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第一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语...

更新时间:2023-03-26 浏览次数:45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 (2022高二上·仁寿期末) 论述类文本阅读

    近来频有论者以为“礼仪之邦”系“礼义之邦”之“误”,应当废止。笔者以为,这个结论实在武断。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夏、商、周三代礼乐文明一脉相传。《礼记》云“经礼三百,曲礼三千”,“礼仪三百,威仪三千”,都是盛赞华夏文明礼仪之盛大。《左传·定公十年》:“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唐代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疏曰:“夏,大也。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礼是华夷之辨的根本标志。称誉中国是“礼仪之邦”,有根有据,并非是对“礼义之邦”的误用。

    古代文献中也常指中国为“礼义之邦”。古人使用“礼义”一词,通常有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古文中的“礼义”就是指“礼仪”,义与仪通用。比如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指出,义是本字,仪是后起字。本字和后起字通假,在古人行文是常见情况。“义者,宜也”,“义”训为“宜”;“仪者,度也”,“仪”的意思是“度”。礼义和礼仪,用法虽然不同,但意思相近。“仪”字左边是单人旁,右边是义。人的言语、行为适宜、合宜,就表现为言、行有度。仪本身就包含着义,不讲求义也就谈不上仪。

    另一种情况,人们用礼义去对称仁义。孔子重视仁,也重视礼,主张内在的仁和外在的礼的统一。孔子后学中,一派学者如孟子喜欢讲“仁义”,对人的理解方面主张性善论,“仁义礼智根于心”,认为道德修养在于扩充仁义礼智四端,发扬人性本有的光辉。一派学者如荀子认为人性潜存着恶,顺着人性一定不能组成一个和谐、美好的人群,主张隆礼重法,发挥外在约束和教化作用,变化人的先天之性而生,起后天教化之性,“化性起伪”,所以更愿意谈论“礼义”。汉代文献中多用礼义,应该和以荀子为代表的儒家这一派较有影响有关,从礼法名教的角度来理解儒学。唐代韩愈则推崇孟子为儒家仁义道统的承担者,宋代学者也多坚持这种说法,孟子“居仁由义”的“仁义”思想受到重视,以至于人们说中国“以仁义立国”,或中国是“仁义之国”,反而比说“礼义之国”感觉更自然、更亲切一些。

    有人强调“礼义之邦”比“礼仪之邦”的用法更早、更初始,可是语言是随生活流动变迁的,而不是凝固的教条。在什么时候用哪个词更贴切,要看具体的语境。当凸显立国的核心价值时,我们使用“礼义之邦”或“仁义之国”,当我们盛赞中国礼仪之大或有感于当下礼仪缺失时,我们使用“礼仪之邦”。我们称誉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既是表达对先民智慧和成就的崇敬,也是对我们自己的鞭策和激励。“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易传》),让我们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契机,找回作为文明民族、文明国度的历史记忆,化去种种与文明格格不入的野蛮,重归文明之途。

    (摘编自彭永捷《“礼仪之邦”还是“礼义之邦”?》)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相关记载可以看出中国“礼仪之邦”的称谓最早可追溯到夏商周。 B . “礼”是华夷之辨,中国自古就有习礼、守礼、重礼的传统,是名副其实的“礼仪之邦”。 C . 古人使用“礼义”一词来称中国为“礼义之邦”时,其本身的内涵就是指向“礼仪之邦”。 D . 孔子主张内在的仁和外在的礼的统一,但其后学中的孟子和荀子对“礼”的观点完全相反。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开篇先否定错误论点,接着提出自己的观点:中国是“礼仪之邦”,而非“礼义之邦”。 B . 文章引用《礼记》《左传》中关于“礼仪”的记载,论证了称中国为“礼仪之邦”有根有据。 C . 文中列举古人对“礼义”的解释,证明用“礼义之邦”还是“礼仪之邦”,要看具体语境。 D . 文章围绕用“礼仪之邦”指称中国是否有误展开讨论,观点明确,材料翔实,思路清晰。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礼仪”并不仅仅表现为外在形式,不讲求“义”也就谈不上“仪”,只有符合“礼义”要求的“礼仪”才称得上真正的“礼仪”。 B . 性善论注重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而性恶论则看重外在的礼法对于人的约束作用,二者的出发点都是如何构建和谐群体。 C .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历史和现实证明,中国不仅无愧为“礼义之邦”,也无愧于“礼仪之邦”的称谓。 D . 当前我们更强调建设“礼仪之邦”,是因为当下我国礼仪严重缺失,亟需找回作为文明民族、文明国度的历史记忆。
  • 2. (2022高二上·仁寿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

