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综合高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历...

更新时间:2024-07-29 浏览次数:25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分)
  • 1. (2023高二下·肥东月考) 美国学者布雷伍德指出:“因为人类学会了生产食物——而不是采集、狩猎或收集食物——把食物储藏在粮仓里和牲圈里,他们不得不而且也有能力大批地定居下来。”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 原始农业和畜牧业开始分离 B . 人类在采集和狩猎过程中学会了种植农业 C . 人类很早就学会了收藏食物 D . 能够生产食物是人类定居生活的重要前提
  • 2. (2024高一下·哈尔滨期中) 农牧业的产生提供了稳定的食物来源,要求更细密的社会分工,这促进了生产力进一步发展,进而出现剩余产品、社会分化和阶级。为了控制生产资料和剩余产品,国家开始产生。材料旨在说明(   )
    A . 人类文明产生具有曲折性和长期性 B . 农牧业是古代最重要的生产部门 C . 阶级和国家出现是文明产生的标志 D . 生产力的发展是文明产生的根源
  • 3. (2024高二下·梅州月考) 考古发现,中国一些古人类遗址在新石器时代的早期,无论男性还是女性,他们的陪葬品都是农具;而在新石器时代的晚期,男性的陪葬品依然是石锄、石镰等农具,女性的陪葬品则多为陶制的纺轮。这种变化说明( )
    A . 生产发展影响劳动分工 B . 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C . 文明之初性别分工形成 D . 集体劳作正在瓦解
  • 4. (2024高三下·武汉模拟) 辣椒原产于美洲,自传入中国后,经历了观赏植物—药用作物—调味品的“形象变迁史”。在门口悬挂红辣椒成为一些地方年俗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将其视为新的一年生活红红火火、庄稼大获丰收的象征。辣椒融入中国人的生活主要得益于(   )
    A . 中国传统风俗的宽厚包容 B . 新航路的开辟与西学东渐 C . 中华传统医药理论的进步 D . 物种交流与文化心理传承
  • 5. (2023高二下·肥东月考) 下表是地理自然环境与对应区域文明发展的表现,据此分析,早期人类文明(   )

