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版本 |
故事叙述 |
《文成公主,入藏记》 |
求婚使者运用卓越智慧向唐王请婚胜利 |
《文成公主入藏的传说》 |
求婚使者如何取得请婚的胜利 |
《文成公主》 |
请婚胜利和文成公主所带的嫁妆 |
《松赞千布求婚》 |
使者运用卓越的智慧争取请婚胜利 |
朝代/地区 | 西汉(2 年) | 西晋(280 年) | 唐代(742 年) | 宋代(1080 年) |
北方 | 965 | 149 | 493 | 459 |
南方 | 111 | 65 | 257 | 830 |
朝代 |
人物 |
事件 |
结果 |
明朝 |
戚继光 |
戚继光抗倭 |
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
清朝 |
郑成功 |
郑成功收复台湾 |
荷兰殖民者被迫投降,台湾重回祖国怀抱 |
清朝 |
康熙 |
雅克萨之战 |
打败沙俄,签订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 |
[阅读唐诗——体会文史意境]
材料一: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唐·杜甫《春望》
[品读图片——感受经济生活]
材料二:
[阅读材料——领略科技成果]
材料三:培根说:“这三种东西曾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第一种在文学上,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由此又产生了无数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如此之大,以至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个教派、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比这三种机械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
材料一:北宋与辽、 西夏,南宋与金之间曾经处于战争状态,双方各有攻守。作为战守的产物,双方出现了三次议和……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来看,三次议和是有积极意义……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文化制度被少数民族吸收。
材料二:元朝时期, 国家统一,北方民族南迁,同汉族没有什么区别。中原民族向边疆迁移。唐宋以来少数民族内迁,形成了新的民族,出现民族大交融的盛况。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十有清一代,国家统一大业的完成,使清王朝幅员辽阔,气势恢弘,成为亚洲头等强国,也是世界强国之一,并且奠定了近代中国的版图,留给今人一份宝贵遗产。应该说,清代的国家统一,既是历史的必然趋势,又与清统治者特别是康雍乾三帝顺应这一趋势,坚决与分裂势力做斗争,实行有利于统一大业的方针和政策相关。
——《简论清代的国家统一》
材料四:统一是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体系形成的前提,我国历史上有相当长的分离时期,但这并不是主流,我国历史上分裂的主要原因的政治和民族关系,经济、文化、宗教等不占主导地位。这就是我国历史上分裂缺少必要社会基础。因此,无论怎样的分裂,或者分裂的主体来自哪个民族,最终还是走向统一。
——摘自卜宪群《我国历史上的“大一统”思想与国家治理》
材料一:
材料二:我国古代的对外交往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汉唐时期,以陆路为主,这时经济重心还在中原。二是宋元至明清,以海路为主,这时经济重心已经南移,加上五代辽宋夏金时期北方多战乱,也由于指南针的用于航海和造船技术的进步等,使得大规模的海上交流得以实现。
材料三: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即将转型的关键时代。它先是主动与海外各国沟通,后来又走向保守,命令沿海人民不得下海,也不得与来华的番船交通。出海的舰船被搁置废烂,连航海图都被焚毁。在最后一次航行的一百多年后,中国东南沿海遭受倭寇侵扰,澳门落入葡萄牙手中。
——摘编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四:1816年英国派阿美士德为特使来华,根本目的是想打开中国市场,建立外交关系。由于双方因为是否跪拜而争论不休。由于阿美士德拒绝跪拜,嘉庆帝给英国国王颁发“敕谕”一封,拒绝了通商要求。嘉庆帝给英国国王的“教谕”中满是“天朝”“万国共主”“输诚募化”“恭顺之心”“倾心孝顺”“来朝”“向化”等词句。
——摘编自《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