    直播带货,以“小屏幕”打开“大市场”,用消费扶贫助推产业扶贫良性循环发展,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探索出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新路子、新模式。而在这一探索过程中,无数的驻村第一书记尽锐出战,成了联通上下,打通精准扶贫最后一公里的中坚力量。

    (摘编自史雅乔、勾雅文《第一书记直播带货变身推荐官》,《人民日报》)

    材料二:

    “双11”购物狂欢在不断增长的成交数据中落下帷幕,然而有关购物体验、消费陷阱的讨论并未停止。

    近日,中消协发布《“双11”消费维权舆情分析报告》,与往年不同,今年“双11”促销活动期间消费负面信息主要集中在直播带货、不合理规则两个方面,并点名汪涵和李雪琴直播带货“翻车”、李佳琦直播间“买完不让换”。

    对直播从业者来说,能够积累数量庞大的粉丝并不容易,越是如此,越应该珍惜消费者的信任,越要对自己所卖商品负责。那种只注重流量不注重质量的做法,甚至把粉丝当韭菜来收割的想法,将会透支消费者的信任、损害行业发展的基石。要知道,失去信任,再大的主播也会被市场抛弃。

    新生事物大多有一个从野蛮生长到规范发展的过程,直播带货也不例外。前不久,国家网信办发布《互联网直播营销信息内容服务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市场监管总局也连发两道监管文件,其中《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拟将网络直播带货等网络交易新业态纳入监管范围,并指出网络直播带货需提供回看功能;《关于加强网络直播营销活动监管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对网络直播营销活动中的三大主体即网络平台、商品经营者、网络直播者的责任进行梳理,分层次进行责任划分。这都预示着,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管体系正在建立。

    (摘编自甄奇《透支信用的直播带货无法长久》,《人民网》

    材料三:

    直播平台作为一种新型业态和连接网络主播与社会公众的传播媒介,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产生了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问题。对此既要通过落实民法典的规定强化民事责任承担,又要加强行业自律引导和监管,从而促进直播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对直播平台经营者而言,平台经营者建立商品、服务质量担保机制,承担先行赔偿责任,以此来保障消费者因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受到损害时依法享有获得赔偿的权利。

    (摘编自陈慧娟《直播内容触犯法律,平台应该担责吗?专家这样说》,《光明日报》)

    材料四:

    目前我国的消费结构正在转型,人们的消费观念由单纯重视商品的物质性效用转向注重商品的精神性效用,消费模式随之从生存型消费转向享受型、发展型消费。消费已经不单单是人们用来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功能性活动,它已逐渐成为人们表达和实践某种趣味、格调、信念、价值的文化性活动。直播带货的火爆背后正是基于消费结构的转型特点,大兴消费主义文化以拉动消费者的非必需消费。例如,某些彩妆类带货主播在直播间摆满各大品牌的商品,以此刺激受众的感官;还有部分主播利用营销技巧为商品增加附加值,让受众对商品产生“仰视”的态度,使受众陷入消费的伪欲望。

