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南省长沙市部分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

更新时间:2023-04-24 浏览次数:46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类创造的文化,包括科技文化和人文文化两大部类,它们分别发展着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科学技术作为最富革命性格的生产力,改造着世界,创造着巨大的物质财富,为人类提供日益增多的方便与享受,使人类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了一种对科学技术的盲目崇拜。19世纪以降,尤其是20世纪,相当多的人把科学技术视作全知、全能、全在的救世主,以为所有难题,包括精神、价值、自由都可以经由科学技术获得完满解决。

    但由于科学技术是从研究自然界(尤其是物理世界)中抽象出来的一种“物质化”方法,或“非人格化”方法,其应用显然不足以解决人的精神领域的各种问题。用池田大作的语言来说,“科学之眼”自有其限定性,因为“科学的思维法产生了轻视生命的倾向,容易忽视活生生的人的真实风貌”,因而有赖人文的思想及方法的补充与矫正。

    这首先表现在,对人类的生命意义而言,科学技术的健康走向,有赖人文精神指引。诚然,科技是“价值中立”的,但是作为社会人的科学家却不应是价值中立的。二战期间,爱因斯坦与“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联袂反对使用原子弹,便是从人类良知和社会责任感出发的。

    科技需要人文文化弥补的又一理由是:科学技术可以提供日益强大、有效的工具理性,却不能满足人类对于政治理念、伦理规范和终极关怀等层面的需求,总之,无法提供人类区别于禽兽的“价值理性”。而现代人类所面临的诸多困扰,往往发生在“价值理性”管辖的领地,发生在“意义危机”频频袭来之际。中国古代优秀的人文传统,尤其是在道德层面,有若干超越性的意义,可以成为文明人类公认的生活准则。诸如不忍之心、羞恶之心、恻隐之心、仁爱之心,都是贯通古今、中外认可的。“人无信不立”,何尝不是成熟的现代市场交易所应遵循的经济伦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现代社会人际关系须臾不可脱离的黄金法则。

    人文文化的不可或缺,还在于它能够提供人类所心向往之的审美情趣,这便是中国人将其与“礼”并称的“乐”。这种功能并不能用现金额度核算,但对于人类而言是绝对需要的。

    从人类整体而论,必须协调发展科学和人文。两种文化对立,是现代社会分工日益细密的产物,但二者间达成并行不悖、相得益彰的良性互动关系又是完全可能的。费孝通借鉴科学实证主义方法论开展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研究,便是人文学者借鉴科学实证原则的成功一例。

    二者之中,人文文化发展尤其需要关注。科学将继续长足进步,这是可以预期的,因为人类创造的“工具理性”已经赢得了无可阻遏的前行势能;而人类的“价值理性”还较为脆弱,我们并未寻找到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这便是古人所云“礼乐所由起,百年积德而后可兴也”,而今天的中国人应当有此“百年积德”的自觉。

    (摘编自冯天瑜《两种文化协调发展的随想》)

    材料二:

    半个世纪前,斯诺《两种文化》一书指出,人文科学知识分子和科技知识分子以及各自代表的文化正日益分化,彼此逐渐疏远,有无法沟通之势。今天,这一隔膜却似乎变薄了。相伴科学而发展的技术已渐渐深入一般人的世界,科学似乎不再是实验室里的高深研究。与此同时,人文学界开始从哲学、文学、史学各个角度,仔细审察科学在人类世界的角色。库恩从科学发展史的角度,指陈一代又一代的科学研究经常受当时一些主题的约束。在主题转变时,科学研究的思考方式甚至表达思维的语言,也跟着转变了。于是,表面上看来是纯粹独立的科学研究,其实往往不能避免受社会的制约。

    相对地说,人文与科学两个文化之间樊篱必须拆除。将来的世界,文化既是多元,而文化体系与社会体系中的各个部分又会有更多的互依与纠缠。有些学者,尝试跨越人文与科学之间的鸿沟,以了解不同学科的语言观念。另一方面,科学家也正在从人文的角度,尝试说明数理科学的内容。杨振宁先生在《美与物理学》中借用诗人布莱克的诗句,形容物理学的浓缩性与包罗万象的特色:

    一粒沙里有一个世界,一朵花里有一个天堂,

    把无穷无尽握在手掌,永恒宁非是刹那时光。

    他认为,数学与物理的关系就像是在茎处重叠的两片叶片,重叠的地方同时是二者之根,二者之源。人文与科学之间又何尝不是人类心智中分离而又叠合的两个园地呢?

