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测...

更新时间:2023-03-17 浏览次数:39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2022高一上·怀远期末) 现代文阅读I

    材料一:

    器物与辞赋之间的关系极为亲密。《文心雕龙·诠赋》谓赋“铺采摛文,体物写志”,赋是“体物”文学的代表,敏锐地反映物质文化。再者,人们在日常使用的器物上进行辞赋创作,雅趣所至,多有题咏。皇甫谧《三都赋序》认为赋“文必极美”“辞必尽丽”,器物与辞赋的联姻,是“物之魅”与“文之美”的结缘。

    辞赋中的器物与器物上的辞赋共同构成了辞赋与器物之间的关系,其最终表现形式仍是文学作品。曹丕《典论·论文》曰“诗赋欲丽”,刘熙载《艺概·赋概》曰“赋起于情事杂沓,诗不能驭,故为赋以铺陈之”,因为赋在修辞上的鲜明优势,与器物相关的作品有三点值得关注:

    一是追根溯源,敷陈器物材料。枚乘的《七发》有一节专写音乐,重心落在“琴”上,古人以桐木为琴,选材是制琴的第一步,接着再进入到演奏的阶段。琴在汉代极受贵族、文人士大夫喜爱,桓谭《新论·琴道篇》说“八音之中,惟丝最密,而琴为之首”;而由蔡邕焦尾琴的典故,既可见选材之难,又可见蔡邕精于琴道。琴是士人言志的重要器物,嵇康《琴赋》甚至认为“众器之中,琴德最优”。他们都重视书写制作乐器的材料的生长环境,至于其他器物题材赋也多如此。

    二是曲尽其妙,提升器物品格。唐代李德裕曾作《画桐华凤扇赋》,序曰:“成都夹岷江,矶岸多植紫桐。每至春暮,有灵禽五色,来集桐华,以饮朝露。及华落,则烟飞雨散,不知其所。往有名工,绩于素扇,以赉稚子,余因作小赋,书于扇上。”赋以扇为描写对象,而扇上有鸟,全文先写鸟之高洁,既而针对班婕妤《团扇诗》的哀怨,作者认为扇用以消暑,而不去做女性的道具。与班氏哀怨天凉“弃捐篮笥中,恩情中道绝”不同的是,作者说,“虽清秋之已至,常爱玩而忘餐”,扇有了更高的价值,其品格得以升华。唐时张九龄《白羽扇赋》,以“纵秋气之移夺,终感恩于箧中”作结;元代赵孟頫《纨扇赋》曰“苟行藏之任道,愿俟时乎安之”都已脱离宫怨,注入沉雄之气,在反复铺排中,烘托、抬升器物的气格。

    三是争奇斗巧,广纳异域器物。中国自古以来就与西方世界有着物质上和文化上的交流,西方不少器物也流入中国,并进入辞赋写作领域。汉末曹丕曾作《玛瑙勒赋》《车渠杭赋》,《玛瑙勒赋》序文曰:“玛瑙,玉属也,出自西域,文理交错,有似马脑,故其方人因以名之。”《车渠杭赋》序文:“车渠,玉属也,多纤理缛文。生于西国,其俗宝之。”玛瑙勒、车渠杭在当时都是新奇之物。及至明清,新器物涌入中国者更多。新器物、新科技是近现代文明的象征,它们进入作品赋予辞赋新的生命。赋的铺排令新来器物的特征、性能全面展示出来,带来奇趣,更添新知。

    赋是极具中国特色的文体,北朝魏敢说“会领作赋,始成大才士”(《北史·魏敢传》),器物是物质文明的表征,研究器物与辞赋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摘编自蒋晓光《器物之魅与辞赋之美》)

    材料二:

    画像石(或砖)在当时的建筑、雕塑、壁画上,都是五彩斑斓的。今天不断发现的汉墓壁画和泥俑证实了这一点。后汉王延寿的《鲁灵光殿赋》描述当时地面建筑的雕塑绘画说:“图画天地,品类群生,杂物奇怪,山神海灵。”

    与这种艺术相平行的文学,便是汉赋,被后代视为类书、字典、味同嚼蜡的这些重皇大赋,其特征也恰好是上述那同一时代精神的体现。“赋体物而浏亮”,从《子虚》《上林》到《两都》《两京》,都是状貌写景,铺陈百事,“包括宇宙,总览人物”的。尽管有所谓“讽喻劝诫”,其实作品的主要内容和目的仍在极力夸扬、尽量铺陈天上人间的各类事物:山如何,水如何,树木如何,鸟兽如何,城市如何,宫殿如何,美女如何……

