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广安市第二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第...

更新时间:2023-05-10 浏览次数:52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该部分有32个选择题,每一个选择题1.5分,总共48分。
  • 1. (2023高二下·广安月考) 如表是战国时期不同学派思想家们关于义、利的言论。这些言论反映了战国时期(  )

    思想家

    主张

    儒家学派

    《荀子·大略》:“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虽尧舜不能去民之利,虽桀纣不能去民之好义”。

    墨家学派

    《墨子·贵义》:“万事莫贵于义”;《墨子·经上》:“义,利也。义可以利人”。

    法家学派

    《韩非子·八经》:“明主之道,臣不得以行义成荣,不得以家利为功,功名所生,必出于官法”。

    A . 诸子百家学术观点分歧 B . 重义成为时代潮流 C . 新的阶级对立日益凸显 D . 义利矛盾引发关注
  • 2. (2023高二下·广安月考) 《论语》记载,孔子针对“其父攘羊,而子证之”行为,主张“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孟子答弟子桃应“舜为天子,瞽瞍(舜父)杀人,舜如之何”时说:“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欣然,乐而忘天下。”这表明先秦儒者(  )
    A . 注重血缘伦理 B . 蔑视法律权威 C . 主张礼法并用 D . 维护宗法制度
  • 3. (2023高二下·广安月考) 董仲舒提出:“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这一主张(  )
    A . 与孔子的思想完全一致 B . 促成了“文景之治”局面 C . 延续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D . 推动儒学独尊地位确立
  • 4. (2023高二下·广安月考) 董仲舒结合阴阳家的五行学说、法家的刑法学说以及道家的气论学说,重新构建了将天道、王道、人道融为一体的“天人感应”学说,人们称经他改造后的儒学为新儒学。董仲舒新儒学(    )
    A . 具有明显世俗化色彩 B . 延续了黄老无为思想 C . 与孔子学说立场一致 D . 适应了集权统治需要
  • 5. 在唐代,政府对妇女的封赠不限从夫、从子,按就高不就低的原则施行。而宋代则遵循“妇爵从夫”,妇人的封赠以丈夫的官职为准,丈夫去世后才根据子孙的官职执行。这一变化(  )
    A . 重构了等级秩序 B . 强化了封建纲常伦理 C . 削弱了官员特权 D . 提高了妇女社会地位
  • 6. (2023高二下·广安月考) 朱熹编著《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依照道德要求,规范儿童的衣着、语言、行为、饮食等日常习惯。王阳明颁布《南赣乡约》,告谕乡民“和尔邻里,齐尔姻族”,内察自省,做“一念而善”的善人。由此可见,他们都(  )
    A . 强调个性自由 B . 主张格物致知 C . 倡导修身养性 D . 注重教化百姓
  • 7. (2023高一上·金华期中) 元朝曾一度不行科举,1315年第一次开科取士,以后三年一次。初,汉人、南人考试内容较蒙古人、色目人难度大。后来此种现象逐渐改变,其中在1333年,在所取进士百人中,近六成的母亲为汉人,已婚的人中有近七成娶汉人为妻。这说明(   )
    A . 元朝民族交融趋势加强 B . 政府放弃民族歧视政策 C . 科举成为主要选官途径 D . 民族矛盾得到极大缓和
  • 8. (2023高二下·广安月考) 下图是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发展示意图,下列对a、b、c、d、四处出现起伏的原因分析错误的是(  )

