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中国人民具有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奋斗精神
②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在传承中不断发展
③中华民族精神是鼓舞我国科研工作者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
④中国精神是在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活动中孕育和创造的
①面对文化多样性,要加强不同民族文化交流和融合
②文化创新应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③自觉弘扬民族精神,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
④要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①一定的文化总是要通过一定的器物载体才能呈现出来
②传统文化类数字藏品的出现促进了传统文化继承推广
③传统文化的内涵借助于数字化技术得以不断丰富发展
④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创新表达方式可以焕发新的生命力
①是党团结人民、凝聚人心的最直观、最感人最具魅力的力量
②是党面对新时代严峻挑战和各种风险的力量
③是党始终立于不败之地、永远站在历史制高点的决定力量
④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伟大实践中所体现和反映出来的真理力量的源泉
①反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②表明应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
③彰显了中华文化在很长时间一直走在世界前列
④意在发展先进文化,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推介党史研究重大成果和宣传教育普及品牌,制播《红船》等专题片,《1921》等主题影片,《大决战》《觉醒年代》等主题电视剧 |
★完善上海、嘉兴、井冈山、遵义、延安、西柏坡、香山、韶山等党史重要纪念地相关设施建设和改陈布展机制 |
★实施一批革命旧址维修保护项目、馆藏革命文物修复项目 |
该小组拟围绕上述信息写一篇校园报道,主题可以归纳为( )
①弘扬革命文化,赓续红色血脉,争做时代新人
②提升文化产品的质量,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
③促进文旅深度融合,挖掘历史文物的经济价值
④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①坚守了中华文化的立场,使其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②彰显了传统文化自信,使其成为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③赋予传统文化新内涵,实现了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
④提升了文化的社会效益,发掘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
①源自社会实践,是凝聚人心的强大物质力量
②彰显了中华民族精神,在历史进程中历久弥新
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整体风貌与精神追求
④蕴含深厚家国情怀,为民族复兴提供智力支持
①文化支配着人们的文化生活与文化实践
②创造性转化敦煌文化有利于价值共享
③人们对校服的审美深受价值观的影响
④文化载体承载、表达和展现着文化的内容
①能凝聚起中华民族强大的精神力量
②不断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时代内容
③能为建设现代化强国提供智力支持
④能确保中华民族复兴道路行稳致远
①凸显了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重要作用
②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③佐证了中华传统文化底蕴深厚是文化创新发展的源泉
④夯实了当今时代文化发展在经济发展中的基础地位
①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②蕴含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
③是对民族精神的丰富与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精神的生动体现
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基本特征
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不断丰富其内容
③民族精神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文化的力量
④用传统民乐演绎古籍,有利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①经济决定文化,文化对经济有反作用
②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要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
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鲜明民族性
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发展更基本更持久的力量
继长江保护法实施后,我国第二部流域法律—黄河保护法经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七次会议表决通过,将从2023年4月1日起施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私高质量发展将有法可依。
材料一:黄河保护法坚持问题导向,紧紧抓住水沙关系调节这个“牛鼻子”,为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针对黄河流域水资源短缺问题,明确国家在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和城镇节水降损措施,有效实现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针对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不充分问题,规定流域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资源型产业转型,发展特色优势现代产业和清洁低碳能源,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等优化调整。
材料二:法律明确,要推动黄河文化体系建设,提高黄河文化影响力。组织指导黄河文化资源调查和认定,对文物古迹、古籍文献等重要文化遗产进行记录、建档,建立黄河文化资源基础数据库,推动黄河文化资源整合利用;加强黄河流域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加强具有革命纪念意义的文物和遗迹保护,建设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深入挖掘黄河红色文化;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统筹利用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等资源,综合运用信.k化手段,系统展示黄河文化。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新时代中国青年只有将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和人民的“大我”,才能成就责任担当的价值新高度。
“清激的爱,只为中国”。这是年轻边防战士在皑皑雪山立下的铿锵警言,”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这是年轻航天人探索宇宙抒发的豪情壮志;“请党放心,强国有我。”这是年轻学子发自心底的庄严承诺。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面前,550多万青年不畏艰险、冲锋在前、舍生忘死;9000多万青年志愿者,活跃在大型赛事、应急救援等各个领域争当正能量的倡导者、新凤尚的践行者……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对全国广大青年提出殷切希望:“牢记党的教诲,立志民族复兴,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不负人民,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争取跑出当代青年的最好成绩!”