    文学没有画面限制,可以描述更大更多的东西。尽管是那样堆砌、烦琐、拙笨、呆板,但是江山的宏伟、城市的繁盛、物产的丰饶、官殿的巍峨、服饰的奢侈、鸟兽的奇异、狩猎的惊险、歌舞的欢快……在赋中不无刻意描写,着意夸扬。这与汉代画像石、壁画等等的艺术精神不正是完全一致的么?它们所力图展示的,不仍然是这样一个繁荣富强、充满活力、自信和对现实具有浓厚兴趣、关注和爱好的世界图景么?它表明中华民族进入文明社会后,对世界的直接征服和胜利,这种胜利使文学和艺术也不断要求全面地肯定、歌颂和玩味自己存在的自然环境、山岳江川、宫殿房屋、百土百物以至各种动物对象。汉代文艺如此之心胸开阔,气派雄沉,其根本道理就在这里。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器物与辞赋之间关系亲密,表现为辞赋可以描写器物,文人可以在器物上创作辞赋。 B . 刘熙载认为赋能表现较为复杂纷乱的内容,故而赋能与器物有机结合,而诗则不能。 C . 新器物赋予赋新生命,赋能展示新器物的特点,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D . 汉赋的主要内容在于极力夸扬、尽量铺陈各类事物,这与当时的时代背景紧密相关。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辞赋与器物的关系,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 . 《画桐华凤扇赋》以扇为描写对象,脱离了宫怨,故而使扇的品格得以升华。 C . 汉赋体现了汉代的繁荣、自信与活力,可作为我们研究汉代历史的重要资料。 D . 汉赋虽然具有堆砌、烦琐、拙笨、呆板等不足,但是也有着独特的文学价值。
    3.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 .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凡一代有一代文学之胜: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B . 孙梅《四六丛话叙》:“赋一物则究此物之情状,论一都则包一朝之沿革。” C . 刘熙载《赋概》说:“赋兼叙、列二法:列者,一左一右,横义也;叙者,一先一后,竖义也。” D . 刘勰在《文心雕龙·诠赋》中最早提出汉赋“写物图貌,蔚似雕画”。
    4.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 (5) 请结合材料分析“铺采摛文,体物写志”在汉赋中的体现。
  • 2. (2022高一上·怀远期末) 现代文阅读II

    在阿吾斯奇

    董夏青青

    云霭封锁了雪峰之间偶尔显露的天际远景。阴冷彻骨的北风越刮越大。雷声滚过,空气里潮乎乎的土腥味刺鼻。

    这两天他有些不太习惯。四月末,要是在南疆,白天早已经热起来。现在的北疆山上却潮湿阴冷,棉被盖在身上都又潮又重。

    “营长,来。”教导员冲他扬了下下巴,又转头看向列队站立的三班战士。

    “跟你们介绍一下,”教导员说,“这是南疆军区的殷营长,他弟弟就是你们三班长。三班长还要在总医院住一段时间,休养好了就回来。”

    去年阿吾斯奇的雪下得早、下得多。连队自己烧锅炉,攒的煤渣子多了没地方放,入冬就找乡里派拖拉机来运煤渣。拖拉机上山的时候没油了,小弟一听就拿上一桶油开上皮卡车去给拖拉机送。路上,小弟将皮卡车停在窄道边,跑下去找拖拉机。送完油顶着风雪往回跑时,对面驶来一辆拉粮食的大半挂车,司机没刹住,车头把皮卡车推出去十几米远,小弟当时就在车斗后边,被撞进砌在路边的雪堆里埋住了。

    知道这件事时,他第一反应是应当感恩、知足。小弟至少还活着,至少将来睁开眼是躺在一张干干净净的病床上。

    “殷营长跟我说了,下午他跟咱们一块去巡逻。到界碑看看,你们三班长去年刚带人上去描的字。”教导员说。

    坐在巡逻车的副驾驶上向外看,雨前灰暗、阴沉的天空,已经被清澈明亮、瞬息万变的光芒冲破,无垠无底的草野上闪耀着星星点点。

    “营长,这是你头一回来我们北疆边防吗?”教导员在后座问。“对。”他说。

    “南疆那边的边防什么样?”