    我们注意科学各部门间的对话,也在尝试使不同学科中已经发展的一些观念彼此对比,找出跨越学科的若干观念。我们的目的,只在提示同学们,学科的界限其实是暂设的,寻求知识的过程不过在设法了解自己及观察四周的世界;许多学术的术语,也不过是我们为了方便观察而设计的视角而已。

    (摘编自许倬云《人文与科学之间》)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科学技术因改造世界的伟大力量而容易让人们产生崇拜心理,并被许多人当作解决所有难题的有效途径。 B . 相比科学技术,仁爱、诚信等中国古代优秀的人文传统,能够为解决现代人类的“意义危机”提供更多帮助。 C . 科学渐渐进入普通人的生活,以及科学研究受到时代主题的影响和制约,都导致科学与人文之间的距离逐渐缩小。 D . 人文学者可以从人文的角度来审视科学发展与社会的关系,而科学家也可以从人文的角度来说明科学的内容。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现代细密的社会分工造成科学与人文对立,但文化的多元发展以及各体系的频繁互动,要求人们设法减少这种对立。 B . 人类的“工具理性”发展迅速,“价值理性”发展则相对滞后,要求人们的关注要从物理世界转移到精神领域上来。 C . 应倡导人们更多地利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人文,或广泛运用人文的方法来开展科研,以便跨越人文与科学之间的鸿沟。 D . 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对话必须研究跨越学科的观念,想更好地求取知识,就要忽略学科的界限,抛开学术的术语。
    3. (3) 对材料中所引用的论据,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池田大作“科学之眼”的论述--为了说明科学无助于解决精神领域的问题。 B . 爱因斯坦与奥本海默反对使用原子弹--为了说明科学家无法保持价值中立。 C . 斯诺《两种文化》的相关论述--为了引出后文人文与科学距离变近的观点。 D . 杨振宁借用布莱克的诗句--为了说明数学与物理两学科在心智上同根同源。
    4. (4) 同是讨论两种文化的关系,两则材料的侧重点却有明显的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 (5) “科学崇拜”的态度主要体现在:相信科学的完美,视科学为万能,只关注科学自身的发展。为什么说这种态度是十分错误而且有害的?请结合材料合理分析。
  • 2.  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剖面

    劳马

    与儿子的交流本来就不多,自从他当了画家,我们父子之间更是无话可说。

    儿子画油画,擅长人物,瞧不上风景。我曾让他画一幅山水挂在我的书房,他很不屑,鼻子哼出声音,以示拒绝。我尽量看看画册,读点儿西方美术史和现代艺术评论,想着法子与儿子找点儿共同语言。

    可能是怕我退休后整天宅在家里,有一天,他突然邀请我去美术馆看看画展。我直接问∶"让我赞助啊?""说啥呢,不愿去就不去呗。"他表现出若无其事的样子。我还是禁不住好奇,跟他去了。儿子告诉我,他的一幅作品获选参展,这很不容易,因为这次展出的画作大都出自名家之手,他是参展者中年龄最小的一位。

    开幕式新颖而简短,十几位被称为大师的人在众人的簇拥下从贵宾室出来,走过长长的红地毯,站在了巨幅背板前,观众报以热烈的掌声,媒体记者们一阵咔咔咔地拍照。然后便是揭幕,展览开始,人流移动。我走路慢,儿子扶着我的胳膊缓缓前行,不少人都主动向他打招呼,一口一个老师地叫着。有人还跑到前面为我俩照相,记录下我与儿子前所未有的融洽亲情。

    儿子说,待会儿要开一个小型研讨会,找人先开车把我送回家。我说别麻烦人了,我跟你去坐着歇会儿,等你忙完了再送我。他说,那也好。

    会议就在展厅里举行,用红绳围出了一个相对封闭的圈子,算是独立的会场。一幅巨大的油画前摆了几把折叠椅作为发言席,听众席提供了二三十把做工精致的小板凳。有年轻人见儿子扶着我走来,连忙起身让座。儿子耳语我∶"今天研讨的作品就是眼前的这幅巨作,长十二米,高三米五,刚获得美展金奖,今天是头一次公开展出。您千万别现场睡着了;您打呼噜的声音能把吊灯震下来。"他指了指屋顶。

    会议开始了,先请画家本人介绍作品。画家说,这幅画他取名为《上帝之心》,灵感来自他本人的一次奇特经历,这次经历震撼了他的灵魂,从此他梦中反复出现一个神秘诡异的场景,这是梦幻之作…….