    地理自然环境

    区域文明发展的表现

    尼罗河的定期泛滥,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尼罗河提供了连通上下埃及的交通条件

    需要精确计算泛滥日期,埃及进行天文学研究,制定了世界上第一步太阳历。退水后需要重新丈量土地,划定地届,几何学诞生。埃及实现统一,建立较完善的系统。

    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但经常泛滥

    在与泛滥的洪水斗争的过程中,诞生了著名的洪水和方舟传说。苏美尔人发明了60进制,用于测量土地、计算产量和人工。

    A . 洪水泛滥对其产生起决定作用 B . 都是依赖农业经济而产生的 C . 多元特征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 D . 只有靠近大河流域才能发展
  • 6. (2024高一下·博白月考) 古埃及的农具在几千年间没有多大改进,直到新王国时期才把犁头的形状稍稍改变了一下。就此,有人指出,古埃及的农业技术长长地拖着新石器时代的尾巴,优越的农耕生产条件,降低了应用铜铁工具的迫切性。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
    A . 古埃及的农业经济发达 B . 远古社会生产工具简陋 C . 古埃及的文明较为落后 D . 地理环境影响文明发展
  • 7. (2023高二下·肥东月考) 古代不同地区的居民都非常重视农业生产,或是积极培育适合本地区种植的农作物,或是不断调整劳作方式以保障农业发展。下列项中,表述正确的是(    )
    A . 印第安人培养出了马铃薯、番茄和玉米 B . 古希腊的居民在世界上最早种植小麦 C . 随着古罗马的扩张,小农经济不断发展 D . 春秋时期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
  • 8. (2023高二下·肥东月考) 欧洲文化能整个地迁移到南北美洲,是因为原住民或者被消灭,或者已被撵走。但印第安文化的影响依旧存在,例如披在肩上的塞拉普毛毯起源于印第安部落。日常菜肴中的玉米粽子、玉米粉圆饼和各种辣菜都是以印第安两大名产蚕豆和玉米为基本原料。据此可知美洲文化(   )
    A . 融合多种文化具有多元性 B . 完全来自欧洲文化的迁移 C . 依旧是印第安文化占主导 D . 不受干扰自成体系的发展
  • 9. (2024高一下·任丘期末) 蔗糖起源于亚洲,1430年,葡萄牙与意大利商人将蔗糖种植引入到马德拉群岛(非洲西海岸),随后扩展到其他大西洋岛屿。16世纪初蔗糖被引入到巴西,从而使其在整个近代早期成为一种重要的国际商品。这反映出(   )
    A . 新航路开辟促进早期全球化发展 B . 物种的跨洲际传播具有单向性 C . 物种交流改变了殖民地经济结构 D . 欧洲殖民者开始主导世界市场
  • 10. (2024高二下·大埔期中) 新航路开辟后,伴随着奴隶贸易,奴隶船还给美洲带来了西非水稻,这种水稻在18世纪成为南卡罗莱纳和佐治亚沿海经济的基础。这反映了(    )
    A . 殖民活动引发了北美的族群变化 B . 黑奴贸易促进了种植园经济发展 C . 欧亚作物的传入影响了美洲农业 D . 物种交流改变了当地的经济结构
  • 11. (2023高二下·肥东月考) 12世纪十字军东征将甘蔗带回英格兰,此后仅作为宫廷烹饪的香料使用。而哥伦布远航时将甘蔗带回新大陆以后,西班牙和葡萄牙控制的甘蔗种植园逐渐遍及整个美洲,种植园大量使用非洲奴隶提高了甘蔗产量,18世纪甘蔗成为欧洲普通的消费品。这可用于印证(   )
    A . 物种交流加速了世界经济发展 B . 殖民扩张活动扩展了欧洲势力 C . 新航路开辟促进了物种的传播 D . 经济发展推动了消费品的趋同
  • 12. (2023高二下·肥东月考) 如图是17世纪欧洲一本书中所记载的凤梨、马铃薯、木薯的插图,它反映出世界地理大发现(   )