    “挺高的,每年上山驻训的平均海拔都在千米以上。”

    “那你出过国吗?”又有人说。

    “去年夏天我们在塔吉克斯坦搞了一次联合反恐演习。”他说。后座一阵惊叹。

    二十八号界碑与哈萨克斯坦的边防哨楼毗邻。那一带早先是苏联的地界,齐踝深的草从里遍布铁丝绊网。界碑立在紧邻铁丝网的一个小土包上,坡下围着一片比人高的芦苇,地下水汩汩向外冒。他跟在战士们后边深一脚浅一脚地走。

    太阳当空,界碑上新描的红色字眼看起来醒目极了。

    小弟在少林寺学了六年武。2009年,小弟在给他的一封信中说,少林寺受邀参加第一届俄罗斯国际军乐节,他和师兄弟都出国了。普京总统亲自接见了他们。信的后半部分,小弟提到身边很多师兄弟已开始寻求未来更好的出路。小弟说,自己有两条路可选,一是去曼哈顿的华人街当私人武术教练;另一份工作,也是自己比较倾向的,是和同班一个德国同学回巴伐利亚支教。信的末尾小弟问他,到底是选美元还是欧元。

    他那会儿已在南疆部队当班长,深夜趴在锅炉房的地上给小弟回信。他说,小弟练过武功、见过世面,他希望小弟参军,为家庭挣得荣誉。信寄出后的第三个月,小弟入伍进疆。先在团里的步兵营待了几年,后来被调到这个叫阿吾斯奇的地方。

    他站在界碑前向四周远望,阳光在光滑舒缓的大地上流泻。即将栽种新作物的大片黑土刚刚犁过,有雨水未及冲净的耙痕。

    “三班长能吃苦、能干活儿。”教导员说,“有时候我在那儿看书,他碰见了就聊两句,问看的什么书,书里讲的什么事……有一回说到连长让他当炊事班班长,他说这不就是个弼马温的差事吗?”

    “当时也给我抱怨过,说不愿意下厨房。”

    “我给他讲,毛主席的弟弟毛泽民,当年受兄长之托,也管理过一个学校师生的伙食。民以食为天,有的吃才有的干。战士们训练辛苦,最怕吃不好,全连队的嘴交给他,是觉得他行。”

    “谢谢,”他说,“是你们把他带出来了。”

    “不用谢,你弟天生是带兵的料,在连队很有威信。”教导员说,“三班长有一回给我说你要他多看书,看啥书没给他说,他就来问我。我说平时你们训练那么忙,个人时间很少,既然要看就看好书,就推荐了大学士苏东坡的传记。苏东坡和他的弟弟苏辙,文章写得好,官也做得明白。我跟三班长说,不管是当班长,还是以后当排长、当连长,对上,关键时刻要能顶上去;对下,紧要关头也要能扛下来,尽心做事。”

    “说实话,我都不知道他还在看书。”他说,“平时打电话也只跟我讲讲平常的训练。”“还有个事你也不知道吧,”教导员说,“几年前了,有天中午他来找我,说连续失眠半个月了,很苦恼。我就和他谈心,帮助他分析。问了几个问题以后他就说你别问了,告诉你吧,我想起来我没参军前偷东西了,虽然我当时就放回去了,谁都不知道。具体什么事他就不肯再往下说了。前年他主动再跟我提起这个事,说知道为什么你一定要他参军了。他说没有参军前,觉得社会上和他一样的人多。来了部队才觉得和他哥,就是和你一样的人多。”

    他回到总医院时已响过熄灯号。外头下雪了。广大空旷的天地间,每一片雪花都标示出风的力道和方向,在窗外连缀而下。连天漫地的帕米尔黑夜,被一轮皓月照亮。

    他眼前一片清辉。

    他想起苏轼的一句词:“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本开篇描写了地处北疆的阿吾斯奇风大雪多、苦寒恶劣的生活环境,随着情节的展开,透过“他”的眼睛也展示了这块土地雄浑壮美的一面。 B . 殷营长是串联全文的线索。文本通过记叙他来到阿吾斯奇后的所见所想,描写戍边军士的日常生活,展示了可信、可敬、可爱的中国军人形象。 C . 文中的小弟热爱国家、尽职尽责、吃苦耐劳、很有上进心,是作者着力塑造的典型人物。这种塑造是不断变化、逐步丰富、多次完成的,更显真实。 D . 哥哥不知道弟弟还在看书,也不知道弟弟因曾偷过东西而失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兄弟之间因相距遥远、相处较少而自然产生的情感隔膜。
    2. (2) 关于文中出现的多组兄弟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教导员以毛主席弟弟为例,旨在向三班长说明当炊事班班长是连队对他的信任。 B . 教导员称赞苏东坡兄弟,以此激励三班长兄弟二人以苏氏为榜样,取得大成就。 C . 殷营长在文中直接出现,弟弟在他的见闻和回忆之中出现,一明一暗,相互映衬。 D . 文本借殷营长兄弟体现的不仅有手足亲情,还有军人精神的引导、延续与激励。
    3. (3) 文中以插叙、补叙方式记载往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 (4) 文本结尾处引用苏轼的词,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加以说明。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2022高一上·怀远期末) 文言文阅读

