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述 |
出处 |
“诸侯王或欲推私恩分子弟邑者,令各条上,朕且临定其号名。” |
司马迁《史记》 |
“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 |
班固《汉书》 |
(一)英国争得国际平等地位。 (二)荷、比、葡、普、班均派遣领事来粤。 (三)法美诸国,援例缔结通商条约,交涉遂日多。 (四)订舟山不割让他国之条件,启各国划定势力范围之先声。 |
上表为《中国近百年史纲要》中关于近代某一战争的国际影响的描述。该战争是( )
材料一:随着南北朝以来封建经济的发展,中小地主与富裕农民的数量日益增多,他们要求打破门阀士族的限制,在政治上得到发展。这一要求与隋朝打击豪强地主,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正相吻合。开皇年间(公元581-600年),隋文帝废除了门阀士族操控选拔官僚的“九品中正制”,代之而起的是以考试选士。大业年间(公元605-618年),“炀帝始建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的确立。
——摘编自宁欣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唐代沿用并发展了隋代的科举之法。唐代的科举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史科、开元礼、道举等。秀才科本来最为严格,但取人过少,高宗以后停用。真正起重要作用的是进士和明经两科。明法、明字、明算诸科,属于专科性质。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一:番薯原产于南美洲,大约在明朝万历年间开始引入我国。其中最主要路径有三条:一是从越南引入广东东莞;二是从南澳岛传至福建漳州;三是由陈振龙引入至福建福州。后逐渐向各地蔓延,至18世纪中期,番薯已遍布全国(如表3所示)。番薯成为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并因其高产、抗早、适应性强、口味香甜等特性,深受百姓喜爱。
表3 番薯引入各省的时间
省份 |
云南 |
广东 |
福建 |
浙江 |
江苏 |
四川 |
广西 |
江西 |
湖北 |
山东 |
河南 |
陕西 |
湖南 |
河北 |
贵州 |
山西 |
安徽 |
番薯引入年份 |
1576 |
1589 |
1593 |
1608 |
1608 |
1733 |
1736 |
1736 |
1740 |
1742 |
1743 |
1746 |
1746 |
1748 |
1752 |
1756 |
1768 |
——摘编自于爱芝、杨敏《番薯引入对明清人口的影响》
材料二:番薯的推广,使大量滨海沙地和山区的贫瘠丘陵得到开发利用。番薯更是绝对的高产作物,而且所需的人力少,但收获量却大大多于其他粮食作物。
——摘编自郑南《从玉米、番薯、马铃薯的传人看外来农作物传人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材料:我们一年来转战各地,深感全国革命潮流的低落。一方面有少数小块地方的红色政权,一方面全国人民还没有普通的民权,工人、农民以至民权派的资产阶级,一概没有言论集会的权利,加入共产党是最大的犯罪。红军每到一地,群众冷冷清清,经过宣传之后,才慢慢地起来。……我们深深感觉寂寞,我们时刻盼望这种寂寞生活的终了。要转入到沸热的全国高涨的革命中去,则包括城市小资产阶级在内的政治的经济的民权主义斗争的发动,是必经的道路。……打击小资产阶级的过左的政策,把小资产阶级大部驱到豪绅一边,使他们挂起白带子反对我们。近来逐渐改变这种政策,情形渐渐好些。在遂川特别收到了好的效果,县城和市镇上的商人不畏避我们了,颇有说红军的好话的。……中央要我们发布一个包括小资产阶级利益的政纲,我们则提议请中央制订一个整个民权革命的政纲,包括工人利益、土地革命和民族解放,使各地有所遵循。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的中国的革命,以军事发展暴动,是一种特征。我们建议中央,用大力做军事运动。
——摘自毛泽东《井冈山的斗争》(1928年11月)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伊始,外交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彻底清除旧中国遗留的丧权国的外交遗产,抵御和破解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对于新中国的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和军事威胁,维护新中国的国家安全、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努力争取以完全平等的身份和地位重返国际舞台并发挥积极作用和影响。为此,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经过卓有成效的工作,初步打开了新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摘编自齐鹏飞《波澜壮阔的新中国外交》
材料二:进入20世纪80年代,在继续维护和巩固国家安全的同时,中国特别强调外交要为国内经济建设服务,要努力争取世界和平,为国内经济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以此作为我国对外工作的总方针。中国不再同任何大国结盟,也不支持它们中的一方去反对另一方,对一切国际问题,独立自主地作出判断,决定自己的态度和政策。我国外交中的敌友观念渐趋淡化,交往对象不断拓宽,不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异同论亲疏,实行全方位的多边外交。
——摘编自韦世强《改革开放前后我国外交战略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