    A . a处:秦朝“焚书坑儒”的影响 B . b处:西汉“尊崇儒学”的影响 C . c处:佛教、道教冲击儒学 D . d处:明、清时期思想批判的推动
  • 9. (2023高二下·广安月考) 曾国藩在为王夫之《船山遗书》作序时指出,“船山先生注《正蒙》数万言,注《礼记》数十万言,幽以究民物之同原,显以纲维万事,弭世乱于未形,其于古者明体达用、盈科后进之旨,往往近之”。其目的在于肯定王夫之(  )
    A . 反对君主专制的主张以促进社会转型 B . “工商皆本”的思想以推进洋务运动 C .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 D . 经世致用的主张以促进社会稳定
  • 10. (2023高二下·广安月考) 黄宗羲提出“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顾炎武倡导“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而天子之权乃益尊”。由此可知,黄宗羲和顾炎武思想主张的共同之处是(  )
    A . 主张分化事权反对君主专制 B . 仿行西方民主制度 C . 小国寡民以维护天子威严 D . 民主选举以实现地方自治
  • 11. (2023高二下·广安月考) 清初思想家唐甄曾说:车是载物用的,舟是渡河用的,圣贤的出现在于救民于水火。如果车不能载物,就不如无车;舟不能涉水,而不如无舟;圣贤不能救民,则不如无贤。这一言论旨在(  )
    A . 鼓励人民革新生产工具 B . 树立经世致用的学风 C . 继承发扬荀子儒家思想 D . 对民众进行道德教化
  • 12. (2023高三上·西安月考) 黄道婆,幼时为童养媳,因不堪婆家虐待而逃亡崖州,期间学习黎族棉纺织技艺。约40年后重返故乡,改进并推广棉纺技术。然官修史籍不见其名,仅载于元陶宗仪《辍耕录》王逢《梧溪集》、明徐光启《农政全书》等。这反映出(  )
    A . 理学思想掌控意识形态 B . 海南地区经济较为发达 C . 传统农学注重经验总结 D . 蒙元政权排斥农耕文明
  • 13. (2023高一上·盐田月考) 严复选择用文言翻译西方书籍。他的文言书写是使其译本在士人阶层流行开来的一块敲门砖,而且历史表明他的这种做法是行之有效的。他的翻译作品在晚清风行二十年之久。这表明(  )
    A . 西学成为社会主流 B . 民主思想日益深入人心 C . 洋务运动成效显著 D . 语言认同助推思想传播
  • 14. (2023高二下·深圳期中) 有学者研究发现:魏源的《海国图志》于1842年首次刻印,到1852年仅有2个版本,1866年后被翻印,至1902年国内共有14个版本;徐继畬的《瀛寰志略》于1848年首次刊印,到1866年后才被翻印,此后多至18个版本。这一现象说明,19世纪40—60年代(  )
    A . 西学还没有受到普遍关注 B . 西学的传播渠道得以拓展 C . 中华文化遭受到西学冲击 D . 学习西方成为清政府共识
  • 15. (2023·宝鸡模拟) 陈衡哲出身缙绅之家,后留学美国,成为北大第一位女教授。她回忆清末初读林纾翻译的小说《不如归》时,因其所言情事类似从小背诵的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才更好接受之,而缺乏此类成分的新文类就很难戚戚于心”。这一材料说明(  )
    A . 思想启蒙需要长期复杂的历史过程 B . 新文化运动借传统文化宣扬新思想 C . 古典文学蕴含大量婚恋自由的主张 D . 社会环境对人的观念具有决定作用
  • 16. (2023高二下·广安月考) 1920年,《新青年》刊登了《俄罗斯劳农政府通告的舆论》,在通告译文中有这样的话:“凡从前俄罗斯帝国政府时代,在中国满洲以及别处,用侵略的手段而取得的土地,一律放弃。在那块土地上的人民,愿意成那样的国,采取那样的政权,任由人民自由选择。”通告译文后面又附载了各界热烈反应的复文和新闻报道。这(  )
    A . 激发了国人的爱国情怀 B . 有利于马克思主义传播 C . 宣传了民主与科学思想 D . 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开展
  • 17. (2023高二下·广安月考) 邓小平指出:“如果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的混乱状态就不能结束,贫穷落后的状态就不能改变。”他还说:“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可以使中国百分之几的人富裕起来,但是绝对解决不了百分之九十几的人生活富裕的问题。”上述言论意在(  )
    A . 强调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B . 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C . 实现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 D . 理清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 18. (2023高二下·广安月考) 20世纪以来,先进的中国人把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同振兴中华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一一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这些重大理论成果在本质上所具有的一致性在于(   )
    A . 都与本国国情结合,以复兴民族为宗旨 B . 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 C . 都是推动中国历史前进的重要思想武器 D . 都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思想结晶
  • 19. (2023高二下·广安月考) 1992年2月,上海《文汇报》连续发表《坚持“一个中心”》等评论文章,紧接着《深圳特区报》也连续发表《要敢闯》等八篇重点评论文章,同时《人民日报》也刊发了《改革的胆子再大一点》等社论或文章。这一现象的出现是由于(  )
    A .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B . “三步走”发展战略的提出 C . 邓小平“南方谈话”的鼓舞 D . 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
  • 20. (2023高二下·广安月考) 1956年到1966年,中国出现了一系列小说,诸如《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改选在悬崖上》《红豆》,报告文学《在桥梁工地上》《本报内部消息》,诗歌《草木篇》《白雪的赞歌》等优秀文学作品,广受人民群众好评。这些文学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  )