◆追梦航天,民族骄做
中国人的飞天梦由来已久。据传早在春秋时期,鲁班就开始削竹制鸟,上天后可以三天三夜不下来;明朝有个叫万户的人,他想到用火箭飞天,虽然他为此付出了自己的生命,但他这种探索精神一直激励着后来人。
20世纪60年代,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毅然决定研制两弹一星。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发射成功。1992年9月21日,党中央正式批准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将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送上太空,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终成现实。2022年4月16日上午9点56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圆满完成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2022年6月5日发射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飞行乘组由航天员陈冬、刘洋和蔡旭哲组成。2022年11月30日7时33分,神舟十四号乘组迎来神舟十五号费俊龙、邓清明、张陆3名航天员顺利进驻中国空间站,完成“太空会师。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空间站建造青年团队回信指出,从天宫、北斗、嫦娥到天和、天问、羲和。中国航天不断创造断的历史,一大批航天青年挑大梁、担重任,展现了新时代中国青年奋发进取的精神风貌。
站在中国正式进入空间站时代的时间轴上。回眸中国航天人所走过的不平凡历程,一次次托举起中华民族的民族尊严与自豪的正是一种精神,那就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
材料一:“我们胜利了!”8月25日晚23时许,阵阵欢呼声响彻缙云山上空。经过各方救援力量奋力扑救,北碚区歇马街道山火明火得到有效封控。在这场与山火的拉锯战中,“以火灭火”的方式,助力了阶段性胜利时刻的到来。
“以火灭火”的原理,就是人工点燃火线,利用这股”顶火而上“的气流,让人工火与相向烧来的山火形成对接。两股火相遇时,结合部分被火包围,山火燃烧的所需的氧气消耗殆尽,可燃物也所剩无几,氧气消失,山火和人工火也就都失去了燃烧条件。听起来简单,但是这种方法十分考验消防人员的经验。比如要保证人工火线按照预定方向蔓延,就需要依托环境因素,借助现有的道路、河流、隔离带等地形作为阻隔条件,精准控制人工火的前进方向。
那为何选择25日晚间?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灭火救援指挥部副部长兼作战训练处处长王磊道出原委:“要感谢风!”根据气象预报,25日晚风向改变,由北向南吹。指挥部当机立断,决心利用人工开凿的隔离带进行点烧。
材料二:八月的重庆山火牵动着亿万国人心弦。而今,山火褪去,一幅幅感人的画面依旧在脑海闪现。这场山火让我们见证了英雄精神和人民力量,这份精神和力量来自消防官兵的忠于职守,来自摩托“骑士”的一呼百应,来自志愿者的勇往直前,更来自每一个平凡人的温暖守护。“这是我的家,要尽自己的一份力。”在危难关头和紧急时刘,每一个普通人内心远发出的家国情怀,是中国人最朴素而深沉、最广泛而强大的情感,也是我们代代传承、康续络延的精神传递。这种蕴合于人民之中的打不垮、压不倒的英雄气概,构成了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底气。
◆中国式现代化既切合中国实际,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也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使中国成为世界现代化的增长极,深刻影响了现代化的世界版图,对破解人类社会发展难题、推进人类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其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论述,深刻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属性、制度特征,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中华文明的内在联系,深刻阐发了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差异及其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与人类文明创造中的独特价值与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5条重大原则,即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
要求:①围绕主题,观点明确;②论证充分,逻辑清晰;③学科术语使用规范;④字数在25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