    "屁!撤谎!"我小声嘟囔。儿子赶忙侧过脸,把食指竖在两唇中间,示意我不要说话。

    画家讲完后,参会的各位大家依次发表各自的真知灼见。有人从艺术史的角度,提到了一些大师的名字;有人从艺术流派的视角,梳理了印象派、现代派、未来派;也有人谈了些主义和理论,如抽象主义、超现实主义……,听得我头昏脑胀。

    "这画画得挺像,有水平!"不知道是哪根神经搭错了,我突然从座位上站起,大声说道。儿子根本没有防备,吓得脸都红了。他拽着我的胳膊,用力往下拉,希望我坐下。

    "这位是……?"主持人指了指我。

    "噢,我不是,不,我是……"

    "对不起,他是我父亲。"儿子连忙站起来,打断我的自我介绍。

    主持人显然认识儿子,他示意一位年轻姑娘把话筒递给我。我儿子满脸涨红,汗水流到了脖子。后来我想这大概是他一生中最尴尬的时刻。

    我接过话简,清了清嗓子∶"首先,这幅画画得很好,很像!"这句话一出口,我儿子差一点儿昏过去。接下来,我讲了如下意思∶这不是什么梦幻之作,说白了,就是一幅野外写生作品。他画的是一幅地质剖面图,很常见。各位画家之所以没见过这种剖面,说到底,是隔行如隔山,这在地质学家眼里再平常不过了。我看了这幅画也很激动,因为我是一个老地质工作者,看到了我热爱的场景,看到了熟悉,你们却看到了陌生。刚才画家说这是神来之笔,也对,这是大自然的杰作,是地壳运动及其相互作用的结果,绝不是画家的天赋灵感和凭空想象……

    那位得意的画家倒在了台上……秩序乱了,场面有些失控,照相机和手机一下子对准了我。儿子惊恐的脸扭曲变形,强行拽我离开了展场。

    "走,这回我领你去野外看看,什么叫剖面。"我拍拍儿子的肩膀,安慰他不要害怕。

    儿子绝望地听从我的安排,又招呼了几个画家和媒体的朋友,一起开车上路。

    我告诉他们,这幅画的原型离这里不远,一个半小时的车程准到,地点在黄院村北部。

    进村的路不太好走,有几处被昨夜的大而冲出沟坎,我们下了两次车,撇了几块石块垫在车轮下才开过去。

    "哇!"众人一起发出了赞叹声。眼前山体上裸露的一大片岩层剖面惊呆了我儿子和他的朋友们。山体整个半边几乎全部剖开,足有两百米长、五十米高。

    跟画家画的一模一样,不,比他画的震撼!

    出露地层从老至新依次可见新元古代形成的中级变质岩,以及寒武纪形成的浅变质岩和奥陶纪形成的沉积岩。经过挤压、拉伸、抬升、沉降等构造运动,形成了顺层流复杂多样的构造现象。

    "挂在展厅里的那幅逼真的大画太假了,"有人小声说,"这才是神来之笔!"

    儿子凑到我身边耳语道∶"您怎么不早点儿带我来看看,我也能拿个金奖,我肯定比那个家伙画得好!"