    (摘编自《直播带货的发展状况,存在问题及优化路径》)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直播带货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新路子、新模式,用消费扶贫助推产业扶贫良性循环发展。 B . 今年“双11”购物促销呈现出与往年不一样的特点,消费负面信息主要集中在直播带货、不合理规则两个方面。 C . 大兴消费主义文化以拉动消费者的非必需消费,使得我国的消费结构发生转型,这也是直播带货火爆的原因之一。 D . 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商品被赋予了更多的精神性效用,消费已逐渐成为具有某种趣味、格调、信念、价值的文化性活动。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只注重流量不注重质量的直播带货实则是在透支消费者的信任,会损害行业发展的基石,这样的主播终将被市场抛弃。 B . 直播带货是新生事物,正处于一个从野蛮生长到规范发展的过程,推动直播经济健康发展需要各方持续努力。 C . 直播平台作为连接网络主播与社会公众的传播媒介,应建立起有效保障消费者权利的机制,承担起自身责任。 D . 直播带货是一种表达和实践某种趣味、格调、信念、价值的文化性活动,所以其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可忽视。
    3. (3) 如何让直播带货这一产业走上规范化发展的道路?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 3. (2022高二上·仁寿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小题。

    大春小花

    阎秀丽

    兵站得很直,眼角的余光瞥向了身后的一点儿灯光,便有一抹微笑在静夜里绽开。他微微仰起头,看着哨所前那棵树。

    一弯上弦月,清泠无声。

    哨所呈乳白色,很显眼,建立在军事禁区内一座三面环海的岛屿上,只有一条小路通向外界。

    哨所很静,静到似乎只能听到小花和大春的呼噜声。

    小花睡得很香,大春不睡觉,大春要等兵回来,看到兵心里才会踏实。有一次兵出去执行任务,三天后回来时,大春就在门口坐着,兵甚至看到了大春眼角隐约的泪痕。

    以后,我去哪儿都带着你。兵抚摸着大春说这句话的时候,大春的脑袋在兵的脸上蹭了蹭。

    兵第一次看到大春的时候,它正在灌木丛里瑟瑟发抖,一条腿被一根铁丝穿透,上面的血已经凝成了硬痂。兵把它带回了哨所,上药包扎,悉心照料,很快,大春便成了兵的影子。

    虽然这里一片荒寂,只有那个小小的哨所,只有木木的兵,还给她起了那么土的名字,但是大春似乎很喜欢这里。

    兵不怎么爱说话,但是大春却喜欢热闹,每天都围着哨所跑来跑去。兵望着它宠溺地笑,有时候喊声:“春儿!”

    大春便乖乖地跑到兵的跟前,因为毕竟只有兵才能和它说话,那些树,那些偶尔飞过的鸟儿,只不过是引它一时的雀跃而已,很多的时间里,还是和兵在一起,即使它很不喜欢这个名字。

    兵虽然木讷,但是不站岗的时候,也会靠在大春的身上,跟它讲已经听过无数遍的故事,听着听着,大春就忍不住打起了瞌睡,不知不觉地就靠着兵香甜地睡去。

    兵兀自说着,看着天上清泠泠的月光,直至月光在兵的眼里化成万千的星星莹莹闪烁。

    很多时候,兵和大春都默默无言,他们每天按着既定的路线巡逻,两个身影,一前一后,很有节奏。

    大春也逐渐习惯了这里所有的一切,直到有一天,小花突然来临。

    小花长得很漂亮,圆圆的眼睛清澈明亮,大春看着兵怀里的小花,心里有些不悦,哀怨地看着兵。

    “捡的!往后你就有伴儿了。”兵笑着对大春说,用理解的眼神看了看大春。

    “哼,不需要,它那么娇滴滴的能干什么!”大春心里这么想,但是说不出来,只是冲着小花龇了龇牙,看到小花瑟瑟的样子,大春心里方有了一丝满足。

    兵便笑,顺手在大春的脑袋上拍了拍,大春吃痛,有些不情愿地躲开了。

    兵每天早上都要去升国旗,大春也会跟着去。两个身影,一前一后,很有节奏,和平时巡逻的脚步一样。

    小花不去,小花在睡觉,好像来到这里,只是为了睡觉。

    升旗的时候,他们的表情庄重。

    在晨曦中,兵的姿势很标准,大春的姿势也很标准,没有音乐,兵嘶吼着把国歌唱出来,和着海浪的咆哮。

    旗升到旗杆顶端的时候,兵的声音也戛然而止。

    海浪冲刷峭壁的声音伴随着猎猎飘舞的红旗,哨所也因此变得生动起来。

    大春慢慢地适应了小花的存在,兵的笑容多了,话也多了,没事就和大春、小花聊天。

    “今年是梨果大年,准定大丰收,可够累的了。”

    “汪、汪汪……”

    “爹的老寒腿也不知怎么样了,娘的风湿痛又犯了吧?闺女的个子是不是又长高了不少?”

