻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蕴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下表为唐朝常见的一些现象及唐朝的部分政策介绍。
现象 |
政策 |
契丹人李光弼,尝谓,“吾乃祖本汉将,辱于单 于之庭”,“壮士当建功大国” |
法律规定:“熟户既是王人,章程须依国法。” |
突厥族出身的将领李怀让攀附汉将李陵为其 先祖,认陇西为其郡望 |
法律规定:“凡内附后所生子,即同百姓,不得 为器户也。” |
突厥贵族出身的阿史那忠,说其“克承大禹 □□□□茂业”,又说“今为京兆万年人也” |
太宗说:“不必猜忌异类,益德泽洽,则四夷可 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 |
安兴贵家族本是中亚的粟特人,却被说是“轩 辕帝孙,降居弱水,安息王子,以国为姓” |
制定针对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制度。在赋税、徭 役等方面,实行不同的优惠政策 |
在唐为官的高丽人泉男生篡志载其为“辽东 朝鲜人”,后裔泉毖墓志中则载其为“京兆万 年人” |
大量任用少数民族或外国人到政府任官,并 给予他们很大的权力 |
按规定外国人应参加宾贡科考试,大食人李 彦升参加科举考试,并考中进士 |
保留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原有制度、风俗习惯、 生产和生活方式,允许酋长之位世袭 |
内迁的突厥阿史那氏改为史氏,回纥人唱没 斯改名李思忠,等等 |
制定宽松的宗教政策.允许各种宗教在境内 传播,以满足不同民族和人群的宗教信仰 需求 |
注:熟户,指汉化的外来或少数民族人口;王人、即政府管理下的编户齐民。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求:主题明确,契合材料,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材料一:苏联在指导思想上过分强调发展重工业,在实践中就造成了轻工业与重工业比例的严重失调。斯大林以及苏联党和政府对此有所察觉,并在第二个五年计划规定:1933~1937年,轻工业生产的增长率将由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13.2%提高到18.5%,同一时期重工业生产的增长率则将由40.1%降低为14.5%。由于种种原因,重工业完成了计划的121.3%,轻工业完成了计划的85.4%,而农业只完成了76.9%。
——摘编自[苏]列利丘克《苏联的工业化:历史、经验、问题》
材料二:在斯大林的主持下,苏联实施工业化的指导方针是;高速度、高积累和优先发展重工业。这一方针在联共(布)党内曾一度引发激烈争论,以布哈林为首的反对派主张国民经济的平衡发展,特别是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合理平衡。布哈林等人主张,国民经济的协调、平衡发展可以避免对农业的过度伤害,在政治上也有利于工农联盟的巩固。但这需要在一段时间内适当放慢工业发展的速度。以斯大林为首的一派,抓住了反对派在工业发展速度上的缺陷,赢得了更多的支持,从而为在政治上战胜反对派提供了有利条件。
——摘编自刘宗绪主编《历史学科专题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