    今年,我的书房里新添了两福油画,都出自儿子的手笔,画面上没有发现人的踪影。

    (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儿子特长是人物画,"我"欣赏的则是山水画,这揭示了父子两人无话可说的根本原因。 B . 对画展开幕式的描写,烘托出研讨会的热烈气氛,为后面-我"的即席发言做了铺垫。 C . 在高规格研讨会上,竟然有人痛斥金奖作品是"屁",《上帝之心》的作者因此气昏了。 D . 小说借一个老地质工作者之口,对出体"剖面"作了介绍,因而出现了一些专业术语。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从"我"的视角,描写了画展中的各种人物,真实地表现出一个圈外人的独特感受,这样写更具讽刺意味。 B . 小说详细记录了《上帝之心》的尺寸,以及山体剖面多长多高的数据,这对于突出大自然"神来之笔"的震撼效果,不可或缺。 C . 小说交待进村的过程,不仅起到了延宕情节的效果,而且欲扬先抑,反衬出画作原型带给人的震撼之大。 D . 小说以书房里新添了两幅油画收尾,既与开头相映成趣,又是情节发展的巧妙收束,言有尽而意无穷,耐人寻味。
    3. (3) 小说题为"剖面",具有丰富含义,请加以概括。
    4. (4) 小说中儿子的变化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上朝罢,从容谓刘基、章溢曰:“朕起淮右,以有天下。战阵之际,横罹锋镝者多,常侧然于怀。夫丧乱之民思治安,犹饥渴之望饮食。若更驱以法令,譬以药疗疾,而加之以鸩,民何赖焉!”溢顿首曰:“陛下深知民隐,天下苍生之福也。”上与儒臣论学术,陶安对曰:“正道之不明,邪说害之也。”上曰:“邪说之害道,犹美味之悦口,美色之眩目。战国之时,纵横捭阖之徒,肆其邪说。诸侯急于利者多从之,往往事未就而国随以亡,此诚何益?夫邪说不去,则正道不兴,天下焉得而治!”安对曰:“陛下所言,深探其本。”上曰:“仁义,治天下之本也。贾生论秦之亡,不行仁义之道。夫秦袭战国之弊,又安得知此!”天下府州县官来朝,陛辞 , 上谕之曰:“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譬犹初飞之鸟,不可拔其羽,新植之木,不可摇其根,要在赡养生息之而已。惟廉者能约己而利人,贪者必朘人而厚己。有才敏者或尼于私,善柔者或昧于欲,此皆不廉致之也。尔等当深戒之!”甲申,诏遣周铸等一百六十四人往浙西核实田亩,中书省臣曰:“兵革之余郡县版籍多亡今欲经理以清其源无使过制以病吾民夫善政在于养民养民在于宽赋其遣周铸等往诸府县核实田亩,以定赋税,此外无令有所妄扰。”上谓刘基曰:“曩者群雄角逐,生民涂炭。今天下次第已平,思所以生息之道,何如?”基对曰:“生民之道,在于宽仁。”上曰:“不施实惠,而概言宽仁,亦无益耳。以朕观之,宽民必当阜民之财,息民之力。不节用则民财竭,不省役则民力困,不明教化则民不知礼义,不禁贪暴则无以遂其生。”基顿首曰:“此所谓以仁心行仁政也。”

    (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开国规模》)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兵革之余郡县/版籍多亡/今欲经理以清其源/无使过制以病/吾民夫善政在于养民/养民在于宽赋 B . 兵革之余/郡县版籍多亡/今欲经理以清其源/无使过制以病/吾民夫善政在于养民/养民在于宽赋 C . 兵革之余郡县/版籍多亡/今欲经理以清其源/无使过制以病吾民/夫善政在于养民/养民在于宽赋 D . 兵革之余/郡县版籍多亡/今欲经理以清其源/无使过制以病吾民/夫善政在于养民/养民在于宽赋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顿首,以头叩地而拜,是古代交际礼仪九拜之一;又常常用于书信、表奏的首尾,表示恭敬。 B . 诸侯,指古代帝王所分封的各国君主,后来也用来指掌握军政大权的地方长官,本文中取前者义。 C . 陛辞,“陛”本意指宫殿的台阶,“陛辞”由此引申为朝官去宫殿面见皇帝后辞官,本文即为此义。 D . 谕,作为诏书的一种,其灵活性较大,可以不是正规的文书,而是皇帝口头指示或手书便条。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太祖能理解百姓对太平盛世的渴求,如用法令来驱役百姓,就如同用药疗疾时加入毒酒,会使百姓失去依靠。 B . 太祖将仁义道德当作治国的根本,他认为秦朝之所以灭亡在于沿袭了战国的弊端,所以并不认可贾谊的观点。 C . 太祖为了宽赋养民,派遣周铸等人前往浙西核实田亩,以制定合理的赋税标准,此外不能随意影响百姓生活。 D . 太祖认为宽待百姓应该让百姓富裕起来,尽量少役使百姓;官府要节用度,明教化,禁贪暴,百姓才能安心生活。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战阵之际,横罹锋镝者多,常侧然于怀

      ②今天下次第已平,思所以生息之道,何如?

    5. (5) 太祖用“初飞之鸟”“新植之木”的譬喻来说明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
  • 4.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答郭郎中

    孟  郊[注]