    文本一: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驾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劝学》)

    文本二:

    夫童蒙之学,始于衣服冠履,次及言语步趋,次及洒扫涓洁,次及读书写文字,及有杂细事宜,皆所当知。若其修身治心、事亲接物、与夫穷理尽性之要,自有圣贤典训,昭然可考,当次第晓达,兹不复详著云。

    大抵为人,自冠巾、衣服、鞋袜皆须收拾爱护,常令洁净整齐。

    为人子弟,须是常低声下气,语言详缓;行步趋跄,不可疾走跳踯。

    为人子弟,当洒扫居处之地,拂拭几案,当令洁净。

    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谓熟读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勿谓今日不学而有来日,勿谓今年不学而有来年。日月逝矣,岁不我延。呜呼老矣,是谁之愆?凡写字,未问写得工如何,且要一笔一画,严正分明,不可潦草。

    凡对父母长上朋友,必称名。凡称呼长上,不可以字,必云某丈。凡侍长上出行,必居路之右,住必居左。

    凡此种种若能遵守不违自不失为谨愿之士必又能读圣贤之书依大此心进德修业入于大贤君子之域无不可者

    (摘编自《童蒙须知》《劝学文》)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凡此种种/若能遵守不违自/不失为谨愿之士/必又能读圣贤之书/恢大此心/进德修业/入于大贤/君子之域无不可者 B . 凡此种种/若能遵守不违/自不失为谨愿之士/必又能读圣贤之书/恢大此心/进德修业/入于大贤/君子之域无不可者 C . 凡此种种/若能遵守不违自/不失为谨愿之士/必又能读圣贤之书/恢大此心/进德修业/人于大贤君子之域/无不可者 D . 凡此种种/若能遵守不违/自不失为谨愿之士/必又能读圣贤之书/恢大此心/进德修业/入于大贤君子之域/无不可者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下饮黄泉”中的“下”字与“济水东流”(《登泰山记》)中的“东”字用法相同。 B . “其义自见”与“半壁见海日”(《梦游天姥吟留别》)两句中“见”字含义不同。 C . “心到最急”与“却坐促弦弦转急”(《琵琶行》)两句中“急”字含义不同。 D . “工拙如何”与“守拙归园田”(《归园田居》)两句中的“拙”字含义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本二认为,童蒙教育应从服装穿着、言行举止、打扫卫生、读书写字、杂细事宜五个方面展开,先不涉及修身治心、事亲接物。 B . 坚持读书,读的遍数多了,就能够背诵并理解书中的思想内容。这种观点和《劝学》借“鸳马十驾”“金石可镂”表达的思想相似。 C . 表敬意时,古人根据对象的不同称名或称字。如:称呼长辈,要称呼他们的名,不能称字;提到历史人物孙权,辛弃疾称呼的是字。 D . 古人以右为尊。如:白居易被贬称为“左迁”;晚辈陪同长辈行走在路上时要站在道路的右侧,和长辈并立时要站在长辈的左边。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②日月逝矣,岁不我延。呜呼老矣,是谁之愆?

    5. (5) 在如何读书学习的问题上,两则文本提到了多个因素。对于“心”这一因素,两则文本表达的共同观点是什么?对于“心”与其它因素间关系的认识,又有什么不同?
  • 4. (2022高一上·怀远期末) 古代诗歌阅读

