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内江市威远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3...

更新时间:2023-04-29 浏览次数:38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 1. (2023·新疆一模) 春秋时期,诸侯相争,大国肆意僭越礼制。针对这种混乱局面,大批思想家和政治家极力主张以礼治世。他们活跃于各诸侯国,宣扬礼对政治的作用,或影响当权者的决策,或直接参与政治,由此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潮流。据此可知当时 (   )
    A . 礼乐制度破坏殆尽 B . 社会秩序亟待重建 C . 儒家思想逐渐成熟 D . 思想文化较为繁荣
  • 2. (2024高二上·期中) 廷议是皇帝与大臣们在朝堂上定期集会议事的一种形式。参加廷议的官吏有文有武,职位上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诸侯王、众卿、将军,下至大夫、博士、令长等……讨论结果由皇帝最后裁决。由此可见,廷议制度(   )
    A . 有利于提升行政决策的科学性 B . 体现了士大夫集团的政治品格 C . 有效限制了君主专制的加强 D . 有效协调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 3. (2023高一下·威远月考) 1932年7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在苏区发行不同面值的纸币、银币和铜币,即“苏币”。纸币上印有“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政权归苏维埃,土地归农民”等文字。折价收兑国民党区域银行货币,私人钱庄、商铺土杂钞一律取缔。苏币发行旨在(   )
    A . 宣传土地革命思想 B . 巩固苏维埃红色政权 C . 推动国内货币统一 D . 打击地主商人封建剥削
  • 4. (2023·湖南模拟) 德国学者傅吾康在《一百来年的中国革命,1851—1949》中这样写道:“抗日战争被认为是1927年中断的革命战争的复活,甚至蒋介石也照孙逸仙的意思谈论战争对民族革命的重要性。因此中国人对进犯的敌人所作的抵抗超出日本人最初的一切预料。”这说明(   )
    A . 抗日战争是国民革命的延续 B . 民族矛盾化解两党分歧 C . 国共两党阶级立场发生变化 D . 民族主义精神的高涨
  • 5. (2023高一下·威远月考) 1949年3月,毛泽东在西柏坡会议提出“两个务必”思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一表述(   )
    A . 认为中共在当时亟待开展整风运动 B . 否认我党历史上纠正左右倾机会主义的做法 C . 表明万里长征就是彻底的民主革命 D . 是适应革命形势和任务的需要而提出的要求
  • 6. (2023·泉州模拟) 1951年12月,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党中央从来认为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按照自愿和互利的原则,发展农民劳动互助的积极性。这表明(   )
    A . 农业变革应同工业发展密切结合 B . 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迫切愿望 C . 工业化建设应关注城乡统筹发展 D . 小农经济难以满足经济发展需要
  • 7. (2023高一下·威远月考) 1983年,深圳组建新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企业,发行第一张股票“深安保”。1986年,深圳开始了全国最早的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试点,出台《国营企业股份化试点暂行规定》,选定10家国营企业开展试点,率先探索混合所有制改革。这些做法(   )
    A . 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 B . 为引进外资提供了政策上支持 C . 增强了国有企业的活力 D . 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8. (2024高一下·眉山开学考) 随着生产的发展,产品出现了剩余,集体劳动逐渐被个体劳动所取代,由此产生了私有制,随之也出现了阶级,氏族中出现了贵族阶层和平民阶层。这表明(   )