    “喵……“

    大春白了一眼兵,兵说的话让它听不懂,它毕竟只是一条狗,哪里懂得了那么多!都说猫和狗是冤家,但是它现在一点儿也不排斥小花,领着小花就去了它们的窝里睡觉了。

    兵无可奈何地看了它们一眼,也翻身上床,月光明晃晃地笼罩着屋子,很快就响起了此起彼伏的呼噜声。

    兵复员了,是趁着小花和大春不在的时候走的。他没敢回头,耳畔似乎隐约听到几声“汪汪……”“喵……”

    海面上起了雾,兵的眼睛里也起了雾,湿漉漉的看不清那座三面环海的哨所。

    一弯上弦月,清泠无声。

    兵站在院子里,女人走到他的身后,给他披上了一件外衣,柔声说道:“天凉了。”

    “小花睡了?”

    “睡了,这孩子都不认得你了,拿着你的相片对比后才肯叫你一声爸爸。

    “春儿,这些年可苦了你了!”

    女人靠在兵的肩膀上,兵把女人揽在怀里,轻声地和女人聊着天:

    “大春开始不喜欢小花……”

    “你讨厌,怎么给狗和猫起了我和闺女同样的名字!”

    “哈,这样我就觉得咱们一家人都在一起,你不知道,那个大春啊……”.

    耳畔传来轻微的呼噜声,兵看着怀里已经睡着的女人,笑了笑,抬头看着墨蓝墨蓝的天空。

    一弯上弦月,清泠无声。

    月光下,哨所前,一个笔直的身影,一条狗,还有一只猫。

    和兵看着同一个月亮。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大春要等兵回来,看到兵心里才会踏实”、“大春眼角隐约的泪痕”等内容,既是写岛上的狗,也是写兵的妻,构思巧妙。 B . 小说以“大春小花”为线索,从兵守岛站岗开始写起,讲述了一兵一狗一猫的故事,取材琐碎平凡,情节跌宕,立意深远。 C . 小说通过对兵语言、动作、神态等的描写来彰显其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没有名字的“兵”的形象是普通士兵的代表。 D . 小说描写兵和女人对话这一情节,既是对前文内容的呼应,也拓展了小说的空间,增添了故事的温情,深化了小说主题。
    2. (2) 小说中塑造的“兵”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 (3) 小说中“一弯上弦月,清泠无声”出现了三次,有何用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 4. (2022高二上·仁寿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靖郭君,齐威王少子而齐宣王庶弟也。靖郭若将城薛客多以谏靖郭君谓谒者无为客通齐人有请者目臣请毛高而矣益一哀臣请烹靖郭君因见之。客趋而进曰:“海大鱼。”因反走。君曰:“客有于此?”客曰:“鄙臣不敢以死为戏。”君曰:“亡,更言之。对曰:“君不闻大鱼乎?网不能止,钩不能牵,荡而失水,则蝼蚁得意焉。今夫齐,亦君之水也,君有齐阴,奚以薛为?失齐,虽降薛之城于天,犹无益也。”君曰:“善。”乃辍城薛。齐貌辨之为人也多疵,门人弗说。靖郭君善齐貌瓣。其子孟尝若窃以谏,靖郭君大怒曰:“铲而类,破吾家。苟可慊[注]齐貌辩者,吾无辞为之。”于是舍之上舍,令长子 , 旦暮进食。数年,威王 , 宣王立。靖郭君之交,大不善于宣王,辞而之薛,与齐貌辩俱留。无几何,齐貌辨辞而行,请见宣王。宣王闻之,藏怒以待之。齐貌辨见宣王,王曰:“子,靖郭君之所听爱夫。”齐貌辨曰:“爱则有之,听则无有。王之方为太子之时,辩谓靖郭君曰:‘太子相不仁,过颐豕视。若是者信反,不若废太子,更立卫姬婴儿郊师。”靖郭君泣而曰:‘不可,吾不忍也。’若听辨而为之,必无今日之患也。此为一。至于薛,昭阳请以数倍之地易薛,辨又曰:‘必听之。’靖郭君曰:‘受薛于先王,虽于后王,吾独谓先王何乎!且先王之庙在薛,吾岂可以先王之庙与楚乎!’又不肯听辨。此为二。”宣主大息,动于颜色,曰:“靖郭君之于寡人,一至此乎!寡人少,殊不知此。客肯为寡人来靖郭君乎?”齐貌辨对曰:“敬诺。” 靖郭君衣威王之衣冠,带其剑,宣王自迎于郊,望之而泣。靖郭君至,因请相之。谢病强辞,宣王三日而听。当是时,靖郭君可谓能自知人!能自知人,故人非之不为沮。此齐貌辦之所以外生乐患趣难者也。

