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神祇 |
伊朗(波斯)神祇 |
Asura恶 |
Ahura善 |
Indra善 |
Angra Mainya恶 |
Deva善 |
Daēva恶 |
时段 | 移民情况 | 原因 |
1918~1945年 | 国际移民人数呈下降趋势 | 经济停滞和政治动乱 |
1929~1936年 | 美国外籍人口减少50万人 | 经济危机 |
1945~1973年 | 劳工大规模迁人西欧、北美和大洋洲 | |
1965~1990年 | 全球移民总量由7500万增加到1.2亿 | 世界各地经济文化联系的加强 |
材料:孔子生活在诸侯争霸的时代,看到了民众生活的困苦,于是他继承周公等人的思想,发展并形成了比较完善和丰富的民本思想。孔子民本思想的具体内容首先是“富民”,孔子主张“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认为民富则安,民贫则乱,满足人民合理的物质需要是人得以生存的基础,也是社会稳定的前提。其次是“宽民”,孔子主张轻徭薄赋,反对滥用民力;再次是“教民”,提倡“有教无类”,主张统治者对民众进行宣传教育,以期“齐之以礼”。孔子民本思想旨在通过对君主和官吏道德人格的塑造来限制和约束君主和官吏的行为,这与我们现在所提倡的以民为本理念有着天壤之别。
——摘编自张玉梅《孔子民本思想的现代价值转换》
材料:“详述自城开创以来罗马人民的业绩”“歌颂这个由神与人共同建立起来的伟大国家”是李维(前59—17年)撰写《自建城以来》(又称《罗马史》)的初衷。《罗马史》继承了“年代记”的传统手法逐年记事,记录了官员选举、内政外交、战争与宗教等活动,为人们描绘了罗马由一个亚平宁半岛的小城邦发展到帝国的完整过程。《罗马史》吸收古希腊史学流畅简洁、典雅诗意的特点,对前人涉及史料,特别是神话传说的著述并不全盘接受,而是根据可靠性与完整性、作者声誉、文学加工程度等因素进行考证。受罗马法影响,《罗马史》模棱两可的记录较少,历史叙述均能体现李维对事件是非曲直的价值判断。李维还认为虔诚、勇敢、仁慈等美德是罗马走向繁荣的关键,于是通过塑造历史记忆,他强化了罗马民族的文化认同。
——摘编自郭小凌主编《西方史学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李维撰写《罗马史》进行解读。(要求:表达清晰,逻辑明确)
材料:中古时期的欧洲传统文学(特指西欧文学,下同)是一种独立的文化现象。它所反映的问题是文学已经“开始思索自身”,这一情形下作者个体的作用就得到凸显:珍视艺术技巧,作家们渐次进入一种竞赛的环境中——谁比谁写得更好,或者谁可以成为文学典范。有学者提出,同一时期的古罗斯文学还远未意识到自己有什么特征。它不属于独立的文化现象范畴,也不彰显自己的独立特征。这一时期的古罗斯文学很难被视为文艺作品,美学功能还不独立,主要是服膺于一种实用、教化或者是权威性写作。这一切与东正教传播之初强调个人对于宗教意识的绝对服从有关联。天主教关于个人通过行动来完成自我拯救的教义,对于人的个性具有更多意义,为其提供更多可能性。相对于西欧中世纪或者是拜占庭文学,古罗斯文学的作者缺乏自我投射性,从历史渊源的角度看,虽然拜占庭文学有自己的特征,但是所有从拜占庭文化进入到“俄罗斯心灵”(近代俄罗斯文学特有的精神内核)的文化因素恰好都是反个性化与反世俗生活的,其他斯拉夫国家比如保加利亚、塞尔维亚等国的文学在这一点上和古罗斯文学趋同。
——摘编自兰钦、田洪敏《古罗斯文学的品性》
材料一:(19世纪末以来)四种灾祸——贫穷、军国主义、宗教迫害和政治上的专制——在不同程度上是意大利人、斯拉夫人和犹太人愿意乘船长途旅行到新世界来的原因。不过所有权威人士都认为,一些吸引移民到美国的力量,如新机会的诱惑力、轮船公司的宣传和征募经纪人骗人的鬼话,比起把他们从故乡驱赶出来的力量,更加具有信服力。而且,新移民中的大多数,或者是直接响应美国对不熟练劳工的需要而来的,或者是受到与铁路和工业雇主配合密切的职业介绍所经纪人鼓励前来的。
——摘编自阿瑟·林克等《一九〇〇年以来的美国史》
材料二:“新移民”中只有很少数去南部各州,他们中的大多数定居在纽约、芝加哥和底特律等一些大城市,这是因为大城市工厂林立、商业发达,就业机会多,而且他们在民族聚居区里有不少亲友和同胞,这些都有助于他们谋求生计和适应新的环境。这些不同民族聚居区俨然大城市里的小城镇,因此有许多美国学者把它们称作“被包围的飞地”,比如当今纽约市里仍存在的“小意大利区”“犹太人区”“斯洛伐克人区”等就是延续下来的“飞地”的例证。因此,这批在大城市定居的“新移民”,既没有与土生的美国人融合在一起,也与其他民族聚居区彼此隔离,不大往来。
——摘编自威廉·J·本内特《美国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