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地下水位上升 ②生态效益提升 ③土壤湿度降低 ④经济效益增加
①经济发展 ②气候变化 ③农业技术 ④基础设施
茶圣陆羽著《茶经》首句“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树具有喜温喜湿,怕冷怕涝,适宜生长在热带与亚热带地区偏酸性土壤上,多分布在云雾天气多的低山丘陵地区。从1966年起,泰山周边地区开始引种茶树,茶园大多分布在200~500m的低海拔地区。位于泰山东麓的小津口(原名“谷仓”),三面环山,南面临湖,非常适合茶树种植,其津口女儿茶生产采用人工采摘、手工炒制,市场价格较高。下图为泰山及泰安局部地区示意图和小津口地区遥感图。
中老铁路是中国与老挝共建“一带一路”和中老友谊的标志性项目,北起中国昆明南至老挝万象,沿线原始森林广布,野生动物时有出没,地质结构复杂,修建难度极大,桥梁和隧道比例高达87.3%。“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磨憨是云南最南端的乡镇,磨丁是老挝北部小城)是中老两国政府共同确定的国家级合作项目,地处昆曼国际公路以及老挝南北公路的关键节点,以边境贸易和物流仓储业为主。中老铁路改变了老挝缺乏高效运输方式、运输成本高的局面,促进了该经济合作区发展壮大,使中老两国合作更加全面紧密。下图示意中老铁路分布及沿线概况。
可鲁克湖和托素湖(图甲)位于青海省德令哈地区,由莲湖演变而来,两者靠一条小小的淡水河紧紧相牵,被称为“情人湖”。两个湖泊虽然相距很近,有着相同的生态环境和变迁历史(图乙),但湖水性质差异较大,其中可鲁克湖是一个微咸的淡水湖。近50年来,两湖流域随着人口不断增加,用水量急剧增长。
最新考古调查结果表明,山西高原龙山时期(约为公元前2900年至公元前1800年)的农业经济是以种植粟(小米)和黍(黄米)为主的早作农业,单产低。该时期不同区域农作物结构存在一定差异。随着水稻种植技术的传播,涑水流域率先引进水稻。下图分别示意山西高原植物考古区域和遗址位置图及山西高原各区域出土农作物种子的数量百分比图。