    ①阶级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②阶级和剥削的出现是社会的一种倒退

    ③私有制是社会阶级分化的前提和基础
    ④阶级分化是原始社会解体的根本因素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9. (2023高一下·九江期末) 人类最初的各农业文明及早期的各帝国出现于北纬30度上下的区域;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300年间,在这个纬度区间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的“轴心时代”,虽然有千山万水的阻隔,各个文明却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文化也有很多相通的地方。这些现象说明(   )
    A . 地理气候是文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B . 早期人类各文明体有着密切的联系 C . 人类文明的发展有一定的内在规律 D . 农业文明的发展是文化引导的结果
  • 10. (2024高一下·博白月考) 大流士将波斯帝国划分为若干行省,由总督负责行政和税收。帝国中央政府铸造金币,行省只能铸造银币、自治市只能铸造铜币。大流士还让一些被征服地区的原统治者参与地方政权,对各地原有宗教不加干涉和排斥,在制定法律时,也参照各地原有法律。这些措施(    )
    A . 削弱了中央政府的权威 B . 扩大了帝国的统治基础 C . 借鉴了罗马帝国的智慧 D . 消弭了各族之间的矛盾
  • 11. (2023高一下·威远月考) 公元2世纪,罗马新征服的中东地区案卷档案显示,在继承、监护和婚姻等民事案件处理过程中,形式上罗马法被遵从,但实质上当地法仍发挥作用。至君主制时期,依托皇帝权威的成文法逐步成为基本法律渊源。这说明(   )
    A . 古罗马法倾向于当事人自治 B . 法学家的作品已无足轻重 C . 政治权力结构影响法律形态 D . 罗马帝国从法治走向人治
  • 12. (2024高一下·成都月考) 13世纪,奥斯曼人在小亚细亚发展起来,不断对外扩张,先后征服西亚和北非部分地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大帝国。下列关于奥斯曼帝国表述正确的是(    )
    A . 最高统治者哈里发是国家和军队的主宰 B . 首都巴格达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C . 位于欧亚商路枢纽促进东西方贸易交流 D . 在十五世纪中叶,拜占庭帝国被其所灭
  • 13. (2023·保定模拟) 玛雅历法以13天为一周,20天为一月,18个月为一年,外加5天禁忌日,一年365天。而印加历法以10天为一周,每月3个星期。一年12个月,每月30日,每年加5日,每4年再加1日。这可用来说明古代美洲(   )
    A . 文明的多元一体特征 B . 天文学成就领先世界 C . 不同文明的相互交流 D . 农耕文明发展的条件
  • 14. (2023高一下·威远月考) 美国学者迈尔斯认为,“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经常被用来作为中世纪结束与近代社会开始的标志……然而……新世界的发现并没有开创新时代,而是新时代发现了新世界”。作者旨在强调(   )
    A . 哥伦布的历史贡献 B . 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 C . 新航路开辟的意义 D . 发现美洲大陆有偶然性
  • 15. (2024高一下·博白月考) 1596年,在阿姆斯特丹商人们的资助下,巴伦支带领3艘船开始了第三次探险。在这次航行中,他们不仅发现了斯匹兹卑尔根群岛,而且到达了北纬79°39'的地方,创造了人类北进的新纪录。巴伦支的航行不仅有详细的文字记载,而且他沿途还绘制了极为准确的海图。可见,巴伦支的航行(   )
    A . 为哥伦布到达美洲奠定基础 B . 开辟了北太平洋到北冰洋的航线 C . 拓展了欧洲人对世界的认知 D . 促进了欧洲与大洋洲的直接联系
二、非选择题(55分)
  • 16. (2023高一下·威远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5世纪中叶,素有“航海家”之称的亨利王子在葡萄牙设立航海学校,培养航海人才,奖励航海事业,积极筹划开辟绕过非洲到东方的新航路。“他企图攫取香料贸易,他渴望传播基督教福音”。由于“欧洲市场对香料的需求日益增加,而埃及对于转口的东方货物征税很高,这种情况自然使发现一条直接通往东方的航路具有新的价值”。

    ——摘编自黄顺利《地理大发现与中国海洋观的演变》

    材料二:15世纪至17世纪的欧洲海外扩张,首先意味着这场巨大的空间革命,同时意味着全球经济、政治及文化国际权力的中心已从伊斯兰世界移向基督教世界。

    ——石元蒙《中西文明的最初碰撞——葡萄牙人入居澳门与明政府对策》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航路开辟的主要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航路开辟后世界格局的变化,并分析这一变化对世界各地文明发展产生的影响。
  • 17. (2023高一下·威远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大秦国形象在中国人心目中的正面呈现始于两汉,魏晋之际达于极致。《后汉纪》《后汉书》等记载的大秦:大秦国一名黎轩,“在海西”,为西域诸国之一,地方数千里,有四百余城,小国役属者数十。石为城郭,周圜百余里,城中屋宇皆以珊瑚为棁栭,琉璃为墙壁,水精为柱础,谷食常贱,国用富饶,而无盗贼寇警。其王无有常人,皆简立贤者。其人皆粗长大,平正若中国人。其国西有弱水、流沙,近西王母确居处,几于日所入也。我们不难发现,与历史上的罗马帝国稍加比对,汉晋中国依据间接获得的罗马信息而建构的大秦形象存在明显异化和严重变形。

    ——摘编自庞乃明《亦真亦幻大秦国:古代中国的罗马帝国形象》

    材料二:在古代西方人憧憬的超远国土中,“丝绸之国”似乎是他们尤为钟情的对象。古罗马地理学家梅拉认为,“从东方出发,人们在亚洲遇到的第一批人就是印度民族、赛里斯人和斯基泰人。赛里斯人住在临近东海岸的中心”。思想家卢西安宣称,“赛里斯人甚至可达300岁的高龄,有人说整个赛里斯民族以喝水为生。”史学家马塞里努斯认为,“塞里斯人平和度日,不持兵器,永无战争。性情安静沉默,不扰邻国。气候温和,空气清洁,舒适卫生。赛里斯人习惯俭朴,喜安静读书以度日,不喜多与人交游,物产丰富,无求于他人。虽随时愿将货物售于他人,然绝不自他人有所购买也。”直到13世纪末,著名的《马可·波罗行纪》问世,为西方人揭开中国的神秘面纱之前,中国形象始终停留在了那个虚无缥缈的神话传说阶段。——摘编自邹雅艳《古希腊罗马时期西方的中国形象》

    1. (1) 据材料,概括古代中国和古罗马形象的共性。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中国”获取罗马帝国形象的渠道。
    2. (2)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古代中国和罗马帝国形象生成的主要因素。
  • 18. (2023高一下·威远月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百多年来,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培元固本和守正创新相统一,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引。一百多年来,正是在科学理论指引下,中华民族实现了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就在于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并用以指导实践。                                  ——摘编自《红旗文稿》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主题,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阐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