    A . 土地革命的完成 B . 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实施 C . “双百”方针的贯彻 D . 国民文学素养的普遍提高
  • 21. (2023高二下·广安月考) 1995年9月,教育法正式实施,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1995年11月,国家正式启动“211”工程,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1999年,国家开始实施“985工程”,重点支持若干所高校创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和一批一流学科,这些举措(  )
    A . 表明制度变迁影响教育的普及 B . 旨在塑造新时代的价值观念 C . 利于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 D . 确保了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
  • 22. (2023高二下·广安月考) 在苏格拉底看来,城邦的衰落源于对外战争与城邦内部的争斗。他指出:“身体用爱、欲望、恐惧,以及各种想象和大量的胡说充斥我们。发生各种战争、革命、争斗的根本原因都只能归结于身体和身体的欲望……因为我们是侍奉身体的奴隶。”由此可知,苏格拉底强调(  )
    A . 美德与知识相结合 B . 提升个人的身体素质 C . 个人是身体的奴隶 D . 追求理性与思想自由
  • 23. (2023高二下·广安月考) 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发射了“东方红一号”卫星,国外纷纷发表评论指出,这颗卫星发射成功,“体现了中国一直在依靠自己的力量为人类的幸福和进步进行宇宙开发”“表明中国的科学技术和工业进步达到了新高度”。这说明“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  )
    A . 促进了新中国经济的迅速恢复 B . 有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C . 体现中国科技处世界领先地位 D . 冲击了二战后的国际新秩序
  • 24. (2023高二下·广安月考) 苏格拉底问普罗泰格拉,希波格拉底将从他那里学到什么?普罗泰格拉答道:“如果他跟我学习,他学到的不是别的,就是他来这里要学的东西。这主要是好的方法,即在个人事务上懂得如何尽可能好地料理家务,在公共事务上,懂得在城邦事务中如何最有成效地说和做。”这一对答反映出智者运动(  )
    A . 维护了公民智力神圣性 B . 突出了人的个性自由 C . 重塑了社会道德价值观 D . 顺应了政治发展需要
  • 25. (2023高一下·嘉兴期中) 1492年,哲学家费奇诺写道:“这个世纪是金色的,它照亮了之前被扑灭的‘自由艺术’之光:语法、诗歌、修辞、绘画、雕塑、建筑、音乐……在佛罗伦萨它也把柏拉图的律条从黑暗引入了光明。”材料中“这个世纪”(  )
    A . 开启了大工业的狂飙时代 B . 理性主义成为社会主流 C . 鼓励人们追求个人的价值 D . 信仰自由冲击神学统治
  • 26. (2023高一下·登封月考) 有学者指出,在16世纪的宗教改革中,与法国主要任务是批判世俗的封建制度及为它服务的天主教理论不同。德意志的首要任务是依靠世俗封建诸侯的武装驱逐罗马教廷于国之外。据此可知,该时期(  )
    A . 德意志尚未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B . 法德两国宗教改革的内容完全不同 C . 德意志实现民族独立的需求更迫切 D . 德意志的宗教改革不批判天主教会
  • 27. (2024高二下·简阳期中) 佛罗伦萨的薄伽丘(1313~1375年)和布鲁尼(约1370~1444年)曾先后为意大利诗人但丁(1265~1321)著书立传。但丁在薄伽丘笔下是“老师”与“新人”,在布鲁尼笔下是“公民”与“爱国者”。这反映出文艺复兴时期(  )
    A . 人文主义思想具有多样性 B . 体现人的价值成为社会共识 C . 思想解放重心已转向政治 D . 不同社会阶层价值追求分化
  • 28. (2023高二下·广安月考)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1770—1831)认为,这“是世界用头立地的时代……自从太阳照耀在天空而行星围绕着太阳旋转的时候起,还从来没有看到人用头立地,即用思想立地并按照思想去构造现实。……这是一次壮丽的日出”。促进“壮丽的日出”的主要社会思潮是( )
    A . 蒙昧主义 B . 民族主义 C . 理性主义 D . 社会主义
  • 29. (2024高二下·河北期末) 史学家罗兰·斯特龙伯格评价道:“伏尔泰与大多数哲学家一样(卢梭是一大例外)不太赞成民主。在18世纪,民主主义者是极其罕见的。伏尔泰通常把人民说成‘群氓’。”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 启蒙思想具有时代局限性 B . 民众因教育水平低很难被启蒙 C . 启蒙思想家反对人民主权 D . 卢梭与伏尔泰的政治主张相反
  • 30. (2023高二下·广安月考) 18世纪中期后,德意志地区掀起了对本民族文化的研究热潮。思想家赫尔德热情赞美德语,强调德意志历史的独特性;文学家格林兄弟出版了《德国英雄传说》《论德国古代民歌》等书。这反映出(  )
    A . 文艺复兴运动扩展到德意志广大地区 B . 宗教改革唤起民族意识的觉醒 C . 启蒙运动促进德意志民族国家的形成 D . 德意志统一推动民族文化发展
  • 31. (2023高二下·赤峰期末) 尔根奈佛在《爱因斯坦传》中写道:“1905年被称为爱因斯坦的‘奇迹年’。他在《物理学纪事》连续发表文章。此后,物理学再也不是原来的物理学。”作者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相对论(  )
    A . 开创了微观物理学的新领域 B . 揭示了时空的本质属性 C . 否定了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 D . 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
  • 32. (2023高二下·广安月考) 德国画家弗里德里希(1774~1840)的作品《巨人山的清晨》,画面空间中远处的“云”营造了山外有山、无边无际的意境。画面的视觉中心为山顶的岩石奇峰和高耸入云的十字架,隐约能看到白衣女子奋力将其立起,融汇于群山和云海之间。该作品(  )