    松柏死不变,千年色青青。

    志士贫更坚,守道无异营。

    每弹潇湘瑟,独抱风波声。

    中有失意吟,知者泪满缨。

    何以报知者,永存坚与贞。

    [注]孟郊,唐代诗人,仕途不顺,清寒终身。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的第一句借松柏起兴,通过写松树和柏树至死都不会改变,千百年来都是郁郁葱葱的样子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B . 诗的第三句的“更”字和第四句的“无”字表现力强,前者意为“更加”,后者意为“没有”,表现强大的精神力量。 C . 诗的第五句和第六句写诗人常常弹奏乐器,因为自己的演奏水平不高,没有人来欣赏,只有自己一人在欣赏。 D . 本诗是一首赠答诗,赠答诗与唱和诗有相似之处,前者是甲赠乙答,后者是甲唱乙和;两者在写作对象等方面有不同之处。
    2. (2) 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 5. 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古代散文中不乏写水的出色文字,如《三峡》中的“”、《小石潭记》中的“”,不见“水”字,却又给人水意充盈的感觉,并达到一种空明的境界。
    2. (2) 三星堆遗址及文物的发现,让我们领略到古蜀文明的无穷魅力。早在唐朝,李白《蜀道难》中“”两句便提到了久远而神秘的古蜀国。
    3. (3) 古诗词中的“参互成文,合而见义”,能使创作达到言简意丰、含蓄凝练的艺术效果。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乡土文学作家借助文学叙事恢复传统民俗文化的活力,展现民俗文化的丰富多彩和____,体现民俗文化的生活之美。

    传达民俗趣味和民俗意味是乡土作家“活化”民俗的策略之一。〔甲〕传统民俗文化看似陈旧、过时,却能产生带有地方色彩的审美趣味,进而产生独特的审美意味。这种意味关乎审美主体心灵的升华,也是一种美的享受。〔乙〕如汪曾祺对把玩蛐蛐、鉴赏古玩等民俗活动的书写,彰显出民俗特有的审美意味,让传统民俗文化的活力____到读者的精神生活中。

    对民俗文化遗产现代转化的书写是乡土作家让民俗“活”起来的重要探索。〔丙〕乡土民俗作为村民生活中____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可借助产业转化实现经济振兴,也可通过挖掘内在活力实现地方文化的振兴。张炜的《独药师》中,作者除了讲述并挖掘了道家“养生文化”外,还主要对胶东民俗近乎百科全书式的呈现,发现了它对现代人的重要价值,表达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周大新的《湖光山色》中,科研人员通过调研将楚王庄____的地域条件作为旅游开发的重要资源,发挥了巨大的文化和商业价值。〔丁〕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妙趣横生      渗透        习焉不察        与生俱来 B . 妙趣横生      传递        习以为常        得天独厚 C . 意趣横生      渗透        习焉不察        得天独厚 D . 意趣横生      传递        习以为常        与生俱来
    2. (2) 下面的句子还原到文中哪一位置更合适?(   )

      作家对传统民俗产业转化可能性的独到思考,既让读者认识到了乡土民俗的非凡价值,也通过文本探索出了一条活化民俗文化之路。

      A . 甲处 B . 乙处 C . 丙处 D . 丁处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 7. 语言文字应用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12月20日,为期3个月的“隻立千古——《红楼梦》文化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正式开展,展览由二十多家文博单位参展,展出《红楼梦》相关的各类文物、文献、艺术品近600件(套),全景式呈现了这部百科全书式巨著的文化景观。

    此次展览展出了《红楼梦》各种各样珍贵的版本、续本及译本,许多版本是首次公开露面。此外,展览还展出了与《红楼梦》有关的学术研究、艺术创作和生活日用,其中不乏珍贵的名家手稿、鲜见的报纸照片、精美的绘画书法等。展览最后汇集了中外众多对《红楼梦》的重要评价,彰显了这部作品在中国文学史、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与深远影响。主办方表示,《红楼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此次展览是有史以来国内规模最大、类型最广、展品最全的一次《红楼梦》主题展览。希望通过此次展览为广大观众坚定文化自信,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作出应有的贡献

    1. (1) 根据上面文段内容,拟写一则包括引题与正题的复合式新闻标题,引题、正题均不超过20个字。
    2. (2) 作为该展览的解说员,请你为它写一则70字左右的引导语,要求主题鲜明、构思新颖、至少使用两种修辞。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情怀是一种高尚的心境、情趣和胸怀。有情怀的人,肯定有内涵,有梦想,有爱心,有责任,不浮躁,不沉迷,活得精致。这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情怀有大有小,情怀也有多有少。古人的情怀你我有目共睹,从古诗词中就可以看出来:他们有悬壶济世的医生情怀,有保卫国家的战士情怀,有为国家效力的文人情怀,等等。而现在,情怀似乎正在远离我们。有人说:这几年“情怀”这个词基本被玩烂了,甚至已经沦为一个贬义词。而“消费情怀”也在商业圈、娱乐圈兴起。可是,情怀对于我们这代人来说,真的就只剩下对于过往的追忆和怀念了吗?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金太阳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做有情怀的现代青年”,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切合身份,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