    思帝乡   

    [唐]韦庄

    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

    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

    卜算子

     [北宋]李之仪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1. (1) 下列对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春日”是多么美好的季节,草木萌发,天气和暖,表现了一种生命之觉醒与跃动。 B . “杏花吹满头”现万紫千红之景象,外在之春与游春之人融为一体,为抒情做渲染。 C . “江头”“江尾”言悬隔与怅根,“几时休”言思念绵长,“共饮”则见情意相通和慰藉。 D . 两首词都是表面上写爱情,但作者其实是借抒写爱情来表达对朝廷重用自己的期盼。
    2. (2) 比较两首词中两位抒情主人公的“爱情誓言”有何异同。
  • 5. (2022高一上·怀远期末) 古代诗词默写
    1. (1) 《琵琶行(并序)》中有不少对秋江月夜的描写,如“”营造出与友人离别时的凄清氛围,“”则凝固了琵琶曲的强大感染力。
    2. (2) 《师说》中韩愈提出了他心目中老师的作用是“”,而那些童子的老师,是“”,这并不是韩愈所推崇的老师。
    3. (3) 《涉江采芙蓉》中的“”两句表现了主人公与爱人分隔两地、无限惆怅的境况与心情。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2022高一上·怀远期末) 语言文字运用I

    八音弹唱俗称“八大行”,由八人分持月琴、八角琴、三弦琴、大胡、中胡、京胡、竹笛、竹点八种乐器边奏边唱而得名,是           于贵州省平塘县塘边镇一带的一种民间艺术。八音弹唱表演形式热烈,古朴自然,风格独特,在演奏自制乐器的同时,配以           的民族服饰,辅以气氛热烈的歌舞表演,浓郁的乡土气息           。所演奏的自创歌曲音色丰富,音域宽广,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    ),通过政府采购、牵线搭桥等形式,带领八音弹唱文艺队到省内外参加文化展演,将八音弹唱这门草根艺术推上更加           的舞台。通过市场化的表演,传承了民间弹唱技艺满足了群众文化需求,并且让表演人员增加了收入。八音弹唱成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和建设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的助推器。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 流传   独具特色   扑面而来   广阔 B . 留传   别出心裁   扑面而来   广大 C . 流传   别出心裁   纷至沓来   广阔 D . 留传   独具特色   纷至沓来   广大
    2. (2)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近年来成立的“百人布依八音弹唱队”,是平塘县不断加大对地方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力度的结果。 B . 平塘县引导成立“百人布依八音弹唱队”,近年来地方民族文化保护传承的力度不断加大。 C . 近年来,平塘县不断加大对地方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力度,引导成立“百人布依八音弹唱队”。 D . 近年来,平塘县不断加大对地方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力度,“百人布依八音弹唱队”因此成立。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市场化的表演,传承了民间弹唱技艺,满足了群众文化需求,并且让表演人员增加了收入。 B . 市场化的表演,让表演人员增加了收入,并且传承了民间弹唱技艺,满足了群众文化需求。 C . 通过市场化的表演,让表演人员增加了收入,并且传承了民间弹唱技艺,满足了群众文化需求。 D . 通过市场化的表演,传承了民间弹唱技艺,让表演人员增加了收入,并且满足了群众文化需求。
  • 7. (2022高一上·怀远期末) 语言文字运用II

    很多人都以为,买眼镜时送的那块布就是擦眼镜的布。其实不然,它的作用只是①     , 避免眼镜与眼镜盒发生磕碰。如今市面上大部分眼镜布材质都不够细腻,并且布上和镜片上容易存留灰尘和细小的异物,如果直接用眼镜布干擦,就相当于在用小颗粒摩擦镜片。镜片的灰尘或油污,其实大部分是我们睫毛上的油脂、脸上的角质、空气中的细小沙砾等。尤其是沙砾,虽然它们看起来很弱小,但实际上对于镜片及镀膜来说是非常坚硬的。若用眼镜布在留有沙砾的眼镜上干擦,就会越擦磨损越严重,最终会让镜片“伤痕累累”

    我们看着镜片表面虽然是透明的,但其表面其实分布着多层不同用途的镀膜,有增加透光度的,②         , 还有增加防污能力的。所以擦拭眼镜并非是擦拭眼镜片本体,而是擦拭镜面上附着的镀膜。如果镀膜或者镜片的质量不太好,再加上不正确的擦拭手法,镀膜就会破损,甚至会直接脱落。如果失去镀膜的保护,③     

    1. (1) 下列四处引号的用法与文中使用引号相同的一项是()
      A . 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B . “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子里的稀饭烧滚。 C . 人们发怒时容易做出“不辨敌友、无端攻击”的举动。 D . 遇到花粉,有人的免疫系统“无动于衷”。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2022高一上·怀远期末)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辨证论治,又称为辨证施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它包括辨证和论治两个过程。辨证,就是根据“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等。论治,则是根据辩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辩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的手段和方法,两者是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离的两部分。

    “辨证论治”的原则,不仅适用于治病,而且对于我们的学习生活、为人处事,乃至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都有启示意义,请你结合自己的感悟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袋: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