    A . 手法夸张荒诞极力表现自我 B . 注重细节刻画表现社会现实 C . 想象丰富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D . 强调理性追求古典式的和谐
二、非选择题(52分)
  • 33. (2023高二下·广安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代太学在政府初创时规模很小,只有几位经学博士和博士弟子50人。汉成帝末年“增弟子员三千人”。太学的教师称博士,其主要职责是“掌教弟子”,以教学为主,但政府遇到疑难问题时,博士也要提供咨询意见,要参加朝廷的政治、学术讨论,承担巡视地方政教的工作,还要对儒家经典进行校勘、注释和传播。兼教学机构与国家考试机构于一身的太学,不仅要引导校内学生专心攻读,而且要鼓励青年自学,校外人员参加太学考试也可以获得一定的资格和荣誉。这促进了汉代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助于在全社会形成崇教乐学、尊师重道之风。

    ——摘编自王凌皓《汉代太学如何培养治国安邦之才》

    材料二:经过唐末五代的战乱和破坏,北宋初期地方官学长期不振,士子求学苦无其所。在这种情况下书院应运而生,为广大士子提供了读书求学的场所。朝廷崇尚儒术推行文治政策,不断扩大科举考试的规模,但国家无力创办大量的官学。书院的兴起,缓解了朝廷崇尚文治而又教力不足的矛盾,既为政府培养了大批文治人才,也把教育扩散到了基层。另外,雕版印刷术的普及应用,促进了图书事业的发展,从而为书院的藏书、读书以及教学活动提供了便利。