    A . 促使商路和国际贸易中心转移 B . 促进了洲际间农业物种的交流 C . 为欧洲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D . 使美洲传统社会遭到灭顶之灾
  • 13. (2023高二下·肥东月考) 《马可·波罗行纪》中介绍了我国13世纪用冰保存鲜肉及制造冰酪冷食的技术;明朝政府在运河两岸修建水库,给为宫廷运送鲜菜鲜果的船只加冰,保持其鲜嫩;清光绪年间,北京已专设冰窖,用于藏蒜荨,保证对皇宫的供应。这反映出我国(   )
    A . 食物保鲜技术历史悠久 B . 古代政府重视物种交流 C . 官府需求刺激科学发展 D . 长途贩运贸易繁荣发展
  • 14. (2023高二下·肥东月考) 全国化肥用量从2015年的6022万吨下降到2020年的5250万吨,降幅达到12.8%;施肥强度从年约55千克/亩下降到约47千克/亩。2021年,农业农村部门推进化肥减量增效,修订并发布行业标准,规范有机肥料生产使用。这表明我国( )
    A . 化肥制造业日益萎缩 B . 兼顾科技推动与食品安全 C . 农业科技领先于世界 D . 国内粮食安全成当务之急
  • 15. (2024高二上·青神期末) 我国年消费的粮食数量2021年达到14000亿斤左右,而世界粮食市场的可贸易量只有6800亿斤。我国每年消费大米2900亿斤,而世界市场大米的可贸易量只有700亿斤。我国每年消费猪肉5400万吨,而世界市场的可贸易量只有900多万吨。这一状况(   )
    A . 源于各国对粮食生产的轻视 B . 凸显了粮食自给的重要性 C . 激化了我国的粮食紧缺问题 D . 对世界食品卫生形成威胁
  • 16. (2023高二下·肥东月考) 美洲变种小麦是在普通小麦的基础上培育出来的新品种。1750年以后,这种小麦在欧洲开始广泛种植,此后白面包不再是欧洲富人地位的象征。据此可知(   )
    A . 商业革命推动欧洲社会等级趋于平等 B . 欧洲人对食物原料的开发趋于世界化 C . 殖民扩张极大改变了美洲人的经济生活 D . 原产于美洲的作物通过新航路引入欧洲
  • 17. (2023高二下·肥东月考) 某一国际组织的宗旨是“提高人们的营养水平和生活标准,改进农产品的生产和分配,改善农村和农民的经济状况,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并保障人类免于饥饿。”其徽标是(   )
    A . B . C . D .
  • 18. (2023高二下·肥东月考) 有学者认为,牛耕出现在商代而非春秋时期。依据有:殷墟妇好墓一件玉雕卧牛的两个鼻孔间有小孔相通,与穿系牛绳有关;动物考古学研究表明,殷墟遗址出土黄牛掌骨和趾骨上有因劳役而造成的病变现象;殷墟甲骨文中“物”字应释为“犁”,为牛耕之会意等。该结论(   )
    A . 表明考古发现最具说服力 B . 缺乏可靠的证据不足为信 C . 违背商代生产力发展水平 D . 大胆创新但尚需小心求证
  • 19. (2023高二下·肥东月考)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富民思想的出现表明(   )
    A . 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 B . 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C . 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 D . 社会阶级矛盾得到有效缓和
  • 20. (2023高二下·肥东月考) 据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可知,汉代粮食亩产已达到一定水平。明和清前期,随着稻田复种指数增加,玉米、甘薯种植推广,亩产又有一定的提高。但从汉代到清中叶的两千年中,粮食亩产只增长了39%。导致明清粮食亩产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是(   )
    A . 商品经济繁荣冲击农业生产 B . 残酷的封建剥削严重伤农 C . 农业生产技术发展长期停滞 D . 生产方式制约生产力提高
  • 21. (2023高二下·肥东月考) 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嫛、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
    A . 成套铁农具有利于农业精耕细作 B . 中原地区开始进入铁器时代 C . 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D . 战国时期随葬品以铁器为主
  • 22. (2023高二下·肥东月考) 1805年,英国受审判的罪犯为4605人,1846年这一数字增加到30349人,他们大多数都是城市居民。城市酗酒者人数也在增加,因为在他们看来喝啤酒是逃避悲惨生活的最好方法。这表明英国(   )
    A . 工业革命导致工人生活悲惨 B . 尚未形成完整的法律体系 C . 城市化进程中社会问题突出 D . 犯罪率与城市化率成正比
  • 23. (2023高二下·肥东月考) “无论我们可以把资本主义的起点推回到多久远,工业资本主义——矿物质能源的大规模应用使之摆脱了前古业社会共有的制约——是到1800年代才诞生的。”这一结论主要是基于(   )
    A .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B . 工厂成为工业生产的组织形式 C . 自由主义经济理论逐步成熟 D . 重化工业成为工业的主要成分
  • 24. (2023高二下·肥东月考) 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勃朗曾调查了法国19世纪40年代的犯罪率,从区域来看,工业区犯罪人数比农业区犯罪人数多。他认为这是竞争不断制造社会对立的结果,因此主张成立公有制的公社体系。这反映出空想社会主义者( )
    A . 赞同工人投身无产阶级革命 B . 认识到工业革命的弊端
    C . 忽视对社会现实的客观分析 D . 确立了科学的理论体系
  • 25. (2023高二下·肥东月考) 有学者指出:工业革命对英国教育的影响处于一个缓慢的释放过程之中;追求高深、普遍学问的高等教育在这个阶段与工业革命之间的关系疏远;工业革命对教育的直接影响,主要表现在初等教育阶段,而且需要透过家庭这一媒介发生作用。这一观点从侧面反映出,当时(   )
    A . 工业革命阻碍了教育的深入发展 B . 家庭对社会的影响力提升 C . 政府教育政策不符合社会的需要 D . 科学与技术尚未紧密结合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
  • 26. (2023高二下·丰城期末)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哥伦布探险队1492年起航之前,不仅是美洲大陆不为外界所知,中国和欧洲相互之间也了解甚少,然而,一个世纪之后,整个世界的面貌发生了巨大改变:西班牙的大型帆船航行到了中国的港口,带来了非洲人在南美采集的白银;西班牙的商人们则从墨西哥的中间商那边买到了中国的丝绸;而寻找消遣方式的有钱人,紛紛点燃从美洲进口的烟叶。烟草、马铃薯、火鸡从美洲传到欧洲,欧洲人则带着小麦、马匹和麻疹来到美洲。除了白银,欧洲人从美洲带来的农作物(土豆、番薯和玉米),在中国社会的发展方面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摘编自新闻晚报《“哥伦布大交换”如何改变地球》