    [注]慊,qiè,满足,满意。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靖郭君将城薛/客多以谏靖郭君/谓谒者/无为客通齐人/有请者日/臣请三言而己矣/益一言/臣请烹 B . 靖郭君将城薛/客多以谏/靖郭君谓谒者/无为客通/齐人有请者日/臣请三言而已矣/益一言/臣请烹 C . 靖郭君将城薛/客多以谏/靖郭君谓谒者/无为客通齐人/有请者曰/臣请三言而已矣/益一言/臣请烹 D . 靖郭君将城薛/客多以谏靖郭君/谓谒者/无为客通/齐人有请者日/臣请三言而己矣/益一言/臣请烹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御,驾车,与“礼、乐、射、书、数”并称“六艺”,是古代六种学问和技能之一。 B . 薨,死亡,古人为避讳,天子死日崩,诸侯死曰薨。用“薨”表明齐威王是诸侯。 C . 豕视,指像猪一样看,齐貌辨认为齐宣王长相丑陋、不仁慈,这样的人定会造反。 D . 恶,此处指厌恶,与“物或恶之”“恶施不孝”中的“恶”读音、含义均不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靖郭君有知人之明,因此门客甘愿用巧妙的方式来劝阻他筑城,齐貌辨甘愿舍生冒死帮助他化解齐宣王对他的怨恨。 B . 靖郭君不计较齐貌辦的缺点,面对儿子的劝告发下离亲破家的狠话,足见其决心之大,侧面写出齐貌辨有过人之处。 C . 齐貌辨请求面见齐宣王,听出了齐宜王的言外之意后,机智地予以回应,并举两例佐证说明,最终令宣王感慨动容。 D . 文末的议论,表明了对靖郭君与齐貌辨的看法,靖郭君的优点是因,齐貌辨的行为是果,二人一主一次,相互成就。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君有齐阴,奚以薛为?失齐,虽隆薛之城于天,犹无益也。

      ②靖郭君至,因请相之。谢病强辞,宣王三日而听。

  • 5. (2022高二上·仁寿期末)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小题。

    送薛居士和州读书

    严维

    孤云独鹤共悠悠,万卷经书一叶舟。

    楚地巢城民舍少,烟村社树鹭湖秋。

    蒿莱织妾晨炊黍,隅落耕童夕放牛。

    年少不应辞苦节,诸生若遇亦封侯。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以“孤”饰云,以“独”饰鹤,表面写物,实是写人,表现人的孤单。 B . 第二句写薛居士前往和州,“万卷”与“一叶”对比意在突出船只之少。 C . 颔联写薛居士读书之地和州的环境:正值秋季,人烟稀少,雾笼村庄。 D . 颈联是对薛居士到和州后生活状况的想象,表现出了乡间生活的特点。
    2. (2) 诗歌的尾联有什么含意?在全诗中起了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 6. (2022高二上·仁寿期末) 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刘禹锡《陋室铭》中,“”两句表达了陋室主人安贫乐道的思想情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
    2. (2) 白居易在《琵琶行》中“”两句,描写了独守空船的琵琶女梦到往事,泪流不止的情态。
    3. (3) 李白《蜀道难》中“”两句写急流和瀑布在千沟万壑间发出巨大的声响,再次强调蜀道的山高路险。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 (2022高二上·仁寿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大量信息通过手机、电脑、电子阅读器的屏幕进入人们的视线。屏读(数字化阅读)较之于纸读呈现出后来居上的趋势。