    ——摘编自丛迪《宋代书院教学管理制度研究》

    材料三:唐末五代智璇等僧人为“思儒者之道”,在麓山寺下,建起了“以居士类”的学舍。北宋“因袭增拓”而成岳麓书院。南宋初理学家张栻主教岳麓,以反对科举利禄之学、培养传道济民的人才为办学的指导思想,培养出了一大批当世的经世之才。朱熹自福建专程来访,并与张栻论学——史称“朱张会讲”。前来听讲者络绎不绝,时人称“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涸”。这加强了岳麓书院在南宋教育和学术上的地位,也推动了宋代理学和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

    ——摘编自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书院简介》

    材料四:五教之目: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为学之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处事之要: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接物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太学主要职能。分析材料,概括宋代书院兴起的原因。并说说与西汉太学相比,宋代书院的教育教学特点。
    2. (2) 根据材料一,结合朱熹在白鹿洞书院的活动,概述朱熹对古代中国教育文化事业发展的贡献。
  • 34. (2023高二下·广安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英国的启蒙运动震动了法国,也让法国人看清了自己的目标。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秉承洛克等人的思想,鼓吹共和,抨击专制还把政权分为立法、司法、行政三个部分,彼此分立,相互约束。伏尔泰宣传英国社会制度和自由思想。卢梭提出人民主权学说,人民有决定国家统治形式之权,并有推翻专制制度的起义之权。有了这样的思想启蒙就不难理解1789年国民议会通过《人权宣言》,1793年颁布《法国宪法》。至此,法国便走上了与英国相似的发展道路,这也就不难理解市场经济为什么能在法国蓬勃发展。

    ——摘编自伍光良《启蒙运动路线图及其意义》

    根据材料并围绕材料中的主题,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清楚,逻辑性强)。

  • 35. (2023高二下·广安月考)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李贽(1527一1602),明代泉州晋江人。原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为避当朝皇帝朱载屋的讳,遂称李贽,号卓吾。祖籍河南,元末迁入泉州后从商,其祖、父两辈也都是善于经商的穆斯林。

    李贽“自幼倔强难化”,强烈反对封建礼教,仕途上处处与上级官僚发生意见冲突。李贽在就南京刑部员外郎期间(隆庆五年[1571年]至万历四年[1576年]),结识了王守仁的弟子王畿和泰州学派王艮的再传弟子罗汝芳,并拜王艮的次子王襞为师,进一步发挥了王艮关于“百姓日用之道”的学说,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道”并非玄虚,而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当下自然”。万历九年春,李贽寄居黄安好友耿定理家,从商著述。万历十二年,耿定理死。李贽与耿定理的哥哥耿定向所持观点大相径庭,二人早有矛盾。耿定向“重名教”,严守封建礼教,恪守孔孟信条;李贽“识真机”,反对封建伦理道德,二人的关系势必由龌龊而成水火。李贽有《答耿中丞》一文,曰:“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不必等待从孔子那里取得知识才算圆满),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李贽离开耿家,寓居麻城维摩庵。万历十四年,在《答耿司寇》一文中,指出封建理学家耿定向等人“种种日用,皆为自己身家计虑,无一厘为人谋者。”“所讲者,未必公之所行,所行者公又不讲。”“反不如市井小夫,身履是事,口便说是事。”

    万历三十年,76岁的李贽移居通州,礼科给事中张问达以“惑世诬民”的罪名上特疏劾奏李贽获准,从病床上被拉出,一路昏迷,用门板抬入京城镇府司狱。在狱中,趁侍者为他剃发之时,夺刀自刎,气不绝者两日。

    一一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贽思想的主要内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贽思想产生产生的背景。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