    根据材料,分析“哥伦布大交换”的影响。

  • 27. (2023高二下·肥东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492年,哥伦布开创了跨大西洋的定期物种交流,这一过程最显著的结果是美洲印第安人获得了一大批新的植物和动物,新的农作物在某些程度上拓展了美洲农业的潜力,并使当地人的饮食更加多样。但同时他们也染上了到那时为止他们仍不熟悉的破坏性传染疾病,这些传染病在1500年到1650年间在美洲肆虐,夺去了50%-90%的当地人的生命。南北美洲向世界食品作物库贡献了玉米、马铃薯、烟草、番茄、菠萝等物种。其中一些作物给非洲和亚欧的广大地区造成了革命性的结果。

    ——摘编自(美)约翰·麦克尼尔《世界历史中的物种交流》

    材料二:据统计,我国目前现有农作物中,至少有二三百种是来自国外。宋代以前传入我国的农作物大多原产于亚洲西部,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多为果品和蔬菜,少有粮食作物。明清时期,美洲作物及粮食作物所占比重相对加大,这些美洲作物能够传入中国也得益于新航路的开辟,或是由葡萄牙及西班牙航海者发现美洲大陆后首先将美洲作物带回欧洲后,以欧洲为跳板传入中国,或是传入中国周边地区后再传入中国。

    ——摘编自崔思明《明清时期丝绸之路上的中国与世界》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哥伦布开创的物种交流对美洲社会产生的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时期外来农作物传入的原因,说明宋朝至明清时期外来农作物的来源地、品种和路径的变化。
  • 28. (2023高二下·肥东月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代“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据《礼记》记载,周代对食品交易的规定为:“五谷不时,果实未熟,不鬻于市。”汉朝《二年律令》规定:“诸食脯肉,脯肉毒杀、伤、病人者,亟尽孰(熟)燔其余。其县官脯肉也,亦燔之。当燔弗燔,及吏主者,皆坐脯肉臧(赃),与盗同法。”《唐律疏议》云:“其有害心,故与尊长食,欲令死者,亦准谋杀条论;施於卑贱致死,依故杀法。”

    材料二:英国第一部食品安全法是1860年《食品与饮料搀假法》,这是在医生约翰•波特斯盖发起的以直接要求英国政府制定食品安全法令、强化食品安全为目标的食品改革运动的浪潮下促成的,他推动了伯明翰的开明议员,以伯明翰为中心,联合其他城市要求中央政府制定食品安全监管法令。在食品改革者的推动下,英国政府又制定了1872年的《食品与药品搀假法》。直到1875年,英国议会通过了近代英国第一部得到有效实施的食品安全立法,即《食品与药品销售法》,由此,英国初步确立起以地方政府事务部为主导,地方当局和公共分析师分工负责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食品安全管理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确立的背景。
    3. (3) 结合所学,作为一名市民,你能为长沙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做哪些努力?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