    大脑喜欢“屏读”还是“纸读”?关于人脑对文字信息的处理,科学家根据PET (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给出了简单的文字加工模型,即描绘出相关的活跃脑区:文字首先通过视觉编码传递到视皮层进行识别,然后在联合皮层进行语义联想,联想过程会激活大量的神经元,        引起情绪反应、推理、反思或表达等行为。无论是印在纸上的文字,还是出现在屏幕上的文字,其信息处理的过程基本一致。无论屏读还是纸读,都不可能做到        , 因此,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应当取长补短、共生互荣,屏读和纸读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

    数字化阅读的出现,增加我们的阅读范围的同时也带来了种种问题,但是我们不能    “把婴儿和洗澡水一起倒掉”,最好的选择        让大脑继续思考:(   )。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进而  过目不忘  因小失大  还是 B . 进而  一目十行  因噎废食  就是 C . 因而  过目不忘  因噎废食  还是 D . 因而  一目十行  因小失大  就是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数字化阅读的出现,在扩大我们的阅读范围的同时也带来了种种问题 B . 数字化阅读的出现,增长我们的阅读范围的同时也带来了种种问题 C . 数字化阅读的出现,扩大我们的阅读范围的同时也带来了种种问题 D . 数字化阅读的出现,在增加我们的阅读范围的同时也带来了种种问题
    3. (3) 下面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要协调好这两者的发展,在合适的时间、场合、诉求下选择合适的方式,得到最理想的阅读体验。 B . 如何去协调这两者的发展,在合适的时间、场合、诉求下选择合适的方式,得到最理想的阅读体验。 C . 如何在合适的时间、场合、诉求下选择合适的方式,去协调这两者的发展,得到最理想的阅读体验。 D . 要协调好这两者的发展,得到最理想的阅读体验,在合适的时间、场合、诉求下选择合适的方式。
  • 8. (2022高二上·仁寿期末)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寒潮是一种大范围剧烈降温的气候现象,主要是依据。冬季基础温度相对较低,日最低气温在24小时内降温幅度很难达到8℃,不易满足寒潮标准。但是处在季节转换的11月和3月,气温在下降或上升过程中,冷空气叠加基础温度的起伏变动较大,。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反而容易出现更加极端的寒潮天气。全球变暖后气温偏离平均态的振幅越来越大,因此不排除某些地区某些时段

  • 9. (2022高二上·仁寿期末) 下面是王杰写给大学同学李明的邀请函的正文,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指出并改正。

    我诚挚邀请你和你的内人本周六到眉山来玩。届时我一定于府上备下盛宴恭候你们的到来,饭后我再带你们两口子去欣赏眉山夜景。现在的眉山真的很美,特别是眉山东坡水街,那里大气恢弘的仿古建筑群配上古风雅致的水上表演,瞬间就将人们带回千年前的盛世,网友称其为“四川的大宋不夜城”,已经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光顾。不知你肯否赏光?

四、写作(60分)
  • 10. (2022高二上·仁寿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海明威)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孟子)

    谦虚谨慎自矜其智非智也,谦让之智斯为大智;自矜其勇非勇也,谦让之勇斯为大勇。《弟子箴言·崇礼让》)

    在学习了《老人与海》与《论语》后,有的同学认为新时代的青年需要硬汉精神,不惧困难,不怕失败;有的同学则认为新时代青年应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谦让精神。关于“硬汉精神”和“谦让精神”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综合理解上述三条名言,写一篇文章表达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